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裏花香飄夢外

精神明亮,夢裏夢外都幸福
正文

覺察和內省有什麽不同

(2017-07-07 13:17:38) 下一個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麽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麽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為什麽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麽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麽的欲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我生氣了,為了擺脫憤怒或者緩和、轉變憤怒,我就內省,審視我自己。內省的時候,即意欲改善或轉變自我的反應的時候,一定帶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如果那個目的沒有達到,你就會低落、沮喪。因此內省必然伴隨著沮喪。不知道你內省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當你為了改變自己而向內看時,總是湧動著一股沮喪的暗流。總是會有一股你不得不與之對抗的情緒之波,為了克服那股情緒等,你不得不再次審視你自己。內省不是一個釋放的過程,因為它是把現實的狀態轉變成某個非現實的樣子的過程。顯然,當我們內省時,當我們沉溺於那個特別的行為時,實際上發生的狀況就是那樣的。在那個行為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積累的過程,那個為了改變而檢查某個東西,因此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因而也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永遠不會有釋放,而且,因為感受到挫折,情緒就不免低落。

 

覺察則完全不同。覺察是不作譴責地觀察。覺察帶來領悟,因為覺察當中沒有譴責或認同,而隻有默默地觀察。如果我想了解什麽,我就必須觀察,必須不批評,不譴責,不從中追求快樂或避開不快樂。必須隻有對事實的默默觀察。沒有目的,隻有應事而觀。如果存在譴責、認同或辯護,那種觀察及其帶來的領悟就會戛然而止。內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內省是自我中心的。覺察並非自我提升。相反,它是自我的終結,的終結,也終結了它全部特有的個性、記憶、需要和追求。在內省當中存在認同和譴責。在覺察當中不存在譴責或認同;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遠無法覺察,因為提升意味著譴責和達成目標。然而,在覺察當中,你觀察但不作譴責,不否定也不接納。那種覺察始於外在的事物,去覺察,去與事物接觸,與自然接觸。首先是對事物渾然一體的覺察,敏於感受物體、自然和他人,這意味著關係。然後就是對觀念的覺察。這種覺察,這種對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觀點的敏感,並非由分裂的過程組成,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它是對萬事萬物不斷地觀察,觀察內心出現的每一個思想、每一種感受、每一個行為。因為覺察不帶譴責,因此也沒有積累。隻有當你持有一個標準時,你才會譴責,這意味著積累,因而也意味著自我的提升。覺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動、的行動,在與他人、與觀點、與事物的關係中了解。那種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這並不難。當你對事物有興趣時,當你興致盎然地觀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觀察樹木和鳥兒時,你就是那樣的。你觀察卻不譴責、不認同,因此在那觀察中有著徹底的融合。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徹底合而為一了。這實際上就是你對事物深感興趣時出現的狀態。

 

因此,覺察和自我擴張式提升的內省有著天壤之別。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衝突;然而覺察是一個從自我的活動中釋放的過程,它是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覺察你的思想、你的行為,覺察他人,觀察他。隻有當你愛著某個人,當你對事物懷著深深的興趣時,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整個存在,了解自我的全部內容,不隻是某一兩個層麵時,顯然就絕不能譴責。我必須對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壓抑開放;隨著覺察的範圍越來越廣,從所有隱秘的思想、動機和追求中解脫的自由就越來越深。覺察即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而內省則培植衝突,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因此其中總是有挫折和恐懼。

 

提問者還想知道是誰在覺察。當你有任何一種深刻的經驗時,是怎樣的狀況?當這種經驗產生時,你覺察到你在經驗嗎?當你生氣時,在生氣、嫉妒或開心的那一刹那,你覺察到你在開心或在生氣嗎?隻有當這個經驗結束時,才會出現經驗者和被經驗之物。然後,那個經驗者就觀察那個被經驗之物——那個經驗的對象。在經驗的那一刻,既沒有經驗者,也沒有被經驗之物:隻有正在經驗的行為本身。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在經驗。我們總是在經驗的狀態之外,因此我們就會問這些問題,誰是觀察者,是誰在覺察?顯然,這樣發問是錯誤的,不是嗎?在經驗的那一刻,並不存在一個覺察的人,也不存在他在覺察的對象。既沒有觀察者,也沒有被觀察之物,隻有經驗的狀態本身。我們大多數人發現要活在經驗的狀態中相當困難,因為那需要非凡的彈性、敏捷和高度的敏感。如果我們在追求一個結果,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達到目的,如果我們在深謀遠慮,那就是背道而馳——那一切都會引起挫折。一個一無所求的人,一個不追尋目標,不求取任何意義上的結果的人,就處於不斷經驗的狀態中。那時,一切都在變動,一切都具有意義;沒有什麽是陳舊的,沒有什麽是燒焦的,沒有什麽是重複的,因為實情永不陳舊,挑戰恒久常新。隻有對挑戰的回應是陳舊的;陳舊之物製造出更多的殘渣,即記憶,即觀察者,他把自身與被觀察之物、與挑戰、與經驗割裂開來。

 

你自己可以做個很簡單、很容易的實驗,看看是不是這樣。下次你生氣、嫉妒、貪婪、暴力或不管怎樣的時候,觀察你自己。在那種狀態中,並不存在,而隻存在那個狀態。過了那一刻,你就稱呼它,命名它,你稱之為嫉妒、生氣、貪婪;所以你立即製造了觀察者和被觀察之物,經驗者和被經驗之物。如果存在經驗者和被經驗之物,那個經驗者就試圖改善那個經驗,轉變它,記住它的某些東西,諸如此類,因此就形成了他與經驗之間的分裂。如果你不命名那個感受——這意味著你不是在尋求一個結果,你沒有在譴責,你隻是默默地覺知那個感受——然後你就會看到,在那個感受中,在那個經驗中,不存在觀察者,也不存在被觀察之物。因為觀察者和被觀察之物是一個相伴而生的現象,所以隻存在經驗這一行為本身。

 

因此內省和覺察是完全不同的。內省導致挫折和進一步的衝突,因為其中蘊含著改變的意圖,而所謂的改變隻是一種改頭換麵的延續。覺察是一種沒有譴責、沒有辯護或認同的狀態,因此就存在了解;在那個被動的、敏銳的覺察狀態中,既沒有經驗者,也沒有被經驗之物。

 

內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擴張的一種方式,永遠不會通向真理,因為它始終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然而覺察是一個可以產生真理的狀態,關於實情的真理,關於日常生活的簡單真理。隻有領會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要走得更遠,你必須從近處著手,但大多數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領會近在眼前的東西,卻盯著遙不可及的東西。當我們了解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就會發現近和遠的距離並不存在,並不存在距離——開始和結束是同一的。

 

選自《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