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的國共之爭 (10 / 14 ) 偽軍

(2015-08-28 15:11:08) 下一個

更多內容請見 學摜東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國共之爭 (10 / 14 )

目錄

1、輿論戰

2、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3、國共從十年對抗到合作

4、抗戰全麵爆發:七七和八一三

5、抗戰初期的退卻階段

6、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正麵戰場

8、敵後戰場

9、偽軍

10、磨擦

11、抗戰的戰略反攻階段

12、與日、偽接觸

13、資源和代價

 

9、偽軍

 

偽軍由偽滿洲國的滿洲國防軍、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蒙古軍、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治安軍、汪偽政府的和平軍、華南地區的偽軍。日本把這些偽軍都稱為皇協軍。

偽滿國防軍從1933年的6萬多人,升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8萬,再在1945年增加到15萬人。組成的除步兵騎兵外還有飛行和艦艇部隊,並且有登陸部隊、憲兵部隊和禁衛軍部隊,相當齊全。

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後來的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蒙古軍,布置在綏遠、察哈爾、晉北地區。1936年2個軍共有9個師和一些其他編製。1939年撤銷1個師。1940年3個師變成警備部隊。1943年3個師編為地方防衛師,還保留2個野戰師。

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治安軍,以及在山東、河南的偽軍到1940年後增加到30多萬人,其正規軍編成了14個華北治安軍的集團軍。華東地區的汪偽和平建國軍到1940年後有約25萬人,編成六個方麵軍及4個綏靖公署。華南地區的偽軍部隊也有10萬以上。此外,在各個地區,都有大量的地方偽軍部隊和其他各式各樣編製的偽軍軍事組織。

偽軍的編製總體上一直在增加,到了抗戰末期,偽軍總人數達到1百萬左右。

偽軍的來源主要是幾個部分,第一個來源是投降和投靠日本的成建製的原中國軍隊,絕大多數是原來受國民黨控製的部隊。有一小部分是從八路軍、新四軍投向日軍陣營的。起初,在後撤階段,國民黨軍隊中有被俘的、留在敵人後方打遊擊而無法堅持的部隊被日軍收編成為偽軍。隨著戰爭的發展,還繼續有這樣的事發生。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和後來的抗日聯軍因為部隊組成成分複雜,在難於堅持的情況下,向日偽投降的人數比例也是相當大的。到了1942、1943年間,因“曲線救國”的思想侵蝕,又一次大量的國軍投向日偽陣營。就連軍統組織發展的包括“忠義救國軍”在內的敵後遊擊隊,也共有1.5萬人投向了汪偽軍,被編成了偽軍2個旅。

第二個來源是出於日軍占領區的許多地方武裝和民間武裝甚至匪寇,或喪失意誌,或為了自身的生計和其他利益加入偽軍。有的為了自身和所處地方的利益,與日偽合作,最終成為日偽的一部分。另外,偽軍也從當地居民中招募兵員。

偽軍無論在民族、宗教、政治個方麵一般都不存在與當時社會的對立,與日軍和日本人倒有不可改變的區別。偽軍投靠日軍總的來說是為了生存或者利益,偽軍與日軍的關係並不緊密,也不受日軍的信任,隻是利用而已。

偽軍的戰鬥力總體來講是比較弱的,但也有些部隊因為是從原中國軍隊成建製編入偽軍的,會帶有原部隊的戰鬥作風。如果原部隊比較能打,成為偽軍後也比較能打。而從原地方武裝或者土匪、民團收編的偽軍,成分比較混雜,作風紀律很難達成。加上駐地、家鄉、戰場交錯在一起,容易形成避戰、厭戰心理。更重要的是總要被“替日本人打中國人”這道陰影的籠罩,比較經不起政治攻勢,也比較經不起賄賂和脅迫。但是這些還是要靠軍事壓力為支撐。沒有敵後遊擊戰的軍事打擊能力,非軍事手段是和很難見成效的。

在敵後遊擊戰中,特別是相持階段的中後期,主要的大量的作戰對象是偽軍。在日軍的“以華製華”的策略下,日軍在後方大量使用偽軍,以替代部分日軍,執行“治安戰”,這樣可以讓更多的日軍進入正麵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日軍通常會用自己的部隊來防守重要的目標,而把偽軍布置在不太重要的地區、外圍地區。這樣一來,偽軍倒成了治安戰的先鋒,隔在日軍和敵後遊擊部隊之間,最先跟敵後遊擊部隊作戰。所以,敵後遊擊戰的部隊,不管是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部隊,麵對的主要是偽軍,而不象在正麵戰場,中國軍隊主要是與日軍交鋒。又因為偽軍的戰鬥力大大弱於日軍,遊擊部隊本身也比較分散,難以集中起強大的力量,偽軍就成了遊擊部隊最可打擊的目標。這還有另一個意圖,就是在偽軍先於、多於、重於日軍受到打擊後,會產生怨恨,這樣更利於瓦解偽軍的鬥誌,瓦解日、偽關係。

 

2014-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