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創作背景及簡析] (摘自網絡)
蘇轍寫這首詩時,情緒是比較苦悶的。哥哥對策高中,以京官身份任州府簽判,離京赴任去了;自己卻因對策時言辭過激,指陳後宮之事尤切,結果遭到攻擊,被置於“下等”,連官職也沒有得到(最初要任命蘇轍為商州[今陝西商縣]軍事推官,但因任知製誥的王安石不肯撰詞,結果未能赴任),隻好留在京城裏侍奉父親。這對當時隻有二十三歲的蘇轍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兄弟相別之際,他想到了哥哥西去不遠就會路過的澠池縣,他想起,五年前他們第一次進京應考,曾住在澠池縣的寺院中,在奉閑和尚的僧房裏,兄弟倆揮筆題詩,寫下了遠大的理想;他又想起,他和哥哥同科考中進士後,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後來因為參加製科考試,沒有赴任,也不知當地的百姓是否知道此事?回想過去的一切,更增添了他此刻難言的惆悵,因而寫下了“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這樣的詩句。從表麵上看,這兩句詩寫的是對澠池的懷念,而實際上,卻表現了他對已經走過的人生道路的瞻顧眷戀,流露出他在現實麵前的苦悶和彷徨。也就是說,在生活的道路上,蘇轍的態度似乎是較多地向後看、而不是向前看了。蘇軾的和作,就是針對蘇轍原唱中流露出的這種苦悶的情緒而寫成的。
和詩一開始,便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人的一生,或為生計,或求仕宦,東奔西走,究竟像什麽呢?蘇軾用一個生動而新奇的比喻做了回答:“應似飛鴻踏雪泥”。在蘇軾看來,人生是一個漫漫的長途,而人生中所經過的地方和經曆的事情,就像鴻飛千裏的行程中一次次暫時的歇腳,在雪野泥途中偶然留下了一些爪痕。這些斑駁的痕跡,記錄了人生的曆程,包含著令人難忘的往事,因而常常引起人們的懷念;但是,它畢竟不是人生的終點,不是人生的目的地,當鴻雁再一次起飛、也就是當人們踏上新的生活征途時,就終究要把它們拋下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作者顯然是以此來勸慰、勉勵自己的弟弟,不管人生的道路是順利的還是艱險的,不管未來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都要像誌在千裏的鴻雁那樣,勇往直前地走下去,在人生之路上,不能猶豫彷徨,更不能瞻顧於往事而不前!這就是“雪泥鴻爪”這個譬喻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這也正是蘇軾此詩的主旨所在。
這首詩還突出顯示了蘇軾的另一個特點——長於譬喻。《詩人玉屑》就曾引韓駒《陵陽室中語》,將這首詩作為蘇詩“長於譬喻”的例證。人的一生,四處奔波,究竟像什麽——對這個問題,過去人們曾做過種種不同的比喻,如風吹蓬轉、水上萍飄等等。但都僅僅是取其不由自主、無根無止這種外在的特征,來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飄泊不定的人生際遇,含義往往是消極的。而蘇軾的“雪泥鴻爪”的比喻,則著意於透過事物外在的形象,去表現內在的精神;這個比喻不僅生動、新穎,而且包含了對人生的現實與歸宿之關係這個永恒課題的積極的思考,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融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這就比“萍飄”、“蓬轉”之類的比喻,意義要豐富多了。所以,“雪泥鴻爪”這個比喻後來常常被人們當作格言、警句來引用,並且形成成語,流傳至今。蘇軾的這首詩,也因此而成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