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盛頓(DC)深度遊(7)—— 大使館街 Embassy Row (上)

(2012-06-10 18:34:45) 下一個

在上一篇華盛頓深度遊(6)中,介紹了我遊覽首都華盛頓的外國大使館的集中區之一“國際中心”的遊記。這一篇繼續介紹另一個更出名的大使館集中區---華盛頓DC著名的Embassy Row  中文可稱之為“使館街”。

為明了起見,這裏先給出華盛頓使館街的地圖, 圖中在Massachusetts Avenue 上,從西北的國家大教堂開始,經過美國海軍天文台,石溪峽穀,Sheridan CircleDupond Circle,最後在16街上的Scott Circle 結束,這就是最廣泛意義上的Embassy Row 即華盛頓外國使館街。 所謂的廣義,就是這個延長了的Embassy Row 旅遊, 已經將使館區以外的三座教堂(國家大教堂,希臘東正教堂和俄羅斯東正教堂)包括進去了, 因為我開始就是教堂和大使館一起遊覽的。如果僅考慮遊覽大使館,那麽Embassy Row 是應該從美國海軍天文台西北牆外的伊拉克大使館開始,到Scott Circle 上的澳大利亞大使館結束。在下圖中,Embassy Raw 旅遊線路 用紫黑色的粗虛線標出。

說到美國首都華盛頓DC步行旅遊,除了眾所周知的市中心National Mall 最精華的政府和博物館區域外, 在很多旅遊介紹中,都把Embassy Row介紹為華盛頓第二個最值得步行一日遊的區域。特別是在春秋兩季氣溫適度的季節, 更適合步行一日遊。這裏提醒一下,這個“一日遊”說的是從海軍天文台的伊拉克使館沿馬薩諸塞大道步行遊覽到東南端的澳大利亞使館。並不包括國家大教堂,希臘東正教堂和俄羅斯東正教堂在內, 否則,一天的時間會太緊張的。


1。 華盛頓DC:大使館街(Embassy Row)全程示意圖——主要大使館建築和其它景點。

 


Embassy Row 上,最主要的特殊景色就是:七,八十座世界各國駐美國大使館建築都集中在它的街兩側或近旁的街區中,並且除極個別的,大多都風格各異,裝飾一新,都稱得上是花園洋房, 走一遍下來,就欣賞了世界各國的建築風格特色。 除了近百座使館建築和教堂建築外,這條Massachusetts Avenue 還是華盛頓DC開發最早,建築最宏偉,昂貴和華麗的主要大街之一。所以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早期,使館從Scott CircleSheridan Circle 的一段路被稱為“Millionaires Row”(百萬富翁街),沿途除了有名的使館建築外,還有一些知名的豪宅建築,它們也將在本文中間插介紹。我也將這一段Millionaires’ Row  用紅虛線標在圖1中。

我的大使舘街一日遊, 是從它的西北端開始的, 所以這篇遊記介紹也從西北端說起。如果從馬塞諸賽大街和威斯康辛大街的交點出發,沿馬塞諸賽大街向東南走,在左手邊會遇到第一個景點“希臘東正教堂”。前幾周周末我偶然經過那裏,正趕上希臘美國移民一年一度的希臘族裔民族聯歡節,(據說是每年五月最後一個周末,兩天)。於是趕快停車拍下了下麵這張照片。

2
.一年一度的希臘民族聯歡節在每年5月在華盛頓的希臘東正教堂舉行。

 

過了希臘東正教堂三個街區,就是美國海軍天文台了。這座位於Embassy Row 起點的美國海軍天文台(The Naval Observatory是華盛頓很知名的地標之一, 它名義上是美國海軍的一個天文台, 天文學家利用這個天文台來研究地球,太陽,月亮及其他星球的相對運動和位置關係,為航海航空導航提供服務。但它長久以來卻肩負著一個很重要的責任——控製美國的主時鍾。也就是說,全美國的標準時間都是從它那兒來的。從地圖上看,美國海軍天文觀測台占地是一個大圓圈,直徑約600多米。從外邊的環形大道上幾乎看不到內部的任何建築,都被茂密的綠樹包圍。1990左右我們剛來美國時,美中友協的一群美國退休老人,幾乎每個周末都驅車帶著我們到華盛頓DC裏外各個景點參觀, 當然也到過這裏參觀。但時間太久遠,都記不清裏麵的細節了,隻記得有幾座白色的三四層高的樓房,有辦公室,實驗室,健身房,禮堂等。但印象最深的是裏麵最大的一座兩層建築是美國副總統的官邸,英文稱之為“The official home of the vice president”  記得當時還照了一些老膠片照片,還為此向朋友吹過牛:你們 誰見過美國副總統官邸?  現在這個美國海軍天文觀測台仍然對遊客開放參觀,但據說不太好預定。不過我以為不是太值得花太大精力非要進去參觀那幾座不高的白房子。唯一值得看的是副總統的官邸。20多年前的老照片都找不到了,放一張網上找到的美國副總統官邸照片,拍的也不怎麽樣,湊合看吧。

3.美國副總統的官方官邸。在美國海軍天文台園內。

 

*注意!這座洋房不是大使館,而是美國副總統的官方住宅。(10C2003)

4.美國海軍天文台有四個大門。 正對34街的北門是主要入口之一。下圖是我在海軍天文台北門外照的。

(6686-10X8)

 

這第4圖是海軍天文台的北大門,門外就是挪威,芬蘭幾座大使館,正好可以順便參觀一下。這個大門很有特點:在鄰街的最外側,是一個大型數字電子鍾,顯示的時間精確到百分之一秒。 它提醒過路的民眾和遊客,這個由海軍天文台給出的時間才是美國全國必須遵從的標準時間,趕快對對錶吧。在大電子鍾旁,是一個白色的大錨,告訴人們這裏是海軍的單位。另一個有趣的看點:外邊經過大門的行人能夠見到的唯一一座內部建築(燈柱旁的白色樓房),就是美國副總統的官方住宅。

寫了不少景點,該書歸正傳,說說Embassy Row的大使館了。  從國家大教堂一側開始,沿馬薩諸塞大街下來,在Embassy Row 上一共有70多個大使館建築。精華的一大半是在西北端靠近美國海軍天文觀測台一側。在海軍天文台北門外,我們會遇到Embassy Row  上的第一個大使館群,共有六個國家的大使館建在這裏,都很有特色,成了使館街第一個亮點。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幾年在中東的死敵——伊拉克大使館, 羅德角使館,接下來是挪威阿塞拜疆梵蒂岡和獨具特色的芬蘭大使館。

5.使館街西北端的第一個大使館——美國過去的死敵伊拉克大使館, 在俄羅斯東正教堂的街對過。像個鄉間別墅。


(5407 8X6)

6.緊挨挨著伊拉克大使館的是北歐國家挪威大使館。6660-8X
 

在挪威大使館和芬蘭大使館之間, 有一座巨大的三層樓房(下圖)。 這座樓房的麵向大街的側麵,掛著梵蒂岡的國旗,使人們知道這裏是梵蒂岡的駐美大使館。我在網上或其他介紹資料中找不到關於梵蒂岡駐美大使館的介紹,我在想是不是現在世界上不認為梵蒂岡是一個國家了? 以前都說世界最小國家是梵蒂岡呢。因為我幾次路過這裏都是周末,梵蒂岡使館都閉館,無人問訊,所以我至今沒有弄清楚這一整座大樓都是梵蒂岡大使館,還是僅僅租了大樓的一部分。要知道,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全國總共才有1500多人口(0.44 平方公裏麵積),如果整座大樓都是大使館,那全國人民連教皇都搬來,差不多也住得下了。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弄清楚。

7 世界最小國家——梵蒂岡的駐美大使館

 

這一區域的最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大使館應該數芬蘭大使館了。它就坐落在梵蒂岡大使館旁邊的叢林之中。它的特點是:第一, 基本色調是綠色:大麵積的綠牆加綠玻璃,再加上四周全部由茂密的綠樹包圍環繞。為了增加綠化效果,使館前牆上還裝上了鐵架,架上爬滿了綠色的長青藤。滿眼是一片綠色的世界。第二,透明。透過大麵積的玻璃牆,內部的人們就像生活工作在綠色叢林中一樣。而外邊的人使館建築內部的結構,樓台,走廊,階梯等等。第三,使館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使館後院是一片自然茂密的綠色叢林,叢林中有一座白色帆布頂的木製陽台。 在一片綠色世界中, 白色的帆布台頂十分搶眼突出, 但卻是十分的協調和具有吸引力。

8.另一個北歐國家—芬蘭大使館

 

9.芬蘭大使館後牆外的綠色森林和陽台
 

參觀完芬蘭和挪威大使館後,沿馬塞諸塞大街的圓環路向東南走約10分鍾,就來到Embassy Row 的第二個精華區,這區中包括英國,巴西,意大利,新西蘭,丹麥和南非六個國家的大使館
10
.英國大使館是海軍天文台南側第一個大使館。非常壯觀的一座建築。 著名建築師Sir Edwin Lutyens 設計,至今仍是華盛頓建築麵積最大,最壯觀的大使館之一。 





一般大國的使館都有兩個建築,一個叫
Chancery,是辦公之處。而官員居住地在另一個建築中,稱為Residence。很多使館門牌上都注明該地是Chancery還是Residence。但也有很多大國為了生活工作方便,將ChanceryResidence建在一處的。英國的這座大使館就是設計成ChanceryResidence在一起的格局。

英國大使館後邊有一座美麗的花園,花園牆外有一座著名的雕像—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爾的雕像。這座雕像我已經在我的“華盛頓DC 深度遊(5)”中詳細介紹了,在此不多表,有興趣者可在文學城世界風情論壇中查詢。

沿著英國大使館和海軍天文台之間的環形路Observatory Cir NW 向西南走約100米,是風格特異的新西蘭大使館。新西蘭是歐洲移民殖民地國家,上層社會白人是主流, 但又有很多原駐民的中下層社會,所以大使館的風格就十分特殊。特別是它的前門, 明顯的帶有太平洋島嶼民族波利尼西亞的文化特色,或許也有一些日本民族的建築特色,見下麵第二張照片。

11, 新西蘭大使舘



12
.有一點象日本風格的新西蘭使館前門,或者說是太平洋的島國民族風格的建築。




13
.過了英國大使館,就是新穎的巴西大使館。從馬薩諸塞大街一側看,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就像懸浮在空中。

14.但是如果從它的另一側 Whitehaven Street 上來看巴西大使館,它真像一個大集裝箱。 




過了巴西大使館,在右側有一條短而有名的小街道,叫
Whitehaven Street 這條街上僅有幾座建築, 但都值得一看。 它們是:巴西大使館,意大利大使館和丹麥大使館。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特殊看點——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他夫人Hillary,美國現任國務卿在華盛頓DC的住宅也在這條街上。

15.在巴西大使館的街(Whitehaven Street)對麵,是設計新穎獨特大方的新式建築——意大利大使館。




意大利大使館的建築,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建館時間最新,風格最現代的大使館建築之一。我在見到它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它。它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

1. 如果從上往下看(即從飛機上俯瞰),它是一個正菱形形狀的建築。 據說是為了尊重東道國美國和她的建國總統華盛頓,特意設計成和美國首都華盛頓城區一樣的正菱形形狀。

2. 沿著這個正菱形的一條對角線,一條寬寬的通道將正菱形的巨大建築完全切開,而形成兩個巨大的三角形。一個三麵(前,後,頂麵)全透明玻璃牆的大廳有機的將這兩個大三角形建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明亮,寬敞的中心休息會客廳。 據說大廳內展示有意大利自古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古典和現代雕塑, 幾乎成了一座意大利的藝術展覽館。我還沒有機會進去參觀過,計劃在明年的華盛頓市大使館節進去欣賞一下。

3. 從大使館的外部照片可以見到,設計師為切開後的兩個巨大三角形建築戴上了兩片略有上翹的薄簿的黑色屋簷,這立即給這座巨大沉重的建築帶來了輕盈的感覺。

在這條一百多米的小街Whitehaven Street的最裏端,是丹麥大使館。它的建築是一條近百米長的狹長三層樓建築,正麵幾乎全部是淡綠色的大玻璃牆(窗),十分有特色。 隻可惜我是周末去的,而在周末是閉館的時間,院門一關,遊人隻能在鐵柵欄大門的縫隙間看到它的一小部分,如下圖。

16.丹麥駐美國大使館。(3200Whitehaven StreetNW)

在這裏要介紹一座在大使館街上很特殊的一座房屋, 它就是原美國總統克林頓夫婦在華盛頓DC 目前的私人住宅。它坐落在Whitehaven St 3067 號, 就在丹麥大使館鐵柵欄門的幾乎正對麵。

17 Bill and Hillary Clinten’s House.  (前總統克林頓夫婦的家)—— 3067 Whitehaven St NW


這座前總統克林頓夫婦在華盛頓的私人住宅從外表看並不大,建築麵積是5152平方英尺,內有4間臥室, 7個衛生間。目前市價約為424萬美元。有趣的是,我一人去“造訪”它時,房屋的周圍並無一人,沒有見到任何保安。我的汽車就停在照這張像的位置——門前大街上。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如果Hillary 真的以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身分參加競選並成功當選的話,她和克林頓就會住進距離這座私宅僅僅幾百米遠的位於海軍天文台內的副總統官方住宅中去。 兩座住宅(公宅和私宅) 距離如此之近,這在美國肯定也是一件趣聞。


18. 與巴西和意大利大使舘隔街相望的南非大使館。看起來還挺雄偉的。

 

華盛頓DC 的大使館街走到這裏,走了將近一半了,也該歇歇了。休息一下,再接著看華盛頓Embassy Raw 遊記(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