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的國共之爭 (14 / 14) 資源和代價

(2015-08-28 14:57:21) 下一個

更多內容請見 學摜東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國共之爭 (14 / 14)

13、資源和代價

 

在抗戰中,國民黨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當然也是掌握國家的抗戰資源的,掌握大後方幾乎所有的稅收。國家統一調配的經濟和軍事方麵的所有人力,財力,物力和外援,都是由國民黨支配。國民黨所屬的軍隊通常都能夠得到國民政府的軍餉、裝備、給養。在物資和財力緊張時,完全得到滿足是不可能的,另外也有裏外親疏之分。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剛建立時,國民政府就批準了軍餉。八路軍為三個師,新四軍為四個支隊,支隊在傳統上是團或略高於團一級的編製。隨著敵後遊擊戰的發展,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數就突破了原來的編製。這新增長的部分由於是超編,是沒有軍餉的。在裝備上,起初八路軍和新四軍因戰鬥消耗的彈藥可以得到補給,武器要自己籌集。到了“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被定為叛軍,一切軍餉、補給全部停止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財力物力主要是靠自籌的。陝甘寧邊區為了平衡財政,把留守部隊差不多都投入了邊軍事、邊生產的任務中。在敵後的遊擊部隊,財力主要靠敵後根據地的財力支持。別的方麵,有小部分來自各界捐助。不管在大後方和敵占區,共產黨所擁有的工商業對於支持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共產黨和陝甘寧邊區因為地處比較貧窮區域,不能施加太重的稅收,財政來源一直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除了稅收以外的其他的來源包括來自國民政府的第十八集團軍的軍餉,來自共產國際的每月30萬美元的活動經費和發展經費,和一部分海外捐助。發給十八集團軍的軍餉是從1937年初開始的。起初每月60萬元左右,到1941年頭兩個月為止逐步增加到每月70萬左右。此後停發了。給新四軍的軍餉從1938年每月8萬多元,到1940年增加到每月13萬多。同樣的,皖南事變後停發。並且從那時起,國民政府對進入陝甘寧邊區的物資和資金加以阻攔。共產國際的經費從1937年開始,到1943年因為共產國際解散而停止了。

共產黨所控製的地區除了陝甘寧邊區以外還有一些敵後遊擊根據地。這些敵後根據地與陝甘寧邊區和國民政府控製的大後方不同,它們不一定能被穩定地掌握控製。由於敵強我弱,有時候不得不暫時或者長期地放棄部分根據地。因此,從這些較貧窮的、分散的、不穩定的根據地所得到的財政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和不穩定的。

順便提一句,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是得不到國民政府的軍餉給養的,他們的資金來源除了自籌外,主要是社會捐助的。

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的財政應該說是非常困難的,沿海的和沿長江的工業地區基本都被日軍占領,又失去了大部分山東、江蘇、浙江等主要農產品出產地,被壓縮到了西麵一隅。好在四川和半個湖南還在手裏,關中和華南一部分也在掌握之中。還有相當程度的人口和土地量。

國民政府得到的外援相對於中國本身的軍力是很可觀的。抗戰開始時,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軍火援助有飛機1235架,火炮1600門,機槍1.4萬挺。並且派遣空軍誌願人員和軍事顧問5000多人來華助戰。英國起初不同意向中國軍援,後來給了50萬英鎊軍援用於購買卡車。從美國來的軍事援助占的比重最大,但基本都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

美國援助了兩筆共6.7億美元的貸款。按照租借法案,美國共提供了約8.5億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軍用民用各半左右。美國來華的參戰人員有“飛虎隊”、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和第二十轟炸機隊。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們擊落和炸毀日軍軍飛機2600架。

國民政府利用從所控製的大後方地區的經濟活動中征得的稅收和從國外得到的經濟軍事援助支撐規模龐大的國軍。在“七七事變”時,國軍有170多萬人,擁有180個師的編製。擁有艦艇約11萬噸,作戰飛機300多架,各式飛機共600多架。海空軍在抗戰初期幾乎全部損失,此後基本僅由陸軍作戰。陸軍逐漸補充擴大,最高時達560萬人。借由美國的援助,在中國戰場上有了擁有700架飛機以上的空軍部隊,並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戰鬥經驗豐富的美國飛行員操縱。

國民政府用這些軍事力量,要在退卻階段以空間換時間,來消耗日軍的兵力和補給能力。要在相持階段形成一條阻擋日軍進攻的防線,要多次組織大部隊應付日軍展開的一次次會戰,要布置一部分部隊在敵後開展遊擊戰來策應主戰場,要與盟軍合作,到過境外與日軍作戰,還要保留足夠的兵力用作戰略反攻。因為國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日軍,消耗是大得驚人的。

抗戰剛剛全麵爆發時,戰場主要是兩個,平津一帶和淞滬地區。在平津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西北軍,裝備比較落後,戰鬥力比較差。在與日軍交戰時,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卻隻給日軍造成很小的創傷。平津地區的戰事平息後,日軍推進到山西及周圍的華北。淞滬地區的戰場位置也是日軍選的,可是國軍也按照日軍的戰場選擇,在淞滬地區進行決戰。日軍有相當強的海上兵力投送能力,可以支持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投入戰場。同時,日軍的航空母艦可以在長江口及近海活動,完全可以漠視弱小的中國海軍,又身處在陸地炮火射程之外,所以除了中國的空軍,沒有更多的威脅。而中國空軍也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機載航空兵。相反,日軍軍艦的飛機和艦上的大口徑火炮卻可以自由地向中國軍隊轟擊。這是一個有利於日軍不利於國軍的戰場。可是國軍偏堅持在這個戰場上不斷投入最精良的部隊,並被日軍大量殺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爭取讓西方強國出麵幹預中日戰爭,希望對日本施壓,減輕對中國的軍事行動規模,或者介入調停。

為了這個目的,淞滬戰場打得越激烈,中國軍隊的損失越大,越能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國際社會越有可能進行幹預。中國的精銳部隊就這樣不斷地送到戰場上被消滅,完全放棄了戰爭爆發之前擬定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爭的戰略方案。結果不但沒有引來西方強國的幹預,反而使自己陸軍的寶貝部隊消耗了很大一部分,把空軍也基本拚光了。這樣大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之後長久的對日作戰能力。這也是導致淞滬戰場失利後,日軍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軍中國首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京失陷後,中日戰場轉移到華北、中原地區和沿長江兩岸。中國軍隊在台兒莊打了一個勝仗外,戰績還是很差,有時甚至是一路潰敗。為了延緩日軍行動,國軍居然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中國百姓有一次遭到巨大損失。黃泛區大量耕地和居民的損失,又影響到四年後旱災發生時河南省的調濟能力,使災情擴大,損失加大。武漢失守後,中日兩軍進入相持階段。幾乎與此同時,國軍在長沙施以“焦土政策”,一把火把擠滿難民和傷兵的長沙燒了。工廠、倉庫、銀行、機關、學校、醫院差不多都燒了。還因為沒有協調好,好幾萬人跑不出來,一起燒了。

進入了相持階段,前幾年比較困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有了美國的軍援,還有了美國駐華的空軍支持,國軍在正麵戰場的力量有很大的提高,空中力量已經高於日軍。中日之間在正麵戰場上進行了二十來次大型戰役。但是這些戰役差不多全是日軍發動的,國軍隻能組織力量對應日軍的進攻。這些戰役中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日軍沒有達到戰役目標,但還都是部分達到戰役目標,隻有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是日軍因無法繼續進行預設行動而結束的。在這些大型戰役中,幾乎每次中國軍隊都受到巨大的損失,數萬、數十萬傷亡每每發生。

國軍除了在戰場上發生的巨大人員損失外,在戰場之外的人員消耗也是驚人的。為了補充和擴大國軍編製,國民政府在抗戰八年中總共征集了1千4百萬壯丁,可是實際補到部隊之前,就死亡了百分之十,加上逃跑的,總共隻有1千2百萬人到達部隊。

人員的單純損失固然驚人,可是還有比這種損失更不利的情況,那就是投敵。這不光損失了自己的兵力,同時還增加了敵方的力量。偽軍中的超過一半是國軍成建製被日軍俘虜和向日軍投降的國軍,即使不算小股和零散的國軍投降軍人,就這幾十萬部隊,倒是幫了日軍大忙了。軍隊戰場失利,有人被俘投降不足為奇,但如此大量,並且有些是在從國府中放出的“曲線救國”思想投向敵陣營,那實在不是單純的軍事失利,而是政治昏庸、鬥誌渙散,甚至是有意所為了。

在使用國際軍事援助方麵,國民政府、蔣介石與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發生了激烈的爭議。史迪威認為蔣介石把軍火囤積起來,沒有下發到有需要的部隊,特別是沒有向八路軍、新四軍發放武器裝備。這增加了中國戰場上的對日作戰的困難。蔣介石當然不願意把武器發到共產黨手中,隻想把武器留作以後對付共產黨用。這沒有什麽不好理解的,但是史迪威作為職業軍人來說,為此就加深了與蔣介石的矛盾。美國總統羅斯福對蔣介石的做法也很不滿意,表明要讓史迪威來指揮中國戰區的對日作戰。可是在蔣介石不惜脫離盟國的威脅下,不得不在1944年10月調回史迪威,有魏德邁代替史迪威的職務。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及國民政府掌握著非淪陷區內的幾乎所有資源,以此擔負了主要的作戰任務,屬理所應當。但是國民黨軍隊和國民政府在使用這些資源上,在戰略戰役上相對粗糙,效率相對低。在軍事上也一直采取比較被動的策略,使得像中國這樣一個貧窮國家所能征集到的的大量珍貴的資源所發揮的作用遠未能如願。

 

2014-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