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的國共之爭 (09 / 14 ) 敵後戰場

(2015-08-28 15:12:35) 下一個

更多內容請見 學摜東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國共之爭 (09 / 14 )

目錄

1、輿論戰

2、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3、國共從十年對抗到合作

4、抗戰全麵爆發:七七和八一三

5、抗戰初期的退卻階段

6、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正麵戰場

8、敵後戰場

9、偽軍

10、磨擦

11、抗戰的戰略反攻階段

12、與日、偽接觸

13、資源和代價

 

8、敵後戰場

 

隨著日軍占領的中國國土逐漸擴大,敵後遊擊戰爭所開辟的敵後戰場也越來越大。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敵後遊擊戰已經在前麵說過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大的日偽軍的鎮壓下,越來越難以支撐,最後所保留下來的部隊幾乎隻能到蘇聯躲避。

在抗戰相持階段,敵後遊擊戰主要發生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抗日敵後遊擊戰的中國軍民主要分為由國民黨領導的和有共產黨領導的兩部分,另外還有不受兩黨領導的和維持在中間的和在兩黨之間搖擺的,這並不是稀罕的事。

在華北,當日軍進攻,中國軍隊後撤後,有相當一部分國軍被留在了淪陷地區。他們有的是按照軍事部署留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的,也有沒有能夠隨部隊一起撤出來,不得不留在敵後的。國民黨軍隊在遊擊戰方麵,實在是很不擅長的。這一方麵是由於缺少遊擊戰經驗,另一方麵是由於編製、裝備不適合於遊擊戰,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另外,由於這些部隊大多數是地方部隊或者雜牌軍,戰鬥意誌也不足以支撐他們在敵後孤軍作戰。當他們處於敵後的孤立境地,首先是受到了軍餉和給養方麵的困難,接著是武器得不到補給,戰鬥力很快渙散。這些軍人是以他們的部隊為依靠的,部隊又是要有能夠發餉的“上級”為依靠,在後撤無望的情況下,大量的國軍殘留部隊投向了日軍找活路。在“曲線救國”思想的影響下,還有一些部隊投降了但還繼續與國民政府保持或明或暗的聯係,甚至繼續得到國民政府的軍餉作為補充。進入1939年,國軍在華北的敵後遊擊戰逐漸趨於消失,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的遊擊戰逐漸擴大。

在華中及山東地區,由於中日軍隊控製區域犬牙交錯,國共雙方都一直在進行對日遊擊戰。山東的遊擊戰由八路軍山東縱隊為主力,其他抗日地方部隊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的牟中珩的部隊也留在山東打遊擊。在蘇浙皖,國民黨領導的有李明楊、韓德勤以及軍統的忠義救國軍的遊擊部隊,也有新四軍在蘇南、蘇北、皖南、皖中、浙東的部隊的遊擊戰。

在華南,遊擊戰的主要力量是東江縱隊、珠江縱隊、瓊崖縱隊、韓江縱隊、粵中遊擊隊、南路遊擊隊等等。力量不大,也較分散,基本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部隊。第四戰區在兩廣地區設立數個遊擊區,組織指揮國民黨領導的遊擊戰。

在抗戰初期,共產黨就向國民政府提出由於共產黨軍隊擅長遊擊戰術,願意派一部分進入敵後開展遊擊戰。蔣介石在看見一些遊擊戰的成效後同意了共產黨的建議,並向共產黨請求派出幹部向國軍訓練和教導遊擊戰術。敵後遊擊戰在整個抗戰期間一直被國民中央政府和國民黨國防最高會議作為騷擾地後方,牽製敵軍力,幹擾地經濟,阻擾地後方對前線支持的另一條戰線。

遊擊戰是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的使用目的是,盡量避免與敵人正麵衝突,並在保證我方力量能夠繼續生存的條件下,在變化的空間裏維持己方力量的延息,等待時機,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打擊敵人。

抗日遊擊戰發展最活躍的是華北,華中及山東次之(日軍把山東的作戰劃為華北治安戰的一部分),然後是東北和華南。

敵後遊擊戰一般是進行較小較分散的突擊性偷襲性的戰鬥,進攻時一般選擇敵方力量弱,防備性差,軍事或政治上有影響,而且戰鬥完畢後比較容易脫離的目標。有時也是為了從戰鬥成果中得到己方的武器和物資的補給。如果由參戰部隊之外下達的作戰目標,一旦不符合以上的準則,很可能對遊擊部隊帶來過大的損失。因此,遊擊部隊的自主性顯得比較重要。

比起正麵戰場,敵後遊擊戰部隊的活動地區與己方的後方分割,兵源、軍餉、武器、給養的補充和傷病員的醫療多了一層困難,戰鬥力的維持和提高也因此更困難。正麵戰場往往擔負堅守領域的責任,當敵人發動進攻時,不能由自己的意願去避重就輕,有時候不得不硬頂,以己方的傷亡換得領域的據守。然而一旦無法據守,不得不撤退,後麵就是比較安全的後方了。相比之下,敵後的部隊,如有可能,在麵臨敵方強大進攻時,可以轉移到敵方力量較薄弱的地區,不必無條件地堅守。但是,一旦沒有合適的較安全的區域可以作為躲避敵方鋒芒的棲息之地,後方又遙不可及,很可能麵臨絕境。除了危險的程度外,因為要時時警惕,常常轉移,疲勞程度也遠高於正麵戰場。

由於遊擊戰的部隊一般不可能集中,難以發動大規模的戰鬥行動,通常隻是分散的、小規模的、斷斷續續的零星戰鬥。發動大規模的、同時進行的戰鬥行動實際上是對遊擊戰略不利的。八路軍在1940年發動了百團大戰,雖然當時對日軍產生了重大打擊,但事後還是受到了批評指責,最大的問題就是暴露了我軍的力量。當戰鬥行動是分散的、斷續的,敵人很難判斷幾次行動是由同一部隊還是有不同部隊進行的。地方難以準確判斷作戰區域內的我方總力量,這就對敵人施加了無形的壓力。一旦大規模的戰鬥行動同時發生,敵人就可以分析出比較接近於實際情況的我方軍力所在,不利於我方以後的作戰、生存和發展。象百團大戰這樣的軍事行動,動員的部隊不少,戰鬥行動的總和也不小,但是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大仗。通常的大仗是要雙方都集中大量的部隊,各部隊進行統一布置統一行動的戰鬥。在敵後,我方的部隊不可能大量集中,敵人的部隊也沒有大量集中,加上我方哪個部隊的武器給養一直嚴重不足,打大仗是不可能的。

由於是中小規模的戰鬥,目的又主要是牽製敵人等間接任務,敵後遊擊戰的成效比較難判定。在正麵戰場上,雖然有時難以判斷對敵方有生力量的打擊成果或者成果較小,但是如果守住了一條比較穩定的戰線,這個戰果是明擺著的。而對敵後遊擊戰成果的評價不光有技術上的困難,更因為混雜了政治因素,各種意見簡直是天南地北。

有一個資料源應該是可以照中參考的,就是日軍對我方敵後遊擊戰的分析和評價。舉例來說,日本防衛廳編的《華北治安戰》(日文“北支の治安戦”)記述的是華北地區(日軍把山東也歸入華北)日軍對中國的敵後遊擊部隊的作戰狀況,同時也附帶記錄了偽軍協助日軍的作戰。書中用各次戰例大量地記錄了華北“治安”受到中國軍隊的威脅和日軍受到的損失,日軍及偽軍對於遊擊部隊的防衛和進剿,以及日軍所獲得的戰果。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敵後遊擊戰爭對日偽軍所占領的地區的重大威脅,否則日軍又怎麽會使用了極端的手段,對華北和山東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多次的“掃蕩”,對華中的抗日敵後根據地發動多次“清鄉”,又怎麽會在“掃蕩”中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日軍、偽軍在“掃蕩”和“清鄉”的行動中,使用了相當多的部隊,形成相當大的規模。例如在對山東南部共產黨根據地的掃蕩中,不計入偽軍,光日軍就投入了第二十軍(第十七、第二十一、第三十二師團及獨立混成第五、第六、第七、第十旅團的各主力)及配屬的第一軍的各部隊(第三十六師團及獨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旅團的各一部)參加作戰。也就是說,光日軍就比第一次滇緬戰役投入的要多許多。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進行過無數次軍事行動,在它的曆史上也有多次大型的作戰和平定,但是隻有在對抗日根據地的作戰中,使用了殘酷至極的“三光”政策,這從另一麵看出敵後遊擊戰對日軍侵華戰爭的打擊和威脅是非常巨大的。

敵後遊擊戰的對手不光是日軍,還包括大量的偽軍。由於日軍要盡量抽調據守後方的兵力用於向前推進,采取了“以華製華”的策略,大量收編偽軍,用於後方的“治安”。這樣,在整個中國戰場有一半多的日軍,同遠遠超過九成的偽軍一起駐留在後方。為此,共產黨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之後有類似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了百分之六十五的敵軍和百分之九十五的偽軍”的宣傳。但是也要看到,數據精確與否是一回事,遊擊部隊並不一定與這些敵軍時時都有直接對抗的,就像正麵戰場的日軍也隻是部分地在第一線作戰大部分在後方休整一樣。再說,敵後遊擊戰也有國民黨部隊參加。因此,這主要是用作政治宣傳的用語。

由於敵後遊擊戰的目標本身是騷擾、阻滯為主,殲滅敵有生力量為輔,作戰規模也小而分散,很多情況下的戰鬥目標隻是騷擾破壞,並不一定要殺傷敵人,所以戰果中的殲敵數量相對正麵戰場少得多。而且,鑒於偽軍軍心和戰術技術都遠低於日軍,成為了遊擊戰作戰目標的首選,所以在被殲滅的敵軍人數中,偽軍占了絕大多數。

前麵說過,由於敵後遊擊戰的戰果多半是間接體現出來的,很難做具體的定量的的分析。不爭的事實是,敵後遊擊戰,特別在華北,主要地、甚至絕大部分地是由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共產黨的其他武裝力量所實施的。由於敵後遊擊戰的存在,日軍為了保持占領地區的治安,為了保護占領區的經濟,為了從占領地區對前方進行補給,不得不留下超過一半的兵力,並且基本上不能動用偽軍到前方去。否則,抗日戰爭的曆史可能要徹底改寫。這也是為什麽史迪威一直向蔣介石施壓,要蔣介石把美國援助的武器發放給八路軍、新四軍的原因。

 

2014-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