風雨曉舟

如果不能重生,就讓我回憶過去;如果迷失了方向,就讓我重新審視曾經走過的路。
正文

《超簡美術史》(16)——拿撒勒畫派

(2024-12-11 07:53:47) 下一個

拿撒勒畫派 是指一個由藝術家和作家組成的團體之貶意名稱。該團體的成立宗旨是為了複興中世紀精神和提倡藝術為宗教服務的思想。這個畫派的作品表現一種英雄的,至少是浪漫主義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正適合富有靈感的題材。

雖然這個藝術團體的存在時間不長,但它卻對英國和法國的這類具有相似觀點的畫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著名的有拉斐爾前派和安格爾。

彼得·馮·柯內留斯 (1784年—1867年)

彼得·馮·柯內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德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畫家,拿撒勒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曆任杜塞爾多夫、慕尼黑、柏林等地的美術學院院長。他使拿撒勒畫派與古典主義合流,創立了正統的德國學院派美術,作為官方美術的代表,影響極大。代表作品:《最後的審判》(Jüngstes Gericht)、《愚蠢的和睿智的處女》

《最後審判》,柯內留斯作

作為一個油畫家,柯內留斯的技巧並不高,對色彩的運用也不高明,即使他的壁畫的繪畫技巧也並不高超,他的繪畫風格遵循著意大利畫家的精神,但受丟勒風格的影響,畫麵安排比較滿,人物纖細,裸體輪廓不清晰,衣物褶皺有明顯的哥特風格,這些在他的《最後審判》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柯內留斯雖然對顏色不敏感,但他有一種設計的氣勢和自信心,他的這種精神成為以後主導德國畫家風格的主流,他的座右銘是“德意誌具有一切”,充分體現他的愛國主義熱忱。

在19世紀時,德國並沒有自己的畫派,在造型藝術上當時德國落後於同時代的歐洲其他國家,柯內留斯開創了德國自己的畫派,令歐洲開始矚目慕尼黑,1841年,英國在西敏寺舉辦了一次素描比賽,柯內留斯也受邀訪問英國。

《愚蠢的和睿智的處女》,柯內留斯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