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樂路196號的回憶 (五)

(2013-07-21 09:48:31) 下一個

張家阿娘也活過了90高齡,不過二十多年來卻沒有老伴相陪左右。

 

怎麽描述張家居住的那間房呢?說是閣樓,朝西倒也開了幾扇窗,說是亭子間,可這屋的結構實在是幾塊木板隔出來的閣樓。就稱它為二樓西間吧。小是小些,房間還是四四方方,算得上正氣。

 

我識得張家時,張家阿爺還在。像林家一樣,兩夫妻也是成天卿卿我我,隻要不是必要出去謀生或辦事,兩人必時時刻刻在一起。張家也是寧波人,老底子周老太還是房東時留下的老房客。不像林家,雖操著正中的寧波口音,是在上海已開了藥房,打了根基的,並在上海成婚,染上了些洋腔洋調;而張家是在寧波鄉下結了婚,決定直奔上海來發展的。阿爺家在鄉下底子殷實得很,娶的阿娘也是門當戶對,所以結婚的排場是絕對值得回味的。那十裏花車的場麵,在我童年裏增添了許多花花綠綠的想像空間,那是經過的人難忘,叫沒見過的人響往。

 

當年的小兩口綾羅綢緞其外,單純清白其中。兩人都在鄉下被家裏捧著長大,怎懂得什麽叫奮鬥競爭,什麽叫人心險惡;見誰信誰,對人性之善毫無絲毫的懷疑。他們像孩子一樣活在當下,隨著歲數的增大,回憶增多,也更多地活在過去,不怎麽想將來。張家阿娘人長的小, 沒有裹過的腳也很小,別人走一步的路,她要走個兩三步,怎麽看怎麽像小孩 ,毫無殺傷力,可被隨便欺負又懶得去欺負她的那種小孩。

 

大婚後的一對人,從鄉下到上海,沒能闖出什麽名堂,從周老太那裏租間房,邊繼續找機會,邊吃老本。吃著吃著就解放了。然後就有了運動,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地經過了幾次。然後就來了工作組,給他們描畫了一幅廣闊天地充滿著無數機會的藍圖。帶著憧憬和希望,這倆口子再次上路,被發動到青海去了。(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