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個人微不足道的為時不長的學寫格律詩經曆來說,最大的體會有三點:
1.深刻體會到和讚同古人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說精妙絕倫的詩文本來就是天然存在的,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被作者捕捉到了,然後形之於文字。這樣的詩文,非常自然,沒有任何的人工雕琢,作者本人也沒有費很大力氣就一氣嗬成寫就了一篇千古名作。
2.很多時候寫的格律詩都是削足適履。為了符合格律和押韻不斷的修改最開始心中的詩,都後來改的已經麵目全非了。當然這個過程有負麵的不好的影響,也有正麵的好的影響。如果最後的詩沒有最開始心裏的詩好,那就是削足適履,壞的影響,因韻因律壞意。如果後來改的詩比最開始心裏想的更好了,那就是好的影響,叫陶煉吧,或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
3.煉字的必要性。賈島有句“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還有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等。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就是煉字,如果不下功夫煉字是絕無可能寫出好詩來。
最後想說的是,近體格律詩在唐代達到巔峰後,自宋漸漸衰落,時至今日差不多可以說是完全沒落,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什麽人關注格律詩了,自國家上層到草根百姓,可以說沒有人在乎格律詩詞的狀況和發展前景。大家都覺得曾經有那麽一塊無比輝煌的唐詩瑰寶就足矣,我們隻需守護、欣賞她就夠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別說要寫出千古名句,就是寫出風行一時的格律詩也是幾無可能的。就我個人的觀察,不是說現今的人寫不出象唐詩那樣的好詩,而是因為這裏麵涉及了很多因素,而今已經不具備產生風行一時的格律詩的環境。這就像水泥地裏長不出麥苗一樣,跟麥種好壞沒有任何關係。所以目前寫格律詩的人多數應該是自娛自樂為主,陶冶性情,打發無聊的生活,讓生活中多一點光彩而已。對於中老年人尤其如此。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於學寫格律詩的人還是應該鼓勵為主,完全沒有打擊批判的必要。因為這完全是個人的業餘愛好而已,他/她又不靠此吃飯謀生,寫寫格律詩豐富生活,鍛煉腦子,延緩老年癡呆症,這有什麽不好的呢?所以大可不必橫眉冷對寫格律詩的人。
看了你的文章,心有所感,囉囉嗦嗦就寫了這麽多,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不到位的地方,如有得罪,還望海涵。
再次謝謝你的文章!
網友“上山砍柴”的文章《詩詞格律》見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