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腳蹤

ardmore:座右銘--純正的教義,敬虔的生活,無偽的信心
正文

十項妨害基督徒屬靈成長的障礙

(2016-04-02 19:05:03) 下一個

十項妨害基督徒屬靈成長的障礙

 

史鮑爾

 

 

    一九八0年代,蓋洛普機構進行了一項有關美國人宗教生活的全麵調查,雖然各大雜誌已刊登過這個研究的主要結果,但其實還有無數資料是沒有公開的。後來蓋洛普將資料交給《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該雜誌就邀請了幾位神學家從事研究和評估。我也在受邀之列,所以有幸能看到這些完整的資料。

    

  這調查的結果不但發人深省,而且頗令人訝異,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1)超過六千萬的美國人宣稱自己有個人的悔改經曆;(2)有非常高比例的美國人說他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

 

 

  不過與這些宣稱形成對比的是,即使是所謂福音派信仰的美國人,對聖經的內容也很陌生,對基督教曆史和正統基督教神學更是無知。但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大多數宣稱相信聖經的人,對美國文化的架構和價值觀沒有或是隻有很少的影響力。例如,近來一些有關性道德和墮胎的調查結果顯示,福音派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在行為表現上的差別真是微不足道。換句話說,這些調查指出一件事實:基督教的“信仰”對於人們的生活和美國的文化並沒有發生什麽真正的影響。當然,這些調查是否準確則又是另一個問題。

 

 

  怎會如此呢?我想有一個可能是,也許很多宣稱自己有悔改經驗的人,誤解了何謂悔改,又或者他們在說謊。如果說,有一半自稱重生的人是真正得著新生,那麽美國已經經曆到比大覺醒時代更大的複興了。

 

  如果這個複興真的已經來到,我們倒要問,為什麽找不到多少屬靈複興對文化產生影響的證據?難道這是一個無法帶來改革的大複興嗎?若是如此,那麽這大概是基督教曆史上複興與社會改革之間差距最大的一個年代了。這種複興不過是一個假象,是虛假的,而不是真正聖經信仰的複興。

 

  另有些人的看法比較樂觀,他們認為,我們未能見到複興對生活和文化產生影響,主要原因是時間未到。數以萬計的重生人士今天還在屬靈嬰孩階段,總要等他們的屬靈生命成熟後,才會對全國發生影響。

 

  在屬世文化裏,青少年雖然有塑造價值觀的能力,但是他們的影響力遠比不上有權有勢的成年人;而嬰孩則完全沒有塑造文化價值觀的能力,他們隻會發出要吃奶的哭聲。嬰孩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技巧,所以無論在家中或社會裏,人們都不會征求他們的意見。隻有等他們長大成人後,才有資格領導家庭和社會。

 

  我們希望那些還是屬靈嬰孩的人,能夠長大成熟,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能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可是這事目前還未發生,以後也許也不會發生。

 

  基督徒必須知道,要有真正的屬靈複興和社會改革,我們必須克服一些障礙。在下文中我列出十項妨害基督徒屬靈成長的障礙,並逐一予以分析:

 

  障礙一:誤解孩童般信心的含義

 

  有些基督教圈子將孩童般的信心(childlike faith)過分高舉,以此為屬靈的理想,其實這有違於聖經對信心所定的真義。不錯,新約聖經確實描述過孩童般的信心,並且視之為美德,因主耶穌說過:“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可10:15)

 

  但像小孩子的信心是什麽呢?像乃是指一種類比。這種類比是很明顯的,如小孩子信任父母、聽從他們,我們也當這樣地信賴神。嬰孩的生存全賴父母的照顧,當一個小孩爬近火爐邊時,父母會勸阻說:“不可以!”父母不可能來得及向孩子解釋複雜的熱力學,再說,這種解釋也是浪費時間,因為孩子聽不懂。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後,他們對父母領導的信賴會日漸減少,然後他們開始懂得問為什麽,不久之後他們還會開始叛逆。

 

但叛逆是神國所不能接受的事,神的兒女需要保持孩童般的敬畏之心,信賴天父。我們需要操練向神保持絕對的信心,因為神是值得我們毫無保留地去信任的。事實上,不從心裏毫無保留地信賴神是愚不可及的,也是魯莽的,因為神是全然可信的。成熟的基督徒永不應失去這種孩童般的信心。

 

但孩童般的信心與幼稚的信心(childish faith)有天壤之別,二者常常被人混淆。幼稚的信心不能學習神深奧的道理,幼稚的信心隻愛一直吃奶,不吃幹糧。因這緣故,聖經如此警告幼稚的基督徒: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幹糧的人。凡隻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幹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2-14)。

 

新約聖經呼召信徒要長大成熟,使徒保羅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保羅進一步把在何事上我們應作嬰孩,和在何事上應作大人區分出來,他說:“弟兄們,在心誌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誌上總要作大人。”(林前14:20)

 

  障礙二:害怕懷疑主義的神學思想

 

  基督教亞文化群對神學的價值往往存著很深的懷疑,而許多時候,這種對神學的厭惡是來自於對神學家的質疑。

 

著名的聖公會護教家嘉撒萊(J.V.Langmead Casserley)在其名著《護教與宣教》(Apologetics & Evangelism)一書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討論“知識分子的叛逆”(The Treason of the Intellectuals)這個題目。嘉撒萊觀察說,基督徒之所以愈來愈對神學家質疑,乃是因為見到高等批判學家對聖經和傳統基督教所顯出的極端懷疑主義。宣稱神已死的人,是教會中的神學家:大力攻擊聖經可信性的,是神學院和基督教大學中的教授。本世紀初,荷蘭改革宗神學家凱帕爾(Abraham Kuyper,1837~1920)甚至說:“聖經批判學已成了聖經拆毀學。”

 

事實上,不少美國的神學院已成了不信派的陣營。許多基督徒父母會很驚訝地發現,當自己的孩子在基督教大學讀過書後,心中竟然充滿各樣的不信與疑惑——都是從教授們那兒學來的。人對這種神學背叛的現象,其反應是:“若這就是讀神學的結果,還是不讀為佳。”

 

不錯,神學確實有壞的神學,嚴格的神學研討確實會讓學生暴露在懷疑的批評學之下,而且,不少過去所謂的基督教神學確實隻是神學家們為自己的不信所找的辯護藉口。

 

但我們也要記得,懷疑主義的神學思想雖然現今在我們的校園中猖獗流行,但它並不是什麽新事。耶穌在世時,祂最大的敵人也是神職人員,當時的神學家都恨惡耶穌的神學。我們若為了逃避壞的神學,便排斥一切神學和神學教育,無疑是一種屬靈的自殺,也可算是另一種的叛逆。抗拒神學就是拒抗神的知識,這不是基督徒應該做的。

 

  障礙三:淺信主義的謬誤

 

  淺信主義(easy believism)是古代反律法主義之異端的現代翻版。淺信主義認為,隻要一個人決意選擇基督,禱告接受耶穌為救主(Savior),他不需要接受耶穌為主(Lord),也不必受律法的約束。

 

今天沒有基督徒教師會說,一個人接受基督為救主,但不需要接受祂為主:他們會鼓勵屬肉體的基督徒應更加屬靈,更加順服基督。但他們避開不提接受基督為主也是得救的一部分,他們堅持說,以基督為主對得救者不是必要的,他們容許基督徒屬肉體的這件事實。

 

這種形式的反律法主義在美國福音派中十分流行,甚至勢力浩大。目前有人提倡“尊主救恩論”(Lordship Salvation),即針對此點提出反對。

 

最近有一位牧者跟我說,他們教會中有一位青年人吸毒,又與女友同居。牧者輔導他時,談及他的生活方式有問題,但這青年人說:“牧師,沒關係,我是一個屬肉體的基督徒嘛!”

 

在聖經裏,所謂基督徒乃是指成為基督的門徒之意。門徒就是進了基督學校的學生:誠如此詞的意義,門徒乃是蒙召接受訓練學習神的事。

 

  障礙四:新修道主義

 

  修道主義(monasticism)運動在教會曆史上高舉遠離塵世生活。遁入修道院門者,為的是超脫邪惡世界的侵擾,修道院乃是追求屬靈純潔生活者的庇護所。

 

修道院的生活一般都是禱告與靈修,對另一些人來說,那也是作深入學術研究的好地方。傳統修道主義和新修道主義(neo-monastlclsm)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後者沒有神學方麵的學術研究。

 

我這裏所談到的新修道主義,是指福音派信徒脫離世界的趨勢,它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一種對世界的否定,但又比排斥世俗主義為更甚,它全然否定世界是基督徒活動的主要舞台,隻把基督徒的活動限製在一個屬靈的隔離區裏,而且拒絕研究任何沒有明顯福音性的事物。

 

我還記得當我信主後第二年,身為一個大學二年級生,我在上課時對西方哲學產生強烈的興趣。教授講到奧古斯丁的一篇文章,喚醒我對神的屬性有一個全新層麵的理解。初信的我渴望在信仰上進深,我覺得奧古斯丁和一些與他類似之人的作品,會在這方麵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於是,我決定從主修聖經改為主修哲學。但作了這個決定後,我立時被校園的福音派信徒群孤立起來。我的朋友對我這種外表看來是背道的舉止,投以恐懼的眼光,很多人引用以下這段經節來勸勉我:“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2:8)

 

朋友們的態度不但傷害了我,也使我不知所措,我讀哲學是為了加強自己對神的認識,而不是要削弱我的信仰。雖然我不再主修聖經,但我並沒有否定聖經,也沒有不研讀聖經。我不能理解,一個人怎能在未懂之前,卻知道該謹慎什麽。我讀屬世的哲學,是為了希望能更進一步地領會聖經所啟示深邃而豐富的道理:同時這也可以幫助我認識基督教護教學中的一些重要課題。我從來不認為我們該放手將世界交給異教徒。

 

新修道主義孕育了無知——不單對文化無知,對影響文化的思想無知,甚至對神學也無知。它隻顯示我們缺欠信心,而不能剛強我們的信心。

 

新修道主義的影響遺禍無窮。我們從世界中退縮,因著棄權便注定要失敗。我們眼睜睜地望著自己的文化愈來愈世俗化,而感到束手無策,並且也不知為何會變成這種下場。

 

  障礙五:畏懼爭辯

 

  神學必會產生爭辯,這是無可置疑的。隻要人一開始研究神學,就一定會有爭辯。但我們都希望人際關係標誌著合一與和諧,而且我們也知道聖經反對人紛爭、武斷、好辯,我們需要結出聖靈的果子來,包括仁愛、忍耐、和平、溫柔等。

 

於是我們這樣結論說:如果我們要想脫離爭辯,結出屬靈的果子來,那麽我們就不能研究神學。美國有一句格言說:“千萬不可討論宗教和政治。”這句話之所以會成為格言,乃是因為討論宗教和政治隻會生火,不能產生亮光。我們對於因神學爭辯所產生的種種宗教迫害和政治鬥爭已感到厭倦。

 

但是對神學的委身總會導致爭辯。斯托得(John Stott)在其名著《獨排眾議的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一書中說,所有讀聖經的人都可看出,耶穌的一生充滿爭辯的風暴。使徒和以前的先知幾乎沒有一天的生活是沒有爭辯的。保羅說他在雅典時,每日都在市上與所遇見的人辯論。避開爭辯就是避開基督。我們要和平,但卻不是要那種把真理犧牲了的屈從式的和平、或屬肉體的和平。

 

聖經吩咐我們要避免世俗的虛談,它也勸勉基督徒應投入純正、敬虔的爭論中。基督徒的爭辯有其積極麵,他們之所以會爭辯神學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知道真理(特別是神學真理)帶有永恒的後果,因為關係重大,必導致情緒高漲。

  

  產生不敬虔爭辯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爭辯者的神學知識太多,反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的太少,以致不能分辨關鍵性的問題和不應使我們分裂的微枝末節兩者間的不同。我們還有另一句格言:“知識不足是件危險的事。”隻有不成熟的神學生才會吹毛求疵;一知半解的神學家是最好辯鬥勇的。隻有那些研究得愈深入的神學家,才愈知道在哪個議題上應寬容,在哪個議題上可以妥協,在哪個議題上應竭力爭辯。

 

  障礙六:反理智的時代

 

  我覺得我們正處於基督教曆史中最嚴重的一個反理智(anti-intellectual)時代。我並不是說我們反學術、反科技、反科學,而是反理智,也就是反對用頭腦去思考。

 

我們生活在一個對理性過敏的時代。因為存在哲學影響廣大之故,我們變成一個隻注重感受的社會,連我們所用的語言都顯露出這一點。我們神學院的學生在試卷上常這樣寫道:“我覺得這是錯的……”;或“我覺得這是真的……。”我總是把他們的覺得一詞改作認為,因為覺得是憑感受,而認為是經思考而來,兩者的差別太大了。

 

 

  基督教信仰把頭腦(mind)放在第一位,也把心(heart)放在第一位。從表麵上看來,這似乎是個矛盾的說法,怎能二者同時占第一位呢?不是隻能有一件是占首位的嗎?當然我們不能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上將兩者同時放在第一位上。當我說兩者均占首位時,我是指兩種不同的情況。

 

從重要性上來說,心是首要的。如果我頭腦中擁有正確的教義,但心中對基督沒有愛,我就不可能進入神的國。我的心在神麵前是否正確,遠比我的神學觀念是否無懈可擊更為重要。

 

但是要使我的心正確,從次序上說,理智則是首要的。我們頭腦所沒有的,心中也一定沒有。我怎能愛一個自己完全不理解的神或耶穌呢?隻有當我愈多了解神的性情,我才愈能愛祂。

 

神藉著一本書向我們啟示祂自己,此書是用文字寫成的,這書中的觀念必須靠頭腦去理解。不錯,書中存在著一些難解的奧秘,但神賜下啟示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然後這些真理才會穿透我們的內心。輕視神學研究就是輕視學習神的話。

 

  障礙七:世界的引誘

 

  本仁·約翰所寫的《天路曆程》(Pilgrim's Progress)一書中,那位名叫基督徒的主角在奔走天路時,第一個所麵對的試探就是世智先生(Mr.Worldly Wiseman)。世智先生並沒有被稱為假神學先生,但他所教的正是假神學。

 

世界藉著情欲、物質和享樂主義等來引誘我們,但其中最有力的引誘之一,是叫我們去接受在今天文化中流行的真理觀。

 

布盧姆(Allan Bloom)在其《美國思考力的結束》(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中,論證現代教育幾乎全是屬於用相對主義作為主導的認識論。美國人將可用理性認知的客觀真理拒諸門外。相對主義最終是屬於非理性的;說“真理是相對的”,實在是不經大腦,這句話不可能是正確的。“一切真理都是相對的”這句話本身既然是相對的,因此也就沒有真實的價值。

 

世俗教育的這種思維方式——即反理智的思想傾向——已經滲透且幾乎戰勝了福音派信仰。如今福音派信徒都極樂於肯定各種兩極化的矛盾思想,並接受互相排斥的各種神學思想。

 

但福音派信徒不會稱這種現象為相對主義或主觀主義。這種哲學思想已經經過洗禮而屬靈化,並且被人披上宗教術語的外衣。聖靈的引導已使得無數認識論的罪變得合法化,人人可以憑著聖靈的引導去做聖經明文禁止的事,這種主觀式的引導被用來取代了聖經,因為真理已被視為是相對的。他們藉口說神心中有更高層次的邏輯,使自己這種肯定非理性之矛盾思想的態度,得以合法化。

 

如果我們想為聖經找出一個連貫性,一致性,且又合乎邏輯和理性的解釋,立刻便會被人指責敬拜亞裏斯多德為偶像。因為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一直是與基督教為敵的,所以基督徒便遠遠逃避一切貌似理性主義的思想。再加上,由於基督教包含的真理是不能隻由理性思考就發掘出來的,因此我們便認為理性是可以犧牲掉的。

 

基督教不是理性主義,但卻是合乎理性的。基督教的信仰中包含著理性所無法洞察的真理,但這真理是遠超理性,而非不合理性。追求對神話語有連貫性的認識,是一種美德,而非惡行;神的話不是非理性的,祂的話是設計好讓我們頭腦去理解的。

 

  障礙八:以靈修代替研讀

 

  靈修式的讀經會不會成為基督徒成長的障礙呢?如果用這種讀經方式取代嚴謹的聖經研讀,我的答案是:會。

 

但我也必須承認,我不知道“靈修式讀經”與嚴格的聖經研讀真正分別何在。嚴謹的研經本身就是一種靈修方式。魯益師(C.S.Lewis)在其《老書選讀》(On the Reading of Old Books)一書中寫道:

 

此書是一種嚐試。此書是為一般人,而不是尊為神學學者翻譯的。如果成功的話,其他偉大的基督教著作也會跟著被這樣翻譯出來。但此書也不是同類書的第一本,《效法》(Imitation),《完美的尺度》(Scale of Perfection),和英國諾裏奇城的祖莉安夫人所著的《啟示》(Revelations)等作品早已在市上流行,而且很有價值,雖然真中有些作品的學術性不高。不過它們全都是靈修書籍,不是教義書籍。但信徒除了需要激勵外,也需要教導,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信徒在知識上的需要愈來愈迫切。我雖不會在這兩類書之間把界線劃分得太清楚,但對我來說,教義著作在靈修上對我的幫助遠較靈修著作為大,我相信不少人也與我有同樣的經曆。我也相信有許多人當他們坐下或跪下讀一本靈修書時,隻覺得“一切如常”;但是如果他們一手拿著鉛筆,一麵很嚴肅地願讀一本神學著作時,心中會不期然地歌唱起來。

 

每日靈修的讀物很多,但每日肯花十五至三十分鍾讀聖經的人卻是少數。當然,每天讀十五分鍾的聖經比完全不讀好一點。但問題是,我們隻靠每天讀十五至三十分鍾的聖經,便足以掘出聖經的深奧嗎?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靠這麽簡短的時間去掌握吧!要想深入了解神的話,便需要付出更大的專注、更大的努力,而不是一些短時間的靈修閱讀而已。靈修閱讀可作為深入研讀的輔助,但不足以取代研讀。

 

  障礙九:怠惰

 

  巴特(Karl Barth)指出,墮落之人類有三樣最基本和最嚴重的罪,那就是:驕傲、不誠實和怠惰。我不知道巴特對這幾樣罪的排名次序是否正確,但是這幾樣在聖經中的確是很嚴重的罪行。

 

 

   如果墮落的人性中有強烈的怠惰傾向,那麽我們便須小心提防。千萬不要以為重生之後,我們便立刻能脫離怠惰。正如我們不會一下子就從驕傲和不誠實中改正過來一樣,我們也不會一下子就從好逸惡勞中改正過來。

 

基督徒生活要殷勤。我們是藉著與神同工來完成成聖的過程,神應許賜給我們幫助,但神的幫助並不能免除我們的責任。“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誌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2-13)

 

 

  這得救的工夫不會為我們換取功德或使得我們稱義,它乃是稱義之後當作的努力,也是信心所結的果子。懶惰的基督徒因為不肯用心研讀神的話,便不可能成長。

 

我常常警惕我的神學生說,神學的錯誤是罪惡。他們反駁說,犯這種錯並沒有道德上的責任。但我告訴他們,人們錯解聖經並不是因為聖靈不作工,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努力。我們未能盡心、盡性愛神,以致不肯全心全意研究有關神的事。

 

  障礙十:不順服

 

  把不順服歸納為我們未能長大成熟的一項獨立因素,也許會引起誤解,因為不順服本來也包含在其他所有的原因中。但我的意思是要用不順服作為各種原因的總結。

 

當我們思考基督徒為何有時會忽略神學研究的種種原因時,我們也要知道神學研究有其重要的正麵功用。我們應該努力克服一切的障礙,深入認識神學。

 

  一、神學能喂養我們的靈性

 

  要想叫一個人從心靈裏熱切追求永生神,他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擁有關於神性情和旨意的知識。頭腦所沒有的,心中也必然沒有。雖然頭腦有的神學思想不一定能刺透靈魂,但是頭腦所沒有的東西,更不可能刺透靈魂。

 

藉理智認識教義,是屬靈成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所謂必要條件,乃是為達到某種預期結果一定要具備的條件,欠缺它就一定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例如氧氣是起火的必要條件,可是單有氧氣也不能起火——幸好如此,否則若氧氣會自動起火,我們這個充滿氧氣的世界就要燒起來了。因此,氧氣雖是起火的必要條件,但它本身卻不足以起火。照樣,教義也是點亮我們心靈之火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若沒有聖靈在我們心中作工,單有教義——即使是健全的教義——我們的心也仍是冰冷的。

 

  二、神命令我們勤奮研讀

 

  追求神學知識的第二個原因是,神學研究的主體是神,祂命令我們在教義的知識上長進。保羅叫我們要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參林前13:11),才能在基督徒的知識上不斷增長。我們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知識上卻要作大人(參林前14:20)。我們這樣作的目的不是要自高自大,而是要在恩典中有長進。成熟的知識是成熟生活的基礎。在認識神上成長是極大的喜樂,也是一種極大的特權;這是一件使我們喜樂的事。但它還不僅是特權而已,它也是一種義務。神命令我們要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試想舊約聖經中神給以色列人要聽的命令: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係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4-9)。

 

神這條命令的核心就是要我們嚴謹地學習神的律法,認識祂的啟示。這絕不是一種即興、不經心的學習,而是深浸其中的神學研究。

 

我們想提醒讀者的是,健全的神學不一定能帶來健全的生活;但是沒有健全的神學,就一定不能過健全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神學絕不是一種抽離現實的學問,它不但關乎生與死,甚至關乎永生與永死。

 

 

(選自作者著《神學入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