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詩經

茶話詩經,癡人學佛。
正文

感悟詩經:10---《周南·汝墳》

(2012-01-03 10:13:43) 下一個

 

-----------------------------------------------

 

     汝 墳

 

 

 

遵彼汝墳(fén),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nì)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chēng)尾,王室如燬(huǐ)

 

雖然如燬,父母孔邇(ěr)

 

 

-----------------------------------------------

 

 

這首詩講述了戰亂年代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

 

 

一女子沿著汝河長堤砍伐樹枝,草木蔥蘢茂盛,河水滾滾東去,遠眺大道,多麽希望能看到夫君策馬歸來。等到天黑也沒個影子,對丈夫的思念和憂慮就象那一天沒吃飯的肚子一樣餓得咕咕亂叫。

 

 

把急切的憂愁用饑餓來比喻,不但顯得自然純樸,而且很貼切形象,讓人感同身受。你能列舉出幾個形容憂愁的詞嗎?我絞盡腦汁,也沒想到那個能比這個比喻更清新脫俗的。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比喻時,非常驚訝和欣喜,為古人獨特的文思所折服。

 

 

看完這第一章,腦子裏不由地冒出了那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細細體味,情景神似,據此說《汝蕡》是閨思詩的鼻祖應不為過。

 

 

日複一日,不知過了多久,反正那些之前被砍的樹都已長出了新枝。一天,那名女子正在砍伐新生的枝條,抬頭突然看到丈夫正騎馬朝自己走來。噢,那種欣喜,不必言喻,你可想而知!她驚喜於丈夫的久違歸來,同時也期待著丈夫從此別再遠走。感情的複雜微妙盡含於一句 “不我遐棄”,一切盡在不言中,可謂雋永蘊藉。

 

 

前兩章一悲一喜,成功地完成了描寫悲歡的任務。當然,其中也暗合著離合的故事,是舊離新合,作者沒明寫,但這些不需要作者點明,一般讀者都能想象和體會到。

 

 

不知跟家人團聚了多久,戰爭又開始了。狼煙四起,烽火連天,朝都危急,羽檄頻飛。麵對一封封急催的羽檄,丈夫隻好打點行裝,準備重返戰場。就在此時,妻子輕輕地說:“朝都雖然危急如焚,可是家裏的父母二老也離辭別人世很近了。”這句話真如五雷轟頂,任再錚錚鐵骨的男兒聞之也要掩麵長泣!自古忠孝難兩全,作者的筆頭到此止住,沒有再寫男子的決定和結局,但卻震撼人心,發人深思,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通過這麽一個小家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悲歡離合,而它不過是戰亂年代千千萬萬家庭中的一個,仿如一水滴。這無數的水滴匯聚在一起,如同眼前的汝河一樣滾滾東去。。。在一千多年後,杜甫也見證了類似的情形與故事,於是就有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三別》和《三吏》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

 

 

《汝蕡》雖然言離別無《雨霖鈴》之纏綿綺麗,詠思念無《水調歌頭》之曠達飄逸,抒憤懣無《三別》《三吏》之直白沉鬱,但其在如此短的篇幅裏,將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描述的這樣惟妙惟肖,將悲歡離合表述的如此完整,主題如此深邃高遠,實在讓人歎為觀止!至少我在看完這首詩後,是毫不猶豫地給《詩經》的評價又提高了一個等級。

 

 

 

------------------------------------------------

 

 

附注釋:

 

 

遵: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墳(音墳):水涯,大堤。

 

條:樹幹(枝曰條,幹曰枚)。

 

惄(音逆):憂愁。

 

調(音周):通朝,早晨。

 

肄(音異):樹砍後再生的小枝。

 

遐(音狹):遠。

 

魴魚:鯿魚。

 

赬(音成):淺紅色。

 

魴魚赬尾:毛傳:"頳,赤也;魚勞則尾赤。"朱熹集傳:"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後來用來比喻人們憂勞國事,非常辛苦,就象魴魚尾巴累紅了一樣。

 

燬:火。如火焚一樣。

 

孔:甚。

 

邇(音而):近 。這裏的意思是父母距離開人世很近了。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