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餘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汙苔遮各有由。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
個人資料
正文

小鎮上的美國曆史(2)

(2006-01-17 20:16:52) 下一個

小時候看 Laura Ingalls 的《草原小屋》係列,從來沒想到自己會到美國,更沒想到會看到已經坐古的類草原小屋。

這個小鎮的博物館不止一處,而是沿 main street 有一係列的殖民時期的房子都是它的一部分。我們前麵參觀的美中貿易展是在它的主館,叫做 Flynt Hall, 是當年有錢人的私人收藏發展而來的。我猜想在殖民和建國初期,一個人發了財,在這個交通不便,物質匱乏的地方,建立了如此大的房產,幹點兒什麽好呢?收藏大約是最自然不過的想法了。而收藏的東西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體思路是差不多的:當地的曆史,和東方的文化。

說起當地的曆史,真的是保存的很細致,我們離開 Flynt Hall 去參觀了副館之一。從外麵看是一個低矮的木屋,進去了別有洞天,竟是兩層樓的綜合娛樂中心。樓下是酒吧旅店,供當地和過往商旅藝人們休息,還有棋牌室,一些不知名的遊戲,供往來客人和當地的常客娛樂;後麵屋裏還存有舊式紡車和織布機,從清理羊毛紡線到織布縫繡,所有的人都和自己所消費的東西有著直接的聯係,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反而更直接的麵對尚未異化的自己。今天我們無需知道身上的衣服如何產生,我們隻是一個巨大的消費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樓上的舞廳牆壁四周是仿製的舊式花紋,隻留了門後的一片是原來的模樣。沿牆砌了一圈座椅,讓我想起當年大學裏的舞會,坐在邊上的人們,等待與期望,都變成了令人珍視的回憶,是因為那是年輕時的事還是簡單的生活更容易感受單純的快樂?

一樓最裏麵是個保存完好的廚房,就是這個地方讓我想起了勞拉的草原小屋。凹進牆裏的壁爐,最邊上是烤箱,中間是火爐,上麵吊著煮鍋或煎鍋。主婦們做飯的時候非常容易靠近火的時候燒著了衣服,所以發明了一個推杆可以把鍋掛在上麵推進去。廚房桌上的罐子裏是木質廚具。

廚房裏的活無疑是一項全職的重體力勞動,不僅是每天為一大家人做飯,還必須要按季節製作和儲存食物,譬如在奶牛產奶的季節製作奶酪黃油,屠宰牲畜後醃製肉類,而且因為烘烤食物的溫度要求很高,所以通常用一次烤箱要做大量的烤製食品。家庭主婦絕對不是個輕鬆的工種。小孩子也要在有爐火的廚房裏幫忙跑腿或清理羊毛。

我想象大雪封山的時候,一家人就著廚房的爐火,吃著儲藏的食物,一邊紡線織布,一邊計劃憧憬著來年的收成,那個世界即使是和今天的仿佛與世隔絕的小鎮相比,也是何其的遙遠而模糊。

回來的時候正值黃昏,冬日的最後幾縷陽光斜照在康河上,透過車窗看去,遠遠的是輪廓模糊起來的遠山樹影,心思也有些恍惚。無端想起小時候背過的詩句: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