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媒體美術與繪畫思維之漫談

(2015-05-11 17:02:39) 下一個
        Multimedia 多媒體的出現,數字媒體在各種終端的整合與傳播,使我們的視野更加豐富多彩。1980年,成立的MIT Media Lab,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開始對人類視覺與心理、圖形到大腦的反應等一係列交叉的學科,進行看起來不切實際,概念前瞻性的計算機科技研究,在貝聿銘設計建築裏,彌漫著創新的活力,跳動著數字時代的脈搏。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了新的境界,未來可觸摸媒體與視覺的模型,懸浮在空中的立體影像、未來的歌劇和合成角色。藝術和媒體從"象牙塔"走出,進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Facebook、微信上,各種照片、圖像和手機拍攝的影像的傳播,這些"自媒體"是表達個人生活與他人互動的平台。
        我們的孩子是同電腦共同成長的一代,對畫麵與圖形色彩有與生具來地敏感。記得當年,十三歲的兒子,靈活地滑動著鼠標,拉出一個顏色的方塊,再弄出個圓,二個層合並,切去多餘麵,打上文字,選擇合適的字型,調整顏色,一個簡單的Logo商標產生了......這小子用手畫畫,完全是兒童畫水平,卻無師自通地搞出個Logo來,色彩造型還過得去。以前,用手畫商標,需要一大套專門工具,加上長期的美術訓練,設計字型,光把線畫直挺,就不是易事。高中時,他與同學拍音樂片MTV,剪輯、合成、配音和一切後期,自己看看上網查查就學會了,電腦使藝術的入門變得容易,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在MIT,許多藝術家和人文學科專家加入到媒體實驗室,同計算機科學家一起想象、研究和創造,網絡與社會、交互式電影、會交談的電腦和各種新媒體終端。本世紀初,加州大學率先開設了多媒體與電腦工程專業,培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並重的複合性人才。形象思維是感性、直觀的,引導畫家的創作,是腦海中的"印象",沒有理性的邏輯關係,這就是全世界藝術學院,不考數學的原因。二種思維方式,腦中共存不是件易事,或者說:能做到的人不多。我兒子本科學電腦工程(編程),生長於藝術家庭,又選修數碼媒體,Microsoft麵試經理發現他的溝通能力也不錯,特招他去西雅圖總部,當編程項目經理(軟件工程師全球招聘,項目經理一般隻招本土)。讓他做頁麵上的Features,(微軟有專業的美術設計師做畫麵),在頁麵編程的方案中,考慮圖形的因素,去引導觀看,做視覺與心理上新的嚐試。藝術從單純學畫,上升到研究藝術獨特的、感性的思維方法這個層麵。二年後,他辭職離開Microsoft,進入谘詢公司,再到哈佛讀MBA,是想找到更多的機會,把多媒體的理念,推廣到生活的各個層麵。
        許多中老年人,都能用微信的九格照片框,貼出自己的照片加上文字,這就是初級自媒體。電腦使孩子學藝術,有了新的途徑 - 電腦畫扳Wacom Pen Tablet,畫出的數碼的畫麵與動畫、照片和錄像整合,為藝術的表達提供廣闊的空間。什麽是新的視覺語言?信息流通中,大眾的參與,會自然而然產生結果,而我們的下一代,是創造的生力軍。朋友九〇後的女兒,拍攝的巴西旅遊錄像,用剪輯與配音軟件,南美舞蹈的節奏,切換出畫麵流暢、生動有趣的MTV,YouTube上點擊火爆。當今,藝術的表達的手段,越來越多元化,除了素描和油畫,連手機都可以作為一個美術的傳遞平麵,來反映你的內心感受。孩子們對新事物反映敏感,學美術並不一定要用筆去畫,讓他們去探索新的表達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尋找與探索本身,是一種最好的學習。
        我再貼出一些電腦畫出的作品,是各種方式的嚐試,與網友分享。對比孩子們,我的古典美術訓練,使我的趣味停留在上個世紀的語境中,很難有突破性的創造,新的藝術理想,會在他們這一代身上出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