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腳蹤

ardmore:座右銘--純正的教義,敬虔的生活,無偽的信心
正文

基督徒的忍耐與品格

(2015-01-17 07:18:07) 下一個

 

基督徒的忍耐與品格


--《羅馬書》5111節釋經講道集

 

王誌勇 牧師

 

經文(聖約本):

1.             所以,我們既然已經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

2.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以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之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

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我們仍是誇口,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4.             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

5.             盼望不至於羞愧。因為上帝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已經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裏。

6.             因為當我們還軟弱無力的時候,基督就照著所定的日期,為不敬虔的人而死。

7.             為義人死,是很少有的;為好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8.             唯有基督在我們過去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而死,上帝藉此向我們顯明了祂自己的愛。

9.             現在,我們既然已經藉著基督的血稱義,豈不更要藉著基督脫離上帝的義怒嗎?

10.         既然我們與上帝為敵的時候,尚且藉著上帝的兒子的死亡與祂和好;在和好之後,豈不更要藉著祂的生而得救嗎?

11.         不但如此,我們現在既然已經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領受了救贖,更要藉著祂以上帝為樂。

 

            今天我們以“基督徒忍耐和品格”為題目來講解《羅馬書》51-11節,特別是3-4節。奧古斯丁曾經專門著文論忍耐,稱忍耐為心靈的美德,是來自上帝的恩賜。[1] 關於品格,於中旻牧師強調說:“教會最為非信徒所詬病的,就是缺乏品格的基督徒,成為攔阻人信主的原因,雖然多半是借口。不過,品格的重要,是不容置疑的;可以堵住不信者的口,也可以使人羨慕而起信。”[2] 忍耐不僅是品格的試金石,也是品格的祝生婆,因此在此處的經文中強調“忍耐生品格”。所以,我們把基督徒的忍耐和品格放在一起考察。

      談及基督 徒的忍耐和品格,我們必須明了,在本質上而言,真正的基督徒都有來自上帝所賜的忍耐和品格。但在實際生活中,在真正遭遇患難困苦的時候,我們的品格和忍耐 都是不夠的,都是不可靠的。當初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食物不好,天天吃嗎哪太單調,向摩西要求“你給我們肉吃吧!”摩西就不高興,並且向上帝發怨言:“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5)。甚至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也曾經這樣說:“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太 17:17)。因此,在忍耐和品格的問題上,我們都有軟弱之處,耶穌基督也有軟弱之處,並且“被軟弱所困”(來52)。“他既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所以,我們都不要誇自己剛強,要謙卑地在苦難和軟弱中學習順服的功課,在品格上不斷長進、成熟。    

      《羅 馬書》是一卷偉大的書信。在我成長和侍奉的過程中,曾經聽到兩位屬靈先輩講解《羅馬書》,一是在大陸我自己家中聽趙天恩牧師講解,二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聽 唐崇榮牧師。他們的講解都使我大開眼界,沒有想到《羅馬書》的內容竟然這樣豐富!聖經真是無比豐富的寶庫!後來我研讀《羅馬書》有關注釋十幾本,更加深刻 地體會到保羅所說的:“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麽,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 8:2)。因此,唯願聖靈賜給我們謙卑受教的心誌,使我們一同學習、長進。

      令 人感到可惜的是,在當今教會中充斥的是個人的見證和表演,牧師很少真正深刻地講解聖經,會眾也很少耐心、渴慕地聆聽聖經的講解。基督教改革宗教會從曆史的 傳承來看,一直注重聖經的傳講。在教會法則中如此界定牧師的職分,作為“上帝的聖言的仆人”,牧師主要的職責就是“宣告、解釋、應用聖經,從而召聚、建造 耶穌基督的教會的成員。”[3] 在《使徒行傳》中記載,那位埃塞俄比亞的太監上耶路撒冷禮拜,在車上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腓利問他:“你所念的,你明白嗎?”他坦率地說:“沒有人指教我,我能明白嗎?”(徒826-40)。彼得也警告說:聖經上“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就自取沉淪”(彼後316)。因此,傳道人要在上帝麵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首要的責任就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在 將近五百年前,歐洲改教領袖馬丁·路德在講解《羅馬書》的時候,一開始就說:“這封書信確實是整個新約聖經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最純正的福音。基督徒不僅 應當背誦《羅馬書》,每天都當默想《羅馬書》,這是我們靈魂日用的飲食。不管你如何研讀,如何默想這封書信,都不會過分,也不會充分理解。我們越是更多地 研讀、默想《羅馬書》,這卷書對我們就會變得越是寶貴和甘甜。”[4]  加爾文在注釋《羅馬書》的時候,強調說:“任何人隻要明白了這卷書,聖經最隱秘的寶藏就向他敞開了大門。”[5] 唐 崇榮牧師在印尼教會裏講解《羅馬書》,一共用了一百七十二堂,也就是差不多三年半的時間。他認為:“羅馬人書的注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多最多的注釋,他的數 量超過所有其他聖經書信的注釋,羅馬人書對基督教曆史的知識分子影響的力量也是最大的。所以我謹以一個敬畏上帝、深深感覺到自己不配的態度,站在神與人的 麵前講解羅馬人書。”唯願我們真正認識到《羅馬書》的重要性和寶貴性,耐心地考察、領受。

            今天,我們隻能集中講解《羅馬書》5111節。 我個人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倘若上帝施恩,我們能夠在教會中係統的講解《摩西五經》、《詩篇》、《羅馬書》、《啟示錄》八卷書。《摩西五經》是整個聖經和 基督教信仰的根本,《詩篇》是基督徒靈修生活的精華,《羅馬書》是解讀整個基督教信仰的鑰匙,《啟示錄》則是闡明基督徒世界觀和未來觀的關鍵。請大家為我 代禱,祈求上帝憐憫、光照,賜給我足夠的靈力和安靜的時間,能夠充分地研讀、講解上帝的真道。

            整 個《羅馬書》共有十六章,習慣上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章到十一章是教義部分,第十一章到最後第十六章則是生活部分。我們在此處強調:第五章到第九章是基督 徒因信稱義和分別為聖之間的過渡部分,也是稱義向成聖轉化的關鍵。這一關鍵就是如何深思稱義的含義,把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轉化為我們心靈的經曆,使我們能 夠在心靈中品嚐到上帝及其真理的甘甜,然後自覺地行出上帝的真道來。基督徒的靈修所培養的就是這個自覺性。如今在很多基督徒生活中所缺乏的就是這個“深層 次的自覺性”(deep self-consciousness)。 在我們的心靈中沒有這種深層次的對上帝及其救恩的認識和經曆,就不可能有深層次的基督徒生活和見證。因此,我們所提倡的靈修並不是離開上帝的聖言,片麵地 追求個人的經曆和感受的靈修,而是深刻地認識上帝的聖言,通過研究、默想、遵行,把上帝的聖言深藏在心裏,體現在言行中的靈修。

            在這個部分,我讚同鍾馬田牧師和博愛思牧師(James Mongemery Boice)的分析,這一部分主要講解基督徒得救的“確信”(the assurance of the saving faith),也就是信徒在基督裏救恩的安全性和穩固性(the believer's security in Christ)。 [6] 這就是改革宗神學所強調的“一旦得救,永遠得救”的真理(once saved, always saved)。這也是《羅馬書》511章的主題。5章第一節就說“我們既因信稱義”,此處保羅所強調的是已經因信稱義的人,顯然不是指那些並沒有真正信靠主,沒有真正重生得救的人。高峰就是838-39節的宣告: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910章,保羅講解上帝的揀選,把基督徒的救恩的保障完全置於上帝的主權之下。他引用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並得出進一步的結論:上帝“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隻在乎發憐憫的上帝”(羅915-16)。最後保羅以一首千古絕唱的讚美詩來結束他對救恩的探討:!上帝豐富智慧知識判斷何其難測!祂蹤跡何其知道謀士祂,使後來償還 因為萬有祂,倚靠祂,歸於祂。榮耀祂,直到永遠阿們!”(羅1133-36)。

            今天我們以“忍耐和品格”為題目來講解《羅馬書》51-11節,特別是3-4節,這段經文顯明了基督徒生活的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忍耐”。但是,此處的“忍耐”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忍耐,而是屬靈的美德,既是基督徒的品格的一部分,也是基督徒個人靈命成長所必需的功夫。所以,此處的經文強調“忍耐生品格”(中 文和合本譯為“老練”,這“老練”似乎和美德沒有關係,給人一種老奸巨猾的感覺)。如果我們看起來有忍耐之心,但卻沒有在品格上長進,我們的忍耐就不是聖 經中所說的忍耐;那麽,我們的受苦也就是白白地受苦,甚至是為我們自己的罪惡受苦。因此,對於基督徒的生活而言,關鍵不是受苦,因為世上所有的人都受苦; 關鍵也不是忍耐,因為世上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忍耐;關鍵是我們的受苦有沒有使我們在忍耐這種屬靈的美德上長進,我們的忍耐有沒有最終促進我們全人在基 督徒的品格方麵的長進。在今日素餐文化盛行,廉價恩典盛行,輕諾寡信,過把癮就死盛行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最最缺乏的就是這種以忍耐為核心的基督徒的美德, 這種以忍耐為功夫的基督徒的修養,這種以忍耐為根基的基督徒的品格。願上帝憐憫我們,賜福我們,因著祂的聖靈得著心靈上的安慰和堅固,使我們因著祂的聖言 得著心意上的光照和更新,在美德和品格上不斷有長進!

            弟兄姊妹,我們如何從因信稱義走向分別為聖?如何從各種版本的虛假、膚淺、片麵的基督教信仰和生活走向真純、深刻、全麵的基督教信仰?我深信,《羅馬書》511章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我們已經在上麵提到分別為聖的秘訣就是忍耐,但是,我們在真理的認識上要更上一層樓,必須進一步認識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忍耐,非常重要的就是“知道”(羅53)! “忍耐”是在患難中堅持到底的勇氣和力量,而“知道”則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忍耐的心靈的依據。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能忍耐,就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上帝的美 意和計劃,我們所注重的隻是人的作為,我們心中就很容易充滿苦毒和怨恨,不能真正做到在患難中生忍耐,在忍耐中生品格。當然, 這種“知道”不僅僅是頭腦上的認知,也不僅僅是一次性的認識,而是通過個人反複默想、聖靈不斷光照,最終化為我們心靈中自覺的認識。這種“知道”深入我們意識的深層,進入我們的骨髓骨節,使我們從不知不覺,轉向又知又覺,以知化情,由情轉意,從知到行,知行合一。這就是靈修的功夫,這種功夫主要是通過禱告和默想的方式達成的。

 

            《羅馬書》5111節這段經文可以劃分為以下六個部分:

            序言:稱義的果子和成聖的保障(羅51-11

            1兩個亞當(羅512-21):我們的元首到底是誰;

            2兩種奴仆(羅61-23):  我們到底是誰的奴仆;

            3兩種律法(羅71-25):  我們到底順服誰的律法;

            4兩種順從(羅81-39):  我們順服的力量從何而來; 

            5兩種以色列和兩種結局(羅91-11):我們和世界曆史最終的結局。

      結論:上帝的主權和榮耀(羅1133-36)。

 

      序言部分是三、三、三的模式:三大前提,三大升華,三大保障。

     1.三大前提

      1)和平:與上帝相和;

      2)途徑:進入恩典;

      3)盼望:得見上帝的榮耀;

     2.三大升華:

      1)患難生忍耐;

      2)忍耐生品格;

      3)品格生盼望;

     3.三大保障

      1)聖靈的賜下;

      2)聖子的舍命;

      3)聖父的悅納。

 

    一、三大前提

      在談及53節開始所說的“患難”之前,我們必須明白基督徒從因信稱義 所得的三大益處,這三大益處就是我們基督徒能夠忍受苦難的三大前提。沒有這三大前提,我們就無法推演出基督徒的忍耐和美德來。當然,我們必須牢記:這三大 益處和前提都始終是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藉著信心而有的,絕不是因為來自我們的個人的功德或行為。這就是我們改革宗神學所特別強調的“唯獨藉著信心”、 “唯獨藉著耶穌基督”。

 

1、和平:已經與上帝和好,並且能夠隨時繼續與上帝和好

這是我們在上帝麵前的法理地位。我們在基督裏所得到的第一大益處和前提就是與上帝和好。此處的“和平”(ε?ρ?νηeirēnē)是一非常重要的詞。和平是很多人都喜歡和追求的,我們中國人中至少可能有幾百萬的人給孩子起名叫“張和平”、“王和平”、“李和平”、“楊和平”.......我們所追求的和平不僅包括社會的和平,也包括心靈的和平,甚至也包括形而上的“天人合一”這種境界的和平。

但是,當我們不認識上帝的的時候,我們是有意無意地“與天鬥爭”,就是此處所說的“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也就是我們以上帝為敵的時候。這個時候,上帝的憤怒在我們身上。不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得到什麽,我們都不得平安。“我的 上帝說:惡人必不得平安”(賽57:21)。 在這樣的處境中,我們就處於上帝的憤怒和追逃之下。不管我們如何尋找“平安”、“和平”、“寧靜”、“清淨”,如何講究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我們始終是惶 惶不可終日,當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忍耐,最終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番的隱忍之後,常常是可怕的爆發。因此,當我們談及忍耐的時候,我們首先必 須知道的就是我們在上帝麵前的身份和地位。隻有當我們知道我們在基督裏在上帝麵前尊貴的身份和地位的時候,我們才會克服浮躁之心,不怕別人的誹謗、誣陷和 攻擊;就會容易具有忍耐之心,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不管仇敵如何“狂犬吠日”,我們在主內巋然不動。這就是王安石所說的“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 層。”因此,我們強調,在基督裏與上帝和好,這是我們的忍耐的根基。

 

2、途徑:已經蒙恩,並且能夠隨時繼續得蒙上帝的恩典

這是我們在上帝麵前的生命實際。我們在基督裏得到的第二大益處和前提就是我們有“關係”,有“門路”(we have access)。耶穌基督就是我們最好的“關係”和“門路”。藉著祂,我們能夠隨時來到上帝的麵前。“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 46:1)。我們既然已經升入高天尊榮大祭司就是上帝兒子耶穌便承認我們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軟弱。祂凡事試探我們一樣隻是沒有犯罪所以我們隻管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寶座為要憐恤恩惠隨時幫助(來 4:14-16)。因信稱義是一次性的,但我們與上帝的生命關係卻是持續性的,我們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恩典也是持續性的。

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來到上帝的麵前呢?此處特別強調我們有“門路”,又“出路”,有“途徑”(προσαγωγ?prosagōgē)。這個詞在新約聖經中還出現過兩次,都是和禱告有關。1因為我們借著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麵前(弗218for through him we both have access by one Spirit unto the Father. 2我們耶穌裏麵放膽無懼篤信來到上帝麵前(弗312In whom we have boldness and access with confidence by the faith of him)。弟兄姊妹,在我們遭遇患難困苦的時候,我們希望有人理解我們,有人支持我們,有人為我們伸冤。但是,我們常常忘記上帝,常常忘記我們能夠隨時藉著耶穌基督直接來到上帝的施恩寶座前,並且是“放膽無懼、篤信不疑”!馬丁·路德有一個好朋友和同工,名叫米克尼斯(Frederick Myconius)。有一天他臥病在床,氣息奄奄,就在病床上向路德寫信告別。路德收到他的來信之後,就立即恢複說:“我奉上帝的名吩咐你活下去,因為我還需要你一起進行教會的改革。......上 帝決不會聽到你死了,而是讓你比我活得長久。我為此而禱告。這是我的意願,願上帝成就我的這一意願,因為我所尋求的知識榮耀上帝的名。”當米克尼斯看到路 德這封回信的時候,已經病得幾乎不能說話,但他此後很快康複了,又活了六年,超過路德兩個月。既然我們有這樣一位上帝,既然我們隨時能夠來到這樣一位上帝 麵前,我們就不會因為遭遇患難困苦,就忍無可忍,以惡報惡,甚至自己也氣出毛病來。正如明朝大儒朱熹所歌詠的那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上帝的恩典是我們隨時的幫助,上帝本身就是恩典的源頭。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夠忍耐,是因為我們在基督裏能夠隨時來到上帝麵前,這是我們忍耐的源泉。

 

3、盼望:我們有將來在榮耀之中完全得見上帝的盼望。

這是我們在患難中有安慰的根基。我們的“希望工程”來自上帝,祂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我們因信稱義得到的第三大益處和前提就是榮耀的盼望。此處中文和合本聖經中說:“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此處所說的“盼望上帝的榮耀”(hope of the glory of God),並不是一般性地得見上帝的榮耀,而是特指基督徒最終的“得榮”(glorification),就是身體複活,被上帝公開稱義,並且得著榮耀的冠冕,完全生活在上帝的麵光之中。

因此,我們不僅已經與上帝和好,不僅現在就有隨時來到上帝麵前的途徑,而且我們深信將來也必得到莫大的榮耀,深信“盼望不至於羞恥” 中國教會講的最多的是苦難,因為中國教會,包括整個中國社會,在這幾百年以來,一直是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我自己深信,我相信也是合乎聖經的教訓,就是我們不僅要講苦難,更多地要講我們在基督裏的榮耀的盼望,就是我們的得榮,最起碼我們可以考慮兩個理由。

1)上帝之所以讓我們受苦,是為了讓我們最終得榮耀:所以我們喪膽雖然毀壞內心我們苦楚我們成就無比永遠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乃是顧念不見因為暫時不見永遠(林後 4:17)。

2)我們目前的苦難和將來要得的榮耀相比就不足介意了: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818)。3)我們最終必然得榮耀,也要得見上帝的榮耀:我們眾人既然得以看見榮光好像鏡子變成形狀如同變成(林後318

當我們真正品嚐到主恩的滋味,真正藉著信心得見上帝的榮耀的時候,我們目前處境中所經曆的沉重的大山就算不了什麽,正如杜甫所雲:“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因此,我們強調,在基督裏得榮耀的盼望就是我們忍耐的力量。

 

    二、三大升華

      這三大升華是基督徒生命境界的提升,是基督徒內在的得勝。“患難生忍耐”--沒有患難,就無法培養我們的忍耐;在患難之中,沒有生出忍耐這一美德,我們就沒有在苦難中學到教訓;我們會重蹈覆轍,會經曆更多更大的苦難。“忍耐生品格”--沒有從忍耐中提升品格,我們的忍耐本身也不是屬靈的美德,不過是不得已的忍受而已。“品格生盼望”--隻有不斷被上帝雕塑的品格才是最好的見證,對於我們自己也是最好的安慰,同時也促進我們對自己已經得救的確信。

 

     1、患難生忍耐

在這一部分,我們要考察基督徒忍受苦難的三大保障;我們對待苦難的心態;苦難本身對我們的三大益處。

 

1 患難的種類既包括身體上的痛苦(physical suffering),心理上的痛苦(psychic suffering),也包括心靈上的痛苦(spiritual suffering)。佛教的基本教義就是圍繞人生的痛苦展開的,其中心教義是四聖諦:1)苦諦--“諸賢!雲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7] 佛教甚至說人生有八萬四千煩惱!2)集諦--煩惱:貪(財、色、名、食、睡五欲知貪)、嗔(遇到不快樂,就生氣、惱怒)、癡(不明事理,不分是非);業報;3)滅諦--解除痛苦所達到的境界,就是涅磐之非生非滅,不生不滅的境界;4)道諦--解除痛苦所使用的方法: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其中苦諦是四聖諦的中心。

在改革宗著名的《海德堡教理問答》中,第一部分就是論人的愁苦。當然基督教論人的愁苦與佛教有著本質的不同。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麵。1)佛教在本質上是無神論,基督教在本質上是有神論;2)佛教認為愁苦的根源在於人的欲望,但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人本來就是有欲望的,並且欲望本身是好的,關鍵是不要濫用,也就是以沒有愛心的非法的手段來滿足自己非法的欲望。所以,對於基督教而言,人生的愁苦的本源不在於欲望,而在於罪惡,而罪惡就是違背上帝的律法;3)佛教認為個人通過修行得到真智慧,就可以斷除痛苦和煩惱,達到涅磐的境界,而基督教認為,要擺脫人生的愁苦,關鍵在於認識並信靠獨一的中保耶穌基督。

對於人而言,最大的痛苦是心靈上的痛苦。莎士比亞在其名著《哈姆萊特》中通過主人公哈姆萊特的獨白,表達的就是這種心靈的痛苦和迷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崖的苦難,通過鬥爭把他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可貴?死 了;睡著了;什麽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它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死 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將要做些什麽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 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淩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 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隻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願意負著這樣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 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誌,是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熾熱的光彩,被深深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下,失去了行動的意義。[8]

 

在主耶穌基督所受的痛苦之中,最大的痛苦並不是貧窮所帶來的痛苦,甚至也不是鞭打和被釘十字架的痛苦,而是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痛苦的極致就是朋友的背叛,極致的極致就是上帝的離棄。所以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太2638)。耶穌當時雖然有幾百位門徒,甚至有十二位和他親近的門徒,其中又有三位和他最親近的門徒,但是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陪伴他,甚至耶穌對他們說:“怎麽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太2640)。結果是不能!那位管理錢財的猶大為了三十塊錢就出賣了耶穌(太2615),並且用親嘴問安的方式向人指明耶穌(太2649)。那位信誓旦旦地要跟隨他到死的彼得不僅離棄他,甚至在人麵前三次公開地否定他(太2669-75)。耶穌基督發出的感歎就是:“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約16L32)。耶穌還有安慰,祂說:“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1632)。但是,當祂被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父也離棄了祂,那時祂就經曆到人生心靈的痛苦的極致,就是地獄的苦楚。他發出絕望的悲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麽離棄我?”(太2746)。我們現在通常所突出的是受逼迫所帶來的肉體之苦,但我們不得不說,聖經中,尤其是在耶穌基督身上,通常強調的是心靈上的痛苦,而這心靈上的痛苦既包括來自己教會內部的紛爭、背叛和離棄,也包括上帝一時的隔絕和離棄。

 

2)我們對待苦難的三大心態

     另外,此處我們也要思考苦難的問題。上帝為什麽讓我們經曆患難呢?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罪惡和苦難,在我們基督徒個人 和教會的生活中存在罪惡和苦難。為什麽慈愛、全能的上帝允許罪惡和苦難繼續存在呢?或者祂不是慈愛的,所以祂苦待我們;或者祂不是全能的,所以盡管祂是慈 愛的,仍然不能阻止罪惡和苦難的發生。或者祂既不是慈愛的,也不是全能的。有很多神學家說,這個問題很難講解清楚。但是聖經中有清晰的答案,我們在《羅馬 書》中就能找到清晰的答案。這個答案有兩個方麵,一方麵讓我們十分明白,並且得安慰;一方麵讓我們不要特別追求明白,要滿足於上帝對我們的帶領。

      1) 我們明白的是上帝的慈愛的目的和大能的作為。上帝既是慈愛的上帝,也是大能的上帝,萬事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 21:1)。即使人的罪惡也在上帝的控製之下:忿怒成全榮美餘怒禁止(詩7610)。所以,使徒保羅充滿信心地說:“我們曉得上帝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2) 我們不明白的是上帝為什麽、如何施展祂的慈愛和大能。在這個方麵,我們隻能像保羅一樣發出感歎和反問:上帝豐富智慧知識判斷何其難測蹤跡何其知道謀士使後來償還?”(羅1133-35)。

     3)我們的責任就是在苦難忠於職守,忠心至死,完全仰望交托。約伯如此行: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地上下拜赤身出於母胎赤身歸回賞賜耶和華收取耶和華耶和華應當稱頌一切約伯並不犯罪上帝愚妄或作 神(伯120-21)。上帝向以賽亞所顯明的也是如此:“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賽45:7)。保羅所說的也是如此:萬有倚靠歸於榮耀直到永遠阿們!”(羅1136)。

 

     3)上帝讓我們經曆患難的三大理由

      關於上帝為什麽讓我們經曆患難,博愛思列舉了四大理由或目的。我稍作調整,歸納為三大理由:

      1)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Correcting suffering)。 這種痛苦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最常見,是出於上帝的管教,是為了讓我們悔改歸正,正如父母管教孩子一樣。你們你們如同兒子的話不可輕看管教責備時候不可灰心因為管教鞭打收納兒子  你們忍受 神管教你們你們如同兒子兒子父親管教管教眾子你們管教就是不是兒子再者我們生身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何況我們豈不順服嗎?生身管教我們唯有管教我們我們益處使我們聖潔管教當時覺得快樂覺得愁苦後來平安果子就是所以你們下垂發酸起來自己道路修直使瘸子不至痊癒(來125-12)。因此,我們遭遇患難困苦的時候,首先應當省察我們自己是否有當悔改的地方。

      2)為了榮耀上帝的聖名(Suffering for the glory of God)。 對於我們自己所遭遇的患難,我們要多從自己省察和悔改做起。但是,在看待別人遭遇患難困苦的時候,我們要多思考這也許是上帝對他特別的恩寵和造就。耶穌過去時候看見一個生來瞎眼門徒耶穌拉比生來瞎眼父母耶穌回答不是不是父母身上顯出上帝作為(約91-3)。我們自己則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反省悔改:正當那時有人彼拉多使加利利攙雜他們祭物告訴耶穌耶穌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加利利所以嗎?告訴你們不是你們悔改如此滅亡從前西羅亞倒塌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一切耶路撒冷嗎?告訴你們不是你們悔改如此滅亡(路131-5)。

 

      3)為了磨練、造就我們Refining suffering)。上帝讓我們遭遇患難,是為了磨練我們,正如約伯所遭遇的患難一樣。約伯雖然在上帝眼中“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11),但他仍然缺乏忍耐,在遭遇患難困苦的時候,就開始煩躁不安,咒詛自己的生日,在上帝和人麵前抱怨自己“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又患難臨到”(伯326)。他向上帝求死,明確地表明自己的不耐煩:“唯願我得著我所求的,願上帝賜我所切望的理解是願上帝把我壓碎,伸手將我剪除。我有什麽氣力使我等候?我有什麽結局使我忍耐?”(伯68-911)。他甚至指責上帝不忠、嚴厲:“你向我變心,待我殘忍,又用大能追逼我”(伯3021)。他“自以為義,不以上帝為義”(伯322)。最終他能夠謙卑地說:知道萬事旨意不能攔阻 無知言語使旨意隱藏所說明白這些奇妙知道說話指示 從前風聞現在親眼看見因此厭惡自己自己或作言語塵土爐灰懊悔 (伯421-5)。我們從整個《約伯記》中可以看到,約伯所缺乏的就是忍耐,最後他所學到的功課也是忍耐,然後他得到了上帝更多的祝福,更大的重用。這種患難是造就性的Constructive suffering),目的就在於造就我們的品格,這也是《羅馬書》51-11節中所強調的。

     

     4)我們對患難本身的三大界定

     我們必須清醒地分析我們所遭遇的患難。布雷克勸告我們說:“當思考苦難本身的時候,你就曉得不當因為苦難失去耐心而犯罪。”[9]

     1)在程度上,我們的苦難是輕的。我們不要懼怕我們所經曆的苦難,更不要小題大做,隨意誇大。使徒保羅為主的緣故經曆那麽多、那麽大的苦難,但他仍然說這些都是“至輕的苦楚”(林後417)。

      2)在時間上,我們的苦難是短暫的。不僅苦難轉瞬即逝,我們的人生也是轉瞬即逝。過去的苦難已經過去,現在的苦難也正在過去,將來的苦難還沒有來到。保羅稱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至暫至輕的苦楚”(彼前16)。彼得說:“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前16)。

     3)在確定性上,我們的苦難是確定的。我們的苦難不管在程度上,還是在時間上,都是確定的。人最害怕的就是不確定性,但是,對於我們信靠上帝的人而言,我們知道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即使魔鬼攻擊我們,傷害我們,也不會超出上帝的限定,一絲一毫都不能加增(伯1-2)。所以,約伯說:“祂向我所定的,就必做成”(伯2314)。不管我們如何愁煩,如何抱怨,如何逃避,苦難仍然是苦難,苦難仍然是不可逃避的現實。為什麽我們不能用高貴的忍耐去麵對人生的一切苦難呢?

 

    2、忍耐生品格

      53節開始談及“患難生忍耐,”4節談及“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這就是聖經中向我們所啟示的一個“盼望-患難-忍耐-品格-盼望”的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忍耐”具有中心性的地位。假如我們在“患難”中沒有生“忍耐”,那麽我們就沒有得到造就,就沒有學到功課,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安慰。

 

     1)忍耐是一種屬靈的力量

      我們中國人也講“忍耐”,但我們講的忍耐往往是沒有辦法,隻能忍氣吞聲;或者是權宜之計,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最後卷土重來,報仇雪恨。

      此處的忍耐在希臘文中是?πομον? hypomonē,這個詞在新約聖經中出現過32次,字意“保持在......之 下”,總體的意思就是“保持”、“持守”,就是“忍耐”的意思。荷蘭清教徒神學家布雷克對“忍耐”界定說:“忍耐就是基督徒屬靈的力量,是他因著上帝而擁 有的。藉著這種力量,在完成它當盡的本分時,忍受生活中的榮辱興衰,甘心樂意,處之泰然,高高興興,堅定不移,盼望最終得益處。”[10] 明末清官於謙《石灰吟》所描述的正是這種勇氣和氣節:“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忍耐稱為“忍力”,也就是在苦難中堅韌不撥的勇氣和力量。忍耐作為基督徒的勇氣或力量體現在三個方麵:

            1)信靠上帝的幫助,從而勇敢地完成自己當盡的本分;

            2)堅定不移,從而繼續堅守本分,堅守崗位;

            3)驅散一切攔阻他履行本分的事,不斷克服障礙。“我們依靠上帝,才得施展大能,因為踐踏我們敵人的就是祂”(詩6012)。

 

            2)忍耐是一種屬靈的美德

            忍 耐不僅僅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屬靈的美德,美德就是內在的向善的傾向。布雷克強調說:“忍耐的美德並不是來自受苦的習慣,而是因為不斷地操練自己擁有這一 美德,這樣靈魂就會獲得一種忍耐的傾向;這樣,靈魂就有忍耐之心了。缺乏忍耐的人並不掌管自己的心,對他而言這沒有什麽用處。但是,有忍耐的人掌管自己的 心,並加以運用,不讓內心擁有與困難相關的不適宜的思想或念頭。”[11] 作為一種美德,忍耐有四大要素:

            1)忍耐的主體是信徒。未歸正的人也能忍受苦難,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神聖的責任當忍受苦難;

            2)忍耐的對象就是人生的各種無常,也就是各種形式的苦難。在範圍上,既有身體上的患難,也有靈命上的患難。在程度上,既有輕微的苦難,也有嚴重的苦難,甚至有些是非常可怕的苦難,比如殘酷的死亡等;

            3) 忍耐的原因並不在人自己身上,而是來自上帝。一個屬血氣的人可能咬緊牙關,控製自己,保持沉默,抑製各種情緒,通過理性控製自己,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得 到堅定的榮耀。但是,他並不能夠使自己有忍耐之心。同樣,敬虔之人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達到如此。主必須在他心中動工,因此祂被稱為“賜忍耐的上帝” (羅155)。

            4)忍耐的目的和結果就是使信徒可以盡職盡責。有忍耐之人並不是以自己的苦難為結局。忍耐本身並不是目的,基督徒之所以存心忍耐,就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自己在克盡職守的時候不受攔阻。“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5)忍耐的最終標準是上帝的律法。忍耐的精義就是為義受苦,而義與非義的標準就是上帝的律法。在《哥林多前書》13章談及愛心和忍耐的時候,保羅特別強調的就是“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林前136)。因此,真正的忍耐決不是不講原則,藏汙納垢;也不是哼哼哈哈,到處和稀泥;更不是稀裏糊塗,是非不分。所以,大衛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禰的律例”(詩11971)。今日教會中最令人擔憂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經曆苦難,很多人見證自己為主受苦,但是很少人真正在苦難中學習上帝的律例!

 

            3)基督徒的忍耐有六大特征

            基督徒的忍耐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基督徒的忍不是咬碎牙齒往下咽的忍受,也不是阿Q精神勝利法式的自我麻醉,而是清醒地、自覺地、歡欣地、勇敢地麵對人生的苦難。

            1)是我們忍受苦難,背負我們自己的十字架;

            2)是甘心樂意地忍受苦難。 “我父所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約1811)。

            3)在忍受苦難的時候處之泰然,有安靜的心。“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我的救恩是從祂而來”(詩621);“人在幼年負軛, 這原是好的。他當獨坐無言,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他當口貼塵埃”(哀32729)。

            4)在患難之中高興歡喜。此處談及“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3);使徒保羅願歌羅西教會的人“在各樣的事上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西111)。使徒保羅說如此談及自己:“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地快樂”(林後74)。

            5)堅定不移地忍受苦難。“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苦難持續到什麽時候,我們的忍耐就當持續到什麽時候。這也是聖經中對士每拿教會的勸勉:“你務要至死忠心”(啟210)。

            6)忍耐忍受苦難,盼望有好的結局。即使在我們遭遇試探的時候,祂也必會給我們開一條出路,使我們可以忍受(林前1013)。苦難必會結出公義的果子來(來1211)。最終苦難會使我們得益處,也就是使我們與上帝的聖潔有份(來1210)。那些忍受苦難的人,必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們存留(啟210)。所受的苦難越大,所得的榮耀就越大(啟714)。有耐心的人以上帝的這些應許為自己的盼望,期盼這些應許成就在自己的身上。

 

            4)耶穌基督在忍耐方麵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在這個方麵,基督就是有耐心之人的榜樣,我們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放下各樣重擔容易我們存心忍耐我們前頭路程仰望我們信心創始耶穌或作仰望真道創始耶穌前麵喜樂輕看羞辱忍受十字架苦難便上帝寶座右邊忍受罪人這樣頂撞你們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們罪惡相爭沒有抵擋流血地步(來122)。

            1)基督徒一生的曆程就是要存心忍耐。“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可1313);

            2)耶穌基督的一生就是忍耐的一生。“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太 17:17);

            3)效法基督,包括效法基督的忍耐。在聖經中把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與跟隨基督聯係在一起:“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保羅明確地勸誡我們:“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帖後35);要常常思想,不要灰心喪氣。隻要我們還活著,就當忍耐。“你務要至死忠心”(啟210),就是忍耐到死,忠貞不移。正如唐朝詩人李商隱所描述的那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3、品格生盼望

            在中文和合本中翻譯為“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此處翻譯為“老練”的詞在原文中是δοκιμ? dokimē。使徒保羅把忍耐與盼望聯係在一起:“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

            1599年日內瓦聖經:“Tribulation bringeth forth patience, and patienc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hope. 1611年英王欽定本聖經翻譯為:“Tribulation worketh patience, and patienc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hope. 1971NASB譯本: Tribulation brings about perseverance; and perseverance, proven character; and proven character, hope." 1973NIV譯本:“Suffering produces perseverance; perseverance,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hope.1996NET譯本:“Suffering produces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hope.”最新2001 ESV譯本:“Suffering produces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produces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produces hope.

            呂振中譯本和天主教思高譯本,都普遍翻譯為“老練”。可見,我們中國人比較喜歡“老練”! 1976年完成的新譯本聖經:“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此處的翻譯沒有神學性。最差勁的譯本就是1979年開始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患難培養忍耐,忍耐蒙上帝嘉許,上帝的嘉許帶來盼望。” 這種翻譯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原文的意思。2008年中文標準譯本:“患難生出忍耐,忍耐生出品德,品德生出盼望。”此處的翻譯顯然在和合本的基礎上有進步。聖約本翻譯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這種翻譯在最大程度上繼承了和合本的用詞和優勢,同時又在內容的精準上有所改進。

 

     1)人格(human dignity),性格(personality),品格(Character)

      品格是指人的質量、品質。我們不得不承認,品格這個詞很難界定。總體上來說,人格是指人的基本尊嚴和權利。性格是指人的性情、脾氣。品格是指人的道德修養。     

      1)從聖經的啟示來看,人人受造都有上帝的形象,人人都有來自上帝的不可剝奪的基本尊嚴和權利。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職業,不分階層,人從上帝而來的基本尊嚴和權利都是一樣的,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有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人的性情和脾氣則各有不同。從反應的速度來看,有急性子,有慢性子;從工作與家庭的關係來看,有工作型的,有關係型的;從對外交往和表達來看,有內向型的,有外向型的。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互相補足。所有人在性格上是不一樣的。

      3) 人的品格是指人在美德上的體現,品格來自人後天的修養。中國人向來注重道德修養,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禮記·大學》的提倡:“大學之 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 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 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可惜的是這種純正的大學精神,越來越被“大樓”代替了!其中的關鍵的關鍵就是“格物致知”!何謂格物致知?最經典的解釋來自理學家朱熹本人:“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 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12] 因 此,格物包括三個要點,即“即物”--觀察事物、“窮理”--探究原理、“至極”--追本溯源。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感性文化,不是知性文化,這當然是以偏概 全。任何高級文化在本質上都是知性文化,都是首先注重知識,然後注重感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要明白事物自身的原理和法則。這當然合乎聖經中的啟 示。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科學的精義就是去發現事務本身存在的原理和法則。如果我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去構建事務本身之中並不存在的原理和法則,那 就是“偽科學”。在《羅馬書》中,涉及到靈命成長的秘訣則有一個詞,就是“知道”(羅5:3),而“科學”一詞在英文作Science,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思就是“學問”、“知識”的意思。基督徒的稱義和成聖都是建立在真知識的基礎上,絕不是稀裏糊塗,歪打正著。

 

      2)基督徒成熟的過程就是品格不斷成長的過程

      其實,聖經中也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不過,我們常常講的是“靈命操練”(spiritual exercise, “敬虔操練”(devotional exercise,“靈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比較精準的說法就是“靈修”。不過,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基督徒的道德修養和靈命操練不僅在於個人的努力,更在於上帝藉著祂的聖言和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工作。

      1)因此,當今著名的基督徒靈修作家威拉德強調,耶穌基督所帶來的革命乃是從心靈的變革開始的“品格的革命”(a revolution of character),也就是“人類心靈的革命”(a revolution of the human heart)。 這種品格的革命由內及外,通過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而不斷進步。這一革命改變的是人的觀念、信念、感覺、習慣以及身體的傾向和社會的關係, 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外部的、社會的變革也許能夠促進這種人的心靈的變革,但是,外部的、社會的變革既不是終極性的目的,甚至也不是促進人的心靈變革的重 要方式。相反,個人心靈的變革必然會影響到人的家庭和所在的社會環境的變革,使“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4)。 這種社會公義的昌盛絕不會從腐敗的靈魂發出。政治與社會製度的變革本身並不能帶來個人心靈的變革,但個人心靈的變革必然帶來政治與社會性的影響。因此,基 督差派門徒出去所要建立的既不是政府組織,也不是教會組織,而是具體的個人,使他們能夠信靠上帝,效法耶穌,遵行誡命,活出上帝造人本有的榮美來,這就是 門徒訓練的核心。“因為你們立誌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時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3-16)。

      2)基督徒靈命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威拉德強調靈命成長的秘訣就在於:“我們常常認為完全活出上帝賜給我們的新生命非常困難,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認識到當從小處做起。我們若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最終必然會帶來我們生命的改變。”[13]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哲所強調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在我們靈命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真正具有忍耐的勇氣和美德,乃是檢驗我們靈命的試金石,因此,保羅在此處強調:“品格生盼望”(羅54)。聖弗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 1181-1126)曾經談及忍耐的寶貴。當時弗蘭西斯和列奧正在冰天雪地中行路,兩人談及“完全的喜樂”(perfect joy)。 在聖潔和造就上為人樹立偉大的榜樣,這並不是完全的喜樂;使瘸腿能行走,瞎眼能看見,聾子能聽見,啞巴能說話,甚至使死人複活,這也不算是完全的快樂;精 通各種語言和科學,能夠解釋所有聖經經文,有預言的恩賜,不僅能夠預言未來的事,甚至能夠知道人心靈中的隱秘,這也不是完全的快樂;如果能說天使的話語, 能夠解釋眾星的奧秘,地上所有的財富都擺在他的麵前,對於地上各樣的受造物無所不知,這也不是完全的快樂;即使有講道的恩賜,使全世界所有不信主的人都轉 向信靠耶穌基督,這也不是完全的快樂。列奧就問:“請你教導我,到底什麽是完全的喜樂呢?”弗蘭西斯回答說,如果他們經過長途跋涉,饑寒交加,精疲力盡, 回到自己的修道院,本想得到接待和休息,但卻反複被人拒絕,被人斥責,被人謾罵,被人趕走,“如果我們用忍耐之心接受這樣的不公、這樣的殘酷、這樣的蔑 視,既不惱怒,也不抱怨,用謙卑和仁愛之心相信,上帝是窯匠,祂真的知道我們,是上帝讓他這樣反對我們,列奧弟兄啊,請你寫下來,這就是完全的喜樂;......如果我們以忍耐和喜樂之心承受這些傷害,牢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受苦,我們出於對祂的愛也甘願和祂一同受苦。列奧弟兄,請你記下來,這就是完全的喜樂。”[14]

 

      3)忍耐在基督徒品格成長中的關鍵作用

      在這段經文中,保羅在聖靈默示下,在眾多基督徒當具有的屬靈美德中,唯獨提及忍耐這一美德,可見忍耐在基督徒的品格成長中有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忍耐是上帝對我們的吩咐。主耶穌吩咐我們:“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路2119);保羅教訓我們說:“在患難中要忍耐”(羅1212);在我們基督徒的天路曆程中,忍耐是我們必須具有的心誌:“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036)。我們不僅要忍耐,並且“忍耐也當成功”(雅14)。

     2)忍耐是我們絕對必需的操練。聖經明確吩咐我們:“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基督徒隻有經過患難才能通向天國,別無他途。我們必須勇敢地麵對人生的苦難,既不要輕看,也不要逃避,而忍耐就是我們所必需的直麵人生的勇氣和美德。苦難本身並不能攔阻我們前進的步伐,關鍵是我們要存心忍耐,我們才能夠善始善終。

     3)忍耐使我們領受上帝的管教之福。最終而言,苦難是來自上帝。基督明確地教訓我們:“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太1029-30)。 既然我們已經在基督裏與上帝和好,既然上帝已經是我們在天上的父,祂本著祂的慈愛和智慧,把苦難降在我們身上,目的就是要我們得益處。我們中國古哲孟子強 調:“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 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難與共,而死於安樂也。”[15] 聖經中更是清楚地指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6)。因此,我們當發自內心地說:“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彌79);“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默無語”(詩399)。那時,眼前所經曆的苦難和責罰就會發生它們適當的果效,“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來,就是義”(來1211)。

   4忍耐使我們在苦難中謙卑認罪。謙卑地承認自己的犯罪,不信主的人固然做不到,信主的人也不容易做到。上帝把苦難加在我們的身上,目的之一就是使我們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犯罪,重新仰望上帝的慈愛。上帝等待我們認罪悔改:“我必向以法蓮如獅子,向猶大家如少壯獅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奪去,無人搭救。我要回到原處,等他們承認己罪”(何51415)。上帝願意我們在苦難中謙卑下來,順服主的責罰:“那時,他們未受割禮的心若謙卑了,他們也服了罪孽的刑罰”(利2641);“你們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56)。人在一切順利的時候容易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而苦難使人羞愧,使人重新謙卑地認識自己:“你責罰我,我便受責罰,像不慣負軛的牛犢一樣。求你使我回轉,我便回轉,因為你是耶和華我的上帝。我回轉以後,就真正懊悔,受教以後,就拍腿歎息,我因擔當幼年的淩辱,就抱愧蒙羞”(耶311810)。人在苦難中,就使得放蕩不羈的思緒重新歸會自己,麵對自己:“我警醒不睡,像房頂孤單的麻雀”(詩1027)。

            5)忍耐使得我們對罪保持警醒,竭力追求聖潔。快樂常常使人膚淺,苦難容易使人深沉:“我因心裏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賽3815)。上帝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受苦,而是通過患難使我們更加渴慕聖潔:“生身的父都是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份”(來1210)。大衛非常清楚上帝的引領:“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禰的律例”(詩11971)。先知以賽亞也如此見證:“耶和華啊,他們在急難中尋求禰。禰的懲罰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傾心吐膽禱告禰”(賽2616)。生活的必需教導我們禱告,迫使我們禱告。當亞伯拉罕麵對極大的試煉時,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418)。大衛在苦難中經曆到上帝的信實:“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就早已喪膽了”(詩2713)。目前社會流行的疾病之一就是鬱悶,我們在鬱悶中可以更多的仰望上帝:“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麵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詩425)。

     6) 忍耐使我們的痛苦減輕。患難固然給我們帶來肉體和心靈上的痛苦,而缺乏忍耐的心則使得我們煩躁不安,進一步地加深了我們的痛苦。相反,如果我們有忍耐之 心,就能夠把握自己的心靈,使不正確的欲望受到抑製,而悟性和意誌都會處於他的控製之下,正確地看待、處理我們正在經曆的患難。我們不僅能夠在患難中受 益,學到當學的功課,主也會挪開十字架,使我們歡喜快樂,感謝讚美主:“耶和華啊,我知道禰的判語是公義的,禰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詩11975);“耶和華啊,我要稱謝禰!因為禰雖然向我發怒,禰的怒氣卻已轉消,禰又安慰了我”(賽121)。

   7)忍耐是基督徒最美好的裝飾。使徒彼得教訓我們說:“隻要裏麵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上帝麵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布雷克強調:“對於信徒而言,忍耐是一個寶貴的裝飾,是大有益處的性情。有耐心的人如孩童一般,甘心樂意,安安靜靜,溫柔祥和,勇於舍己,相信上帝,以上帝為自己的盼望,愛慕上帝。因此,在主的眼中,有耐心的人是寶貴的,是主所喜悅的,是上帝憐憫的對象。”[16]

    三、三大原因

     我們在以上考察了基督徒能夠忍受苦難的三大保障,考察了基督徒靈命成長的三部曲:患難生忍耐,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給這三部曲一錘定音的就是上帝的應許:“盼望不至於羞愧”(羅55)。 為什麽呢?在接下來的經文中,保羅為我們提供了三大理由和保障。在這三大理由中,在時間順序上,保羅似乎是用倒敘的方式,首先是聖靈的賜下,然後是基督的 舍命,最後才是聖父上帝的和好。對於救恩而言,從時間和邏輯的次序來看,首先是聖父上帝的揀選,其次是聖子上帝的救贖,第三才是聖靈上帝的賜下和澆灌。但 是,從基督徒主觀的經曆或基督徒的生活來看,最重要的首先是聖靈的賜下。正是因為有了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工作,我們才能夠認識我們自身的罪惡、敗壞和無能, 然後我們才承認、接受耶穌基督是我們罪人的救主,並藉著耶穌基督經曆與聖父上帝的和好。無論如何,此處我們見到的是,使徒保羅再次把基督徒的生活,包括基 督徒的忍耐和盼望回溯到三位一體的上帝。同時,在這段經文中,我們也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整個聖經的啟示,還是我們在救恩上,都不是單純地以上帝的一個位格 為中心,而是以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中心,同時各個位格之間又有一定的次序和分工上的不同。

 

     1.聖靈的澆灌

     保羅強調,我們的盼望之所以不會羞愧,首要的理由和保障就是“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裏。”約翰·慕理在注釋這段經文的時候強調說,“這句話是《羅馬書》中最凝練的陳述之一。用寥寥幾個詞,就表明信徒盼望的客觀根基和主觀確據。”[17]

 

     1)聖靈的賜下

      上帝把聖靈賜給我們。保羅在《羅馬書》8章談及兩種順從:一是順從聖靈,一是順從肉體。基督徒的生命特征就是順從聖靈,保羅甚至稱基督徒就是“不隨從肉體,隻隨從聖靈的人”(羅84)。聖靈住在我們心裏(羅89-11),聖靈引導我們(羅814),“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羅816),聖靈幫助我們禱告(羅826-27)。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被聖靈充滿、感動的生活。

 

     2)聖愛的澆灌

      保 羅特別強調聖靈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中。聖靈不僅使我們明白客觀的真理、曆史的事實,更是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受傷的心靈得到醫治,使 我們饑渴的心靈得到飽足,使我們疲乏的心靈得到更新和激勵。奧古斯丁強調說:“當上帝在基督中把祂自身賜給我們的時候,祂同時也賜給我們愛的對象和愛的力 量。我們愛的對象就是祂自己,但是愛也是祂自身,祂藉著聖靈住在我們心裏。”[18] 他在《論三位一體》一書中說:“從上帝而來的聖靈,在被賜給聖靈的人心中,點燃他們對上帝和鄰舍的愛,祂自己本身就是愛。”[19]

 

     3)心靈的更新

      聖靈主要在我們心靈中做工。此處保羅強調聖靈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現代教會中,很多人受極端靈恩派的影響,在強調聖靈的工作的時候特別強調那些外在的東西,比如神跡奇事,說方言,講預言等。但是,聖靈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恩賜就是“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徒531)。聖靈在我們心中最大的工作就是把上帝的律法刻在我們心中,使我們能夠甘心樂意地遵行上帝的律法:賜給你們一個放在你們裏麵你們肉體除掉賜給你們必將放在你們裏麵使你們順從律例謹守遵行典章(結3626-27);那些日子以後以色列乃是這樣律法放在他們裏麵他們心上他們上帝,他們子民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鄉鄰自己弟兄認識因為他們最小至大認識(來810-11)。耶穌基督強調:隻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

 

     2.基督的受死

      保羅為我們提出的第二個理由和保障就是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而死。這是曆史的事實。我們現在教會生活中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的主觀經曆,但聖經中更多的是強調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作成的工作,這是我們得救的客觀根基。

 

     1)基督的受死是在上帝預定的計劃之中

      基督的降生和受死都不是偶然的,所以此處保羅強調“基督就按著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保羅在《以弗所書》中強調:頌讚歸與我們耶穌基督父上帝。基督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福氣上帝創立世界以前基督揀選我們使我們麵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我們按著自己意旨喜悅預定我們借著耶穌基督兒子名分使榮耀恩典稱讚恩典愛子賜給我們我們愛子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豐富恩典恩典上帝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我們自己預定美意我們知道旨意奧秘安排日期滿足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基督裏麵歸於裏麵基業或作那位萬事照著旨意預定(弗13-11)。《加拉太書》中強調: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 4:4)。

 

     2)基督是為我們罪人的罪而死

      假如我們不承認自己是罪人,不承認犯罪就是違背上帝的律法,我們也不會承認耶穌基督是為罪人而死。陳大雷(Walter J. Gentry)在談及當代人傳福音 所存在的問題的時候指出:“今日的人傳道,對於罪人須先確認自己是個罪人,然後才能真正地投於救主的懷抱這件事,隻是敷衍了事。一般的傳道小冊子總是追問 人說:你相信眾人都是罪人嗎?對方若有猶豫,你就引用《羅馬書》三章23節說:‘眾人都犯了罪。’但是,沒有為罪下什麽定義。世上的人,就算心腸硬透的罪 人,都不會否定這句廣泛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會回答說:‘當然啦,我是沒有上帝那麽聖潔。人都是不完全的。’”[20] 

      在 二十世紀福音派神學中,為我們敲響警鍾的至少有兩個人,一個就是朋霍費爾,他使人認識到“廉價恩典”的問題,今天“廉價恩典”這個詞也已經廣為人所知。另 外一個就是陳大雷,他使人認識到“廉價神學”的問題。可惜,由於他揭發的這個問題更深刻,涉及到的人多是在教會中具有突出地位的神學家和牧師,就被許多人 避而不談,或者直接忽略。“廉價恩典”就是“不以門徒身份為代價的恩典”,[21] 而“廉價神學”就是不 講上帝的律法的所謂的神學。陳大雷強調說:“撒但有效的使那帶領滅亡的人歸基督的利器,就是律法被棄置不用。同時高呼律法與愛是不能解怨的死敵,互相反 對。此兩者若有衝突,人們自然會揚棄律法。因為沒有人敢於輕視愛。就是這樣,那惡者宣告說,愛與律法無關,並且與之相反。”[22] 

      基 督教的核心就是基督,基督徒的核心就是作基督的門徒。然而,除非我們不折不扣地傳講上帝的律法,基督就不會對罪人顯為寶貴;除非我們發自內心地按照基督所 設立的次序作門徒,我們就很難稱得上是基督的門徒。迄今為止,我自己認為在學習聖經真理方麵給我最大的啟發的就是兩句話。一是來自朋霍費爾,“沒有永生的 基督的基督教必然會成為沒有人作門徒的基督教,而沒有人作門徒的基督教必然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23] 二是來自基督教法學家伯爾曼的話:“沒有宗教的法律就淪落為機械性的律法主義,沒有法律的宗教就喪失其社會有效性。”[24] 基督教在歐美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廉價恩典”和“廉價神學”的盛行。中國教會在真理上的軟弱和混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也從歐美接受了這種“廉價恩典”和“廉價神學”的毒酵。

 

     3)基督的受死顯明上帝對我們的大愛

      基 督為我們受死,這是上帝的旨意,也是曆史的事實,是不以我們個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基督已經為我們作成了完全的救贖,哪怕我們還軟弱的時候,還在作罪人 的時候,也就是還不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舍命了。這是我們得救的客觀根基。保羅始終把我們得救的確信建立在上帝的身上,建立在上帝的應 許的根基上,建立在耶穌基督已經舍命這一客觀事實的根基上。這就是救贖的客觀性。這是保羅所強調的。現代教會普遍強調個人在得救方麵的經曆,這非常重要, 但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救贖的客觀性是我們主觀性經曆的客觀根基,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主觀經曆建立在客觀根基上,哪怕我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絲毫的感覺,我們也 要完完全全仰望上帝和祂的應許,這就是信心的精義,也是基督徒的忍耐的精義。我們得救在乎盼望隻是盼望不是盼望盼望古卷看見何必盼望我們盼望不見忍耐等候(羅824-25)。

 

     3.與上帝和好,以上帝為樂

      保羅所提出的第三個理由和保障就是我們已經與父上帝和好,也必然藉著祂脫離患難,以祂為樂,高興歡喜。

 

     1)與上帝為敵

      我們沒有歸信基督、因信稱義之前,我們是上帝的仇敵。

 

     2)與上帝和好

      我們歸信基督之後,就經曆到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與我們和好。

 

     3)以上帝為樂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更要藉著耶穌基督以上帝為樂。隻有當我們以上帝為樂的時候,才能夠做到“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3)。這種以上帝為樂,乃是基督徒當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先知阿摩斯所表達的那樣:聽見耶和華聲音身體戰兢嘴唇發顫朽爛戰兢安靜等候災難臨到犯境上來雖然無花果樹發旺葡萄結果橄欖效力田地糧食棚內沒有然而耶和華歡欣上帝喜樂耶和華力量使母鹿使高處(哈316)。雖然先知哈巴穀麵對極大的苦難,內心非常地痛苦,但他仍然定誌:耶和華歡欣上帝喜樂”這就是基督徒的忍耐!這就是基督徒的品格!

 

      四、兩大勸勉

      眾所周知,人的一聲充滿各種苦難和不測,每個人都需要忍耐之心。在痛苦中忍耐就是流淚撒種,在忍耐中提升品格就是歡呼收割。

 

     1.對於未歸正之人的勸勉

      未歸正者在本質上不具有忍耐這種美德,隻是在形式上具有忍耐這種表現。

      1)不要認為自己有忍耐和品格。

      2)當承認自己的罪惡、敗壞、無能、絕望,然後尋求上帝在基督裏的救贖。“祂心裏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誰向上帝剛硬而得亨通呢?”(伯94)。

 

     2.對於已經歸正之人的勸勉

     基督徒在本質上已經具有了忍耐這一美德。但在實際生活中,基督徒身上的不忍耐仍然很大。我總結為“十要十不要”。首先是“十不要”,就是我們當避免和改正的方麵。“十要”,就是我們積極的培養忍耐的方式。

      1)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在忍耐和品格上完全了,當繼續竭力追求。

      2)不要輕易在忍耐是品格上論斷別人,關鍵是要省察自己。

      3)不要像約拿一樣變得易怒(拿48);

      4)不要沮喪、絕望。聖經中記載了很多聖徒在患難時沮喪絕望,甚至求死的例子。先知以賽亞曾說:“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賽4914)。他們立即感到絕望,想:“這是枉然”(耶225);“我的力量衰敗,我在耶和華那裏毫無指望”(哀318)。有時絕望浮現出來,使人選擇死亡勝於生命(伯715):“唯願我得著我所求的,願上帝賜我所切望的;就是願上帝把我壓碎,伸手將我剪除。我有什麽氣力使我等候?我有什麽結局使我忍耐?”(伯68911)。先知摩西、以利亞、約拿在遭遇患難、不順的時候都曾經覺得力不能勝,無法忍耐,生不如死,所以求主賜死(民1115;王上194;拿48)。

      5)不要抱怨。在患難中人最常見的反映就是抱怨,說:“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嗎?難道的慈愛永遠窮盡,的應許世世廢棄嗎?難道上帝忘記開恩,因發怒就止住的慈悲嗎?”(詩7779)。

      6)不要指責上帝。許多人遭遇患難,就開始指責上帝嚴厲,說:“禰向我變心,待我殘忍,又用大能追逼我”(伯3021)。然後,他們就質問主這樣行事是否公正,強求上帝交待為什麽這樣對待他們,與全能者爭論(伯402)。

      7)不要心懷不平。一般人見到惡人發達,憎恨之情就油然而生,他們說:“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長享安逸,財寶便加增。我實在是徒然洗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詩731214)。

      8)不要剛硬。心裏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誰向上帝剛硬而得亨通呢?”(伯94)。

      9)不要驕傲。當“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必叫你升高”(彼前56);

      10)不要厭煩。“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也不可厭煩的責備”(箴311)。

     

      基督徒的生活不僅包括防範性、改正性的方麵,更要有積極的操練和應對的方麵。我們領受上帝的恩典是被動的,但我們活出上帝的恩典則是主動的。

   1)效法耶穌基督。默想耶穌基督的受苦非常重要。“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也這樣不開口”(賽537);“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麵前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的腳蹤行”(彼前22021)。

   2)效法其他聖徒。讀屬靈偉人的傳記非常重要。“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顯明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51011)。既然現在那些已經戴上冠冕的當初都是曾經背負十字架的人,你一定要效法他們背負十字架,使你可以和他們一道承受生命的冠冕。

   3)回想上帝過去在患難中的施恩,明白上帝並沒有按我們的罪來對待我們。“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詩1303-4)。

   4)要對你所背負的十字架保持敏感。

   5)要想一想你所剩下的受苦的時間是短暫的。

   6)要數算自己的日子,得著智慧的心。

   7)要思考通向天國之路就是苦難之路,沒有忍耐之心,就無法走天路。

   8)要不斷操練信心,相信上帝的應許,由此而盼望一切都將很快過去。

   9)堅持閱讀上帝的聖言,聖經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教導我們學會忍耐,並安慰我們(羅154)。

   10)繼續為忍耐禱告(羅155)。假如有這樣的忍耐之心,你就可以在各樣的事情上操練自己,至少當你這樣行的時候會不斷長進。“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帖後35)。

 

禱 告:慈愛的上帝,在你沒有難成的事。你曾經在曠野中讓磐石湧出活水,滋潤以色列人幹渴的心田。現在,我們請求你在我們的心中做工,擊碎我們心靈中充滿剛 硬、驕傲和愚頑的磐石,澆灌下你的聖靈和大愛,讓我們從心中流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製的活水來。隻有這樣的活水才能滋潤 我們自己的心田,也隻有這樣的活水才能使我們愛到我們的鄰舍和仇敵。如此禱告,奉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1] Augustine, On patience, see Philip Schaff, ed.,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Peabody: Hendrickson, 2004), vol. 3, pp. 527-536.

[2] 於中旻:“何謂品格?” http://www.51wish.com/learning/Article/catalog4/360.html

[3] The calling of a minister of the Word is to proclaim, explain, and apply Holy Scripture in order to gather in and build up the members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Article 11, see Church Order of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Grand Rapids: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in North America, 2009), p. 23.

[4] This letter is truly the most important piece in the New Testament. It is purest Gospel. It is well worth a Christian's while not only to memorize it word for word but also to occupy himself with it daily, as though it were the daily bread of the soul. It is impossible to read or to meditate on this letter too much or too well. The more one deals with it, the more precious it becomes and the better it tastes.

[5] When any one gains a knowledge of this Epistle, he has an entrance opened to him to all the most hidden treasures of Scripture.

[6] J. M. Boice, Romans 5-8: the Reign of Grace (Grand Rapids: Baker, 1992), p. 506.

[7] 《中阿含經·分別聖諦經》。

[8]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朱生豪譯。

[9]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改革宗靈修係統神學》,王誌勇、陳知剛、劉倫納譯(北京:中國改教出版社,2006年),664節。布雷克(1635-1711)是荷蘭第二次宗教改革時期代表人物,其神學思想注重聖經啟示和個人心靈經曆,是不可多得的教義神學和靈修神學之作。本文多處參考此書,間接引證不一一注明。

[10]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66

[11]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66章。

[12] 朱熹:《補〈大學〉格物致知傳》。

[13]  Dallas Willard, Revolution of Character: Discovering Christ's Pattern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2005). p. 11. What we thought was so difficult about entering fully into the divine life is entirely due to our failure to understand and take the small steps that quietly but surely lead to our transformation.

[14] The Little Flower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 I.8. "If we accept such injustice, such cruelty and such contempt with patience, without being ruffled and without murmuring, believing with humility and charity that the porter really knows us, and that it is God who maketh him to speak thus against us, write down, O Brother Leo, that this is perfect joy. ... if we bear all these injuries with patience and joy, thinking of the sufferings of our Blessed Lord, which we would share out of love for him, write, O Brother Leo, that here, finally, is perfect joy."

[15] 《孟子·告子下》。

[16]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664節。

[17] John Murray,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pp. 164-165.

[18] From Anders Nygren, Agape and Eros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3) p.525.

[19] Augustine, On Trinity, XV, 31.

[20] 陳大雷:《當代福音:純真?混雜?》,陳喜謙譯(香港:福音出版社,1986年),32頁。

[21]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安希孟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 陳大雷:《當代福音:純真?混雜?》,34頁。

[23]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48頁。

[24]  Harold J. Berman, 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Nashville,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74), p. 11. "Law without (what I call) religion degenerates into a mechanical legalism. Religion without (what I call) law loses its social effectivenes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