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盛頓(DC)深度遊(8)———大使館街Embassy Row (下)

(2012-06-13 20:14:45) 下一個

華盛頓DC 的大使館街走到這裏,走了將近一半了。 正好在這將近一半之處,過了意大利和南非大使館之後,可以見到一條深深的峽穀與馬薩諸賽大街交叉而過,一座高聳的大橋懸架在峽穀頂上,連接著南北的大使館街。這條峽穀就是南北縱貫華盛頓全城的著名的石溪峽穀(Rock Creek),一條發源於馬裏蘭州的湍急的溪流一直在穀底奔騰,最後匯入波多馬克河,再匯入大西洋。一條緊貼著石溪河岸的公路,從北麵的馬裏蘭沿河一直通到DC 中心的喬治城。 我勸有條件又有時間的朋友,應該開車走一趟這條城市中心的峽穀。

 19 下圖是在石溪峽穀的山腰上看上下交錯的兩條大道:橋上是大使館街——馬薩諸塞大街。橋下穿越橋洞的道路是石溪-波多馬克大道。石溪河水在大道近旁的綠樹叢中流過。


20.這張圖是在馬薩諸塞大道上俯瞰石溪峽穀。清晨時這裏是華盛頓市民晨練,騎車跑步的最熱門的去處。




Embassy Row 馬薩諸賽大街上,走過了石溪峽穀大橋,就有些從郊區進了城的感覺。當然,走過石溪峽穀大橋之後,見到的最令人吃一驚的一座建築是街左側的伊斯蘭教中心。這座建築我在我的華盛頓
DC深度遊之三中有過較詳細的介紹,有興趣者可到文學城“世界風情”欄目中閱讀。

21. 放一張伊斯蘭教中心的照片在這裏。 它也是大使舘街上最有名而不可遺漏的非大使舘建築之一。

走過之後,會見到幾座值得注意的大使館。首先遇到的是伊斯蘭中心南側的土耳其大使館。

22.土耳其大使館建造的有模有樣,幹淨利落,又有民族特色,值得讚歎。

 


18
.在土耳其大使館斜對麵,就是世界曾經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國的大使館。它的大使館的規模和形象,不怎麽好看,顯得陳舊而且低矮。從我照相的這個角度看,就象一座大倉庫。

19.日本大使館的前大門。 這個日本使館的入口大門我覺得還是不錯。 簡潔,大方,又有日本民族特色。

 

從日本使館沿馬薩諸塞大街向東南走幾個街區,街兩旁都是一個接一個的大使館小樓,邊走邊看邊照相。經過韓國,讚比亞,克羅蒂,海地等大使館四五個街區後,就到達了一個環形街心廣場, Sheridan Circle 從這個Ciecle開始,沿馬薩諸塞大道一直走下去,直穿過Dupont Circle 一直到與16街相交的Scott Circle,1819世紀,曾經是華盛頓的最豪華之處,百萬富翁和百萬豪宅大多都集中於此,所以當時被稱之為百萬富翁街Millionaires Row),見第一圖中紅虛線所示。 

進入這條大使館+百萬富翁街,右手第一個大使館就不同凡響。不敢相信,這座連續近百米長的宏偉大使館建築,居然是當今世界上頻臨破產的歐盟窮國——希臘的大使館。 

20.希臘大使館。別看希臘現在國內經濟一蹋糊塗,頻臨破產,但它在使館街上的使館大樓,宏偉壯觀,連綿近百米長。



Sheridan Circle前後幾個街區,除了希臘和羅馬尼亞個別使館,有很多小國的使館樓一座接一座。 像下圖中四,五個國家的使館連成一串的景象多處可見。

21.使館街一角。


22.印度大使館——建築不大,但外部裝璜很有民族風格。


22
.喀麥隆大使館,象一座中世紀中歐的一座古堡,吸引了許多遊客在此照相。我在它周側,從各角度欣賞拍照,舍不得離開。

(地址:2349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這條美國首都的百萬富翁街上,自然有多座一百多年前的百萬豪宅(現在的千萬豪宅)。有趣的是,一些國家居然高價買下百萬豪宅以作大使館之用。 這裏揀兩座最有名的 “豪宅大使館”重點介紹一下。

 最有名的是位於馬塞諸賽大街2020號,Dupont  Circle 附近的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建築,人們都稱其為“沃爾什豪宅”(見下圖)。自1952年以來一直是印度尼西亞大使館。這座豪宅使館是參觀Embassy Row 絕對不可遺漏的景點。

 豪宅簡介:托馬斯.沃爾什(Thomas Walsh1850年生於愛爾蘭。1869年移民美國。之後在美國Colorado 州開發了當時世界最大的金礦而成為當時美國最頂尖的幾個百萬富翁之一。1901年買下華盛頓DC市內鄰近Dupont Circle的這塊地,並按照當年巴黎最流行的豪宅風格樣式設計和建造了這座建築,1903年完工並遷入。當時價格是853000 美元, 成為華盛頓當時最昂貴的私人住宅, 並一直是1910-1930年代的華盛頓市區的中心建築。豪宅內共有60個房間,包括有劇場,舞廳,一座法國美容廳,並先後花了近20萬美元購買家具。1908年托馬斯.沃爾什的女兒Evalyn Walsh 與華盛頓郵報年輕老板Ned Mclean 結婚, 1910年老Thomas Walsh去世後,這對年輕夫妻就成為沃爾什豪宅的主人。同年,Ned Mclean 18萬美元買了世界最大的藍寶石“Hope”,(中文稱為“希望之鑽”,就是現在收藏在華盛頓自然博物館內的世界最大藍寶石,目前的鎮館之寶)送給妻子Evalyn Walsh。據說, 由於Evalyn不聽勸阻,非要在公眾場合顯露該寶石,以致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在她麵前被殺死。Evalyn Walsh 死於1947426日。為了償還她生前欠下的巨額債款,這座沃爾什豪宅在1952年出售給印度尼西亞政府,並成為印度尼西亞大使館至今。網上一篇房產介紹文章估計這座豪宅的目前價格在2500萬到3000萬美元之間。

 1951年以來,印尼大使館一直都有沃爾什豪宅內部15分鍾參觀節目,主要是對團體參觀開放,但也對個體遊客開放參觀。團體和個人遊覽參觀都要提前電話預約,電話號碼是202-775-5306

24.沃爾什豪宅——印度尼西亞大使館 Walsh House 

地址:2020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5.盧森堡大公國駐美大使館的建築—Alexander Stewart House

在華盛頓使館街靠近Dupond Circle 一端,距離印度尼西亞大使館一個街區的地方,是另一座以私人豪宅改建的大使館大樓,那就是位於馬塞諸賽大街與22街交叉路口的盧森堡大公國駐美大使館的建築—Alexander Stewart House 

Alexander Stewart  184920歲時從加拿大移居美國。 之後幾十年他在Wisconsin Michigan 等北部幾州建立,開發和經營木材公司,並在二,三十年內,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木材大亨之一。之後又向政界發展,在18951901年連續三屆競選為Wisconsin 州國會議員。 他就成了美國的政界和工業界的雙重巨頭。他和他的妻子Margaret 1908年以2萬美金購買了這塊地(2200Massachusetts Ave)。 並開始建造這座當時價值92000美元的豪宅。並命名為Alexander Stewart House 之後,Alexander Stewart 一家就居住在這裏。1912Alexander Stewart 去世後,他的妻子和女兒繼續居住在這裏至1941年。 

 1941年,盧森堡大公夫人以僅僅四萬美元的價格從Alexander Stewart 的女兒手中買下了這座豪宅,這個價格遠低於當時它的市價104100美元。但之後,由於二戰的原因,盧森堡大公夫人並沒有居住在此。這座建築從1941年開始,就被盧森堡大公國使用作為它的公使館:辦公和居住。1962年, 使館的辦公業務遷出到新址後,這裏就僅作為使館的Residence

 25.過去美國木材大亨的豪宅, 現在的盧森堡大公國的使館。

 

地址:2200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過了沃爾什豪宅,就到了這條Embassy Raw街上最知名的地點——杜邦圓環(Dupont Circle)。這些所謂的圓環(Circle), 就是大城市主要街道匯交點的一個大環形街圈,所有的汽車到此不管拐彎還是直行,都必須先右拐轉圈,然後沿圓圈路轉到你要去的路口,才能轉上你要去的路。這種組織交通的方法在18世紀的歐洲大城市最先時興起來。特別是法國巴黎,圈圈特別多。 美國建國初期的幾個大城市,如紐約和費城卻不同,都建成橫平豎直,十字交叉的井田街區特點,在西方可以說是美國特色。傑弗遜(後來的第三任總統)最初提出的華盛頓市建城方案也是按井田街區的橫平豎直規劃設計的, 而且極有條理, 東西走向按ABC。。。街順序排下去, 南北走向街道按數字123。。。排下去, 簡單明了,開車認路都不易出錯。可是美國建國元勳,首任總統華盛頓卻“崇洋媚外”,對原來自己人(傑弗遜總統)設計的華盛頓市區格局,又不滿意了,非要請來法國人朗方來主持重新規劃。這位朗方推崇巴黎以凡爾賽宮為中心的放射幹道風格的巴洛克式城市布局,便以白宮和國會為兩個中心,分別放射出十幾條主要大道。這些斜狀放射大道和原來的井田街道交叉之後,形成了許多複雜的交叉路口,無法控製交通,於是隻好在這些複雜的交叉點上建個大圓環,以便於交通管理。這就是華盛頓市區街道上“圈圈(Cercle)多的主要原因。

 其實我在20多年前第一次遊覽華盛頓時,見到白宮,國會,華盛頓紀念塔,林肯紀念堂和傑佛遜紀念堂五點形成的中心政治文化旅遊區時,就對華盛頓市區規劃佩服的不得了:對稱,大氣,宏偉,壯觀,整潔,美麗。。。。 各種想象出來的褒義之辭都可以用得上。但是卻一直對這些圈圈(Circle)和沒有方向感的大斜街不覺得怎麽樣,甚至有點打促。第一是在這些大斜街上,總也拿不準東南西北,第二是開車上了大圓環,不知道從哪個口出。像杜邦圓環,大小街道都算上,共有10個出口,出口處街名字顯示又小,眼睛再近視。。。。有一次轉了兩圈才出去,結果發現還是錯了一條街。

 扯的太遠了,書歸正傳。這個Dupont Circle 據我所知是DC 十多個Circle 中最大的, 也是最有名的。它是使館區的中心,也是美國首都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它周圍,除了集中的外國大使館之外,還是華盛頓DC的最繁華,遊客最多,高檔住宅,豪華旅館最集中之地。它的周圍密集的布滿了大小博物館,高檔商店,政府機關,金融大廈,會議中心等等。它距離白宮僅僅不到一英裏,以至於位於杜邦圓環的聖馬修斯教堂,成為副總統和很多國會議員光顧做彌撒最經常的教堂 (見我的華盛頓深度遊之二)。  

 26.杜邦圓環中心的水池雕像。 


杜邦圓環被環形街道圍住的中心區是一個綠陰遮蓋的圓形草坪綠地,直徑我看有近一百米。 綠地上有很多休閑長椅,似乎永遠有很多居民和遊客在此光顧。 綠地的中心是一座水池,常年的流水從中心的大理石雕像頂上流下 。也真是奇怪,在美國首都最熱鬧的大都會區的中心, 還能有這樣一塊優雅的休閑綠地為居民遊客服務,實在令人佩服。

 這大使館街(Embassy Raw)到了杜邦圓環並未結束, 在杜邦圓環的北麵和東麵還分布有二,三十家大使館, 近一半都是南美國家的使館。 我的旅遊是繼續沿馬薩諸塞大街向東繼續走下去。這一路還有三個街區, 還有幾座值得見識一下的使館大樓。 篇幅有限,僅介紹幾個。

 27- 有模有樣,但又大大方方,設計新穎的的菲律濱大使館。真沒想到菲律賓這樣一個太平洋島國,這大使館造的如此漂亮。我站在街上從各種角度欣賞了許久,越看越喜歡,越看越佩服。美觀,大方,宏偉,又有些儒雅風格。 


2817街街角的秘魯大使館。 

秘魯大使館最搶眼的不是樓房建築,而是二樓外牆上掛的“馬楚比丘”的巨型彩照。自從秘魯深山絕頂上的千年古城馬楚比丘遺址十多年前被評為世界新的七大奇跡之一以來,秘魯靠馬楚比丘旅遊收入發了大財。 所以在駐美國大使館外牆上繼續做廣告以擴大發財,絕對是個Good idea

29.有點破舊的葡萄牙大使館 

 上麵一張是歐洲曾經的海上霸主之一葡萄牙的大使館照片。 這座樓房的狹小破舊,風格過時,使我至今不敢將它和統治了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巴西幾百年的葡萄牙帝國聯係起來。看一看歐洲其他小國的使館,如盧森堡, 丹麥,斯洛伐克,甚至才從蘇聯解體後獨立出來的三個波羅地海小國的使館,那一個不是有模有樣的? 使館建築不可太小,但更不可破舊。 這個使館樓最糟糕之處就是破舊。 下圖是它的前門簷上國徽周圍的牆壁,像這樣髒舊,佈滿黴印的前臉牆壁,在我見到的華盛頓DC的外國使館中僅此一例。 

30.葡萄牙大使館前門上的國徽和牆壁 


31
大使館街東南端的終點——澳大利亞大使館

在馬薩諸塞大街和16街交叉的Scott Circle(斯科特圓環),你可以見到高大規矩黑白相間的的澳大利亞大使館。這就是華盛頓大使館街(Embassy Raw)的東南端終點了。也是這個使館街一日遊的終點了。

 這一趟走下來, 一天之中,即使你不鑽進鄰街第二排的小街道(有一些使館坐落在“深宅小巷叉路”中), 你也會見到三,四十座大使館的建築了。其中一些使館建築很有特點, 有的是帶有較濃厚的民族風格(如新西蘭, 土耳其和印度大使館), 有的是意氣風發的最新潮設計(如意大利, 巴西大使館和菲律賓使館), 也有的具有歐洲中世紀傳統建築風格(如希臘和喀麥隆),更吸引人的是那些隱藏有曆史故事的百年豪宅大使館(如印度尼西亞和盧森堡大使館)。 如果你不介意的話,願意告訴我在Embassy Raw上一,兩個你最喜歡的大使館嗎?

 至此,我已經寫了兩篇外國駐美大使館建築的深度遊紀了, 即兩個大使館集中區:國際中心使館區和本篇的Embassy Raw 但是你會發現,怎麽沒見到某些最大國家的使館, 如法國, 德國, 俄羅斯,西班牙,加拿大等等。 原因是一些(不是所有)大國不願意隨大流,湊熱鬧, 於是就自立門戶, 脫離“群眾”, 自選地址的建了相對獨立的大使館。下一篇華盛頓大使館深度遊記(之三)將介紹這些牛氣十足的大使館。歡迎等候閱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