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詩經

茶話詩經,癡人學佛。
正文

感悟詩經:13---《召南·采蘩》

(2012-01-09 10:24:11) 下一個

 采 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注 釋


 


於以:問詞。一說語助。


蘩(音繁):白蒿。生陂澤中,葉似嫩艾,莖或赤或白,根莖可食。


沼:沼澤。沚(音止):水中小洲。


 


澗:山夾水也。


被(音幣):首飾,亦用於編發(假發)。


僮僮(音同):首飾盛貌,一說高而蓬鬆。


祁祁(音其):形容首飾盛,一說舒遲貌。


 



這首詩記述了女子采蘩及參加公侯祭祀的過程。


前兩章用簡短的問答交代了采蘩的地點和用處。在沼澤裏,在河之洲上,在山澗中。第一章提到采蘩於沼於沚,你可能沒在意,但第二章又提到了采蘩於澗,你不覺得有點不同尋常嗎?這固然有要湊成三章而勉強重複的因素,但我想除了這個緣故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若僅僅為了再湊一章,作者完全可以寫在沼澤河沚采蘩時的情形,就象《葛覃》裏寫周圍茂盛的灌木和歡鳴的黃鳥,也可以象《關雎》《芣苡》那樣寫采摘的動作。


再者,那白蒿可是稀鬆平常的野草,路邊、山坡、河邊、山腳隨處可見。為什麽要舍近求遠,去那些又遠又險的地方呢?略微想一下,憑著常識可以想到那些地方生長的野菜更鮮嫩味美,現在的農家飯走俏也是同理。再進一步思考,這些白蒿是用於祭祀的。自古以來人們祭祀祖先和神靈時都是想盡辦法用最好的物品來供奉,從蔬菜牲畜到錦帛玉器都力求最佳。一則是尊敬緬懷先祖,二則是向先祖和神靈祈福,祈求他們的庇護和賜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祭祀人的誠心和敬畏都表露無遺。古人信奉神靈,尊崇孝道,對神靈都是畢恭畢敬的,就象魯莊公說的那樣“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作者反複強調采蘩地點的用意:去那艱險偏遠的地方采摘最鮮美的蘩,盡最大可能向先祖神靈表達誠意和敬意。連這麽微不足道的蘩都考慮的這麽細心周到,更遑論其他重要的祭祀品了,其心之誠,其意之敬,可謂盡矣。


明白了前兩章作者的意圖後,最後一章是說什麽就昭昭然了。簡而言之就是在祭祀時穿著祭祀專用的盛裝,裝扮的肅穆莊嚴,從大清早到晚夕都在祭廟裏恭敬地祭祀先祖神靈。直到夜很深了,要回家了還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地換上回家的衣服,依依不舍地離去。


毫無疑問,這首詩成功地描述了祭祀人的恭敬和虔誠。更為難得是這首詩純用白描的手法記述了祭祀的過程,沒有添加個人的任何情感色彩,是一首標準的原生態敘事詩。


正因為這種原生態的記述,讓後人有了多種解讀的可能。頌揚者,看到祭祀者的恭敬和虔誠。階級論者看到剝削和壓迫,宮女/女仆們不但被逼著去那些危險的地方采摘白蒿,還得在廟裏沒日沒夜地敬奉神靈。就原詩的本意來說,我傾向於作者是為了讚揚祭祀者的恭敬。因為,在那個遠古的時代,作者不太可能具備現代人的階級分析思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