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傳”第五十六課:逼上歐洲(15:36-16:10)

(2017-03-10 20:48:54) 下一個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15:36-16:10:

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38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1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裏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利尼人。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3 保羅要帶他同去,隻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4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5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

6 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7 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8 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9 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0 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感謝神的話語。今天的證道經文可以很清楚地分成三部分:第一、同工的分裂(36-41)——神使用有各種缺陷的罪人在全地建立教會、見證基督;西拉與保羅同工。第二、同工的重建(1-5),神借著教會有能力帶領有缺陷的罪人合一同工;提摩太加入保羅的同工。第三、聖靈的引領(6-10),合一的同工仍然是自我中心和盲目的,需要繼續順服聖靈的帶領;路加加入保羅的同工。今天這段經文敘述的主要事實是,耶路撒冷大會之後,保羅開始第二次傳道之旅:福音將從亞洲進入歐洲,並且挺進到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而且我們知道,福音將從那裏,藉著“西方的崛起”,進入全球,正如拿撒勒人早就預言的。不僅如此,保羅進入歐洲是走投無路逼上梁山;這個事實顯明,福音全球化不是任何人的決誌和計劃,更非英雄決定曆史或偉人壯舉;教會是祂的新娘,曆史是祂的故事,直到永遠,阿門。

引言:保羅第二次宣道之旅

首先請大家打開世界地圖和保羅第二次傳道之旅地圖。使徒行傳15:35-18:22記載了保羅第二次傳道之旅,其中提到的城市和地區如下,請一一標出。20(19)個城市:安提阿、特庇、路司得、以哥念、特羅亞、撒摩特喇、尼亞波利、腓立比、暗妃波裏、亞波羅尼亞、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哥林多、羅馬、堅革哩、以弗所、該撒利亞、耶路撒冷、安提阿。13個地區:旁非利亞、居比路、敘利亞,基利家、亞西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庇推尼、馬其頓、本都、意大利、亞該亞。其中有六個重要城市:特羅亞、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哥林多。特羅亞是領受異象和使命的地方,其他五座城市構成希臘文明的基本框架。這5座城市也可以分成三組:腓利比、帖撒羅尼迦與庇哩亞、雅典與哥林多——最後一組的敘事內容最長——那裏是希臘文明的中心。我計劃用五個主日的時間,講完保羅的第二次傳道之旅。

建議弟兄姐妹翻閱一些介紹希臘文明的著述,這對了解保羅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傳道之旅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次傳道之旅中,保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希臘世界,西方文明的搖籃。在那裏,福音的敵人不僅僅是猶太律法主義,更有“人類主流文明”。這個主流文明由三大部分文化組成:不可一世的理性主義、慘不忍睹的宗教神話以及恬不知恥的肉身文學。驕傲是魔鬼第一屬性。猶太人的驕傲:我們是上帝的選民。希臘人的驕傲:上帝是我們的選民。一方麵,唯有我們擁有上帝或真理;另一方麵,如果上帝不符合我的理性,我就大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並放縱自己的情欲,給上帝劃定一個飛行區域,或者幹脆,宣告上帝死了。於是,18世紀上帝被邊緣和監禁,19世紀上帝死了,20世紀,大罪人成了上帝,同時所有人都成了“高等動物”。當然,我以為世界上驕傲到絕對有病的程度的民族是印度-中國人:我們就是上帝。赤裸裸的驕傲宗教由兩個教義組成。第一、你們別給我整那沒用的——“用”可以肯定一切打倒一切。這是中國實用主義。第二、我們就是上帝,我心即神;這是東方的人神教。我們今天麵對的情況比保羅更複雜,我們要同時麵對法利賽人、哲學家和實用主義與心性之學。

西方文明不僅是兩希文化的後裔,也是拉丁文化的後裔,特別是羅馬的政治和法學。所以在保羅四次傳道行動中,我們可以看見以下三大文明中心。政治中心:羅馬;文化中心:雅典;宗教中心:耶路撒冷。在世界地圖上,你可以找出這三個位置,並將之連成一條短線——上帝征服或光複世界的戰略是“中心開花”,並且從那裏開始,要拆毀全世界大山小山的一切偶像,使之都順服基督。三大文明中心也可以對應蛇的三重試探:羅馬政治:好作食物;政治從本質上說是以食物為目的,對組織效率、食物壟斷與食物分派的不懈追求。猶太宗教:悅人的眼目(律法主義,人的自義與求人稱義)。希臘哲學: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希臘文“哲學”即“愛智”。聖經說魔鬼是世界的王,魔鬼從始至終是通過這三大戰役統治世界的。所以我們要繼續跟隨保羅,看神怎樣藉著祂的仆人和教會,把自己的百姓在世界各地從三座大山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一、安提阿:西拉(15:36-41

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38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1、重建(36,41)

保羅的第二次傳道之旅承擔兩個使命,第一是向外邦人、特別是希臘世界的外邦人傳福音;當然,當他啟程的時候,他自己並不清楚這個使命。第二是向已經歸主的人傳福音,即“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教會需要福音重複堅固。動詞?πισκ?πτομαι(visit)十分重要,顯明了何為牧者的心腸——保羅惦念並要看顧那些羊群。這正是神的愛或神對人的心腸(馬太福音25:36,43;路加福音1:68,78;7:16;創世記50:24-25)。保羅第二次出發,顯然不再需要安提阿教會的差遣和同意;他隻是在繼續自己已經從聖靈和教會領受的使命。他們要走的路線,就是第一次宣道經過的路線。在這一點上,目前所有保羅第二次宣道之旅的地圖應該都是和聖經不合的。一方麵,使徒行傳15:36明確說“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in every city where we have preached the word of the Lord,KJV );另一方麵,使徒行傳15:41再一次強調:“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走遍”(δι?ρχομαι)一詞顯示,他們的路線應該不是直線。但我們看目前所有的相關參考圖片,都是直線,而且第一次宣道經過的一些城市並未列在其中,如別加。這裏沒有提到保羅西拉在小亞細亞半島遭遇任何逼迫;當然,這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沒有逼迫。簡化他們在這些地方的行程,是為了預留更多筆墨給歐洲。

2、馬可(37-39)

我們已經討論過,福音團隊是傳道的主體和前提,因此,起點常常充滿了爭戰。第一次傳道的人事悲劇是馬可的離開;第二次人事悲劇是巴拿巴的離開。每一次傳道人啟程,都有殘酷的傷害和攪擾,而且明顯地愈演愈烈。保羅和巴拿巴的友誼是令人感動的,相愛之人的分手就更為殘酷。從相愛到相棄,這種人性在任何領域都具有普遍性;而這種人性常常成為福音同工最大的攔阻。所以基督徒和傳道人為了保護自己,“和人保持合理距離”是非常重要的。 “巴拿巴有意”中的動詞βουλε?ω,基本含義是to deliberate with one's self;這個動詞也許在於強調,讓馬可加入應該不是聖靈的意思,而是巴拿巴自己的意思,出於巴拿巴的良善或lenient(路加福音14:31;約翰福音12:10;使徒行傳5:33,27:39;哥林多後書1:17)。Aorist這個“時態”也更在於強調動作的主體——這是巴拿巴自己的意思。也許聖靈藉此提醒眾教會:組建同工不能根據人情世故。與此對照的,保羅“以為不可帶他去”中的動詞“以為”用的是另外一個字:?ξι?ω。一方麵,這個動詞的基本含義是“經過思考認為是對的、配的”(路加福音7:7;使徒行傳28:22;帖撒羅尼迦後書1:11;提摩太前書5:17;希伯來書3:3,10:29)。這個“以為”可能出於神。另一方麵,這個動詞在這裏的時態是imperfect——保羅一直堅持認為不可和馬可同工。“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παροξυσμ?ς不僅僅是“爭論”的意思,更是“激動”的意思(希伯來書10:24)。顯然,兩個人都不夠冷靜。結果到了隻能分道揚鑣的地步。不僅如此,παροξυσμ?ς在LXX出現兩次,申命記29:28和耶利米書32:37,主要指神的惱怒,大惱怒。這裏存在一種類比——人在爭吵中會陷入“義怒”的幻象中,將自己的怒氣等同於神的怒氣。而路加醫生更用這個醫學名詞描述罪人“根本有病”的狀態。?ποχωρ?ζω是被動語態——他們彼此被對方分開。這一幕讓我們回到創世記13:11,“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參考創世記13:14)。這個動詞在啟示錄6:14翻作“挪移”;這是一次非常沉重和痛苦的分裂。最後“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那裏是巴拿巴的故鄉。我想這也有聖靈的意思——第一次在那裏收獲的莊稼,將因他們的第二次到來而蒙福;而保羅一行可以直接進入小亞細亞半島。

3、西拉(40)

“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揀選”(?πιλ?γω)這個動詞在聖經中隻出現兩次(約翰福音5:2)。?πιλ?γω這個字的本意就是“對……說話”,也可以引申為呼召。這裏有一個動詞分詞是用來解釋說明保羅為何呼召西拉做同工:“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παραδοθε?ς τ? χ?ριτι το? Θεο? ?π? τ?ν ?δελφ?ν ,這是直譯:being recommended unto the grace of God by the brethren;西拉被眾弟兄交在神的恩典中。παραδ?δωμι在這裏被動語態的現在分詞。我領受這話的基本用意是:眾弟兄指著神的恩典向保羅推薦西拉。一方麵,西拉身上有神的恩典,他的傳道可能更強調神的恩典(彼得前書5:12);另一方麵,神藉著西拉對保羅說:祂的恩典是夠用的。西拉的進入是對保羅極大的安慰,神總是有辦法安慰祂的仆人,並讓祂所托付的使命不受攔阻,必然成就。從此,西拉成了保羅餘生特別重要的同工之一。關於西拉,新約聖經有多次提及,以下經文可以注意考查:他是初代教會領袖之一(使徒行傳15:22,27);大有恩賜的傳道人(使徒行傳15:32);和保羅一同為福音受苦(使徒行傳16:19,16:25,16:29);與保羅一路同工(使徒行傳 17:1,17:4-5,17:10,17:15,18:5; 帖撒羅尼迦前書1:1;帖撒羅尼迦後書1:1);也是彼得的同工(彼得前書5:12)——當然,有人認為彼得前書5:12另有其人。與“呼召”並列的動詞是?ξ?ρχομαι,離開——保羅和西拉出發了。值得強調的是,保羅不是根據巴拿巴的分手來辨認神的旨意,以至於誤以為神不許他上路;相反,保羅根據聖經和教會來辨認神的旨意。所以,僅僅用環境和心境而離開聖經(神說你們去)和教會(弟兄們),常常會誤判神的旨意。

二、路司得:提摩太(16:1-5

1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裏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利尼人。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3 保羅要帶他同去,隻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4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5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

1、母親(1)

保羅和西拉的傳道之旅第一站未必就是特庇,然後是路司得,隻是這裏要重點介紹路司得人提摩太加入保羅的同工團隊。Τιμ?θεος的意思是“榮耀神”。?δο?, μαθητ?ς τις ?ν ?κε?,看哪,有一個人一直在那裏!係動詞?ν為imperfect。神在保羅的宣道路線上,為保羅預備了一些同工。隨著事工的延伸,同工也陸續加入。這次在路司得加入的同工是提摩太。相對來說,提摩太比西拉更重要,因此新約聖經中關於他的信息也更多。除了提摩太書信以外,以下經文可以參考:使徒行傳17:14-15,17:15,18:5,19:22,20:4;羅馬書16:21;哥林多前書4:17,16:10;哥林多後書1:1 ,1:19;腓立比書1:1,2:19,2:22;歌羅西書1:1;帖撒羅尼迦前書1:1,3:2,3:6;帖撒羅尼迦後書1:1;腓利門書1:1;希伯來書13:23)。在保羅風雨如磐、坎坷曲折的傳道生涯裏,提摩太不僅是他傳道的得力助手,更是他情感的極大安慰。保羅曾經三次這樣深情地評論提摩太,將之視為福音裏麵的兒子(哥林多前書4:17;腓立比書2:22;2提摩太後書1:2)。使徒行傳16:1使我們對提摩太有了更多的了解。首先他是路司得人,很可能是保羅第一次傳道中歸正的(μαθητ?ς,門徒)。也許他目睹了保羅怎樣被打得半死拖出城外,又目睹了保羅怎樣一步一步重返路司得。保羅的患難沒有“跌倒”這位年輕人,反而讓他站在那裏預備,等候分擔保羅的重擔。其次, 他是混血兒,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希臘人。不僅如此,提摩太後書1:5進一步說:“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Λω?ς,agreeable),和你母親友尼基(Ε?ν?κη,good victory)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這兩位偉大的母親的信心,顯然對提摩太有重要的影響。他們讓我想起那兩位希伯來人的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出埃及記1:15)。從這裏請允許我再次贅言“女牧者”的問題——聖經有太多美好的例子讓我們看見,神將母親放在家庭裏麵,要她們做兒女的“女牧者”:從撒母耳的母親到提摩太的母親,甚至路得的婆婆都是如此。夏娃是一個糟糕的見證,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反而出頭露麵做女丈夫,教訓慘不忍睹。神比我們更理解我們需要什麽。這一點正如一位路德教會牧師說的:我的母親不作牧師,她負責生養和教育牧師。記得2年前我對兩位“屬靈寡婦”說過,你的使命不是教訓牧師,而是教訓你的兒女。魔鬼特別願意使用不務正業的女人。

2、弟兄(2-3)

在保羅到來之前,提摩太顯然已經在一些教會侍奉了,所以“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μαρτυρ?ω是被動語態,提摩太一直被兩地方的弟兄稱讚。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見證”、“證明”(馬太福音23:31;路加福音4:22,11:48;約翰福音1:7等)。我們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同工產生的基本模式。第一是侍奉經驗;第二是教會推薦;第三是傳道人呼召和認可。西拉和提摩太起來都遵循這個基本模式。而此時此刻的馬可缺少這三項條件:沒有牧者的呼召;沒有教會的推薦(隻有巴拿巴認可),第一次傳道之旅中的見證更是乏善可陳。不過提摩太成為保羅的同工,還需要另外一個附加條件:“保羅要帶他同去,隻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首先我們看見保羅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經驗——他知道路上有狼,就事先給提摩太作了割禮。這是一種妥協。也許有人會迷惑:在耶路撒冷大會和加拉太書中,保羅那樣激烈地批判割禮,甚至拒絕給提多實施割禮(加拉太書2:3);而在提摩太身上就妥協了。這個道理不難解釋。一方麵,在真理上,在律法和福音這些基本真理上,不能有任何妥協。另一方麵,在這些基本真理解決之後,若不是將割禮視為得救的條件,僅僅是一種傳統,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的紛爭,可以行割禮。我們完全知道,無論是保羅還是提摩太,沒有任何一個人相信這場割禮是為了得救。不僅如此,我也為保羅和提摩太感動不已。這樣較真的一個人,為了福音,願意屈服自己。各位弟兄姐妹,不寐之夜幸存到今天,首先當然是出於神的恩典,其次也出於這種“妥協”。為了福音,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你自己原來最反感的事情,或放棄你最想做的事情(箴言26:4-5)。個性和政治理想都要拿去釘十字架,因為我們要與更多的人得這福音的好處。此外,彼此做弟兄,需要妥協,甚至可以忍受割禮的“羞辱”。

3、條規(4-5)

從路司得繼續向西或各處傳道,這一段時間,他們都在西亞。這裏的各城首先是指保羅第一次傳道經過的城市,那裏已經有了教會。但從下文看,保羅也不限於故地重遊,而是到了一些新的地方,那些地方也有教會。這次保羅旅行,不僅僅是傳福音,也是傳達耶路撒冷大會的“會議精神”,因為當時各地教會麵對的都是同樣的問題;我們從這裏也能看見保羅對教會權柄的順服。不過值得強調的是,耶路撒冷大會製定的“四條禁令”,從整體上說,是“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是教會的政策,而不完全是聖靈的默示。但教會以教會政策的方式來治理教會,這一點是聖靈的默示。條規,δ?γμα,這個名詞的含義和神的律法顯然是不同的,本意是指世俗掌權者發布的命令或在上帝律法之上人為的條規:“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路加福音2:1);“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使徒行傳17:7;以弗所書2:15;歌羅西書2:14)。保羅所帶去的大會精神,在這些城市引起的反應和安提阿是一樣的。這是一場解放,基督教從猶太教陰影之下的大解放;同時,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不僅讓基督徒更堅定了因恩得救、因信稱義的信心;也為更多外邦人歸主打開了大門:“5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這節經文就是強調這兩個方麵的更新。一方麵,基督徒因真理的回歸而信心大增;另一方麵,由於廢棄了割禮的重擔,外邦人紛紛歸主。值得強調的是,這裏不是說基督徒個人信心大增,而是說And so were the churches established in the faith——教會(?κκλησ?α)被建造在信心之上。動詞建造(στερε?ω)本指醫學上身體強健(使徒行傳3:7,3:16)和建築物的堅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主的聖殿;教會才是福音的歸指。可以想見,這個動詞必然也是imperfect——教會是一天一天逐漸建造起來的,正如信徒這些蒙恩的病人,是一天天得以醫治的。

三、特羅亞:路加(16:6-10

6 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7 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8 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9 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0 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1、聖靈(6-7)

大家要再一次在地圖上找到這些地方:亞西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和庇推尼。使徒行傳16:6-7a是一個句子,主動詞在第7節中,即“他們想要”,πειρ?ζω是強調他們的意思和謀劃。16:7b與之對照,並列的主動詞是“(耶穌的靈卻)不許(??ω)”。他們想那樣,神說不行。我們先來分析第6節。這裏有兩個並列的動詞分詞:“經過”(διελθ?ντες)和“禁止”(διελθ?ντες)——這兩個分詞共同修飾下文的“想要”,目的是解釋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的原因。在原文中,首先出現的地名是弗呂家(Φρυγ?α,dry, barren),那裏是老底嘉教會和歌羅西教會所在地。然後是“加拉太人的地區”(τ?ν Γαλατικ?ν χ?ραν)。再次才是亞細亞(?σ?α,orient)。第7節有一個動詞分詞?λθ?ντες引出第四個地名每西亞(Μυσ?α,land of beach trees)。已經靠近歐亞交界的馬爾馬拉海。最後是庇推尼(Βιθυν?α,a violent rushing)。庇推尼在黑海南岸,向西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就可以進入今天的保加利亞。你可以自己謀算傳道的道路,但最後你所想的未必是神所想的;神會借著環境給你顯明祂的旨意,你要順服。主啊,我本渴望一種壯烈的人生,你卻把我交給人類,讓他們一寸一寸地把我消滅……至於聖靈怎樣禁止他們,路加用一種普遍常識的口吻記述聖靈的禁止,令人印象深刻。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在這些地方根本沒有傳道的機會,而這一點,被視為聖靈的禁止。聖靈禁止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將他們引向馬其頓。實際上主的靈在南方和北方兩個方向上設立了圍牆,讓他們隻能向西進入馬其頓——逼上梁山。值得強調的是,聖靈絕非禁止將福音傳給亞細亞和庇推尼的人,可能是因為那裏已經有神的教會(使徒行傳2:9,6:9;彼得前書1:1),而上帝對保羅另有差遣。

2、異象(8-9)

走投無路向西行,保羅一行三人就到了特羅亞。聖靈關閉所有的門,是為了開另外一道門,這是真的。特羅亞是教會曆史上另外一個轉折點,雖然這座城市遠遠沒有約30公裏以外的特洛伊那麽著名。特洛伊戰爭的三大特色是女人(海倫)、暴力和陰謀(木馬屠城)。然而福音是從這裏進入歐洲和西方的。Τρ??ς位於黑海進入地中海的海路,和馬其頓進入小亞細亞的陸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這是一座典型的希臘城市,距撒摩特喇約100 公裏,腓立比約 210 公裏。新約聖經6次提到特羅亞(使徒行傳20:5-6;哥林多後書2:12;提摩太後書4:13)。 特羅亞重要的屬靈事件就是夜間異象中的馬其頓呼聲。κα? ?ραμα … ?φθη τ? Πα?λ?,And a vision appeared to Paul。異象(?ραμα)在使徒行傳中已經出現在7:31(摩西),9:10(亞拿尼亞),9:12(保羅),10:3(哥尼流),10:17(彼得)等處。這次異象是在夜間(δι? τ?ς νυκτ?ς)。一方麵,深夜看不見方向。另一方麵,黑夜需要安靜等候神。我們陷入黑夜,是因為神要給我們指明一條我們自己“做夢也想不到”的新路。在亞洲逡巡的保羅,根本想不到神要他去歐洲。動詞“現與”(?φθη)是被動語態,異象被顯現給保羅。馬太福音5:8中用的就是這個動詞:“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以經解經,黑夜中的保羅仍然靠神保持安靜,才能看見神(馬太福音17:3,24:30,26:64,28:7,28:10)。神不會將我們留在冬夜。在異象中“有一個馬其頓人”!Μακεδον?α,extended land,“廣闊天地”;上帝要帶領保羅他們到那裏“大有作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亞曆山大大帝是馬其頓王國的創立者,是希臘化曆史時期的地理開端;而在羅馬帝國時代,希臘世界基本上由北方的馬其頓省和南方的亞該亞省組成。動詞“求”本是παρακαλ?ω,這個字首先是安慰之意(馬太福音2:8,5:4);其次是呼召請求之意(馬太福音8:5)。馬其頓人和世人需要神的幫助(βοηθ?ω)。馬其頓的呼聲是全人類的呼聲(馬太福音15:25,)。馬其頓、亞該亞或希臘宗教不能提供幫助,因為那裏的神祗具有非排他性、非倫理性、非聖殿性、非經典性;那裏的神祗都是假神:奧林匹克諸神;地方神祗;英雄;妖魔鬼怪和帝王。

3、我們(10)

這個異象改變了保羅傳福音的地理方向,從此福音從亞洲進入歐洲。這是神學史特別關注的一節經文:“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這被稱為“使徒行傳中的我們經節”(The "We"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Acts)。第三人稱的敘述在這裏突然變了,變成了第一人稱複數“我們”;接下來的“我們”經文還包括20:5-15,21:1-18以及27-28章。這個“我們”是誰呢?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甚至這個“我們經文”也成了“聖經批判”運動的證據之一。按常理,“我們”自然包括了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醫生。至少從特羅亞開始,路加也加入了保羅的傳道團隊。換言之,進入歐洲宣教的至少是四人小組:保羅、西拉、提摩太、路加。因此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這個馬其頓人就是路加,這一點與通常認為的路加是安提阿人有矛盾。更有可能是,這位馬其頓人不是路加,但路加確實在特羅亞加入了傳道團隊——遠涉重洋需要一位“隨軍醫生”。上帝實在是愛惜他的仆人,一切都有預備。我們在這裏也再一次看見初代教會傳道人和同工在世人麵前的低調,或者在神在人麵前怎樣謙卑自己。路加根本沒有提到自己,以及自己是怎樣和“名牧”保羅在一起的;更沒有借著一篇保羅采訪趁機販賣自己,以及“右數第二位是路加”。真正的基督徒都知道,在世人眼裏,我是誰根本不重要,都是極小的事(哥林多前書 4:3;哥林多前書9:25)。保羅很幸運,遇到路加,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一個對他們人類不屑一顧的人,一個從來就沒有打算讓人評論和記住的人。不僅如此,在人的注意力中消失,你才能自由而專注地侍奉神,單向地去愛人。“幫助”馬其頓就是“傳福音給他們”——這是神對人真正的幫助,也是罪人真正需要的幫助。求神憐憫我們,讓我們從2015年消失在人的視野中,消失在狼和蒼蠅的視野中。這裏有一個副詞ε?θ?ως值得注意,它的意思就是立即(出發)。因為我們確信(συμβιβ?ζω,綜合分析以證明),這是“神召我們”;於是我們立即動身,離開了亞洲,離開了東方。再見。永別了,庇推尼。

應用:安提阿風波

安提阿作為“基督教的搖籃”或初代教會的福音基地,在那裏連續發生了兩場風波;或者用基督教的敵人和假弟兄的話說,兩場醜聞。第一場是保羅對彼得的當麵抵擋和公開責備,第二場就是保羅和巴拿巴為馬可發生爭吵至於分道揚鑣。這些衝突都發生在使徒之間,而使徒好像一直是教會的根基(以弗所書2:20)。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麵對這些教會紛爭?

第一、誠實。聖經是世界上最誠實的一本書,是神的書。她誠實記載了神的選民,包括始祖、先祖、先知、使徒一些醜聞和罪惡,這是世界上任何曆史著述做不到的——因為聖經的作者是“自己人”。聖經誠實地告訴我們人到底是什麽,而且從不偏待人。聖經、唯獨聖經沒有任何偶像崇拜。而外邦人借著教會風波攻擊基督教,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說謊的,或因為他們更醜聞或同樣風波;更因為他們對聖經、對真理、對愛心和誠實,都是無知的。第二、理性。教會是世界上麵對人際紛爭和醜聞最理性的組織。教會風波和教會醜聞沒有外邦人看得那麽重要,眾教會根本沒有卷入,這些風波更不會攪擾和攔阻傳道人的腳蹤和福音的進程。我們曾強調這些事件對保羅以及相關當事人悲劇性的影響;但我們今天,我要強調另外一個方麵的真理:認識悲劇和教會風波對真正的神的仆人和真正的基督徒,其影響是非常小的——人是什麽已經是常識,人認為人是什麽根本就是糞土;何況神必審判;而我們的使命任重道遠,根本無暇沉陷任何新聞熱點之中。感謝主,保羅巴拿巴和馬可都沒有閑工夫天天反省這件事並從此分門結黨互相攻擊和控告,初代教會更沒有狂歡和消費他們自以為義。聖靈在教會裏創造了一批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是大丈夫,女人真女人。教會若無其事繼續前行。哈利路亞!

我們一直主張一個簡單的教會,而一個簡單的教會首先就是一個麵對人事兒理性的教會。感謝主,聖靈藉著安提阿風波在教會曆史的開端給教會文化奠定了理性基礎。我為保羅和巴拿巴感到慶幸,因為他們有幸沒有生活在霾國教會或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繁榮娼盛的時代。為了帶領大家繼續從邪教返回正教,我們今天可以花一點時間來模擬和思想,安提阿風波如果發生在今天,特別是如果發生在中國教會或海外華人教會,那麽眾教會做出怎樣符合真理的正教反應,和不理性的邪教反應?我們可以分角色思考,這裏至少包括四個角色:保羅、巴拿巴、馬可、旁觀者。

1、保羅

我個人沒有能力在保羅和巴拿巴之間判斷對錯,上麵一些領受都不過是個人性和建議性的。而且我個人對保羅拒絕馬可同工很能理解。馬可不僅是富二代(家裏很有錢),而且是紅二代(母親在耶路撒冷教會是令人尊敬的房東)。富貴家之子又靈命不足,是很難做同工的。一方麵,他們驕傲。任何自以為有一套的人,都會驕傲。無論是有一套房產、有一套方法、有一套思想、有一套經驗、有一套人馬、有一套個性、有一套身段……這種自足自滿的人,很難凡事順服神,更不可能順服使徒。另一方麵就是嬌氣。遭遇患難和逼迫,就可能逃走。此外則是怒氣——每遇不合己意的意見和事件,若是不能有求必應,就可能大大發怒,變了臉色。他們受不了一點點的挫折和傷害。而那些在家裏被丈夫和妻子嬌慣的人,在教會裏也會出現這種類似的症狀。他們是教會的不定時炸彈,沒有責任感,隨時可能摔門而去。即使沒有風浪,他們也會因為遊山玩水的理由將教會放到一邊。所以神要成就福音的大使命,在馬可真正成熟之前,沒有讓他進入“歐洲布道團”。其實過去四年裏,我們教會分布著一些不定時炸彈,從別的 教會爆炸了,又找到我們;感謝神,主奇妙地將他們都請走了,我們從去年才到了我們的特羅亞。

然而中國的保羅會怎樣麵對這件事呢?首先,無限屬靈表演,不會和巴拿巴爭執,也不會拒絕馬可。其次,當風波發生之後,中國保羅兩種經典的反應。第一是寫信給眾教會,讓他們都不要接待馬可; 並且通過攻擊和論斷馬可為自己的軟弱辯護。第二是秀傷害,藉著這件事不斷宣揚自己為福音如何上了十字架。甚至因此趁機不幹了,以至於引用這場風波偽造聖靈的旨意:“這事顯明聖靈攔阻我去傳福音”。但無論哪一種表演和反應,都表明這件事對他來說比天大,他自己比神大;這事就真的絆倒他了。感謝主,在使徒行傳和所有保羅書信中,保羅對這件事根本沒有評論;而路加和其他使徒也沒有評論。正相反,後來保羅談到巴拿巴和馬可充滿了神聖的愛情。

2、巴拿巴

我們也可以理解巴拿巴。這可能是他的心聲:每個人都是罪人,馬可也是;馬可和保羅、巴拿巴一樣。教會沒有辦法在世上找聖人和完人起來傳道和同工。而且巴拿巴相信,神會在侍奉中一步一步帶領馬可走向成熟。事實上馬可後來的生命真的改變了,不僅成了保羅和彼得親密的同工,而且聖靈借著馬可,將《馬可福音》賜給了教會和人類。然後我們來思想,中國的巴拿巴會怎樣反應呢?中國的巴拿巴會無限傷心——我過去對保羅太好了,我現在非常後悔;我當初瞎了眼。傷心的巴拿巴從此離開教會了,特別是在保羅如日中天的世代。

3、馬可

不過我想重點說說馬可或中國的馬可,他是最有可能因此風暴而成為霾國邪教分子的。這件事對馬可一定有傷害,不僅保羅拒絕他,而且好像整個安提阿教會都沒有支持他。這首先會造成一種受害者心態,覺得上帝對他沒有公義,馬可無處申冤。不僅如此,馬可明明知道保羅責備和拒絕他的理由是事實,“正因為人家說對了所以更生氣”,這是人性。前年三位來我們教會的慕道友一直在這座城市攻擊我,原因是他們來的那天我批評長舌婦、來教會找女人以及言必稱希臘這種惡習。他們的恨直到2015年的冬天,因為我說對了。而私欲若懷了胎,就會生出罪來。怨恨和惱羞成怒會給魔鬼留地步,從此馬可就可能終生以控告保羅為己任,隻要遇到保羅這個名字,隻要到任何地方,馬可的主要工作就是罵保羅。馬可會到處攻擊保羅,特別是在居比路,以及保羅傳道的地方;馬可會以身邊人的身份指控保羅。甚至這位“後起之秀”要創建一個新的宗派,和保羅勢不兩立。馬可有足夠的理由和事實攻擊保羅。不僅如此,馬可要寫公開信,向教內外廣而告之,“我是為了維護教會和真理,免得保羅禍害更多人”,馬可被自己的謊言感動得不能自持。

首先,馬可可以控告保羅跌倒自己了——要不是保羅,我N年前就信了;要不是保羅,我信的會更好。當然,中國的馬可不會忘記偽造或誇大多數正義——保羅跌倒的不僅是我,很多人都跌倒了,不信你們去打聽,很多人都很討厭他。其次,控告保羅的生命,這是道德指控。這個人的生命有問題,因為無論是大牧者彼得,還是安慰子巴拿巴,保羅跟誰都合不來。這樣的“惡牧者”顯然不是從神來的。是 ,保羅是講道有一套,也有人因信歸主,但那都是因為上帝看了西拉和提摩太的麵子。第三,魔鬼控告。中國的馬可一定不會忘記翻曆史舊賬,把保羅歸主之前所犯的彌天大罪翻出來,指著哥林多前書6章呼籲教會起來審判保羅。馬可會和所有保羅的敵人成為朋友,他們都念念不忘和下載了保羅從前逼迫殘害基督徒的罪狀,所有資料真假參半;時刻準備著,“保羅一露麵,我們就上貼”。這些魔鬼之子還要利用保羅自己認罪悔改中的供述作為控告保羅的證據——你們看,連他自己都承認。同時,馬可會繼續他的多數正義:基督徒和眾教會都厭惡他、害怕他。更偽善的控告就是作“好心提醒狀”。不過我願意相信馬可對保羅的人身攻擊與霾國的人身攻擊會略有不同。霾國人無論政治內戰還是教會醜聞,都聚焦大褲衩項目——因為人家的祖宗是寫金瓶梅的;他們的繼父是為了海倫在特洛伊與人火拚的。用聖經上的話說,他姐姐是潘金蓮,他義兄是克林頓(以西結書16:3,45)。最後,馬可會引用聖經呼籲剝奪保羅的牧者職分,中國的邪教徒或牧者殺手最願意引用的經文是提摩太前書3:7: “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恐怕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網羅裏”。因此,中國的馬可宣稱:保羅不適合做牧者。

首先我們要知道,提摩太前書3:1-7中所有陳述性的主要動詞都是 一般現在時(?ρ?γεται,?πιθυμε? ,δε?,ε?ναι,προ?στ?μενον,?χοντα,?χειν),基本含義即:“從現在開始就應該……”這裏的要求一方麵指現在的情況而不是過去的情況;另一方麵也指現在持續更新和繼續更新——牧者和執事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成了天使。其次,基督徒和牧者的好名聲絕對不是指他曾經是一個聖人,而是這個曾經的罪魁因基督的緣故如今悔改了,或正在悔改;這是神要的好名聲。最後,如果按邪教徒的邏輯,保羅和奧古斯丁都不配做牧者,都不應該做牧者。奧古斯丁不僅是教會曆史上偉大的神學家之一,而且是西坡主教。奧古斯丁像大衛一樣曾經犯有嚴重的淫亂罪。然而,神大大使用了奧古斯丁,正如使用了保羅。不僅如此,霾國的馬可支持者,指著這些經文,還有一項愚昧的控告:和保羅比起來,我們牧師名聲就特別好。這個見證未必是真的,但若是真的,情況可能更糟。這個牧師可能從來沒有經曆過十字架的恩典,因為他從來就不是或不真正承認自己是罪人,救主基督和他毫無關係。這樣的牧者牧會不可能像保羅這個罪魁一樣給後來信基督得永生的人作榜樣。不僅如此,他可以去傳講《基督教要義》,但不可能去傳講十字架神學——因為他在講自己根本沒有經曆也完全不懂的東西。這個不懂裝懂的牧師牧會真正的目的就是追求屬世的名利,到處拉攏人際關係,並靠這種成功不僅想占盡人間的好處,最後還要上天堂。這類聖俗通吃政教苟合的“牧師”總是公開信的作者或揭露黨和長舌婦,他們要靠著吃人和控告維護自己的名聲,掩蓋自己的大罪,獵取各種好處。我指著聖經奉勸大家,千萬不要去這類“好名聲”牧者的教會,因為你去的那個地方基督根本不在那裏(詩篇34:18,51:17;以賽亞書57:15,66:2;路加福音18:14)。那個教會出來的“精兵”基本上就是誰的前妻和邪教之徒。

然而讓我們感謝主。這件事根本沒有跌倒猶太人馬可。正相反,馬可借著這樣的功課開始反省自己,更靠近神:保羅可以暫時棄絕我,但我不會因此棄絕上帝,因為上帝不會棄絕我。不僅如此,馬可更應該看見,上帝恰恰是借著保羅這次管教,更深地抓住了他,拯救了他;要將真正的重生和使命賜給他。

4、旁觀者

兩位教會領袖翻臉了,在霾國一定要成為爆炸性新聞,教內外開始消費狂歡。外邦人趁機控告教會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教會開始自孽。我們對霾國邪教這些經典表情已經審醜疲勞了。首先是哭喊派——為主的教會傷心難過,為保羅巴拿巴流淚禱告。當然,重點不是我的流淚和禱告,重點是要讓你們都知道我的流淚和禱告。其次是公開信派。教會13和幾位領袖起來,呼籲全教會關注這場重要的事件,同時呼籲保羅和巴拿巴彼此認罪,公開悔改。再次是眾教會的好事之徒,放下手中的重要事工,甚至停止主日聚會,改換小組查經的主題,要緊急討論和分析這個重大事件。保羅的粉絲和巴拿巴的粉絲紛紛上網,個頂個精彩絕倫,博大精深,當然還有一邊卷入,一邊踩踏兩造耍秀的清高怪客:你們教會太惡心了,我要遠離;其實他們本人一直就是攪屎棍。於是一地雞毛,狼奔豕突。最後是窺陰分析人士粉墨登場,霾國盛產性學學者和分析專家:因為保羅一生沒有結婚,沒有正常性生活和脾氣不好有因果關係;巴拿巴奉獻那麽多,原來那麽有錢,駱駝在針眼那裏就驕傲了……

結語:教會理性

這是中國教會的基本現狀。在2015年初,我們也進一步看見了霾國教會整體上就是一場文革和邪教。至於當事人是否無辜和活該,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然而神借著安提阿兩次風波給我們看見使徒時代教會麵對風波的理性狀態:教會根本沒有沉溺和淪陷於這種極小的事。不是教會完全不顧及馬可等人可能受到的傷害。教會理性有兩個基本原因:第一、教會有大使命;第二、神必最後審判。實際上安替阿沒有風波,“是你的心在動”。初代教會中,神的仆人和神的兒女靠聖經更認識人。一方麵,罪人起來的聚訟隻會進一步彼此跌倒,若不能“節製”,這場風波會發酵,將更多的人卷進來;另一方麵,外邦人也會趁機攻擊教會。不僅如此,魔鬼借此風波使教會沒有人專心傳道了,甚至第N次福音之旅也將被攔阻:醜角取代基督,新聞取代福音,長舌取代證道。

我們首先需要重申聖經關於人的常識。大多數罪人本來就是百無聊賴、無事生非,有事更生大非的黑暗之子。因為罪人被咒詛了,四處尋找機會甚至故意製造事端來完成魔鬼賜給他們祖宗也遺傳給他們的特大使命:我們便如神知道善惡。隻有這普遍真理和具體風波相結合,他們才能“實現自我”,證明他們確實是魔鬼的兒子。因此,罪人對罪人事故和肉體總是如蠅見血,其必要性,如同妖精必須吃唐僧肉。馬可的沉默會讓這些東西生氣,他們必須挑撥、參與,製造事態,擴大事端。他們有一套鬼魔的道理,又粉飾了部分經文。但我們奉勸各位主內,一方麵,永遠要記得上帝在舊約和新約中重複的叮嚀:“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另一方麵,千萬不要相信一群罪人聚集在一起能討論出真理來。正相反,沒有最醜,隻有更醜;沒有最蠢,隻有更蠢;沒有最假,隻有更假,沒有最狠,隻有更狠……願我們永遠記得一個關於人的常識:如不進入施恩之具,罪人、惡獸或牲畜聚集在一起絕無好事,必然惡上加惡,獸性大發。或者偶像崇拜,或者相咬相吞。關於魔鬼也有一個常識:這廝有一個脾氣,你越是搭理它、熱議它提供的項目,它就長得越大成幾何級數崛起;相反,你不搭理它它很快就自生自滅,或從你們麵前氣憤憤下到別處去了。

這個常識使徒們是清清楚楚的,於是那麽大的風波,安提阿教會,眾教會什麽也沒發生。巴拿巴和馬可靜靜地去了居比路,保羅西拉靜靜西行——“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教會理性是超越雞血群毆,作光作鹽的唯一道路。所以我們指著今天的經文祈禱我們的天父,重建使徒時代的“教會理性”,攔阻更多自以為高明和深刻的好事之徒趕往出事現場;催逼他們趕赴馬其頓。我們的同工在作這些工作。包括勸勉那些因為矚目風波而被自己的憂傷感動的人,而我們要他們警惕與人淫亂的危險。我們盼望他們和我們一起,在任何風波中看見耶和華坐著為王;並聽見主的話大有能力地臨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什麽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出埃及記14:15)。阿門!

任不寐,2015年1月1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