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心語

憑著心靈與誠實,深刻反省自己;因為感動而寫作, 隻發本人原創; 分享人生體會,交流思想心得!
正文

一生伴隨死亡的盼望

(2013-08-20 16:16:04) 下一個
回首人生四十餘載,記不清有過多少的盼望。有的不宜告人,以免麵上無光;有的如煙而過,連自已都來不及關注;先後的盼望,有時是矛和盾。能跨幾年的,都不多。盼望一旦被成就,就不再是盼望了。持久的盼望多會被成就。橫貫一生的盼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

祖墳發是我兒時的盼望,強烈得至今記憶如新。本地習俗說:祖墳發能帶來富裕成功卓越,甚至橫財。為了祖墳發,有不少人會請先生找風水地遷墳。那時我生活在貧困和半饑餓之中,在村童中又多被欺辱。 除了祖墳發,我看不到任何別的出路。放牛時,一有機會就到祖墳邊轉轉,看看發了沒;有時躺在田坎上想象祖墳發後的情景。上學後,隨著受無神論教育的深入,盼祖墳發就漸漸地消失了。十八歲時,我是當地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們說,因為我爺爺的墳發了,那前幾個月,家父才遷了爺爺的墳。我都不太認同這種說法。

吃肉是兒時的另一個難以忘懷的盼望。那是一個不常有肉吃的年代,而吃肉的感覺對我來說很爽。這樣吃肉就成為了我的盼望。初中時的化學老師說,他盼望餐餐有幾塊肉吃,差不多成真了。過年的那幾天是餐餐有肉吃的。盼過年,就是盼吃肉。飽吃第一頓肉,我那不常有肉味的腸胃就傷了,第二餐就吃不下了。等腸胃恢複又能吃時,年已過完了,又沒肉吃了。新一輪吃肉的盼望又來,舊年裏的故事又在新一年裏重複,年複一年。後來,環境變了,吃肉變得平常,吃肉的盼望悄悄無聲地離開了。

順,晚我一天出生,住在相望的鄰村,雞犬之聲相聞。小學時,鄰桌而坐,隔過道與我相望,屁聲相聞。那年夏天,差一個月滿十歲,順死於瘋狗病。

我,另一個差一個月滿十歲的村童,被亞熱帶雨林的沉悶濕熱天浸淫一整天之後,我那滿載負荷的肩膀被稻穀擔子壓垮前的那時刻,肩膀得以脫離重負的瞬間,我首聞順的死訊。感觸的言語從上下嘴唇間大聲噴發:“順得解脫了,什麽時候才輪到我?!”。身邊的大人都被這話振住,像瞬間變成冰人似的。我母親身上是肌肉最先恢複,對我吼叫:“你說什麽!?那不吉利!!”。隨手拿根棍子就打過來,她被大大地嚇怒了,被可能隨那不吉利的話而來的死亡大大地嚇怒了。

順的死,給我帶來一個未曾有過的盼望--對死亡的盼望。在所有認識的已去世的人中,我想到最多的是順。 順的功課定格完成在他死的那一刻。那不隻是死,更是解脫。順死後,我又活了年又一年,三十多年已過去。每每審視活過來的收獲,怎麽也無法與順所得到的那解脫相比。所以在活過來的日子裏,那盼望時強時弱,一直相伴。與別的盼望相比,它是獨一無二的不離不棄緊伴相隨的人生盼望。

鮮有遇到有相同盼望的。我認識一位生活在無比痛苦恐懼絕望中的人,他幾度頻臨自殺邊緣,他都沒有類似的盼望。而且他至今,也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麽幾十年來一直對死亡有著盼望,有著期待。

唯有認識一位在不健康狀態中的猶太拉比,他說,希望他的身體和他的靈魂一樣盡快得救贖。意思是說希望他盡快過世。大概一年後,他因病於六十五歲過世。他的兒子在他的葬禮上彈唱一首那拉比自已年輕時創作的歌,一首述說那拉比自已靈魂得救贖的歌,一首無比歡快的歌。

聖經中有個人物叫約伯。在患難中,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說,願我生的那日泯滅。約伯還說:“我為何不出母胎就死去?為何不一出母腹就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水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下安息。和地上為自己建造陵墓的君王同睡,或與擁有黃金滿屋的王侯一同眠。... ...” 。

約伯在患難中對他的朋友和對他的神說了很多類似的話。他說:“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 ...”。 約伯說:“我本完全,不顧自己。我厭惡我的性命。”

約伯是我非常喜歡的人物。每每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讀約伯的故事。大概是因為與他有相同的心境吧。

在國內遇到過一位事業有成的商人,每當遇到內心煩躁不安而不能做任何事情時,他就到白雲山上的墓地裏去坐一坐。因為埋在地底下的,人人平等,沒有爭鬥。他公開地承認自已能從死人那裏得到的安慰比從活人那裏安慰多。讓我第一次從別人的身上,見識到死亡的安慰作用。

我小時候的居住地的文化習俗認為,人死就成了鬼,埋了就住在墳裏,晚上出來活動,陰間類似於陽間。死鬼日子的好壞,取決於其墓地的風水。學校教的馬列唯物論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人的精神隨肉體死去,人死了就什麽也沒有啦。

後來,有機會接觸各種中西方宗教。人死後去不同的地方。諸如:陰間,十八層地獄,無間地獄,地獄, 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 ,天堂等。

我認為人應該既關注活著的日子,又關注死後的日子。就象在校大學生,應當既關注在校的日子,又關注畢業後的日子一樣。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上大學是為了畢業後有出路。所以有大出息的人都是在校時就開始更多地關注畢業後的事的學生。他們用對畢業後之事的關注結果來指導在校期間的精力投入,使其在校的生活更具有方向性。這是他們為什麽多成功的原因。26歲的高中輟學生卡普(Daivid Karp)今年1月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全球30位「30歲以下」精英,當時估計他的身家為2億美元。最近幾天,更是一夜間成為高科技新貴,雅虎公司董事會19日決定,以11億美元收購他創辦的部落格Tumblr。卡普因過於關注畢業後的事,不得不在15歲退學,在家完成教育,很快擁有自己的公司。隻關注在校生活的人,不能這麽快成就事業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不也是在大二時因無暇關注在校生活而退學。說明了,關注畢業後的事更重要更有意義。

有多少人不能明白呢?活著的日子終將成為過去,死亡的時刻終將來臨。又有多少人願意直麵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呢?

順死後,我開始有這個對死亡的盼望,這是來自上天的禮物。我最初的理解是,死亡不隻是死亡,更是解脫。老子在《道德經》說:“死而不亡者壽”。現代文的意思是,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壽。這是聖經中所說的永生。

心裏明白,直到那天的來臨,我才全部知道自已死後的光景。因著這橫貫一生的盼望,與很多人相比,我更多地關注了死後之事。內心也比很多人更明白,人死後的事。對死亡的理解,讓我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今生。

因為盼望,對死亡沒有恐懼,思想可以在生和死之間自由來往穿梭。這是難得的自由,一種屬靈的自由。難道還活著就開始享受死後的待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