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饑餓,一部具有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佳作
(2011-04-13 19:08:55)
下一個
《告別饑餓》這部塵封十八年書稿終於199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讀者見麵。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再版了這部書稿。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再讀此書更讓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是一部什麽樣的書稿呢?
《告別饑餓》的作者是胡國華、傅上倫、馮東書、戴國強是四位新華社記者。具體組織的領導則是資深“布衣記者”楊克現。這是一部全麵係統的反映“改革開放”前夕西北黃土高原農村社會全景式的曆史書稿。記者們兵分兩路,采訪的線路貫穿晉陝甘寧邊區的三十九個縣、上百個公社。他們翻山越嶺,走村串戶,連續奮戰半年時間,行程萬裏,終於成就了這部可與斯諾《西行漫記》相比美的新長征紀實畫卷。這部長篇紀實作品不僅全麵係統地反映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西北黃土高原貧困地區農村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人民共和國成立已後中國人民走過怎樣的曲折艱難的道路,乘受過怎樣的巨大磨難,這次調查對當時剛要起步的農村改革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全書共分九章依次是:願饑餓的歲月從此結束(貧困的根源);俳徊在黃土高原的陰影(環境因素);要使農業成為農民自己的事業(思想因素);這裏需要更多的有誌者(人材因素);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智力因素);綠色在於頑強的生命(特色產業),今後向何處去(大政方針),“獨木橋”聯著“陽光道”(取得實效),一份關於報告的報告(調查總結)。全書通過這條引線連貫,作者們從多側麵、多角度地反映了農民們過著一貧如洗的悲慘生活。他們已退到貧窮饑餓邊界上,再無路可退了。同時,也反映了該地區農民為求生存、求發展,與當地政府的各種矛盾和衝突。記者作為時代的見證人和記錄者,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心,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特別可貴的是在社會輿論難以講真話的當年,記者們麵對農村饑寒交迫的民情敢於秉書直諫的高貴品得。
“告別饑餓”,這是人們生存的最低要求。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不少人應該有過饑腸轆轆的感受。這部紀實文學象“史詩”一樣實錄了當年農民的貧困生活,以及他們的純樸,忍受,掙紮到抗爭的百態,讀後會即令人痛心又讓人看到了改革的署光。書中既沒有華麗的詞句,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技巧,更不用生花妙筆。大量的事事和數據來自采訪者膽識、良知和責任心所凝聚的靈魂。這部書稿不隻是新聞調查,報告文學和長篇散文,也是一部科研巨著。它不僅有質的研究還有量的分析(乞丐人數)。記者們既分析了黃土高原農民貧窮饑餓的深層原因還探討了脫貧至富的良策。
掩卷沉思:我們的民族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磨難?需要人們特別是執政者深思。隻有深刻的反思,接收已往教訓才能避免或少犯錯誤。最近三十年的高速經濟發展證明隻要國家政策對頭,堅持科學發展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無比巨大。《告別饑餓》是一部具有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佳作,值得人們尤其是執政者們認真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