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近哈佛"創新之父"克裏斯滕森

(2016-08-10 02:20:35) 下一個

   他有著近二米的身高,柱著超長的手杖,緩緩向教室走來。他是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s,以"顛覆性技術"理論,亨有哈佛"創新大師"的美譽。2009年得淋巴癌,2010年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失去三分之一的腦功能以及語言能力, 看著他那棱角分明略帶僵硬的麵容,灰眼睛中透出謙遜的友善。二次直麵死神的他,是什麽力量使他重新走上講台,是宗教信仰還是對社會的使命感?
   作為學生的父母,我們有幸旁聽了克裏斯滕森教授的"創新"案例討論課(Case Study)。哈佛商學院特製的教室,半圓形三排階梯圍繞著講台,學生們亮出了各自的名牌,便於教授點名回答問題。案例學習由哈佛創立,幾十年來已經成了全世界商學院的通用課程。教授提出預習的內容,學生的成績由討論發言來評定(二個助教在速記)。他把手杖放在了講台邊,從皮包中拿出文稿翻了翻,正式上課。他的語速緩慢,還有些小小的停頓,隨意點要發言的學生。在學生的討論中,尋找重要的點,寫在幾塊大黑板上。他的書寫不快,還多次寫錯,用手肚子擦一下重新寫,留下了幾處淡淡的痕跡。作為一個大腦受到損傷的人,重新學習說話,恢複思維能力,他經過了怎麽樣的康複訓練!兒子講,克裏斯滕森以這樣的身體狀態,沒有因病缺過課。隻缺了今年三月的一周,因為受李克強總理邀請,主持了博鼇論壇的"創新論壇"。研究生課程工作量繁重,他一定是覺得寫書與演講,還不足於傳播他的理念,才拖著病體,堅持與學生們互動教學。
   谘詢業流傳一個趣聞,有個哈佛MBA進了BCG,項目經理通知他星期五晚上開會,他講沒有空,經理呆了一下,要知道谘詢業高薪,但是加班也是天經地義之事,轉了圈回來講星期六怎麽樣?他回答:星期六是我同家人的時間。經理翻了白眼,心想什麽地方出來這麽個活寶,又退了一步講:那星期天如何?他回答:星期天是我與上帝的時間!經理徹底無語了!這就是克裏斯滕森,他是個虔誠的摩門教徒,大學期間還在韓國當了三年傳教士,就象悉尼街頭常見的穿西裝,戴了姓名牌的傳教學生。52年出生在鹽湖城,本科讀經濟,在牛津大學以羅德獎學金獲經濟學碩士,再就讀哈佛MBA。克裏斯滕森曾經三次獲得"麥肯錫"獎,他的"顛覆性創新"理論,來源於身體力行的管理實踐,1984年他與MIT的教授創立了高科技公司CPS,並擔任董事長與總經理。六年商界的打拚,形成了他理論的基礎。克裏斯滕森回到哈佛讀博士DBA,並留在哈佛商學院任教。95年,以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的"顛複性技術"一舉成名。43歲的他,還不是教授,真可謂大器晚成的學者。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他的理論要點:用創新的產品,從巿埸底層打入擴展,最終在市場高端將對手擠走,這樣的產品就是"顛覆性技術",如同早年的英特爾Intel8088與本田的Super Cub。微軟的比爾.蓋茨講,我收到的技術創新報告,都號稱是"顛覆性技術",可見克裏斯滕森發明的詞匯,有多麽大的影響力。當今的大公司,不創新必然滅亡。以新興的,更便宜,更簡便的技術取代目前的主流技術,把握突破性變化的時機,還要時刻警惕來自中小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威脅。克裏斯滕森還有一個論斷:"良好的管理"導致企業的頹敗!往日的成績,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成了創新的絆腳石。百年曆史的膠片王國"柯達"的倒閉,就是一個例子。據說:數碼技術的大部分專利屬於柯達,這就是說它早就想轉形,並投入了巨資去發展,但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創新不等於改良,這正好引證了克裏斯滕森的論斷。"改良"不能更新企業老舊的肌體,被市場拋棄是必然的結果。
   MBA的最後一周,兒子回來說,克裏斯滕森教授眼淚汪汪地看著我們:你們畢業了,你們是企業的領導者,你們要記住你們的使命。當我麵對上帝,他不會問我賺了多少錢,他會問我幫助了多少人!看著他巨大而又單薄的身軀,在手杖的支撐下,緩慢地行走在哈佛的校園中...... 虔誠的教徒,上帝使他無懼生死與病痛。新世紀,由IT主導科技革命,會改變企業的生態,從而改變人類社會。2016屆畢業生,是哈佛大學第365屆,正是有許多克裏斯滕森這樣的教授,傳遞了這樣的哈佛精神,才使典雅的校園成為"哈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留連: Well said, precisely.
留連 回複 悄悄話 據說華爾街有很多哈佛MBA。十多年前找工麵試,被問及leadership,如實回答:聽老板的話,好好幹活,顯示奴力的恭順。結果可想而知。去狗狗一查,原來哈佛教授們己把leadership升級了。新的是:認奴才的命,幹主子的活,擔主子的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