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文H

滌蕩襟懷須是酒,優遊情思莫如詩。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印度旅行筆記 (二)曼達瓦的哈維利

(2021-06-30 07:32:48) 下一個

二  曼達瓦的哈維利

第二天(9月28日)一早,我們的旅行車離開德裏,進入哈裏亞納邦。車行一路向西,逐漸駛入印度西北的塔爾沙漠。雖稱沙漠,卻並不荒涼,還頗有農耕痕跡。視野所及,雖然有平川黃沙,但灌木叢生,阡陌交錯,耕地平曠,屋舍儼然。可見印度人在治理沙漠方麵,還是頗有能耐的。

路是窄道,路況不算好,車速不快,240公裏的行程,大約走了6個小時。印度的公路網絡,大致停留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公路狀態。在進入拉賈斯坦邦不久,就到了一個叫曼達瓦 Mandawa 的城鎮,。19世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鐵路未通之時,此鎮位於印度北方通往中東乃至歐洲的主要通道上,是一個重要的商貿樞紐。駝鈴聲聲,商販來往,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財源滾滾而來,商人因此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圖1

普天之下,有了財富的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造居所,開枝散葉,發展家族。於是,在曼達瓦出現了很多富麗堂皇的哈維利Haveli(圖1)。印度人所謂的哈維利,詞源來自波斯,是指豪宅。與此對應,在英國,可叫Mansion;而在中國,一般可稱作大宅門,在成都則叫公館。與英式Mansion或中式大宅門不同的是,印度的哈維利是一種四麵用房屋圍合的封閉式建築。這種封閉圍合的建築,和摩洛哥的閉合庭院民居Riad倒有點類似。依主人財富的多少,這種哈維利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奢可簡。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居然把偌大一個印度搞定。於是,古老的印度次大陸迎來了機器時代。在鐵路和航海運輸興起之後,加爾各答和孟買成為了印度通往歐洲的主要口岸,陸路貿易逐漸衰落,曼達瓦因此也日漸蕭條。商人們去了新興的口岸謀求發展,他們的房子留了下來,遺留在藤蘿荒草之中,默默守著荒城冷月。

駝鈴聲倒也在曼達瓦重新響了起來。不過,駱駝運送的不再是茶葉、香料、絲綢等近東和歐洲需要的商品,而是來此考察和旅遊的歐洲學者和遊客。於是,曼達瓦的哈維利被世界所發現。人們驚奇地看到了如此富麗堂皇的建築,建築裏麵的裝飾和繪畫,這簡直就是一座座開放式的畫廊。

圖2-5

如今,供我們來參觀的,是哈維利豪宅中保留下來的一些精品,高而大,華而美,堂而皇之。圖2-5顯示了我們參觀的一座哈維利的建築格局和內部的精細裝飾。時光侵染,當年的畫有些褪色,在陽光下,顯得暗淡而斑駁。不過,還是這樣的狀態好,有曆史的滄桑感,如果粉飾一新,那效果該是如何?

大門寬敞,庭院封閉;房間密集,窗戶密封,有穆斯林居所的風格。樓分三層,簷牙高啄,廊柱環合,整齊而華麗。部分區域有寬大的露台,通風透氣,散熱導涼。人站在上麵,視野開闊 ,整個曼達瓦鎮盡收眼底 (圖6)。

圖6

人有了財富,往往容易成為藝術愛好者。印度的這些商人們,在建造自己的哈維利時,花去很多錢財,來美化居所。我們在裏麵遊走,隻見四處雕梁畫棟,粉壁彩牆,幾乎無一處不裝飾,無一處不繪畫(圖7, 8)。有些壁畫似在敘述著某些故事,隻是我等看得茫然。

圖7、8

在中國,彩繪牆壁一般隻見於寺院、道觀,如唐人韓愈謁衡嶽廟的詩中,就有:“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的名句。彩繪也見於皇家園林,如頤和園的風雨長廊,上繪山水、花鳥以及古典名著的各種情節。而一般的殷實人家,即使富甲一方,也多保持白璧、灰牆、黑柱的素淡格調,如要裝飾,則掛畫屏、條幅、楹聯,典雅而莊重,雋永而內斂。

顯然,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印度西北部的人們喜歡這樣細膩而絢麗的裝飾。就連曼達瓦的街邊,若幹建築的外牆上,也覆蓋著一幅幅粉繪壁畫,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圖9-11,圖9取自網絡,致謝!)。有些壁畫因曆經百年風雨,已顯斑駁,卻也風采不減,其上的人物、故事依稀可辨。因此,曼達瓦在世上,就有了露天畫廊的美稱。

圖9-11

我們下榻的旅館,是一座仿哈維利的建築,圖12是房間裏麵的窗戶,圖13是一處廳堂。而街斜對麵就餐的飯堂,本身就是一座保存下來的哈維利,圖14是此飯堂的前廳。舉目而望,望之則歎:這需要多長久的時間,多細膩的心靈,來完成這三維空間的一筆一劃?

圖12-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tw97 回複 悄悄話 讚讚讚 謝謝啦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古人的藝術想象力和耐心令人肅然起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