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曉舟

如果不能重生,就讓我回憶過去;如果迷失了方向,就讓我重新審視曾經走過的路。
正文

《超簡美術史》(15)——18世紀的“洛可可”

(2024-12-03 17:59:10) 下一個

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致、細膩、繁複等特點。

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讓·安東尼·華多(1684—1721)

讓·安東尼·華多,法國18世紀洛可可時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他畫了大量帶有喜劇色彩的作品,而且還發明了一種濃鬱的富有哲理的愛,而且都有背景相襯托。

《熱爾桑的畫店》讓·安東尼·華多作

1720年,他開始創作《熱爾桑畫店》,這是畫家的最後一件作品,這張畫雖然是作為禮物送給他的好朋友熱爾桑,但卻不是由任何人委托,而是華多自己主動創作的。畫家華多一生雖然畫了許多耽於享樂的貴族生活的作品,但他本人的生活並不愉快。自從他獲得繪畫聲譽後,他的肺病日益嚴重,經常胸痛,一度轉到倫敦去休養,不料病情更加惡化,回到巴黎後不久便病死,享年僅37歲。

或許,畫家本人也已經預感到這一點,於是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張畫裏,向自己崇敬的前輩展開一場競賽。畫麵橫向展開,它的構圖引人入勝。由於作品原打算像招牌一樣掛在熱爾桑畫店的外麵,所以畫家巧妙地從顧客的視角,營造出一個逼真的幻覺空間。這在我們理解起來好像有點困難,但當時的人都能注意到,畫麵低處鋪著磚石路麵,那是一條大街。而左邊露著背影的女子邁上路邊的台階,正在進入畫店,一位彬彬有禮的男士伸出手來迎接她,就像在舞池中邀請她跳舞一樣。從觀眾的角度而言,這和邀請自己沒有什麽差別。我們的目光被吸引到畫店裏麵,中心處一層套一層的窗戶顯示出它略帶神秘的深度空間。在畫店裏,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名畫,其中不乏魯本斯和凡·代克的佳作,或許,熱爾桑不一定真有這些畫,但它們掛在外麵,無疑是不錯的廣告吧。畫店裏的夥計、顧客、老板都在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儼然是生意興隆的景象。然而,這些都還是直接從畫麵中就能看到的,作品的深意並不止於此。如果仔細觀看,我們會注意到這張畫仍然延續了華多擅長的情愛主題,隻是它表現得更加含蓄。畫店的展品大多是激發色欲的人體,而人物的活動呢,兩位穿著時髦的男子趴在一幅圓形大畫前,津津有味地盯著畫裏的內容,旁邊的櫃台附近聚集了不少人,店主拿出一個小鏡子給他們看,可以想象,上麵畫的東西一定很私密,而且也很吸引人。而在畫麵最左邊,幾個夥計正把一張路易十四的肖像放入箱子裏,此時,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18世紀的人不再關心神,不再關心永恒的秩序,而是關心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華多不願意做過多道德上的判斷以及形而上學的陳述,他在可辨識的環境中創造了現實的人。他們沉浸在情愛的世界,色彩本身也傳達了新鮮的興奮和狂熱的活力,紅色、黃色、閃亮的銀灰色和粉紅色……不知不覺中,我們看到了提香與魯本斯的影子,但是一切又凝固在特定的時代裏。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弗朗索瓦·布歇,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任法國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

《躺在沙發上的奧達麗斯克》弗朗索瓦·布歇作

布歇以慣用的手法,描繪了躺在沙發上的奧達麗斯克的裸體,豐滿健美、曲線柔和、飽滿流暢、造型嚴謹、色彩豐富,極富藝術感染力。但是,這件作品有著畫家布歇一向的通病--嬌豔與刺激。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1732—1806)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其代表作品有《秋千》《讀書女孩》《閂》《狄德羅》等。

《讀書少女》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作

這是一個做奴仆的少女,在勞動間隙中忙裏偷閑地讀書。少女因勞動而疲憊,但並未能阻擋她求知的欲望。室內道具說明,這是在廚房之內,貓兒閑適的陪伴著她。這是畫家麵向生活、關注普通人命運的表現。

據傳,畫中少女是弗拉戈納爾妻子的妹妹,年近十四歲的瑪格麗特·熱拉爾,因母親去世前來巴黎投奔姐姐。此時弗拉戈納爾與結婚六年妻子感情淡漠,而天生麗質、窈窕迷人、多才多藝的小姨子的到來,使家中宛如增添了一朵嬌豔盛開的鮮花,自然強烈地吸引著充滿激情和才華的畫家的創作欲望。因此,當瑪格麗特到來不久,畫家便以她為模特兒,用清新自然的寫意筆調,描繪出對少女的愛意與溫情。畫風一改往日慣用的輕巧、華麗、瑣碎的羅可可風格,構圖,造型和色彩都表現出讀書少女端莊、文靜與專注,弗拉戈納爾通常喜愛的黃色在這裏不但沒有輕浮之嫌,反而猶如灑在少女身上的一綹溫暖而耀眼的陽光,使少女的美更加自然純情,又如春天複蘇萌動的生命,閃耀著青春的活力。有評論說,在弗拉戈納爾筆下,油彩不再是顏料,詩意已從中翩然起舞。在造型和構圖上,畫家也擯棄了羅可可藝術所擅長的以曲線造型為主和動蕩不穩定構圖的特點,在扶手位置和深色的背景右邊增加了平行和垂直的線條,形成了畫幅之中的長方形,並使少女的側身像置於其中,給人以穩定平靜之感。而這種直線的分割,恰與古希臘時期盛行的“黃金分割律”相一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對作品形式風格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的趣味,更重要的是是否體現出他對所描繪對象的情感的態度。

弗拉戈納爾以前的作品,大都具有矯情豔麗的虛飾風格,而《讀書的少女》則一反往昔的矯飾之風,以直率揮灑的筆法、簡潔概括的顯露出畫家的才情和藝術功力。輕快飛舞的筆調猶如畫家激情飛揚的心動,在畫麵上筆筆鋪排,準確而有節奏,為畫麵注入了清純與生命的活力。肯定而有力度的筆觸刻畫出少女清晰嬌美的麵部輪廓,神來之筆在少女那彎長的眼睫毛上,一筆挑出,看似隨意,卻最見畫家的功夫。順著少女專注的眼神看去,握書的右手如蘭葉交錯,自然而富有表情,那是畫家以最簡潔筆法一揮而就。整幅作品筆法利落、揮灑自如,一氣嗬成,讀書少女的優雅神情躍然而出。畫中所散發出的嫻靜與知性之美,不僅在於美麗少女的讀書姿勢不懈不怠,重要的在於少女瑪格麗特本身所具有的喜愛讀書、學識豐富、聰慧敏感,後來成為一名女畫家的內在氣質,以及弗拉戈納爾對這種美感的認識與表現,渾然粗放與精致刻畫巧妙結合,人的內心情感與外在形式相結合,充分顯示出弗拉戈納爾非凡的藝術才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