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注釋】
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
語(yù):告訴。
卒(cù):同“猝”。突然。
惡:同“何”。
七八月:指周曆七八月,相當於夏曆五六月。
浡(bó)然:興起的樣子。
人牧:指統治者。
由:通“猶”。
【小議】
同前幾節一樣,還是要國君實施仁政,隻是當年沒能說服梁惠王,現在繼續試圖說服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有其父必有其子,從孟子的描述梁襄王還不如梁惠王。至少孟子之前沒有對梁惠王表現任何個人好惡的情緒來。對梁襄王可以不一樣了,一上來就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人的情緒對方都會感受到的,所以梁襄王估計也對孟子很反感。孟子試圖說服梁襄王的願望最終落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