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傳”第八課:萬人來歸(2:5-13)

(2017-03-10 20:14:53) 下一個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2:5-13,“5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 6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 7 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8我們各人,怎麽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9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12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什麽意思呢?13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感謝神的話語。親愛的弟兄,有三個“哲學問題”是每個人的問題:你從哪裏來,你在哪裏,你要往哪裏去。 這個主日崇拜的三段經文(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5-13、馬太福音28:18-20)分別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人類本出於一源,聖經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使徒行傳17:26)。人在各自的“祖國”成了移民或浪子(路加福音15:11-24),福音帶領我們踏上回家之旅(希伯來書11:16)。聖靈澆灌教會,為讓人類藉著“新方言”回家。使徒行傳2:5-13展示了全世界浪子回家的動人場麵,我們可以將這段信息按平行結構分成兩部分。第一、歸來的人類(5;9-11a)。人類的基本狀態是:神的靈運行在水麵上,但地是空虛混沌,淵麵黑暗。第二、人類初聽福音的基本表情(6-8;11b-13)。近鄉情怯,不過使徒行傳2:14-47告訴我們,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複流”(詩篇 126:4);“你禁止聲音不要哀哭,禁止眼目不要流淚”(耶利米書31:16),“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歎息盡都逃避”(以賽亞書35:10)。因為主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福音12:32)。阿門。

一、他們人類(5,9-11a)

5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9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

1、流亡者

5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5  ?σαν δ? ?ν ?ερουσαλ?μ κατοικο?ντες ?ουδα?οι ?νδρες ε?λαβε?ς ?π? παντ?ς ?θνους τ?ν ?π? τ?ν ο?ραν?ν。

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而且神願萬人得救,知道真理。那麽上帝要拯救的都是什麽人呢,或者說, 福音的對象是誰?我們可以借助於這段經文,來認識人。首先是猶太人,而且是散居天下各地的猶太人。換言之,人類首先是失去家園者,然後是回家者。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猶太人代表人類踏上了歸鄉的旅程。?σαν,?ν,“係動詞,時態是Imperfect——有很多猶太人,不斷向耶路撒冷聚集。申命記16:16,“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五旬節是猶太人三大節期之一,普天下的猶太人向耶路撒冷聚集。這樣對應使徒行傳1:8 ,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傳向地極。?ουδα?ος,Jews,猶太人,字根?ο?δα,he shall be praised——這是世界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民族,被賦予了讚美神的使命。抱怨神以及不信神是萬國人的性格,是人類精神的本質,但選民被命定了另外一種形象。

但不是每一個猶太人都回來了,事實上很多猶太人成了外邦人。?νδρες ε?λαβε?ς,devout men,猶太人中虔誠的男人們。這些人中也包括女人,但是以成年男人為主,父親、丈夫、弟兄。虔誠一字(ε?λαβ?ς)在新約聖經隻出現三次,是路加的專用字(路加福音2:25,使徒行傳8:2)。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敬畏和順服神,並願意為神國大發熱心。他們是“從天下各國來”的。?π? παντ?ς ?θνους τ?ν ?π? τ?ν ο?ραν?ν,out of every nation under heaven。請注意,他們來自每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有猶太人出來,返回耶路撒冷。人類是怎樣分散出去的呢?可以這樣說,人類兩次淪陷在巴比倫——巴比倫就是世界——反作他鄉為故鄉。第一次在創世記11:1-9;第二次以猶太人被擄為代表,可參考耶利米書50:16-20。如今他們“住”(κατοικ?ω,渴望長期定居)在耶路撒冷。使徒行傳2:6-11列舉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15個國家或地區。而且基本順序是從東到西,又從西向東。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之內。人類的“曆史地理學”基本上是東西方向的,而不是南北方向的,這與舊大陸(亞洲大陸)的基本走向有關。即使中國的曆史架構,隻是到了漢朝以後,才有南北的;但在漢朝以前,東西才是中國政治版圖與文化區域的基本構架。

不過要了解這些國家的來源和基本方位,我們必須返回創世記第10章。事實上,使徒行傳這段經文和創世記第10章存在密切的關聯,我們借此可以看見,神怎樣開始藉著聖靈和教會,沿途找回巴別塔事件分散到全地的人。這是“上帝的春運”(何西阿書3:5;約珥書3:1;阿摩司書9:14;西番雅書3:20;撒迦利亞10:6-9;瑪拉基書3:18)。其中有五處關聯值得強調,第一、挪亞三個兒子共生了16個孫子,他們是列國的創立者;而使徒行傳這裏正好提到16個地方或民族(包括耶路撒冷)。第二、大洪水和巴別塔之後,在列國名錄中,率先提到的是雅弗的子孫,而雅弗的第一個兒子就是歌篾,歌篾第一個兒子是亞實基拿,而亞實基拿就是歌羅西書3:11提到的西古提人(Σκ?θης,野蠻人),而西古提人就是使徒行傳這段經文首先提到的帕提亞人。第三、雅弗的兒子分布在天下最北(歌篾、瑪各)、最東(瑪代)和最西端(雅完對應希臘以及克裏特人或革哩底人;土巴對應弗呂家和旁非利亞,米設對應加帕多家和本都,提拉在希臘之北),因此,使徒行傳也基本上是按這個順序開始召聚天下列國的人——“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第四、閃的5個兒子中,以攔對應以攔,在兩河流域最東端;亞述,亞法撒、亞蘭對應米所波大米,基本就在“新月地帶”;路德(呂底亞)對應亞細亞。含的四個兒子古實,麥西,弗,迦南;他們基本上盤踞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和非洲北部——耶路撒冷是含國之中的飛地。使徒行傳這裏提到的埃及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以及阿拉伯人,都在含子孫的土地上。第五、創世記第10章每一次提到挪亞三個兒子的後裔,都強調各愛自己的“方言”立國,這一切就構成了後世“方言”的曆史基礎。

2、殺人者

9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Π?ρθοι κα? Μ?δοι κα? ?λαμ?ται,

現在我們具體認識一下這些國家及其人民。首先是東方三國,皆為強暴之民(創世記6:11)。人成了殺人的人。第一是帕提亞人,他們大約是主前700前從多瑙河以北、喀爾巴千山以東的原居地遷移到了今天伊朗東北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他們以野蠻和善戰著稱。Π?ρθοι(Parthians)的意思是誓言;國王號稱“萬王之王”。帕提亞王國在耶穌降生前後橫行500年,中國古史稱之為安息帝國。安息帝國東部邊境為阿姆河,出於帕米爾高原。安息帝國是羅馬帝國與漢朝絲綢之路的樞紐。安息帝國與中國漢朝有正式的貿易關係,《史記•列傳•大宛列傳》記:“初,漢使(張騫)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也有人說漢朝軍隊曾與安息軍隊聯合作戰對付羅馬。猶太人曾經在安息帝國掌握重要的權勢,並引發多次內亂和驅逐事件。有研究者稱,猶太人在漢朝甚至周朝已經到了中國。第二、帕提亞西邊的國家就是瑪代,Μ?δος的意思就是“中土”(middle land),其民同樣野蠻善戰。波斯國王大流士就是瑪代人(但以理書5:31;另參以斯拉記6:2、以賽亞書13:17、耶利米書25:25等)。第三是以攔,?λαμ?της(不朽),比鄰瑪代西南。其首領曾是四王之一(創世記14:1)。先知多次提到以攔人是毀滅者和恐怖分子(以賽亞書21:2、22:6;耶利米書49:34ff;以西結書32:24等)。以攔的首府在書珊(但以理書8:2),後為波斯京城,猶太人在那裏險遭滅族(以斯帖記1:2等)。漢謨拉比法典在此出土,而漢謨拉比法典的基本精神是以牙還牙(創世記4:23-24)。然而耶利米書49:38-39預言說,“我要在以攔設立我的寶座,從那裏除滅君王和首領。這是耶和華說的。到末後,我還要使被擄的以攔人歸回。這是耶和華說的”(另參尼希米記1:1)。

3、迷信者

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κα? ο? κατοικο?ντες τ?ν Μεσοποταμ?αν ?ουδα?αν τε κα? Καππαδοκ?αν Π?ντον κα? τ?ν ?σ?αν Φρυγ?αν τε κα? Παμφυλ?αν Α?γυπτον κα? τ? μ?ρη τ?ς Λιβ?ης τ?ς κατ? Κυρ?νην

“東方三國”的猶太人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所以稱為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而餘下地區的猶太人,看來淪陷程度沒有那麽深,他們隻被稱為居民或棲居者(κατοικ?ω,動詞分詞 dwellers,這個字先出現在使徒行傳2:5),最後隻是客旅或流亡者(?πιδημ?ω,動詞分詞,strangers)。我們先看棲居者,包括“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 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米所波大米。Μεσοποταμ?α(between two rivers),今譯美索不達米亞,這是進一步向西到了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最豐饒的地方,是人類定居首選之地;但與此同時,居住地崇拜(祖國、家鄉、種族等)也從此發軔。然後向西就到了猶太地,代表整個巴勒斯坦——宗教上升為人類棲身之所。從巴勒斯坦經過安提阿,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從東向西並且逆時針旋轉排列著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 弗呂家,旁非利亞。首先是加帕多家(Καππαδοκ?α,province of good horses,今譯卡帕多細亞),包括從托羅斯山脈至黑海之間的廣大地域,西北與本都接壤。約瑟夫也承認加帕多家人是雅弗三子米設的後裔,這裏也是赫梯人的發祥地。彼得前書1:1告訴我們這個“千裏馬之鄉”已經有了教會;而後來的“迦帕多家教父”也出於此。本都(Π?ντος,the sea,邦圖斯)是亞居拉的故鄉(使徒行傳18:2),曾經是小亞細亞最強大的王國。本都曆史上不斷遭遇“列強”侵略和蹂躪,居民崇拜希臘諸神。本都向西,就是亞細亞(?σ?α,orient),大約指整個小亞細亞半島西部,那裏異教崇拜極為猖獗(啟示錄1:4),保羅在那裏深受苦害(哥林多後書1:8,提摩太後書1:15)。

然後向南向東進入弗呂家(Φρυγ?α,dry, barren),大致在本都之南。老底嘉和歌羅西位於弗呂家境內,歌羅西人可能是修行者,曾迷戀“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而老底嘉人的特點是不冷不熱——這或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啟示錄3:15)。靈恩派的先驅孟他努主義(Montanist)從這裏起源,可能不是偶然的,那裏是土耳其的密宗高原或不毛之地。孟他努高舉女權,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從孟他努的故鄉向東,就轉到了旁非利亞(Παμφυλ?α,of every tribe),這個名字的意思大致是“多元共存”,這是人類最後的偽信仰。這裏是保羅三人第一次傳道登陸的地方(使徒行傳13:13ff)。

旁非利亞位於地中海北岸,因此,這裏穿越地中海到了地中海 的南岸,就是“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這裏是含的後裔所在地。含有四個兒子古實,麥西,弗,迦南,其中古實(??????,black)指非洲南部、特別是尼羅河上遊(創世記2:13,使徒行傳8:27)。麥西(?????????)就是埃及(Α?γυπτος,double straits;“兩難”)。對猶太人來說,那裏就是南方(創世記12:10-11;詩篇68:31;以斯帖記1:1)。埃及的人既愛世界,又崇拜神靈,在那裏,死亡與法老聯合做王,人成了人的奴隸。神的救贖也從未離開過埃及人:亞伯拉罕下埃及,以色列人下埃及,後來耶穌隨父母流亡埃及。含的另外一個兒子弗(?????,a bow)的後裔居住在北部非洲,大約在利比亞(呂彼亞)。這裏提到的“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原文的意思是,呂彼亞的部分地區(μ?ρος,parts),古利奈附近。呂彼亞,Λιβ?η,這個名字代表人間的苦楚:afflicted or weeping。人類對權勢和邪靈的迷信,帶來的隻是眼淚與磨難。古利奈是利比亞的首都,Κυρ?νη,supremacy of the bridle,大意是用枷鎖建立最高權力,或者,阿波羅是主。我們今天或許可以從“卡紮菲”這個樣品中看見這個地方的人類的文化狀況。古利奈是一座大城,曾被稱為非洲的雅典——外來文化和宗教的影響,隻是這裏的強人更加“獨裁有術”。但救恩臨到了這裏,要在沙漠開江河。新約聖經提到了兩個古利奈人,一位就是著名的負主十架的西門(馬太福音27:32,馬可福音15:21,路加福音23:26);另外一位是基督徒古利奈人路求,是安提阿教會的同工(使徒行傳13:1)。

4、交易者

κα? ο? ?πιδημο?ντες ?ωμα?οι ?ουδα?ο? τε κα? προσ?λυτοι Κρ?τες κα? ?ραβες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

最後,我們轉向“客旅”這部分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首先是羅馬。羅馬在這塊地圖上,位置最西。??μη的意思是strength。我們可以這樣說,羅馬人什麽都不相信,隻相信實力。羅馬征服世界靠的是實力,目標是物質資源。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共控製了大約5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與此同時,羅馬法作為羅馬人給人類最偉大的貢獻,宗旨是維係商品經濟的基本秩序。羅馬皇帝賽維魯(Septimius Severus)曾有一句名言:“讓士兵們發財,不要管其他人”。羅馬巡撫腓力斯特別能夠代表這種羅馬精神:除了錢,都是假的。使徒行傳24:26,“腓力斯又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所以屢次叫他來,和他談論”。事實上,彼拉多的名言也蘊涵著同樣的意思,“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麽呢?”(約翰福音18:38)。所以我們可以將羅馬視為人類物質主義、商業主義的代表,人類為爭奪錢財和資源成為征服者、商人以及經濟動物或捕食者。使徒行傳22:28記載一件事,“千夫長說,我用許多銀子,才入了羅馬的民籍”。這很生動記載了在羅馬,金錢才是上帝這個事實。在羅馬,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猶太人這樣談論羅馬人:“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約翰福音11:48)。而納稅問題,是羅馬當局在屬地的首要關切(馬太福音22:17;路加福音23:2)。當然,猶太人在某種意義上,更是狡猾商人的化身。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首先就是一位“買賣人”(創世記49:30);在世界範圍內,猶太人的公眾形象幾乎就是“奸商”(約翰福音2:16)。

其次,革哩底,就是克裏特,Κρ?τη(fleshy,屬肉體的)。全世界恐怕再沒有克裏特更應該成為商業文明的象征了。如果說羅馬是拉丁文明的中心,那麽,克裏特就是希臘文明的家園。這個地中海中最大的島嶼(8300平方公裏)因為海上貿易富甲一方,主要交易產品是金銀等奢侈品和香料以及農作物。首先這裏是最古老的歐洲文明──米諾斯文明的中心,克裏特人對軍事和真理都毫無興趣。希臘人將這裏視為宙斯的出生地,以及宙斯與少女歐羅巴私奔的避難所;他們生下了米諾斯(Minos)。西方人一直將克裏特文明視為和平的樂園,“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人”,他們“沒有敵人”。但保羅對克裏特人的見證至為深刻:“有革哩底人中的一個本地先知說,革哩底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這個見證是真的” (提多書 1:12-13a)。革哩底之謊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最後是亞拉伯人。?ραβ?α(desert or barren),他們就是沙漠中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如今他們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不過這個民族本來的營生是作買賣,而且可以將任何項目當成商業項目(以西結書27:21),買賣約瑟就是著名的例子(創世記37:28);他們也將印度數字賣到西方,就成了“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亞伯拉罕的長子以實瑪利,是猶太人和埃及人的混血兒或“雜族”(列王記上10:15)。罪人是交易者,什麽都可以出賣,以掃賣長子的名分,猶大賣了耶穌,神的兒子。為一己私欲可以出賣任何人的人,如今被神找到了——我們是神用祂兒子的血買來的(申命記32:6;使徒行傳20:28;哥林多前書6:20,7:23;啟示錄14:3-4)。

二、人類表情(6-8;11b-13)

6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 7 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8我們各人,怎麽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11b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12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什麽意思呢?13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

1、聖道

福音臨到的就是這樣的人類,我們都在其中。使徒行傳2:6-8與11b-13以非常清楚的平行-交叉結構,告訴我們,人類遭遇福音的最初反應。首先是6與11b之間的呼應關係,重點是聖道臨在:

第一、“這聲音一響”與“講說神的大作為”呼應。首先是“聲音”(φων?,a sound, a tone,a voice,speech,tongue)顯現出來(γ?νομαι,become,出現在曆史上)。φων?這裏用的是單數,告訴我們各種方言所宣講的無非都是上帝的道(馬太福音3:17;17:5),都是聖靈的聲音(約翰福音3:8;啟示錄1:15)。這聲音是眾人聚集的原因,是曆史開始的理由和動力,太初有道。συν?ρχομαι,又是“最早的聚會”。“這聲音”中的“這”(τα?τ?),特指五旬節這一天聖靈的工作。那麽這聲音的內容是什麽呢?是講論天下各國的新聞嗎?不是,福音的中心隻有一個:“講說神的大作為”。τ? μεγαλε?α το? θεο?,the wonderful works of God。一方麵,這聲音是從上帝出來,又是關於上帝的。我們中國人可以想見,在我們的話語之中,關於神的聲音是微乎其微的。我們隻是用人的智慧,不遺餘力地講論人那點兒破事兒;然後被人的話語和人的事跌倒、毀滅。另一方麵,這裏特別強調的是,福音講論神的大作為,這個大作為當然指向上帝在基督裏的作為,即神的救恩。μεγαλε?ος,magnificent, excellent, splendid, wonderful。這個字隻出現在路加的作品中,並隻出現過兩次,另外一次在路加福音1:49,“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我們應該重新思想馬利亞頌歌(路加福音1:46-55),這篇信息的重點就是神的救贖與審判。

第二、這聲音、聖道或福音 ,怎樣臨到人類呢?就是借助於“他們”,傳給人類。他們就是使徒,就是教會。一方麵,眾人都聽到了福音或使徒們的聲音。第6節中“聽見”(?κο?ω)一詞用的時態是Imperfect,用以強調使徒和教會連續不斷的傳講神的話語。正如保羅說的,“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摩太後書4:2)。主更說,“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著結實”(路加福音8:15)。福音要在忍耐中傳講,也要在忍耐中領受。而第11節中的“聽見”用的是同一個字,但時態是Present,用以強調在他們發言的時候,就是他們聽見使徒正在講道的時候,他們確實聽見了,而且馬上做出了反應。所以KJV是這樣翻譯的:we do hear——我們確實聽見了。另一方麵,第6節和第11節中的“說話”、“講說”,用的都是一個字,λαλ?ω,這個動詞分詞的時態是Present,強調使徒講道就發生在眾人聽道的過程之中。所以羅馬書10:13-18說,“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4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16隻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18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2、方言

那麽使徒或教會怎樣傳道呢?就是用“方言”傳道,就是用眾人都聽得見聽得懂的話語傳道。第6節與第11b之間同樣是緊密呼應的:

眾人的鄉談(In his own language)(6)

用我們的鄉談(In our own tongues)(11)

事實上,第6節中使用的是單數,不是“眾人的鄉談”,而是“他的鄉談”——每一個人都聽見使徒用他自己的方言在對他說話。首先主語是ε?ς ?καστος ,即,every man,每一個人。然後是每個人聽見的內容。τ? ?δ?? διαλ?κτ?,?διος,這個形容詞特別強調個體性,pertaining to one's self, one's own, belonging to one's self。神的話語針對每一個人,因為神愛每一個人。所謂“鄉談”,這裏用的名詞是δι?λεκτος,這個字也是對上文“方言”的進一步解釋:conversation, speech, discourse, language;the tongue or language peculiar to any people。這個字最早出現在使徒行傳1:19,而使徒行傳2:8重複使用了這個字;另外三次在使徒行傳21:40,22:22,26:14。從這個字的使用上,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第一、所謂方言,就是地方話語。第二、它不僅指民族語言,也指反映文化習慣的話語方式。第三、保羅所謂他也能說方言,“ 我感謝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哥林多前書14:18);我們就當本著以經解經的原則,就一目了然了——保羅的方言,就是使徒行傳21:40,22:22,26:14所說的方言。另一方麵,11節強調的是複數的主體(?μ?τερος ,“我們”);每個人都被摸到了,現在,大家要談論共同的感受。而這裏的“鄉談”則返回最初的那個“方言”:γλ?σσα——這簡直是一再地、專門地告訴我們,δι?λεκτος就是γλ?σσα;鄉談就是所謂的方言。

3、反應

眾人聽懂了使徒話語,他們開始做出反應。這是人類初聽福音的基本表情,我們既不要以為稀奇,也不要忘記,這也是我們每個基督徒最早接受福音的時候也曾有過的表情。但願如今我們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再遇到類似表情的時候,能夠忍耐著去愛。

 

第一、“納悶”。συγχ?ω(Tense: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被動語態告訴我們,這是被福音紮到了,這是從外麵加諸的感受。換言之,人靠自己的追求、修行,得到的倒是快樂和滿足(因為人性總是避重就輕,趨利避害);但從外麵強加而來的道理,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壓力。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使困惑、混亂、挫敗,甚至詛咒。換言之,這是一種非常“鬱悶”又極為迷惑、甚至抓狂的感覺。不過這個字的原本含義是,被灌入新的東西,結果引起動蕩和不安。這個字的動詞詞根χ?ω就是“傾倒”和“灌輸”的意思。所以我們才能理解後文他們反過來譏誚使徒是“新酒灌滿了”。這是一種本能的自衛反應。“他胡說八道”,這個我們很熟悉。這個字隻出現在使徒行傳中,其次在使徒行傳9:22,有駁倒的含義——福音以前所未有的強勢,決絕地將你過去一切的自以為是,特別是行為稱義的假道理淪為糞土(使徒行傳9:22);再次出現在使徒行傳19:32,“紛紛亂亂”。保羅傳講的信息,在整個以弗所引起軒然大波和全城騷亂,“那時,因為這道起的擾亂不小”;以弗所的意見領袖煽動暴民:“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忽,連亞西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榮,也要銷滅了”。然後“眾人聽見,就怒氣填胸,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阿。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裏達古,齊心擁進戲園裏去。 聚集的人,紛紛亂亂,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麽聚集”(使徒行傳19:23-32)。最後這個字出現在使徒行傳21章,首先在21:27,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聳動”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捉拿保羅——這裏我們看見,福音的仇敵精明地注視著福音必然引起的不安,然後刺激被激動起來的聽眾起來傷害傳道人。結果21:31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這個“亂”也顯示,內中必有聽信福音的人,他們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人類出現了分裂;福音引起的分裂是殘酷的(馬太福音10:36;路加福音12:49)。

第二、“驚訝”。第7和第12節都用了“驚訝”這個字,?ξ?στημι(Tense: Imperfect;Voice: Middle;Mood: Indicative),英譯amazed。從時態上看,這個希奇是開始了的不斷發生的動作,眾人開始不停地對這些話語驚疑不定。而從語態上看,眾人已經從完全的被動狀態開始走出來,開始反思這件新事。而從語氣上看,這是陳述語氣——這個過程實實在在發生了,這是所有聽福音的人都必然要經曆的過程。不僅如此,這兩節經文都用了π?ντες這個形容詞,all;就是說,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換言之,人類無論在哪一種文明中,從未聽聞過這樣的道理;福音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以為蘇格拉底或老子或奧勒留之中有什麽福音信息的觀點,都是假的。最後我們看看這個字的基本含義。?ξ?στημι 是由兩個字合成的:?κ與 ?στημι ,這個合成詞的意思就是,你被從原來的位置或狀態中拋出來了(to throw out of position)。換言之,你麵對福音,再沒有任何資格用過去的文化資源和思維習慣以及“普世價值”與福音對接、合作。你必須徹底放棄原來的立場。“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出埃及記3:5);“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對約書亞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約書亞記 5:15);“那時耶和華曉諭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說,你去解掉你腰間的麻布,脫下你腳上的鞋。以賽亞就這樣作,露身赤腳行走”(以賽亞書20:2)——約翰福音特別講到耶穌為門徒洗腳,我們分享過其中愛的真意。

第三、希奇與猜疑。首先是第6節的θαυμ?ζω,Tense: Imperfec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請注意這些反應怎樣從完全被動,到半主動再到完全主動這個變化。總的來說,這個字常常代表一種比較正麵的反應,to be wondered at, to be had in admiration。眾人也許不能馬上全部接受福音,但仍然被這“新方言”震撼了。這是福音必然擁有的大能。這個動詞在新約聖經中出現頻率較高。基督和祂的道,或者道成肉身的真理,在人類世界引起前所未有的反應。然而,另一方麵,就是第12節中的“猜疑”——人們真的不知道“福音怎麽可以這樣”。διαπορ?ω,Tense: Imperfec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這也是人類完全主動甚至充滿敵意的反應。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to be entirely at loss, to be in perplexity。它是由δι? 和 ?πορ?ω合成的,強調人完全陷入“失神”混亂的狀態中,並且開始用自己的一套東西胡思亂想。這個字也隻有路加使用過五次,另外四次分別是路加福音9:7a,“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作的一切事,就遊移不定。”世界的掌權者就這樣舉足無措了。路加福音24:3-4,“她們就進去,隻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人類不僅無法理解耶穌這個人,更不能理解祂的複活。使徒行傳5:24,“守殿官和祭司長聽見這話,心裏犯難,不知這事將來如何。”世人不能理解基督在教會裏的神跡奇事。最後是使徒行傳10:17,“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什麽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就是彼得也不能理解神的心意,不能理解福音臨到外邦人的計劃。所以聖經借著這個字“謝絕”所有人作上帝的謀士,神有自己的道理。“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55:9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 55:8-9)。

第四、譏誚。傳福音——我是說傳真正的福音,而不是另外一個福音——定會有一部分人,甚至很多人,做出負麵的反應,極端的是敵對,普遍的就是譏誚。?τεροι δ?,But others,但有人。不是所有人都譏誚,但一定有人如此。?τερος,另外一些人,他們在數量上甚至可能與最後接受福音的人等量齊觀(馬太福音6:24)。我們重點說說譏誚這個希臘字:χλευ?ζω (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它的基本含義是負麵的,或不懷好意的:to mock, deride, jeer。新約聖經第二次用這個字在使徒行傳17:32,“眾人聽見從死裏複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又有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這是“智慧的”希臘人對複活真理的經典反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動詞的字根是χε?λος,即嘴唇(詩篇12:2-4;以賽亞書6:5,29:13;馬太福音15:8;羅馬書3:13)。這個字另外一個含義就是海邊或入海口(希伯來書11:12)。譏誚或反諷曾被中國語和希臘修辭學奉為一種表達能力,但實在說來,這是罪人的自衛與小聰明。千千萬萬個魯迅和阿裏斯托芬的嘴唇需要“紅炭”的醫治(以賽亞書6:6-7)。福音帶著審判的力量。也許很多人不明白耶穌指著彼得和教會賜給教會的鑰匙權(馬太福音16:18-19)。這不是說教會及傳道者自己有什麽特別的能力和品質可以主動釋放和捆綁誰;而是說,他們宣告的話語,若符合真理,根據聽眾最後的反應,大局已定:“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3:18)。這也正如主說的,“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約翰福音 12:47-48)。

4、人言

自從蛇說和夏娃說之後,人類總是願意根據自己的“知道”對基督和祂的道用“人說”做出反應。使徒行傳這段經文中的人言可謂有代表性,我們可以繼續將相關的信息放在交叉結構中:

 

人類對傳道習慣性反應,首先不是思想你說的是什麽,而是兩個關於人的基本關切:針對說話的人(7);對傳道人進行人身攻擊(13)。第一、矚目看傳道人。?δο?,看哪!這是不信者關於教會最本能或基本反應。我們談論過,“加利利人“這個名稱帶有蔑視的含義——這些人有什麽資格來教導我們呢?這一套人類的自衛反擊戰大致相當於生命神學——我們都知道神使用的傳道人不過都是普普通通的罪人,甚至還可能是罪魁(我再次申明,我這樣說絕對不是主張傳道人不需要生命更新,正相反,我恰恰一直主張,藉著傳道人所傳講的道,傳道者的生命一定在漸漸更新中);因此,用律法主義的一套針對任何傳道人,都可以成功地拆毀教會和講道台。聖經明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神麵前站得住,也許恰恰因為撒旦和它的差役清楚這一點,所以,藉著攻擊傳道人來敗壞我們的信仰,就是世界之王及其臣民的基本戰略和戰術。第二、對傳道人的惡感上升為人身攻擊:“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μεστ?ω(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to fill, be full——已經完全地喝多了。新酒,γλε?κος,這個字並沒有“新”的意思,基本含義是“甜”(酒)。五旬節新的葡萄酒還沒有釀好,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所以這裏的葡萄酒應該是陳酒;這種酒更容易醉人。這個攻擊的言外之意是,你所傳的道不僅不是真正的道,而且是個人情欲的表達。不僅如此,這是一個毫無根據和自以為是的假見證。這些人並不願意追求真相,隻是用這樣的人身攻擊掩護自己撤退到埃及,在罪中自生自滅。

然而當使徒堅持傳道之後,世人不得不正視他們所傳講的信息了。於是就有了兩個關於道的基本攻擊。第一、態度攻擊。“我們各人,怎麽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8)這當然首先強調的是方言這個神跡。不過也有這樣的信息:他們關注說話的人的態度,超過關注傳道人的信息。或者說,人們總是看你怎樣說,而無視你在說什麽。這相當於態度神學——世人根本不關心、甚至故意回避你講的道理,反而通過強調和批判你講話的方式,本末倒置地將真正的信息架空,並徹底否定掉。第二、動機攻擊。“彼此說,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包括兩個方麵的戰術。一方麵,訴諸多數正義。“彼此說”,就是強調我們大家都是這樣看的。另一方麵,訴諸動機分析。θ?λω(to will, have in mind, intend)用在這裏,使這句話的含義更為深刻,實際上眾人要表達的主要不是“這是什麽意思呢”,而是“你們這樣做,這一切到底是想幹什麽”(參考馬太福音1:19等)。正是借著這樣的惡意過渡,才有人趁機起來,攻擊使徒喝高了。我們多次說過,動機分析是控告者的普遍智慧,是小市民的民族性格:歸向私欲、自我指認、莫須有、不能證偽。沒有任何一切正經事業能逃脫動機分析的中傷,用動機分析弄髒教會和傳道人,是那惡者從起初就擁有的謊言和吃人的伎倆;並能在所有罪人那裏引起共鳴。我們也應該再次讚美神的智慧,當上帝從東、北、南、西四個方向“嘯聚群雄”的時候,給他們預備的教師或傳道人不是任何人類英雄,而隻是加利利海邊的幾個漁夫。神要藉著他們不僅顯明上帝自己在曆史中的主權和作為,神也藉著羅馬帝國掃清了所有浪子回家的政治障礙;更為要顯明因信稱義的福音真理(以弗所書2:8)

結語:我們在哪裏——中國人的流離飄蕩與救贖

最後我們想一想,我們在哪裏。聖經提到的最東的國家是印度(以斯帖記1:1,8:9)。不過以賽亞書49:12提到了“秦國”人。關於這裏的秦國人是否是中國人或中國曆史上的秦,眾說紛紜。不過無論是波斯人還是阿拉伯人,甚至猶太人和羅馬人,對中國最早的認識就是秦。隻是後來讚成“秦國論”的西方學者,因為經過他們考察,既然秦國出現晚於以賽亞近500年,因此,這不可能是真的。然而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以賽亞作先知的時間大約在主前740- 680年;而秦國(封國)在主前778年秦莊公去世前後,就已經與“西戎”長期兵戎相見,其父秦仲就與西戎爭戰中犧牲。秦莊公其長子世父因討伐西戎,讓太子之位於弟秦襄公。而秦襄公繼位後,繼續與西戎爭戰,甚至被迫東遷於汧(今陝西省隴縣南,前776年);而西戎掩兵追擊,俘虜公子世父。主前766年,秦襄公率軍攻打西戎至岐山,在這次東征中去世,葬於西垂。《史記•秦本紀》中曾記載許多與西戎族相關的來往或交戰記錄。而西戎,則是中國古代對西方部落的泛稱。《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而中國與西方的戰事,更可上溯到夏朝。《詩•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昆夷即西戎。

不過更有可能的是,秦本身也是西戎的一支——他們從西方來。“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泛指西部羌係各部落。《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而在甲骨文中,羌從羊從人,薑從羊從女,兩字相通(範曄、章太炎、傅斯年、顧頡剛等人)。《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薑嫄”《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薑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羌族最早源頭可能在青藏高原,薑出於羌,向西北異動;秦出於薑。中國上古有三大部落,炎(薑姓),黃(姬姓)與蚩尤(出於三苗),前兩者互相融合,源出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後者起於九黎三苗,向西與高原古羌融合,構成長江文明(良渚文化)。換言之,炎帝對應西戎和秦所代表的西部民族,黃帝對應契丹板塊,代表的北部和東部民族(通古斯一翼),蚩尤代表南方民族(由海上進入長江流域,由陸路進入西藏高原)。其中秦國應該是西部文明的代表,《後漢書•西域傳》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國”,無非是比照秦國,如稱羅馬為遠西(《魏略》之“大秦”大約後來的秦國)。我們可以在字源上找到相關的線索。以賽亞說的秦國,希伯來文是???????? ??????? (from the land of Sinim);而創世記10:17中的“西尼”,希伯來文是?????? ?;實際上,秦國隻是西尼的複數形式而已。沒有什麽別的理由將之分別。從這個角度上看,秦人應該是迦南的後裔。秦、楚亡於漢,也符合挪亞給三個兒子的預言:漢可能是雅弗的後裔,而秦、楚皆出於含。

 

中國文明主要是“漢(朝)人”的思想,因此喪失了先漢數千年關於西方的全部交通史。在這一點上,張星烺對司馬遷的責備是對的,所謂“張騫鑿空”(《史記-大宛傳》)不過是漢(朝)人諂媚或自誇之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可惜中國的曆史學家缺乏聖經知識,否則真的該醍醐灌頂了。若參考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也可以知道,在漢武帝之前,中國與西方有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密切聯係(華胥氏、西王母、搜渠國、奇肱國、泥離國、越裳國……)。傅斯年關於中國古史“隻有東西之分,並無南北之限”的看見是“天才的”,這與使徒行傳這裏的東西列國是一致的。隻是傅斯年將西羌僅僅視為東夷西遷的一支,應該是片麵的。羌人四處遷徙,但源頭應該在西南。不過我們這裏重點說說傅斯年的東夷。商起於東北,黃河中下遊文明由此濫觴。但商的源頭應該出於“契丹”,這個源流構成了黃帝部落的主幹。長期以來,北亞、中亞以及西方流傳的另外一個關於中國的名字是Cathay ,應該就是中文的契丹(Kitai);今天包括俄語國家、突厥語國家和西亞國家等有十幾個國家仍稱中國“契丹”( Kaitay、Kathay、Hatay、Katay等)。有人說這主要是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橫行歐洲造成的,但我們也應該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名字是憑空而來的。在創世記的列表中,基提(????????,Kittim,雅弗之子雅完的兒子,10:4)與契丹最為接近(迦南的兒子赫Heth似乎與此無關)。不過西方人在傳統上常用這個字泛指地中海周邊的眾海島(民數記24:24、以賽亞書23:1,23:12;耶利米書2:10;以西結書27:6;但以理書11:30)。然而基提是否有子孫流散遠東,我們不得而知。

阿拉伯的馬蘇第提供了另外一個選項,稱中國人源出雅弗的兒子土巴,是土巴的兒子“阿穆爾”的後裔,他們最早定居在中亞直至現在新疆的龜茲或高昌。可能就是這些移民的後裔成了中國北方民族、東北民族、黃河中下遊的民族以及北美印第安人。“漢”有可能源出“Uyghurkhan”,這是北方民族對其國王的尊稱。有趣的是,馬蘇第說這個民族在宗教上崇拜亡靈或祖先,這是漢人的信仰。我們也曾經討論過,這些民族因為“都吃豬肉”而成為一族(通古斯文明)。中國人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支那人,這來自梵語(Cina),支那人與契丹人、秦人的發音很相似,不過也有可能,這是印度人對中國西南地區及東南沿海居民的稱呼。這也是馬蘇第的觀點,他認為,阿穆爾的另外一支向南進入印度和西藏,形成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注意土巴與吐蕃在發音上的聯係)。不過很有可能,西南地區的契丹人與西北地區秦人有通婚的關係(馬蘇第證實,遠東民族以通婚為祝福;但作為中亞文明搖籃的高加索可能發生過第一場民族大融合)。馬蘇第還特別提到,氣候怎樣改變了印度人和西藏人的膚色;而含的另外一裔進入非洲,似乎經曆了同樣的遭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阿拉伯人的話隻有參考價值。

中國人可能是契丹人、秦人和支那人(羌+黎苗)的共同後裔(三者不斷通婚)。契丹人主要是蒙古血統,秦人可能追溯到高加索的血統,而“支那人”更接近尼格羅人種。所以中國人的性格中既包含了含後裔被咒詛的奴仆人格(創世記9:24),也包含了雅弗後裔必有的寄生模式、人上人理想與無限鄉愁(創世記9:27)。然而,這一切在基督裏都要改變。在基督裏我們知道,不僅迦南的後裔被咒詛,所有人類都伏在咒詛之下。換言之,亞當的後裔都被咒詛。創世記 3:17,“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創世記4:11,“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創世記5:29,“ 給他起名叫挪亞,說,這個兒子必為我們的操作和手中的勞苦安慰我們。這操作勞苦是因為耶和華咒詛地”。猶太人也被咒詛,“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瑪拉基書3:9)。 所以主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約翰福音8:34)。加拉太書3:10 說,“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因此耶穌來了,“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6)。加拉太書3:13更說,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受原文作成)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

在基督裏,被咒詛的奴隸要釋放得以自由;寄生和壓迫者要認罪悔改,遠方的浪子要歸回。“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以弗所書2:19)。“這是什麽意思呢?”第一、神要萬人回家,而你正在埃及被擄為奴,在遠東在罪中“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路加福音15:14-16);就當仰望神的救恩:“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埃及記19:4)。第二、有很多家人已經在家等候了,“13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13-16)。第三、你還在等什麽呢?你當靈魂蘇醒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加福音15:18);“22 父親卻吩咐仆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複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路加福音15:22-24)。阿門。

任不寐,2013年10月13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