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傳係列課程”概論:教會是一場複活

(2017-03-10 20:55:01) 下一個

感謝神,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是:“三年使徒行傳係列課程”之使徒行傳概論。在“三年神學院”的“開學典禮”上,我宣講的主題是,“教會是一場殉道”。三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就這樣穿越“人性”、“主流”和“老我”,真實地經曆了神。今天,在“使徒的三年”的“開學典禮”上,我與各位分享的主題是:“教會是一場複活”。這包括三個方麵的含義。第一、使徒行傳將教會曆史的開端建立在基督複活升天的基礎之上,基督複活是教會存在和複興的基礎,也是我們信仰和傳道的中心。第二、這世界是亞當裏的世界,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於是複活的主差遣使徒進入世界,創造了一場枯骨複蘇的更新,目的是,在基督裏,眾人都要複活。神藉著教會改變了很多個體的生命,改變了世界——這個垂死的世界,正在基督的複活中開始複活。第三、我們每個人,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教會,都是複活真理的見證,我們將在禾場裏麵更深地經曆死而複活的更新,並且將在殉道中複活;作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這個垂死的世界和我們垂死的生命,將在基督教會的殉道中複活。

今天我們重點是熟悉使徒行傳的基本內容。教導聖經書卷的概論,有著一種傳統是我們要超越的:作者花費大量時間麵對高等批判。而這樣做不僅浪費時間,更給世俗小學的無事生非和自以為是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僅如此,傳道人這樣的努力往往與聖經的啟示背道而馳。以聖經作者為例;19世紀以來所謂的聖經批評,質疑路加是使徒行傳的作者;於是,釋經者花費很多精力應對這些攪擾,而這些應對反過來又成為教會的攪擾。我們有兩個理由從開始就脫離這些試探。第一、聖經作者本身就是自隱的,為要基督成為中心,這本是聖靈的旨意;第二、聖靈在初期教會中已經確立了路加是使徒行傳的作者,這個傳統對後代教會來說,已經很充分了。所以諸位將看到,我們這篇使徒行傳概論和我推薦的那些參考書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會繞開這些俗套或所謂的學術規範,直接進入使徒行傳的基本內容;同時,將我們的重點集中在聖經經文本身。我們今天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基本精神,包括使徒行傳的書名、宗旨和文本特色。第二、曆史背景。借此了解使徒和教會所要進入和複活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也是我們今天的世界,也是基督藉著教會要勝過的世界。第三、基本結構,借此了解這卷書的基本信息。

一、基本精神

1、書名

使徒行傳原來是沒有書名的,最早使用Πρ?ξεις τ?ν ?ποστ?λων(Acts of the Apostles )這個書名的應該是2世紀中期的Irenaeus和Muratorian殘片等文獻。不過後來多有變化。目前使徒行傳重要的抄本有五個:分別出現於四世紀(?)、五世紀(A)、四世紀(B)、五世紀(C)、六世紀(D)。很有多學者強調D版的優先性。不過最早的版本(?)使用的名字隻是Πρ?ξεις。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更正。使徒行傳1:1明確告訴我們,路加這卷書(包括前書路加福音和後書使徒行傳),都是在記載耶穌“所行和所教訓的”。參考使徒行傳全書,我們能清楚地看見,這卷書絕對不是某個使徒或眾使徒的傳記(J. Rawson Lumby  D*D. 1890),而是複活的基督藉著聖靈使用使徒和教會、甚至使用猶太人和外邦人所成就的福音曆史。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認同這個觀點:使徒行傳的結尾是“完美的”(Frank Allen,1931)。這卷書命名為Acts of the Apostles包含著一種人本主義的隱患,這可能和後來的教皇主義的興起有一種關聯,也與今天各種人本主義的濫情一脈相承。不僅如此,將使徒行傳視為上帝的行動,更能堅固我們純正的信仰。一方麵,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行動的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另一方麵,曆史就是祂的故事,這使生命擁有了意義。

不過我也不完全讚成將這卷書更名為“耶穌行傳”或“聖靈行傳”。一方麵,耶穌和聖靈的工作遠遠超過這卷書所記載的,這一點使徒約翰言之鑿鑿。另一方麵,這卷書記載了大量的人的行為。不僅如此,基督藉著使徒完成祂的旨意,因此,使徒的工作是重要的。我這裏重點說說使徒的行動。首先我們來認識行動的主體——使徒。使徒至少有如下特點。第一、他們隻是普普通通的人。使徒行傳揀選了兩個代表性人物,彼得和保羅,他們先後一致印證說: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使徒行傳10:26;14:15)。這不僅從根本上拆毀了異教思想關於聖人的謊言和偶像迷信,並根絕了異教思想因為看人必然引起的對教會的攪擾;也向所有人敞開了歸正的大門。第二、他們甚至是罪魁,是蒙恩的罪人。我們對彼得的軟弱和自以為是,以及保羅重生前的罪和重生之後的個性,都比較熟悉。上帝使用這些“石頭”(彼得)和在世人眼裏微小甚至渣滓(保羅),來建造天國。這就是神的恩典、智慧和大能。第三、使徒是承擔福音使命並實踐使命的人。一方麵,他們有真理裝備;另一方麵,受教會差遣,傳講福音。“傳”,為福音不顧性命,這就是使徒的行出來與活出來,就是使徒的新生命。

那麽這個“行”,到底是什麽意思。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動詞。πρ?ξις這個名詞有負麵意義,也有正麵意義;上帝自己在行動,也使用各種人類的各種行動,來完成祂的旨意。這個名詞在新約聖經共出現過6次(馬太福音16:27,路加福音23:51;使徒行傳19:18;羅馬書8:1,12:4;歌羅西書3:9)。這個名詞的動詞是πρ?σσω,這個動詞在使徒行傳上出現過13次(3:17;5:35;15:29;16:28;17:7;19:19;19:36;25:11;25:25;26:9;26:20;26:26;26:31)。我這裏隻講這個名詞的正麵含義。根據希臘作家和聖經中對這個字的使用,這個名詞至少包括以下含義:

第一、公共職分的行動。這一點很重要,使教會成為使徒行動的合法根據與基本場景,也使基督徒與各種密宗相區別。公開性也免除一切控告。

第二、持續負責的行動,這使人回想耶穌對彼得的三次堅固——使徒對上帝負責,因此必須傳講正確、準確的信息;同時,因此要在自己的職分上對人負責,更要忍耐到底。新人,首先就是負責任的人。外邦人或假基督徒隻是“孩子”。

第三、成功的行動,偉大的行動,勝過苦難的行動。使徒行傳是一本殉難的書,更是勝過苦難的書;約伯在使徒身上複活。使徒麵對的仇敵包括:老我、“教會”、猶太人,外邦人;無緣無故被恨,有緣有故被害。

第四、勞苦奉獻的侍奉。這不是輕鬆的工作,要不顧性命、嘔心瀝血,這是一場獻祭。

第五、充滿神跡的行動。這一點同樣重要。不過值得強調的神跡是:聖靈使用最不堪的人:彼得與保羅等,成就大事;聖靈歸正最不可能的人:猶太人與外邦人。

第六、婚姻愛情的行動。這個字也可以對應“做愛”的“做”字;這個行動的目的在於為基督造就新婦。教會是一場愛情故事,是人間最動人的愛情,是刑場上的婚禮。

第七、銀行結算的行動。一定成就的行動,如同“欠債還錢”。一方麵,使徒傳福音如同虧欠人的債;另一方麵,使徒傳講清理債務的好消息:耶穌為所有罪人付清債務,並因信將國賜給他們。此外,神最後會給門徒以天國的賞賜,而所有人,最後將在大寶座前接受結算。換言之,使徒和教會的工作,是帶著應許和審判的工作。這是不能廢棄的信實。

2、宗旨

圍繞使徒行傳的寫作目的有很多辯論。我讚同這個觀點:路加福音的寫作目的,就是使徒行傳的寫作目的。路加福音1:1-4,“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2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3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4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不過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個目的分為兩部分。一方麵,學道或聽道(包括使徒行傳中耶穌所行和所教訓的)使我們從舊人、虛假、罪、死亡和世界中分別出來,歸入基督。另一方麵,作所學之道的見證,就是順服基督的命令(馬太福音28:18-20;路加福音24:45-49),像使徒那樣去生活。而後麵這一點,正是使徒行傳特別強調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

除此之外,是聖經學者們還列舉了其他一些觀點,也有參考價值。隻是這裏討論的主要是作者路加的目的,而不是聖靈的目的。這些觀點包含著神學上的張力、矛盾和局限性。比如第一種觀點:保羅的辯護詞,或者基督教的辯護詞——保羅是無罪的,基督教是無害的,“新興宗教”隻是摩西傳統的延續等等。保羅自己也是,他被捆綁,是為福音的緣故。聖靈可能定意要他像耶穌一樣被壓傷,成為世人眼裏的罪犯,因此,為“獲得自由”而辯護,這個目的最多隻能是路加的,而不是聖靈的。最多,聖靈使用這種辯護不是為了為保羅爭取屬世的司法公義和人身自由,而是“趁機”讓保羅站在掌權者和外邦人麵前,見證基督。若非如此,耶穌在彼拉多和猶太會堂麵前早就為自己“申辯”了。基督和祂的子民根本不需要向世界申辯,因為“我的國不在這世界上”。使徒行傳裏布滿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流氓(包括自以為君子的)、匪類和石頭,還有各種形狀的難處、監獄和牢籠,但使徒們從未去示威、抗議、反訴。無論麵對猶太人,還是羅馬人,你們傷害,我們無言,隻有聖道。

第二種觀點強調,使徒行傳目的在於確立教會的基本教義和基本規範。總體上說,使徒行傳並沒有以“係統神學”的方式、以教義和信條的方式,規定或論述教會的組織方式、聖禮方式和傳道方式以及信徒的日常生活準則。這裏給出來的隻是一些範例和原則。事實上,使徒書信的相關論述反而更充分一些。正因為如此,一方麵,使徒行傳為教會的示範,畢竟使後來的教會有先例可循。值得警惕的傾向是,在教皇製僭越之後,放棄、甚至背叛使徒傳統的現代主義和自由神學。其中最嚴重的偏離,就是輕視教會和使徒的職分。平信徒執政和基督徒決誌一切(受洗以及委身),成為教會文化的主流。但另一方麵,聖靈沒有極為具體地規製教會的那些方麵,意味著基督徒可以根據這些原則,具體應用。這就排除了過分應用使徒行傳造成的紛爭,就是自以為是地將使徒行傳斷章取義從而創造出新的教義。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聖靈的洗禮”的濫用。這個問題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會詳加討論。

3、文本

文本特色與作者身份密切相關,而了解文本特色更能幫助我們學習使徒行傳。路加的作品大約占據了新約聖經篇幅的28%,他是聖經作者中唯一的外邦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討論使徒行傳的文本特色。

第一、外邦作品。路加是一位外邦人。歌羅西書4:11-14告訴我們,路加不是奉割禮的人。路加作品中沒有太多關於猶太律法的辯論。我們因此更能從路加的書卷中看見恩典,而不是律法,還有聖靈的中心地位。不僅如此,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都是寫給外邦人的,a Gentile to a Gentile (Theophilus);他充分考慮了外邦人閱讀上的局限和特點。有人說路加是新約聖經中唯一的曆史學家,這或者有些言過其實。但無論如何,路加是按外邦人或理性主義的曆史學的方法,撰寫自己的作品的:考察、求證、邏輯以及用外邦人能理解的方式描述巴勒斯坦的人和事,都適合外邦人的閱讀習慣。此外,路加是蒙恩的外邦人。初代教會就有見證說,路加是安提阿人,並且可能在大數醫學院學習;甚至路加福音15章中那個浪子就是以路加自己為原型的。也有人將“路求”這個名字和路加聯係在一起(使徒行傳13:1,羅馬書16:21,Joseph A Alexander, 1866)。總之,路加是所有外邦人或浪子的代表。聖靈藉著路加至少賜給所有外邦人有兩方麵的祝福,一方麵,我們這些外邦人從路加的作品中更容易認識基督和祂的福音;另一方麵,路加是我們的見證,使我們可效仿他,浪子回家,作福音的使徒。

第二、希臘文本。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是新約聖經中非常純正的希臘文本,後者尤其備受推崇。路加作品代表著聖經文學從希伯來文向希臘文完美的過度。這首先為釋經學提供了新的課題:希臘原文釋經對學習使徒行傳至關重要。原文釋經是我們接下來三年學習使徒行傳的主要方法。其次,使徒行傳的希臘文風格,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LXX)的風格極為相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連成一體。七十士譯本對理解使徒行傳上的希臘文有很大的幫助。此外,使徒行傳作為典型的希臘文學和史學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她的希臘特色。其中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名人講辭在曆史書中的重要地位。使徒行傳的“重要講論”幾占全書的1/4。有人說全書共有十八篇講辭,其中十六篇是初期信徒 的證道記錄(彼得及保羅各有七篇,雅各與司提反也 各一篇),另二篇是非信徒的講辭(迦瑪列、帖土羅 各一篇)。後麵我將告訴大家,這種寫作方法,正是修昔底德等希臘曆史學家確立的“學術規範”。這種史學方法的價值在於:讓當事人自己說話。

第三、醫學名詞。路加是一位醫生。歌羅西書4:14,“所親愛的醫生路加,和底馬問你們安”。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能夠看見大量的醫學專用名詞(The medical language, medical phraseology)。醫生的角色也包含著諸多神學上的意義。首先,聖經將神啟示為一位醫生,將罪人比喻為病人(出埃及記15:26,以西結書 34:16,何西阿書5:13,詩篇103:3,馬太福音8:16,馬可福音2:17,路加福音4:40)。其次,聖靈藉著路加及其作品,讓基督徒學習作醫生:真理和作風上的嚴謹;對生命和疾病的敏感;對病人的接納、忍耐和關愛。

第四、同工日誌。路加是保羅的同工。腓利門書1:24,“與我同工的馬可,亞裏達古,底馬,路加,也都問你安”。路加的思想深受保羅的影響,因此,我們理解路加的作品,最好參考保羅的書信。其次,正是作為保羅的同工,路加的見證才更有可信性。使徒行傳著名的“我們部分”(“We” sections, 16:10-17 ; 20:5-16 ; 21:1-18 ; 27-28),討論的就是這個話題。路加自己是使徒行傳要記述的一部分,他所傳的不是道聽途說,而是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親自取證。有人說路加福音1007節經文中,其中318節可以歸入“We” sections,而從保羅等那裏取證的經節,為402節,兩者合計為720節。剩餘287節可能取證於彼得等。不僅如此,路加所傳的更是自己所信的,若沒有這種信仰的激情,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作品的。路加不僅是保羅“一時興起的同工”,而一直是保羅的同工,無論保羅自己人性軟弱的時候,還是被捆綁和拘捕,路加不離不棄。提摩太後書4章我們看見晚年保羅怎樣眾叛親離,但唯有路加這個外邦人的信徒與保羅同在。提摩太後書4:10-11,“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獨有路加在我這裏。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傳道或作服事我)”這很像耶穌醫治十個大麻風病人,隻有撒瑪利亞人回來感恩。路加就是這位沒有利用人性欺負保羅的好撒瑪利亞人。這樣的人寫出來的作品,包含著生命的真實和屬天的力量。

第五、曆史敘事。使徒行傳可以看為是一本曆史學著作,這不僅確保內容的真實性,與聖經其他書卷比起來更具有故事性和可讀性。這三年裏,諸位可能會感覺像收聽評書聯播一樣,生動而具體地經曆使徒時代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不僅如此,使徒行傳也是一本地理學著作——我們的係列課程也像一場旅行遊記,因為我們要隨使徒行傳的人物經曆從印度到英國之間廣闊區域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而每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曆史典故以及自然風光,都引人入勝,蔚為大觀。此外曆史與現實緊密相連,我們會不斷感受到,這不僅是使徒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經曆;我們都在使徒行傳裏麵,並將從使徒行傳出發,從保羅戛然而止的羅馬“出租屋”出發,繼續前行。

二、曆史背景

使徒行傳是一本曆史書,主題是教會的曆史和現實。有人說,基督教是曆史的宗教(Frank Allen, 1931)。我這樣說至少要闡明兩個觀點。第一、基督信仰的真實性,基督和祂的教會是“真”的,是“是”。第二,基督信仰的能動性。這是積極的曆史,改變生命,改變世界,曆史是神主導的曆史;而今天的現實,隻是這曆史的一部分。使徒寫作時間大約在主後62-63年(這樣說的曆史根據是:A.D. 45 - Herod Agrippa dies suddenly ,Acts 12:20-23;A.D. 49 - Emperor Claudius issues an edict banning all Jews from Rome,Acts 18:2;A.D. 51 - Gallio appointed as proconsul of Achaia for a one-year term,Acts 18:12-17;A.D. 59 - Porcius Festus takes the office of Procurator of Judea,Acts 24:27;Paul has already been imprisoned in Caesarea for two years)。使徒行傳描述的是大約30年的教會曆史,大約從主後30年到主後60年,地點從耶路撒冷到羅馬。根據聖經的真理我們知道,日光下麵沒有新事,因此,曆史就是現實——使徒行傳記載的教會曆史,就是今天教會的現實。我們是同樣蒙恩的使徒,傳同樣的基督和福音,進入同樣的世界,歸入同樣的國度。

1、四大名著

“東方風俗”的特點之一是用“拈花微笑”的故作深沉裝裱了“述而不作”的智性慵懶。基督徒不應該以“敬虔主義”的名義販賣“反智主義”的殘枝敗葉。“知識”在聖經中受到高度的重視,而一般來說,聖經是一卷曆史書,基督教是一個曆史的宗教。如果藉著曆史知識,就能更充分 生動地理解“使徒的世界”,或者,以“使徒時代”為軸心的“軸心時代”(Axial Age,Karl Theodor Jaspers,1953)。那個世界至少包含兩個方麵的特點。第一、全球化;第二、多元-敵對性。這也是今天的世界。了解“使徒的世界”至少應該閱讀的“四大名著”或“四大參考書”,首先是約瑟夫的《古代史》(Titus Flavius Josephus,37-100,The Jewish War,;Antiquities of the Jews),其次是希羅多德的《曆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這四本書涵蓋了聖誕前後大約1000年的曆史,涉及使徒所出發的猶太、亞述和波斯世界,更詳細刻畫了使徒進入的希臘-羅馬世界。我不太了解約瑟夫作品的中譯現狀,不過教會和神學院對他的重視是一貫的,因此我在這裏毋庸贅言。我想重點說說其他三本書對我們了解使徒世代以及聖經的幫助。

2、希波戰爭

首先介紹一下希羅多德的《曆史》。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母體。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位於黑暗時代(前1200年-前800年)之後,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之間。希臘世界基本上是三場戰爭所塑造的。第一場戰爭是特洛伊戰爭,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荷馬史詩》。第二場戰爭就是希羅多德《曆史》所記載的希波戰爭(前499年-前449年)。第三場戰爭詳見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那是希臘的內戰,或“古代的世界大戰”(前431年-前404年)。

希羅多德以“曆史學之父”的身份(有人批評他的學術局限性),為路加確立了曆史的寫作方法。路加福音1:3的“詳細考察”,正是希羅多德率先使用“曆史”(?στορ?α)這個字的基本含義。希羅多德告訴我們居魯士的情況,而居魯士(和合本譯為古列(曆代誌下36:22, 以斯拉記1:1,以賽亞書 44:28,45:1,45:13;但以理書1:21),就是上帝要興起的一位;並像大衛一樣,成為基督的預表。我們熟悉路加福音7:31-32那個比喻,“31主又說,這樣,我可用什麽比這世代的人呢?他們好像什麽呢? 32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這個比喻的“原版”是居魯士對伊奧尼亞人和愛奧利斯人所講的(他們的居住地是希臘在亞洲的殖民地)。居魯士大軍的征服讓伊奧尼亞人和愛奧利斯人聞風喪膽,被迫前去表示臣服。於是居魯士講了這個寓言,將希臘人比喻為水裏的魚而這些魚起初對笛聲充耳不聞,漁夫就用網將他們打撈上來。居魯士最後說:“我向你們吹笛的時候,你們既然不出來跳,現在你們也就最好不要再跳了”。

藉著希羅多德,我們也能非常深入地了解保羅福音之旅所經過的地區,怎樣的“惡水刁民”——《曆史》基本上是以保羅書信送達的眾教會和啟示錄七間教會所在地為背景的。希羅多德首先帶領我們進入那個地區,那時的王國叫呂底亞(參考使徒行傳16:14)。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與雅典“公共知識分子”梭倫有一場著名的關於何謂“幸福”的辯論,他們的結論是:天地不仁,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幸福的。文明隻是自以為幸福的人的集體欺詐。居魯士這樣評價希臘文明:“我從來沒有害怕過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城市的中央設置一塊地方,大家集合到這塊地方來互相發誓,卻又互相欺騙”。居魯士說的地方既包括商業市場,也包括公共廣場。波斯人一同分享了梭倫或希臘人和呂底亞人對希臘諸神的不敬與厭棄。居魯士對希臘諸神不屑一顧,他不能理解像人一樣邪惡的希臘諸神。希羅多德說了一句非常極端的話,波斯人從希臘人,或者東方人從西方人那裏學來的隻有“雞奸”。希羅多德描述了小亞細亞半島上沒完沒了的強暴(亞述人、斯奇提亞人、呂底亞人、伊奧尼亞人、波斯人的相繼征服)、淫亂和各種偶像活動。是他告訴我們呂底亞人的女兒普遍賣淫,而他們又是最初製造和使用金銀貨幣的人。

克洛伊索斯成為階下囚之後,首先使用了“在罪人之中我是個罪魁”這個概念。保羅這個說法應該是應用了這個地方的人們都能理解的曆史典故(提摩太前書1:15)。不僅如此,當保羅在以弗所書中使用“全副軍裝”的比喻的時候,希羅多德告訴我們,小亞細亞上一個叫卡裏亞的民族,怎樣率先為希臘羅馬世界發明了這樣的軍裝,包括頭盔、盾牌、腰帶、護心鏡等等。希羅多德還詳細描寫了巴比倫大城的情況和其中的兩位女王。他特別提到“巴比倫淫婦”:每一個婦女一生之中必須有一次到阿普洛狄鐵(Aphrodite,是希臘的愛神,應該是Mylitt)的神殿和陌生男子交媾。這種宗教娼妓在“軸心地帶”比較普遍。

希羅多德也談到了埃及的情況。埃及人和波斯人一樣,都認為自己是“中國”(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談到希臘人的曆法在埃及人麵前相形見絀,並且說,希臘“幾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的”。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有宗教感的民族,他們首先創造了輪回的觀念。他們將鱷魚和河馬都視為“聖獸”,這使我們想起約伯記中的一些話語。埃及人更崇拜“聖蛇”,且數千年有著墳墓崇拜(金字塔和木乃伊)。更重要的是,《曆史》詳細描述了埃及的金牛犢崇拜傳統,一位國王甚至將自己夭折的女兒的屍體放在包裹厚金的牛身裏麵。希羅多德並講到埃及人有行割禮的習慣。這可能間接為出埃及作了見證。不僅如此,希羅多德特別提到金字塔工程中,埃及政府常常以“蔥、蒜”等支付給勞工報酬。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使我們重新思想曠野裏以色列人的怨言:“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民數記11:5)。以色列人不僅僅是思念埃及靠地吃飯的舊生活,也思念過去那種有保障的奴隸關係——他們寧願返回去作法老的奴仆,也不願跟隨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

3、希臘內戰

波斯帝國之後,統治巴勒斯坦的是希臘帝國。藉著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我們能詳細認識希臘人是怎樣的罪人。希波戰爭中,希臘諸邦暫時聯合起來,但是好景不長,隨後就發生了內戰。在這個過程中,聰明伶俐和雅典人和大智如愚的斯巴達人,分別謊言連篇、妙語生花地將戰爭的罪責和破壞和平的責任歸給對方。當時的情況很類似中國抗戰和內戰的情形。這場內戰暴露了人性的黑暗,也導致了希臘文明的衰落。北方的馬其頓王國興起,亞曆山大大帝用火與劍將希臘和巴勒斯坦拚接成一塊版圖。保羅進入了這個戰爭廢墟。

修昔底德的曆史學應該是比希羅多德更進一步,他更充分地闡述了“詳細考察”的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昔底德的曆史名著中,名人講辭占據全書的1/4的的篇幅。這一點,正是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繼承的專業傳統。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卷書中,科林斯(聖經和合本翻譯為哥林多)是戰爭的始作俑者之一。我們通過了解城邦的人民,就能更好地理解保羅的《哥林多書信》。科林斯所代表的希臘人,首先就是一群海盜。特洛伊戰爭之後,希臘人才可以逐步學習定居生活。其中科林斯人借助於地理優勢, 獲得了商業的繁榮。哥林多人可能是世界上“戰艦”的最早發明者,無論如何,他們擁有這樣的稱號:“富庶的的哥林多”。我們可以想象向這樣的人民傳福音的艱難。一方麵,他們真正的信仰是金錢;另一方麵,曆史上的尊榮必然使破落之後的人民有一種酸葡萄心理:自卑、敏感、憤世嫉俗。不僅如此,與商業精神和破落聯係在一起的就是淫亂。

修昔底德深刻道出了希臘人和整個人類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人類不可能建立和平的絕望。他是這樣談論戰爭的根源的:“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首先,人的罪:貪婪與恐懼,是人失去和平的根源。其次,由於沒有神的愛,任何一點變化和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城與城、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變動、騷亂、背叛甚至敵對。沒有真正信仰的人,他們之間的和平和愛是完全沒有保障的;最後一旦戰爭爆發,這個世界隻是一個因為罪而互相控告的世界;沒有人願意上十字架,隻有通過釘別人的十字架獲得象征性的稱義和象征性的和平。

不過修昔底德在柏拉圖描述蘇格拉底之前,為我們描寫了另外一位替罪羔羊,就是伯利克裏。雅典人對伯利克裏的怨言和憤怒,很類似曠野中以色列人對摩西的集體攻擊。對烏合之眾的警惕,這是希臘文化比較深刻的方麵。修昔底德暴露了雅典公民大會的敗壞,這一點與“政治正確”的當代知識分子相比,要誠實多了。事實上,這種敗壞就是聖經早就指出並禁止的:“不可隨眾行惡”(出埃及記23:2)。隨眾行惡並集體踩踏和離棄良知,是人民的瘟疫和小市民的痼疾。伯利克裏麵對“大家都罵”的局勢,對雅典人說過這樣一番話:“盡可能用開朗的心情,承擔起災難來;並且迅速地反抗它——無論對於城市或個人,這都是真正的力量”。修昔底德沒有寫完這場戰爭,但希臘文明大勢已去。《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結束在一個地方,全書最後一句話停在以弗所。400年之後,一位叫保羅的人給他們送去了平安的信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有忠心的人。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以弗所書1:1-2)。

4、羅馬帝國

耶穌降生的時候,希臘化已經完成,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是羅馬帝國;而使徒行傳,基本是在羅馬帝國的版圖內展開的。我們相信表麵上羅馬帝國征服了世界,實際上,上帝藉著羅馬帝國的征服,將福音送入全世界。毫無疑問,羅馬世界為福音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統一、社會和平、宗教寬容、語言一體化和交通的便利以及法製的保障。愛德華-吉本這樣說,“羅馬人根據普遍寬容的原則,保護了一種他們十分厭惡的迷信”;“羅馬的征服為基督教的征服準備了條件,並且加速了她的進程”。《羅馬帝國衰亡史》首先詳細記述了基督教在帝國內部的興起,然後告訴我們教會殉道的基本過程,最後也談到了在教皇時代教會的各種敗壞。我把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因為這與使徒行傳密切相關。

吉本在該書的第十五章中論述了“基督教的興起”。他總結了基督教興起的五大原因。由於作者本人也是基督徒,所以他首先正確地將這個原因歸於上帝支配一切的大能和福音真理自身“令人信服的證據”。之後,他列舉了如下五個原因,我在這裏重新梳理如下:1、信仰的激情。包括從猶太人繼承下來的對人的罪“不可調和的憎恨”以及順服基督關於拯救罪人毫無條件的愛。2、末世論信仰。吉本談到包括西塞羅在內的所有異教及其思想家就靈魂不朽和末世以及千年王國的普遍無知與胡言亂語,而希臘羅馬的文化根本沒有能力承擔靈魂安慰的重擔。基督教在這方麵是無與倫比的:基督複活和複臨解決了塵世的一切苦難,而上帝親自治理的信仰,為未來指明了完美的出路。3、神跡的力量。吉本在這裏采取了模棱兩可的評價,但毋庸置疑,神跡是吸引會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在使徒行轉的學習中,我們會根據聖經討論神跡更準確的定義。4、道德的法則。一方麵,罪人悔改的道理給所有罪人敞開了重生的大門;另一方麵,成聖的保守使基督徒能夠漸漸更新,過敬虔、和平、聖潔和有尊嚴的新生活。這對邪惡淫亂和暴力的世界是極大的示範。5、教會的組織。這是一個新的共和國,超越財產原則和身份壁壘,按屬天的邏輯組織起來,表示出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效率。吉本告訴我們,大約在3世紀中葉,僅僅在羅馬一地的教會,依靠信徒奉獻贍養的寡婦、殘疾人和窮人就有1500多人,而當時羅馬人大約100萬人,基督徒5萬人。

不過我想在這個五大原因之外,補充另外一個原因。世界根本沒有指望、真理和能力,而人一直在尋找上帝。換言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鋪張不能解決靈魂的貧困;毋寧加深了它。如果意識形態和異教真的能為人類提供安慰,基督教是不可能興起的。吉本說,“在基督死後80年之內。仁慈的普林尼慨歎他曾經徒然試圖消滅的罪惡依然無比猖獗”。即使在羅馬帝國這樣繁榮和文明的世代,人類的心靈仍然是一片荒漠,無限饑渴。所以,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盛行的世代,就是神要開出江河的荒漠,開辟道路的曠野。曆代都有無知的人一直這樣攻擊基督教:基督教幾乎完全由農民和工匠、兒童和婦女、乞丐和奴隸等人類渣滓組成的;吉本用很多資料駁斥了這個“卑賤而無知”的汙蔑。他談到包括查斯丁、克萊門和德爾圖良等社會精英的歸正。基督教當然首先就是底層人的宗教,但是,更是所有人,包括自以為在頂層實際上更在底層的人的福音。因為每一個人,在上帝麵前,都是罪人,而心靈一片空虛,如鹿渴慕溪水。他們自以為擁有的“理性”、“知識”、“美德”,都是汙穢的衣服和無花果樹的葉子而已。

但這世界是釘死基督的世界,是殺害先知和使徒的世界;也是福音藉著逼迫勝過的世界。使徒行傳首先描寫了大兒子即猶太人對傳道人和教會的控告、追趕、攻擊、殺害;也預告了,在這些教難中,掌權者和異教徒常常是他們的同盟。使徒行傳中福音最大的敵人不是羅馬人,而是猶太人。但這隻是事實的一部分,從使徒時代開始,異教徒中已經醞釀著殘害教會的怒火了,這場風暴是在使徒行傳之後爆發的:所有聽道成仇的人忍無可忍,團結起來。

在吉本這卷書中,掌權者和外邦人不僅接受了猶太人的訴狀,而且根據自己的利用,成了福音的仇敵。吉本大致提供了三個理由。第一、宗教的理由。基督徒的唯獨基督的信仰招致了幾乎所有異教徒的仇恨,並使他們群起攻之。“世界上的各種宗教之所以能和平共處,主要由於古代各民族對各自的宗教傳統和儀式都不言自明地表示認可和尊重。因此可以想象,某個教派或民族要把自己從這人類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聲稱唯有他們了解神的旨意,而把該教派以外的一切宗教儀式都斥之為瀆神活動和偶像崇拜,那它便必將觸怒所有其他教派,使他們聯合起來,群起而攻之”;第二、人性的理由。“廣大異教徒民眾隻對塵世的眼前利益感興趣,而對拿撒勒的耶穌賜予人類的賽過無價之寶的生命和不朽卻並不在意”,相反,對福音對他們習慣的攪擾產生厭惡。福音就這樣成了眾矢之的,而且在孤立和災難中成為眾人的笑柄。這是基督的命運,也是保羅的命運,是所有真正教會的命運。因為,“異教徒的驚愕變成了憎恨”。第三、政治的理由。“羅馬當局對其居民中的任何結社活動都極為仇視和十分猜疑”。這兩方麵的理由,我們都非常熟悉。

然而基督的教會和福音卻恰恰是在逼迫中興旺的。這是基督教的奧秘和獨特性。耶穌十字架集中展示了這種得勝的智慧。我們至少有四個方麵可以分享這種屬天的勝利。第一、福音是高過人的好惡的,將真理告訴罪人,就是福音的勝利;而傳福音的過程,必然遭遇人性的憎恨(路加福音21:12,羅馬書8:35)。第二、逼迫更新我們的生命,造就真正的信心(馬太福音13:21)。第三、基督徒要得的賞賜是屬天的(馬太福音5:12,提摩太後書4:8)。第四、既然上帝掌權,就必然能在逼迫中讓福音複興;隻是常常不以世界得勝的模式——常常是這樣,傳道人被辱罵、圍剿、陷害和殺戮,但福音繼續發展;而傳道人得到天上的賞賜(耶利米書20:11;馬太福音5:10-12,23)。事實上,傳道人在逼迫中已經開始見證了這種勝利:“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隻要祝福,不可咒詛”(羅馬書12:14)。殉道者這樣預告了教會的勝利: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更多的逼迫,更多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教會內部早期的史學著述首推Eusebius Caesariensis (中譯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約260年或275年—339年5月30日)的《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是一部《使徒後傳》。不過很多學者對優西比烏的作品某些局部問題以及神學偏頗提出了批評和更正,一些好的版本附有這些內容。另外,有閱讀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另外三本書,在更廣泛的區域裏認識軸心時代。第一本是阿拉伯人馬蘇第(Masudi)寫的《黃金草原》,這本書已經出有中譯本。不過該書“傳說”的部分較多,是需要分辨的。這本書對了解中東地區的古代曆史很有幫助。第二本是荷蘭人許裏和撰寫的《佛教征服中國》,也可以找到中譯本;該書使我們看見中國在聖誕紀年前後普遍的屬靈饑渴,以及佛教怎樣從印度和流域進入黃河流域。那個時代既是儒學國教化的世代,也是絲綢之路的世代——從地圖上我們能看見從長安到安提阿的交通線(安提阿是初代教會的差傳中心,也是“基督徒”這個名稱的誕生地)。第三本是當代F. F. Bruce寫的曆史小冊子,New Testament History(1969),作者提綱挈領地回顧了使徒時代值得重視的基本方麵。

三、基本結構

1、外部結構

使徒行傳見證了這個“福音增長規律”。現在我們藉著分析使徒行傳的結構,來熟悉一下使徒行傳的基本內容。一般來說,分析一卷聖經的結構,主要涉及兩個方麵: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所謂外部結構,就是這卷書在全部新約或舊約聖經中、以及整卷聖經中的位置。而內部結構,就是這卷書自己的結構方式。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聖經學者本一直同意,使徒行傳在新約聖經中處於樞紐和橋梁的位置,位於福音書和使徒書信之間。一方麵,使徒行傳是福音書的繼續;另一方麵,是使徒書信的曆史背景。

不過若放在整本聖經中比較,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見解。我這裏主要介紹兩種觀點。第一、與舊約聖經中的摩西五經對應,新約可以這樣結構:四福音書對應創世記,重點都是天父上帝在基督裏創造和重造世界與新人。使徒行傳對應出埃及記,都是呼召和帶領選民從世界出來,進入應許之地或天國,建立以色列王國或神的教會。保羅書信是利未記,教導信徒靠基督的寶血重生,然後靠施恩之具在上帝麵前過聖潔的新生活。彼得、雅各、約翰和猶大的書信,對應民數記,重點是選民在曠野經曆生命的更新。啟示錄對應申命記,上帝指著未來向選民和世人重申祂的恩典與公義。第二是用整全舊約類比新約。四福音書對應摩西五經,使徒行傳對應曆史書,使徒書信對應智慧書,啟示錄對應先知書。這些觀點都是個人的領受,可以參考,不必拘泥。

2、內部結構

我們重點說說使徒行傳的內部結構,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把握這卷書的內容。需要明確的是,任何結構方式都有一種局限性,因此,需要對比觀察。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聖經最早的書卷都是沒有章節的。第六世紀的Euthalius將使徒行傳分為40章;13世紀Cardinal Hugo將至分為28章,傳至於今。目前的分節源出1551年Stephens和1565年Beza的版本,而一些小標題也是後來加上去的。這提醒我們,劃分使徒行傳的結構,不一定要受章節的限製。我這裏主要推薦三種結構方案,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二分法

這是比較簡單的方法:以彼得為中心的教會曆史(1-12);以保羅為中心的教會曆史(13-28);或者,教會在猶太人中,中心人物是彼得(1-12);教會在外邦人中,中心人物是保羅(13-28)。其中第一部分也進一步分兩部分:教會的誕生(1-7),結束於司提反殉道;教會在巴勒斯坦(8-12)。在1-7中,教會誕生始於兩個重要事件。第一是耶穌升天(1),第二個是聖靈降臨(2)。3-7章,教會在內外逼迫和攪擾中成長,發展,中心在耶路撒冷。8-12章,教會在攪擾和逼迫中從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到撒瑪利亞:撒瑪利亞、迦薩、亞鎖都、大馬士革、大數、呂大和沙侖、約帕、凱撒利亞、安提阿。第二部分的結局是希律王的死。第二部分13-28章,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保羅的主動傳道(三次傳道之旅,13-20)和被動傳道(耶路撒冷到羅馬之行,21-28)。這個二元結構優點是比較簡潔,突出了聖靈在彼得和保羅兩位使徒身上的“平行的工作”。但缺點是,序言部分沒有獨立出來,而這兩部分內容中,有很多內容與彼得和保羅無關。

在使徒行傳中,最突出的人物無疑是彼得和保羅。我們這裏可以重點分述彼得和保羅遭遇的逼迫。不過,雅各(12:2)和司提反(7)的殉道也非常重要。彼得遭遇的逼迫主要表現在他的監獄生活。第一次是因傳道被祭司們和守殿官捉拿監禁,被“恐嚇一番”(4:1-3,21)。第二次,“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監”;後被責打(5:17-18,40)。第三次,“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監裏,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意思要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著百姓辦他”(12:4)。彼得可謂“慣犯”。初代教會有傳統告訴我們,彼得最後倒釘十字架(優西比烏的《教會史》可以參考,隻是注意分辨其中不確的部分)。我再一次請大家思想,這個三次否認主、三次被主堅固、三次入監的“沒有學問的小民”(4:13),他的力量從何而來?

應該花費更多的筆墨勾勒保羅的遭遇。保羅麵對的,一方麵是拳頭的暴力——幾乎所有人間的暴力他都經曆的,石頭、棍子、鞭子、監獄,最後是砍頭。另一方麵則是話語的暴力——幾乎所有難聽和辱罵的話都落在他身上了。下麵羅列的是保羅在於的暴力逼迫:

(1)保羅一進入禾場,猶太人就要殺他,保羅在大馬士革深夜垂筐而逃(9:23-25),在耶路撒冷逃往凱撒利亞和大數(9:28-30)。

(2)彼西底的安提阿,“猶太人挑唆虔敬尊貴的婦女,和城內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羅,巴拿巴,將他們趕出境外”(13:50)。這是猶太人、女人和名人組成的聯軍。

(3)在以哥念,“外邦人和猶太人,並他們的官長,一齊擁上來,要淩辱使徒,用石頭打他們。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兩個城,和周圍地方去,在那裏傳福音。”(14:5-7)。

(4)在路司得,“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14:19)。這座城市容不下保羅。

(5) 在腓立比,“19使女的主人們,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便揪住保羅和西拉,拉他們到市上去見首領。 20 又帶到官長麵前說,這些人原是猶太人,竟騷擾我們的城,21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22眾人就一同起來攻擊他們。官長吩咐剝了他們的衣裳,用棍打。23打了許多棍,便將他們下在監裏,囑咐禁卒嚴緊看守。24禁卒領了這樣的命,就把他們下在內監裏,兩腳上了木狗”(16:19-24)。

(6)在帖撒羅尼迦,“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裏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類,搭夥成群,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將保羅西拉帶到百姓那裏”(17:5)。於是保羅和西拉從帖撒羅尼迦逃往庇哩亞。

(7)在庇哩亞,由於猶太人追趕和攪擾,保羅西拉度逃往雅典(17:13-15)。

(8)在哥林多,同情保羅的管會堂的所提尼被眾人在會堂前暴打(18:17)。

(9)在以弗所,保羅的同工馬其頓人該猶和亞裏達古被眾人圍攻(19:29)。

(10)在馬其頓,“猶太人設計要害他”(20:3)。

(11)在耶路撒冷,在聖殿被捕,並要對保羅“立即執行死刑”,後被鐵鏈捆鎖、監禁、審問、打嘴(21:27,30-31,33;22:24;23:2)。

(12)在凱撒利亞。因猶太人要殺保羅(23:12-22),保羅深夜被轉移到凱撒利亞,途經安提帕底(23:31),並在那裏被控告受審(24-26)。

保羅麵對的話語暴力即魔鬼的控告。主要的控告者是猶太人,而投訴的對象是外邦人(羅馬掌權者)。大約有七場殘酷的控告,都可以置保羅於死地。

第一場在歐洲的帖撒羅尼迦:“那攪亂天下的”;“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17:6-7)——他們將保羅妖魔化為人類的公敵和君王顛覆者。用今天的話說保羅犯有反人類罪、反革命罪或顛覆政府罪,以及擾亂社會秩序罪。
第二場在哥林多,“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18:12-13)。控告者精於選擇時機和掌權者。

第三場控告在以弗所,控告者是銀匠底米丟和銅匠亞曆山大,控告保羅敗壞了他們的生意,褻瀆了他們的宗教偶像(19:24-34)。

第四場控告在耶路撒冷,控告者是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地點在聖殿,罪名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著希利尼人進殿,汙穢了這聖地”(21:28)。這是在猶太人中控告保羅是猶太教的敵人。

第五場是猶太人的集體控告:“這樣的人,從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當活著的”(22:22)。用今天的話來說,保羅連一般人都不如,不配活著,全體猶太人民應該為民除害。

第六場 ,大約是同一批猶太人,要代表人民對保羅執行死刑:“到了天亮,猶太人同謀起誓,說,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吃不喝。這樣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23:12-13)。

第七場是“專業控告”,現代示每辯士帖土羅出場。這位“業內人士”在希律王和羅馬巡撫腓力斯麵前這樣控告保羅:“我們看這個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又是拿撒勒教黨裏的一個頭目。連聖殿他也想要汙穢”(24:5-6)。

這是保羅的道路。有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給大家:如果有一個人,或者一些男女人或女男人,專門遮蓋路加們的見證,片麵網羅貼土羅的控告,隻為將貼土羅們編輯成“公共輿論”和“真有力量”的專業見證,隻求報複與毀滅,抹黑保羅並使之萬劫不複;你能認出這人的靈嗎?他(她)的言行就不僅僅是簡單的不正派,完全沒有標榜的真理與公義;而是魔鬼兒子的言行——乃父比田野裏一切的活物都狡猾,起初就是說謊的,起初就是殺人的;並因日夜控告我們的弟兄,最後被摔入永火。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使徒行傳最後兩章中保羅的“沉舟之旅”。這最後一幕是保羅前麵七場災禍的總結:“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麵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首先,我們所在的世界,是魔鬼掌權的世界,在這蒼茫的大海上,它隨時可以掀起風暴。而神因祂至高的美意,允許“海裏的大魚”對約拿和保羅“興風作浪”。其次、我們的神就是與我們同行、平靜風和海的神,在一切苦難以及死亡之中,我們在基督裏連續複活。最後,保羅的遭遇告訴一切正在狂風惡浪、逼迫苦難中的個人和教會,特別是那些正待承擔地極使命的門徒:“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麵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8:24)。使徒行傳27-28章向三百年大患難敞開,向我們這個世代敞開,向末世敞開,向你和我敞開——天路曆程,乃是沉舟之旅;我們不是降下去,而是升上去。

第二、三分法

使徒行傳1:8被視為總覽全書的線索:“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根據這個線索,全書可以相應地劃分為三部分:教會在耶路撒冷(1-7);教會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8-12),教會直到地極(13-28)。很多學者使用了這個三分法,但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有不同的細分。

第三、六分法

結合第二種方法,並根據“神的道興旺起來”這個反複出現的經文(6:7,9:31,12:24,,16:5,19:20,28:31),將全書分成六部分。第一部分、教會在耶路撒冷(1:1-6:7);第二部分、教會在巴勒斯坦,包括猶大、撒瑪利亞、加利利等(6:8-9:31);第三部分、教會在安提阿,開始轉向外邦(9:32-12:24);第四部分、教會在小亞細亞(12:25-16:5);第五部分、教會在歐洲(16:6-19:20);第六部分、保羅從耶路撒冷到羅馬(19:21-28:31)。我個人願意提供一個七分法,就是將使徒行傳1-2章單獨劃出來,主題是教會的誕生;其餘部分可以複製上麵的內容。

3、人名地名

為了更具體把握使徒行傳的內容,我建議大家熟悉使徒行傳的人名和地名。有人說使徒行傳記載了110個人物,這未必是完全精準的。我推薦大家記住的人物如下:1、耶穌、路加、提阿非羅、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馬利亞、出賣耶穌的猶大、施洗約翰、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馬提亞、耶穌的弟兄;2、大衛;3、美門前的瘸子、所羅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彼拉多、摩西、撒母耳;4、大祭司亞那、該亞法、約翰、亞力山大、約瑟或巴拿巴;5、亞拿尼亞、撒非喇、迦瑪列、丟大、加利利的猶大;6、司提反、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尼哥拉;7、約瑟、哈抹、亞倫、掃羅(保羅);8、西門、以賽亞、埃提阿伯女王幹大基、埃提阿伯太監;9、亞拿尼亞、以尼雅、大比大(多加)、硝皮匠西門;10、哥尼流;11、亞迦布;12、希律王、稱呼馬可的約翰和他母親馬利亞、羅大;13、稱呼尼結的西麵、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巴耶穌(以呂馬)、方伯士求保羅、迦南、便雅憫、基士的兒子掃羅、耶西;14、路司得的瘸子;15、稱呼巴撒巴的猶大、西拉;16、提摩太、呂底亞、腓立比的使女、腓立比的禁卒;17、耶孫、以彼古羅(伊壁鳩魯)、斯多亞(斯多葛)、丟尼修、大馬哩;18、亞居拉、百基拉、提多猶士都、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亞該亞方伯迦流、亞波羅;19、以拉都、銀匠底米丟、亞力山大、以弗所的書記、士基瓦;20、庇哩亞人畢羅斯的兒子所巴特、帖撒羅尼迦人亞裏達古、西公都,特庇人該猶,亞西亞人推基古,以弗所人特羅非摩;猶推古;21、拿孫;22、千夫長革老丟呂西亞;23、大祭司亞拿尼亞、保羅的外甥、巡撫腓力斯;24、辯士帖土羅、腓力斯的夫人猶太的女子土西拉、巡撫波求非斯都;25、該撒、亞基帕王、百尼基氏;26、27、百夫長猶流;28、島長部百流。

現在我們來熟悉使徒行傳的地理。學習使徒行傳必須輔助一些地圖,請大家務必將使徒行傳上提到過的如下地名一一標在地圖上(不含重複的地名):

第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撒瑪利亞、安提阿、迦薩、亞鎖都、該撒利亞、大馬色、大數、呂大、約帕、推羅、西頓、西流基、多利買、安提帕底。

第二、地中海:撒拉米、帕弗、撒摩尼、佳澳、拉西亞城、非尼基、高大、米利大(馬耳他)、敘拉古。

第三、小亞細亞:別加、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亞大利、特羅亞、以弗所、推雅推喇、亞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哥士、羅底、帕大喇、每拉、革尼土。

第四、歐洲:撒摩特喇、尼亞波利、腓立比、暗妃波裏,亞波羅尼亞,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哥林多、堅革哩、利基翁、部丟利、羅馬。

另外,需要熟悉的地區是帕提亞,瑪代,以攔,米所波大米,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古利奈與呂彼亞(利比亞)、革哩底(克裏特)、亞拉伯、居比路(塞浦路斯)、希利尼(希臘)、亞力山太、基利家、埃提阿伯(古實,埃塞俄比亞)、呂大、沙侖、腓尼基、彼西底、呂高尼、敘利亞、加拉太、每西亞、庇推尼、呂家、亞底亞海(亞得裏亞海)。有些地點可以通過聖經附圖解決,有些則需要輔助工具。我會將相關地圖編輯在我的博客裏麵。另外可以對比中國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的路線圖。

從下一個主日開始,我們將進入釋經部分。既然我決意用三年時間學習這卷書,我們就會比以往的課程學得更為仔細和耐心。同時,我們將從單方麵“灌輸”為主這種學習方法,更新為教導與對話並重。我希望大家能有所回應。所以首先請大家按上麵提供的結構再一次通讀使徒行傳,然後重點學習、甚至背誦使徒行傳1:1-5.這段經文是我們下個主日的證道經文。不僅如此,使徒行傳是實踐性很強的書卷,我們會在這三年安排一些活動,包括一次跟隨保羅腳蹤的“福音之旅”。我們也會根據使徒行傳的精神,走出去,傳出去;隻是具體的方式,我們還在禱告、探索。求神開路,求神供應,求神加倍的祝福。感謝主,我們已經看見了聖靈在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中的更新和預備。而我們該怎樣從沐浴在浩蕩的主恩之中——再沒有任何抱怨,因為我得到的一切,跟我們在神麵前所有的罪比起來,都是不配的,都是恩典。總覺得自己很慘的人,乃是因為從未認罪,從未蒙恩。但我們重新出發,已經脫離曠野了。所以無論如何,也無論我們現在遭遇怎樣的難處和逼迫,我們都相信: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基督的見證。阿門。

任不寐,2013年8月1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