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壘關

讀書,走路,吃遍天下
個人資料
正文

最近幾件矛盾的小事 二 矛盾

(2012-04-16 02:48:00) 下一個

以上的那些小事反映的現象,是矛盾的。一方麵是中國社會普遍的長足的進步。

,另一方麵則是貧富懸殊的觸目驚心。

有些人隻看到前者,好像那些被車輪碾碎的血肉之軀不入他們的法眼,而且區區草民不影響大局。有些人隻看到後者,其中還不乏宵小,從別人的苦難中自慰得高潮,還有人從中尋覓機遇。

正是馬,恩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說的:人們各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觀察並詮釋社會的千變萬化,以便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偽裝成社會的普遍利益。比如,前文提到的分工。分工,也導致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利益的對立。古有勞心者和勞力者的治與被治。而現在,則是表麵隱晦,其實同樣赤裸裸的各種集團的知識分子代言人,及其意識形態。

閑話少說,還是說說矛盾。

什麽是矛盾?

唯物辯證法說,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矛盾律,是辯證法的三個最基本規律之一。是這樣說的: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比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又如伴隨著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巨大落差。

而唯物辯證法又說,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於是矛盾的統一對立,正是曆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矛盾律,正是辯證法的核心。它當然適用於其規定的五對基本範疇。比如,偶然性與必然性。

首先,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其一,兩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於決定地位,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其二,兩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兩者作用不同,必然性 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則使事物發展過程變得豐富多樣。

就好比近代史裏麵,封建王朝的消亡。在英國有查理一世,在法國有路易十六的斷頭台,在中國有末代皇帝的遜位。這是曆史發展而導致的必然。

而各國舊貴族都有複辟的努力,路易十八,袁世凱,張勳複辟。並且短暫地成功了。然而這些必然趨勢中的偶然的成功,在當時都看似來勢凶猛,然而終於沒有成為的曆史發展的方向。

就算不談生產力,“德意誌意識形態”裏麵有另外一個視角,“每一個新階級賴以實現自己統治的基礎,總比它以前的統治階級所依賴的基礎要寬廣一些”。

故而對內,對普通大眾的生活的改善的種種努力,對外,比如對非洲各國的援助。以及那其後,資源市場的要求。凡此總總,甚至不以個人的意誌而轉移。

又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處於力量的對比和慣性,革命派和貌似堅不可摧,其實也已過時脆弱的封建貴族時有妥協,然而,曆史的潮流最終衝到了必然的彼岸。現在也是一樣的。

如果把偶然必然的對立性,解釋成孫中山的一句題詞,那就是曆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生,逆之而亡。

然後,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終歸要以某 種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二,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製約,也總是以某種形式表現著相應的必然性。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反之亦然。

這種偶然和必然的相互轉換,也可以用孫中山的一段話注解,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最後或許有人要說,我怎麽有閨蜜做二奶。那又怎麽樣,如果我和她相同的處境下,我做得不會比她更好。人們對靠著出賣自己而謀生的人道德要求太高。而對靠著出賣別人而過得奢濫淫靡的人,要求實在太低了。

倒也是誠如“德意誌意識形態”裏說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

經過了這麽多年,社會發展到了重新重視階級,以及意識形態的時候了。慢說幸與不幸,更重要得多的,是分清楚其中的必然與偶然,對立與統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一千零六夜 回複 悄悄話 人們對靠著出賣自己而謀生的人道德要求太高。而對靠著出賣別人而過得奢濫淫靡的人,要求實在太低了 - 此為名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