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的國共之爭 (03 / 14 ) 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2015-08-28 15:19:58) 下一個

更多內容請見 學摜東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國共之爭 (03 / 14 )

目錄

1、輿論戰

2、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3、國共從十年對抗到合作

4、抗戰全麵爆發:七七和八一三

5、抗戰初期的退卻階段

6、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正麵戰場

8、敵後戰場

9、偽軍

10、磨擦

11、抗戰的戰略反攻階段

12、與日、偽接觸

13、資源和代價

 

2、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複雜的中國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組成成分

 

在普通人看來,那時候的中國是很明確地分成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部分的,而且基本上也沒有什麽第三個部分了,幹幹淨淨。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從政治組成來看,早先的不說了,就打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國民黨所管轄的地方起初差不多隻有江蘇、浙江、湖北、湖南一帶。湖北湖南和浙江江蘇還是有國民黨的兩派分別管著,分成南京政府和武漢政府,並且互相開戰。就連廣東廣西這塊國民黨的老家,也不聽南京政府的。雖然後來南京、武漢合流了,蔣介石卻被趕下野了,桂係成了蔣介石的對頭了。等蔣介石用政治手段挫敗了桂係,重新恢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進行第二次北伐,跟桂係一起聯合西北軍馮玉祥、山西閻錫山擊敗東北軍之後,總算宣布中國統一,但南京政府還隻是在行政上表麵覆蓋到大致在關內的地區。接著又發生跟馮玉祥的中原大戰。

在這之前基本上都沒有共產黨的份,可是到了這時,共產黨的武裝割據已經遍布南北,形成威脅了。即使這樣,國民黨內部還不停地兵戎相見。兩次將桂戰爭,兩廣事變,福建獨立,一直接連不斷。國民黨勉強才算作是一個完整的黨派,國民政府卻很難說是一個統一的政府。這裏還不算當時各種各樣的黨派和幫派,誰都管不住誰。如果籠統地討論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具體作為是應該算作誰的,認真一點的話,還是真要下點功夫的。好在1938年起,蔣介石一直擔任國民黨的總裁,從1932年到1946年一直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從中國當時軍事組織來看,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的軍隊都是中日戰場上的主要中國軍隊。這句話有點別扭,理由是因為“主要”這個詞,首先有人不認為兩者都是主要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就是本文的目的,已經在前麵並且還會在之後的篇幅裏討論,所以感覺別扭沒有疑問。有疑問的是把兩者都說成了“主要”的,那麽還有哪些中國軍隊是主要的或者還有哪些軍隊是非主要的呢?有人會說是“飛虎隊”、蘇聯空軍誌願隊、朝鮮遊擊隊。他們都不是中國軍隊。在中國的武裝力量中,有相當大部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一時或全程,積極或消極地同國民黨中央政權和共產黨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按不同的標準,要麽可以劃到國民黨軍隊要麽劃到共產黨,要麽兩者都不是。這裏又要提到要用曆史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材料了,這實在太重要了。而且,不光有曆史觀點的願望,曆史知識也絕對重要。然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容易的,因為不管是身處何地,年幼和年輕時受到的教育總是很綱領性的,當然這是比較客氣說法,說實在的,教育並不會把全部事實說出來,或許由於意識形態,或是由於教育資源,或許也由於學生的能力和精力,或許其他的什麽什麽。不管在世界上什麽地方,其結果就是當青少年的頭腦被劃定了框框後,就會從社會和輿論給出的不完整的內容中按照他們已經形成的偏好,有選擇地做出選取和排斥,加強他們的偏好。當輿論中混雜一些相互對立的、強烈對比的內容是,他們的偏好可能成為極端。隨著影視產業的產量和作用力的加強,當代人又十分偏重於娛樂性的“曆史知識”,更加容易讓人把簡化了的、片麵了的、誇張了的、篡改了的曆史當作美味吸收進頭腦中。然而,曆史絕對不會是像任何一出電影裏表現得那樣,至少不完全那樣。

回到中國軍隊的一些組成部分,先舉幾個例子看看它們是屬於哪個黨的部隊。

比如東北軍,當時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中央時,他的那些由他爹收羅的各個山頭的部隊心裏並不都服從。九一八後撤到關內的部隊中的很多部隊並不願意執行派給他們的剿滅紅軍的任務。加上數次失敗損失後沒有得到補充,更是心生怨氣,大部分高級將領是讚同西安兵變的。加上有相當一部分部隊和將領跟共產黨私下有聯係,有的後來幹脆與東北軍的編製脫離了,那麽,應該認他們為是國民黨軍隊還是共產黨軍隊或是第三方軍隊呢?至少不能一概而論。

再看東北抗日義勇軍,基本上來自留在東北的東北軍。九一八後東北軍中有的沒有能撤回關內,有的不願意執行撤退命令而自行留在東北根日軍作戰,其中有一部分是東北的警察部隊、地方武裝和武裝起來的民眾。東北抗日義勇軍原本照理是國民革命軍的編製,可是後來抗命後就跟中央基本脫離了關係,不能完全算是國民黨軍隊了吧。至於後來,他們的一部分被擊潰,一部分被日軍和偽滿政府收編,一部分逃到蘇聯,剩下的有一部分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完全成了共產黨的部隊。

西北軍也不是一統的部隊,中原大戰時,由馮玉祥率領跟蔣介石打,陝軍裏的楊虎城又幫蔣介石跟馮玉祥打。蔣介石戰勝後,西北軍服從了中央,可是內部還是各幹各的。吉鴻昌認為蔣介石不抗日,秘密加入了共產黨。長城抗戰時跟西北軍其他幾部組織成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長城抗戰後自己率軍要占領北平,後來被處死,部隊被收編。西北軍中很大部分與中央離心離德,才有後來的西安事變。抗戰全麵爆發後,西北軍各部分也幾經來回在各個編製中編來編去。石友三的那部分也自己亂跑,先打了一陣子日本,後來怕受損失不怎麽行動了,說要和共產黨合作。沒過多久,就進攻八路軍,被八路軍打敗後從察哈爾退到山東。此後又看中了日本人許諾的河北省省長的職位,準備投降日本人。結果被蔣介石密令逮捕、處死。這樣的西北軍怎麽劃歸。

當然了,那些在編製上、指揮、效力方麵有空隙的部隊中,國共雙方都想挑選能打的、有功的部隊認作自己的部隊。現在一般人的認知是,除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外,一切國民革命軍編製裏的隊伍都是國民黨軍隊。這其實是大多數人對當時中國軍隊的編製、戰鬥序列和戰鬥序列以外的大量雜牌軍、地方軍隊、民間武裝和法外武裝的普遍不了解,沒想過甚至沒聽說過。雖然這種認知實屬粗淺,但是為了便於問題的展開,還是隻能先避開一些細節,從粗略的區分著手,到了有必要時再因時因地加入各種中國軍事力量的在抗戰中的作用分析。

 

東北戰場

 

還是從九一八開始。在日軍開始進攻後,沈陽駐軍發出的命令是“全取不抵抗主義,繳械則任繳械,入占營內即聽其侵入,並告以雖口頭命令亦須絕對服從”。大部分部隊撤走,隻有一個團因未及時接到不抵抗的命令,邊抵抗邊後撤,突圍脫離接觸。接下來的兩天,遼寧和吉林兩省的主要城鎮大部分被日軍攻陷。長春地區部分東北軍自發抵抗不足一日,長春陷落。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謝安俊率部投敵,

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臨時會議,請求國際聯盟主持公道。張學良在北京對日本新聞記者說他發出的命令是”...無抵抗之能力,且又無交兵之理由,是以絕對不加抵抗,任日本之所為...”。蔣中正在南京說“如至國際條約信義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忍耐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之決心與最後之準備...”。

雖然張學良的不抵抗後來受到國民政府的批評,但未見有任何處理。按照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這個不抵抗的意圖是來自上級的。有沒有中央的命令張學良都是在執行上級的意圖。這件事到了七八十年後,張還是吞吞吐吐,直到終老。

之後的三四個月,黑龍江的部分東北軍與日軍發生了戰鬥,主要有馬占山指揮的的三個旅在齊齊哈爾,從吉林撤出來的李杜在哈爾濱進行了保衛戰,但因實力懸殊,兩城市都失守了。至此,原東北軍的1個陸軍師、3個陸軍旅、18個獨立步兵旅、1個獨立騎兵師、6個獨立騎兵旅、3個獨立炮兵旅、2個獨立炮兵團、1個工兵團、2個工兵營、一個坦克營、一個輜重營等等共19萬正規軍和4個大隊262架飛機的空軍,3萬噸艦船的海軍除小部分損失,小部分留在東北抵抗外,至少有6個旅投向了日軍。

此時,一二八事變已經發生了。

1932年1月,日本僧侶、浪人和僑民在上海與上海的工人和居民的發生衝突,日本人乘機擴大事態,派海軍陸戰隊在上海登陸。當國民政府軍政部長發現駐紮當地的十九路軍的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有抵抗日軍的企圖後,曾下令十九路軍撤離換防。可是,軍事衝突已經形成了。由於日軍多次派出增援部隊,蔣介石立即派出中央軍第五軍到上海增援。雙方投入的兵力從一開始日軍1800海軍陸戰隊以及40多架飛機,數十輛戰車和23艏軍艦,增加了從本土調來2艏航空母艦和12艏其他各型軍艦組成的艦隊和7000海軍陸戰隊。國軍從一開始十九路軍駐上海的2個旅,在戰事擴大後,增調十九路軍的另2個師,加上來增援的第5軍一起參戰。為增加後備兵力,正在剿共的第18軍也從江西調到浙江。中日雙方都不願意發生無限製軍事衝突,數次由英、美出麵調停。國府也在十九路軍在閘北獲得突破性優勢時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以利於調停。最後事變以外交解決,雙方按照《淞滬停戰協定》回到大致先前的位置,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區。受命撤出上海的十九路軍被調到福建剿共,在與紅軍作戰失利後與紅軍和談停火。十九路軍為此與中央翻了臉,聯合粵係和桂係反蔣,發動兵變,建立獨立政府。最後被擊破,番號被取消。這樣的部隊就算做是國民黨軍隊吧。

一二八事變本來是出於日本僑民與當地人民的衝突所引發的偶然事件,但是在事件加劇後日本想乘機擴大在滬的駐軍規模,壓縮中國主權,打擊抗日情緒。而國民政府是要盡量維持原狀,保持上海地區的主權和減少日本駐軍。因此,一二八抗戰實際上並不是國民政府的意圖,但在事變擴大時,中央還是增派部隊以爭取外交解決的平衡。然而,在一二八事變發生之際,共產黨正是由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所主導,雖然共產黨在上海鼓動抗日情緒,組織民眾成立救護隊、義勇軍,發動募捐和宣傳,但是同時卻認為十九路軍的抵抗和國民黨一些派係和民間組織的抗日主張是反動軍閥、政客、工賊等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的愚弄人民的把戲,應該號召民眾和士兵,發起革命戰爭,推翻國民黨統治。為此,同時紅軍發動了贛州戰役,妄圖乘一二八事變之機,“爭取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雖然依贛南地區及附近紅軍可發動的的力量(約萬人左右),冒險發動攻打贛州這樣的主要城市沒有什麽把握,當然另一方麵也沒有對增援淞滬戰場的國軍產生多少牽製。可是最終的結果是不但紅軍受損失,而且共產黨在政治上處於非常被動,給蔣介石確立“攘外必先安內”提供了根據。而王明則在三年之後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在長征途中被排出了共產黨黨中央的核心。

一二八事變平息的同時,東北全境的主要城市全境連帶熱河被日軍占領,留在東北境內的抗日抵抗力量主要是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義勇軍的組成有多個不同的來源。主要有原東北軍正規部隊中沒能夠撤出東北的和不服從撤退命令的部隊,東北的地方部隊和警察部隊,已經退出軍界的原軍人特別是軍官和地方行政官員,占山為王的胡匪,民間的社團特別是有武器、有拳腳的社團,以及東北各地和全國各地投奔東北義勇軍的各界人士,包括許多青年學生。東北義勇軍的總人數在1932年達到頂峰時,約有20萬人。

東北軍正規部隊中有馬占山的黑龍江省防軍,有2個騎兵旅、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丁超、李杜的吉林4個旅和收攏的被日軍打散的其他吉林部隊,稱為“吉林自衛軍”。蘇炳文的黑龍江3個步兵旅和一些黑龍江殘部,成為“東北民眾救國軍”。馮占海的吉林的3個團和收編的胡匪,歸於“遼吉黑民眾後援會”係統,編為“東北義勇軍第六團”。唐聚五的遼寧的一個團加上各縣的警察大隊和大刀會、紅槍會,先稱為“遼寧自衛軍”,後歸於“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成為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區,又改組為後援會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團。還有由王德林的一個營,吸收延邊一帶的民間武裝社團成立的“國民救國軍”。原警察部隊的有黃顯聲和熊飛帶領的遼寧省及沈陽市和周圍各縣的警察部隊。

已不在編的軍官和一些政府行政官員有的有軍校背景,也有軍旅經曆或者社會影響力,因為沒有自己的部隊,一般擔任組織領導和參謀工作。收編的胡匪,民間的武裝社團和各地青年則是分散地來自各地。

自九一八後幾個月,東北抗日義勇軍逐漸形成,並主要成為三個係統:東北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遼吉黑民眾後援會。整個義勇軍並沒有一個共同的領導,也沒有從國民政府得到給養供應,軍事上也不再受國軍的指揮或者協調,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加上沒有鞏固的、具規模的根據地,自然環境險惡,鬥爭十分艱苦、危險。義勇軍的經曆和結果在可歌可泣的,同時,也是十分令人惋惜的。在經曆了數千次大小戰鬥,殺傷數萬日軍和數萬偽軍後,義勇軍自己傷亡了近十萬,投降了約四五萬,脫隊了約五六萬,一小部分退到蘇聯,一小部分繞道進入新疆,一部分退到熱河參加“長城抗戰”,到1933、1934年間,留在東北的人數不足萬人。

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完全因為條件的惡劣和軍事力量的不足。這20萬人的義勇軍由於沒有堅強的政治領導,組成成分又是各種各樣,各部分的組織、領導人的政治傾向不一致,在當時的情況下義勇軍還是很脆弱的。在回顧這一段曆史時,切記不要把當時的鬥爭用現代影視控的頭腦,看成是清一色的舍身忘死、唯求殺敵的一群義士,在麵對青麵獠牙、隻知殺戮的日本兵、偽軍做一場酣暢淋漓拚殺的畫麵。切記要從潛意識中排除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預設。義勇軍當時不知道這場“事變”會延續多久,國聯從中調停會不會有結果,也不知道六年後中國會發起全麵抗戰。

九一八時留在東北不願撤退的部隊,很多並不完全是為了與日軍決一死戰的。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願意離開故土。一旦離開了東北,即使國聯調停有成果,對日本有節製,部隊也不一定可以回東北了,或者三年五載回不了家鄉了,這和以前入關軍參加閥混戰是不同的。那時是拿足了軍餉,打得贏在關內撈一把,把不贏退回關外還是過原來的日子。現在要是留在東北,以後還是駐守在家鄉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至於留下來難免要和日本人打,那出於義憤,當然打。同時,國聯在調停,弄好了打不大,打一陣子出出氣,以後再相安無事。軍隊麽,總是要打仗的,這麽多年就是打過來的。

可是一旦打起來了,就要考慮如何保留住部隊。一旦部隊損失到一定程度,在沒有後備和補充,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可作修整的情況下,可能很快就失去生存能力。所以部隊的損失必須控製在一個範圍之內。另外,占東北義勇軍主體部分的是東北軍和東北的省防軍、警察部隊。他們不像國軍中央軍,更不像紅軍,不是革命部隊,甚至算不上國家軍隊。國家軍隊怎麽樣也要有個國家責任的灌輸和約束,革命軍隊更進一步。國軍在政治上雖然比不上紅軍那樣嚴密,但它有相當一部分是夠得上革命軍隊的。它的軍官和士兵時時要受革命(國民革命、三民主義)思想的教育,並且在部隊中有固定的政治機構和國民黨組織機構。紅軍就更不用說了,每個連以上的單位都有共產黨組織,即支部建在連上,政治首長與軍事首長平級。革命軍隊至少有一定程度的犧牲精神,當然各個部隊是有區別的,但是要自行其是,隨意擴充和改換門庭是要受嚴厲處罰的。相比之下,東北軍就相當的局限於為個人負責,這麽說也是句客氣話。說白了它的主體人員,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首先是把這一行當作謀生、養家、發達的手段。再高的精神支柱致多是榮譽(取勝願望)和江湖義氣(同等級和上下級之間情義)。

這樣的部隊在困難到無法應付的時候,會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保住弟兄們的性命和飯碗,保住軍官們的資本,尋求不得已的“下策”或者識時務的“上策”,或者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借口尋求“權宜之計”。日本人早就把這些情況摸透了,於是,大批抗日的隊伍投降了日本人。就連在九一八後領先抵抗日軍進占黑龍江省,在1931年10月的江橋戰役中給予日軍嚴重打擊的馬占山也在1932年2月投靠了日軍。雖然在當年4月又秘密逃出,他的許多下屬要麽沒有隨他逃出,要麽不願加入他組建的東北救國抗日聯軍了。其他還有一些義勇軍將領,如丁超、程誌遠、王之佑等也都率部投靠了日本人。

在九一八後不久,日本在東北的軍隊不多,大致隻有關東軍3萬人左右,還沒有招降多少偽軍,整體戰鬥力還不強,因此義勇軍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成績不小。之後義勇軍得到的物質援助不足,中央和原東北軍基本上沒有支持,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遼吉黑民眾後援會等民間組織靠籌募難以支持戰爭開銷。張學良雖然暗中一直支持這兩會,但在財政上隻能籌劃對他們在北京的組織人員不一些津貼,不能擅自支援戰爭,也沒有財政能力,所以就以“要聽候南京的主張”來勸說在北平的兩會人員。處於這種孤立的境地,義勇軍大致隻堅持了一年多就基本無法再戰,幾乎消失了。也正是此時,共產黨開始向東北派去幹部以加強黨組織和創建由共產黨直接領導抗日軍事力量,比較著名的有楊靖宇、楊琳、趙尚誌、馮仲雲等等。

一開始時組建多個小規模的抗日遊擊隊,逐步擴大。同時收編義勇軍殘部,和對偽軍進行策反。在義勇軍失利低潮後,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部隊漸漸擴大,分散的抗日遊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到1934年包括這些部隊在內的17支抗日武裝成立了統一的東北抗日聯合軍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到1936年,統一建製後成為東北抗日聯軍。

抗日聯軍所麵臨的困難比先前義勇軍還要大。關東軍從九一八起,擴大了二三十倍。加上招降的和偽滿洲國成立後新招募的偽滿洲國軍,最多時人數超過百萬。抗聯同樣也很難從關內得到物資和人員的補充和支持,物質上十分緊缺。加上日本人又開始在東北廣大居民中實行了聯保、連坐製度,並把居民、村民強行移居建立集團部落,抗聯與人民群眾的聯係更加困難。起初,抗聯在采取了相互配合的遊擊戰後,主動性有所發揮。但是經過日軍偽軍聯合討伐之後,大量的抗聯部隊被壓縮到山區和林區。東北冬季的氣候十分惡劣漫長。在冬季,遊擊部隊隻能依靠山地或者森林作掩護,糧食供應十分困難。一旦出了森林和山地,必然留下行走的痕跡,對於隱蔽作戰,隱蔽脫離極端不利。在冬季又必須要有房屋之類的居住條件,還要終日生火取暖,進一步產生了暴露的危險。這樣就使抗聯一直在持續相當大損失的情況下堅持,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就連楊靖宇這樣的領導幹部也在戰鬥中犧牲。抗聯在建製的總人數一直沒有超過過3萬人,有的部隊有時還不得不轉移到蘇聯境內暫避。

即使這樣,抗日聯軍還是不停地打擊日軍和偽滿軍,牽製了大量的日本關東軍入關或派遣往太平洋戰場。關東軍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最強盛時期的總兵力為31個師團,共85萬人。直到1944、1945年間,在太平洋節節敗退和在中國戰場及滇緬戰場大量消耗兵力,本土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即使有著11個軍的偽滿軍隊協助,日軍在東北的關東軍一直保持在16到24個師團。在那個階段“蘇日中立條約”還一直有效。所以,東北抗日聯軍在牽製了一半以上甚至四分之三的關東軍兵力的作用上,功不可沒。

從東北抗日義勇軍到東北抗日聯軍在整個東北抗日戰場上是一個逐漸演變過渡的過程。起先,抗日義勇軍是自發的抗日部隊,沒有國民黨的領導,而且還部分抗拒了來自國民黨中央的指揮。但是直到逐步過渡到抗日聯軍起,還不能算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之後,整編了的抗日聯軍就是完全的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了。

 

長城抗戰

 

九一八之後,日軍占領了整個東北,之後又占領了熱河省。退入關內的東北軍和駐華北的西北軍和中央軍等一部分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據以華北一段長城的險要地勢,在各個隘口駐守部隊,日軍一時不能再前進了。等日軍占領了東北所有的主要城市,在東北又增加了部分兵力,其目光繼而投向了華北,開始不斷在雙方軍隊交接處製造事端,糾紛的規模也不斷增大。在發生幾次規模較大的戰鬥後,中日雙方為了都不願意在此時進行大規模戰爭,因而簽訂了《塘沽協定》。軍事上的衝突平息了下來。這一段發生在1933年1月到4月,長城一線的戰爭,就稱作“長城抗戰”。

雖然在長城一線有不少戰鬥,有規模的隻有幾處,例如在山海關、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南天門。

日軍和偽滿洲國警察部隊首先在山海關附近不斷滋事,尋機開戰。1933年1月1日雙方接火。到1月3日,中國山海關的東北軍不敵,撤離山海關。這場戰鬥成為長城抗戰的開端。

3月4日,日軍進攻喜峰口,駐當地的西北軍有宋哲元的29軍、馮治安的37師、張自忠的38師。日軍有兩個旅團參戰,有二三十架飛機協同作戰。在日軍幾次進攻後,喜峰口外圍陣地失守。為此中國軍隊發動大刀隊衝鋒和夜襲戰,陣地稍穩。但此後經不住日軍猛攻,17日喜峰口失守。中方宣稱共殲敵數千,為喜峰口大捷。據日方資料,日軍傷亡為二三十人。之後日軍進攻羅文峪,未得逞,兩軍在羅文峪形成對峙。

在3月4日日軍攻占了承德之後,撤退的東北軍在古北口外與日軍再戰,中央軍十七軍第二十五師的關麟征率杜聿明旅和張耀明旅前往古北口接防。3月9日發生激戰,戰至3月12日退到南天門,得到十七軍第二師的增援。14日又得到十七軍第八十三師的增援。日軍在飛機掩護下在多次進攻,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戰至5月11日,南京下令撤退。5月19日部隊撤到北苑,古北口戰役結束。

由於日本天皇擔心在還未準備好之前戰事過於擴大,造成損失,命令關東軍不得越過長城一線。中方也擔心戰事繼續擴大會受更大損失,並要把主要兵力用到南方剿共。因此中日雙方暫時收縮軍事行動,在5月31日簽定了“塘沽協定”。中國軍隊被迫撤離長城一線,行動進一步受到限製,在華北中國幾乎無險可守。日本得到了有利於繼續向華北壓迫的態勢。

長城抗戰爆發時,九一八事變發生了才一年多,人們還處在九一八事變所帶來的羞辱和憤怒中。在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民眾中有相當程度的支持抗戰情緒,聲援和募捐踴躍。長城一帶作戰的部隊被譽為“義勇軍”。中國軍隊的戰績被每每誇大,各種報紙此呼彼應。共產黨影響和掌握的書報、演劇、電影、音樂界助力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推出了許多救亡作品,著名的有歌曲《大刀進行曲》和《義勇軍進行曲》。

雖然中國軍隊的戰績隻可以說是微弱,自己的損失卻不算小。此次作戰一方麵受到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的讚成和支持的,但也受到限製。長城抗戰差不多是自九一八後,到七七事變為止,除了東北地區的自發抗戰外,唯一的對日作戰。

借著塘沽協定的成果,日軍又繼續在察哈爾和綏遠製造事端,以向南擴張,步步蠶食中國在華北主權。1935年1月又製造“察東事件”,以偽滿洲國軍和西北軍29軍的矛盾,要求中國軍隊撤到察哈爾長城以西以南,日軍進駐察哈爾長城以東的一些村莊。1935年5月,日軍以四個無護照的日本人進入張北縣進行測繪地圖而被中國軍隊扣留和天津兩名親日報社人員被暗殺為借口與中國政府密談,最終簽訂“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按協定中國軍隊撤出冀東,停止向察哈爾移民。偽蒙古國在察哈爾建立“察哈爾盟”。中國在華北的一些軍政官員被撤換,中國反日人員的行動在華北受限製。中國在華北的主權又後退一步。

1936年日軍繼續鼓勵被拉攏的地方武裝李守信部隊和偽蒙古國德王部隊等偽軍武裝,試圖到紅格爾圖、土城子駐軍。當地傅作義的晉軍第35軍一直持克製態度。當形勢漸緊,得到蔣介石準許的閻錫山的增援後作了對應的準備。在1936年11月,在百靈廟等處中國軍隊與偽軍發生戰鬥。中國軍隊以殺傷數百人、俘虜300人的戰績獲勝。接著又在錫拉木楞廟等處發生戰鬥。偽軍部分部隊反正,中國軍隊殺傷偽軍約500、俘虜約200人。這場被稱為“綏遠抗戰”數場戰鬥在1936年12月結束。綏遠抗戰是國民政府有計劃有準備的一次針對敵偽的戰鬥,由於對手偽軍的戰鬥力較弱而獲得了矚目的戰果,因此大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也誘發了“西安事變”。

 

 

2014-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