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鬼斧神工懸空寺 – 晉北神遊之一

(2011-06-25 14:22:25) 下一個


今年六月,回國休假兩周照顧北京年邁父母。 一日,忽聽剛從山西晉北旅遊回來的朋友說,他們的導遊透露,晉北衡山腳下的懸空寺最近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為保護這座希世罕見的古建築,上級(不知何級)決定自今年七月(某日?)開始,將禁止遊人登梯進入寺內遊覽。這消息對我來說可是一個震動。我早就知道這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等共同並列為世界十大特殊建築,有 1500 餘年曆史,懸掛在萬丈懸崖之側的中國廟宇。當我在中學第一次在畫報上見到懸空寺的照片時,就被它的驚人氣勢和它的鬼斧神工般的建築藝術所震撼,並將其列入一生中必去親眼目睹和遊覽的目標之一。但因種種原因久未成行,而這次休假可能就是我的最後一次機會了。老婆,她的弟弟和弟妹也深有同感,於是我們在簡單的準備和安排好照顧老父老母的事宜之後,四人於 6 月 7 日開車由北京出發開始了這次晉北兩日自助遊。

懸空寺位於山西北部渾源縣境內,著名的北嶽衡山腳下的金龍峽西翠屏峰峭壁之上。我們晨 8 時由北京出發,出居庸關,八達嶺沿北京至大同公路西行,在大同縣城附近向南拐向渾源縣,沿路標到達懸空寺。全程大約五小時。由於京張公路運煤運羊大貨車堵塞,我們大約下午兩點才到懸空寺。

沿從渾源縣城進衡山的大淶公路開車向東行,見到黑色懸空寺路標塔向右拐,寬闊的金龍峽穀立即躍出眼前,很容易發現鑲嵌在近百米遠的對麵高大的懸崖峭壁之上的懸空寺, 見圖 1-1 。遠遠望去,它一點也不象我想象中的希世罕見的宏偉懸空高掛建築,倒像是一件鑲嵌在一件巨大屏風表麵上的精巧的三維立體藝術品。

懸空寺是中國北魏(公元 471-523 )後期時建造的。大致是三國之後 200 年,或唐之前一百多年。北魏(始建都大同)是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占據北方時間最長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政權。 據說是財大氣粗的皇帝有一天突發奇想,要在橫山為神仙建一個能保他長生不老的廟宇,但要求此廟必須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於是就征召了天下的能工巧匠,鬼斧神工般地建造了這座舉世震驚的懸空寺。但也有另一種說法:過去雨季時橫山的山洪常使金龍峽穀中的渾河水泛濫成災,從而阻塞大同到五台山的交通,並威脅到渾元縣百姓生命財產,於是古人便想到建一座廟宇來鎮住發水作亂的金龍怪。 但是如果將寺廟建在峽穀底麵,泛濫的洪水又會威脅到廟宇的安全,這才突發奇想將懸空寺建在了峭壁之上。


圖 1-1 ,從停車場遠眺金龍峽穀峭壁上的懸空寺,就像一件小巧玲瓏的藝術傑作。

從公園停車場遠眺懸空寺是免費的,再近看就要買 130 元人民幣一張的門票了。這價兒可是夠貴的,合近 20 美元了。不過話說回來了,為了目睹和遊覽這希世珍品建築,再加 130 元也得買呀!

由圖 1-1 可大略看出,懸空寺建築在一個巨大的峽穀(金龍峽穀)的西側直立石壁之上,峽穀相對高度 300-400 米高。懸空寺背後的高山稱為翠屏峰。 懸空寺對麵的山(就是我們照圖 1 所背靠的山),是著名的北嶽衡山主峰 — 天峰嶺。懸空寺初建時,它的最高點距穀底約 100 米。由於 1400 年來穀底渾河河穀的泥沙淤積,目前已減少到 60 米。

由圖 1-1 還可以看到,懸空寺並不是建造在豎直的石壁之上,而是建造在一個巨大的向側壁內側陷入的鍋底狀凹麵內。再加上它背靠近乎南北走向的高壁,背西朝東的方位,兩側幾百米高的峽穀,這樣的難得優秀的選址,使得懸空寺大大減少了風吹雨淋的侵蝕,並使得每日的日照直射時間減少到兩個多小時, 從而大大延長了懸空寺的壽命。說明一下,這個峭壁上的內陷表麵,並不是為建懸空寺人為開鑿的( 1400 年前恐怕也沒這個能力),而是天然形成的。

買票進入旅遊景區,向懸空寺走進。你會發現,越接近懸空寺,你就會越感覺到它的力量和魅力。圖 1-2 是在一百多米遠處的懸空寺全景。圖 1-3 已是距懸崖腳下五,六十米拍攝的照片了。


圖 1-2 , 懸崖峭壁上的懸空寺全景。崖下巨石上“壯觀”二紅字為李白所書。

近距離仰望懸空寺,才真正由內心感到它的震撼。圖 1-2 是懸空寺全景近照。你根本無法想象,以 1500 年前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將這樣一座巨大的樓閣架到 100 多米高的豎直峭壁上的。由圖中可見,懸空寺的左側,即建築物下有巨大粉紅色基石的部分,被稱其為“寺院”。 這部分其實並不驚險。 而右側的兩座南北對峙的三簷歇山頂危樓,圖 1-3 ,才是懸空寺的最精華所在。這兩座三層樓閣淩空飛建,下部絕無磚石支撐, 絕對的懸空而建, 離地麵近百米,鑲嵌在絕壁之上。三麵環廊圍抱之中,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梁棧道相連,木質樓梯溝通,高低錯落,迂回曲折,絕對的一流布局設計。由圖 1-3 中可見,兩樓的一層由一座在岩石峭壁上開鑿的石頭棧道相連,(要很仔細看才能看到),而另一座木製棧道連接了兩座建築的第三層樓。在右樓的最右側,還有兩個大小不一的懸空觀景陽台。
 

        
圖 1-3 ,懸空寺右側的兩座南北對峙的三簷歇山頂樓。 懸空寺建築的精華所在。



圖 1-4 , 懸空寺入口 – 左側靠山的黑色小門。(從另一角度欣賞懸空寺。)

同大多數寺廟一樣,懸空寺的山門麵向南。 但由於門麵要與石壁垂直,不能建的很大,但我不知為何建的那麽小,小到和我們的一般家庭住戶房門尺寸一樣了。圖 1-4 中“懸空寺”黑色門牌左側的黑色小門就是懸空寺的山門。

近入狹小的山門,就到了懸空寺的內部。可以想象,懸空建在豎直峭壁上的寺廟不會允許有很大的建築麵積的。 懸空寺的整個建築麵積僅僅隻有 152.5 平方米,這隻相當於美國的一座普通居民連棟屋的麵積。但在這狹小的麵積上,卻建有大小 40 餘間宮殿,佛堂和樓閣。那末每間宮殿或樓閣的麵積之小就是可想而知的了。有的介紹稱懸空寺的特點是“小,巧,精,懸”,我想其中的“小”就是指的宮殿麵積之小了。舉一空間狹小之例:因為所有能站立拍照之處都是緊靠宮殿外牆壁的走廊通道上,所以你根本沒有方法照一張好照片, 大多數照片都是很近很近的近照,所帶的相機又是不帶廣角的小傻瓜機,所以大多照宮殿的照片看起來不好。圖 1-5 是我照的懸空寺大雄寶殿殿門及殿內菩薩,不倫不類。不過這個大雄寶殿也有個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雄寶殿。另外由於宮殿太小,所以裏麵的佛像尺寸比真人還小,圖 1-6 。


圖 1-5 , 懸空寺中的世界上最小的“大雄寶殿”。


 
圖 1-6 ,由於宮殿的空間很小,裏麵供奉的佛像尺寸比真人還小。


圖 1-7 ,密集的懸空寺宮殿群。這張照片上一共照出了 10 座宮殿。


圖 1-8 ,連接懸空寺兩座三簷歇山頂危樓的懸空木製棧道。

圖 1-8 是連接懸空寺兩座三簷歇山頂危樓的懸空木製棧道。這個木棧道是連接北麵兩座三層樓閣第三層的交通要道。它也是懸空寺海拔最高的走道, 同時也是懸空寺最驚險之處。由圖 1-3 可見它的驚險。走在上麵,會感覺到它在腳下晃動,伴隨著腳下木板的吱吱作響聲,會使一些膽小的遊客不敢邁步前行通過,轉而下樓走一層的石頭棧道。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會覺得很安全的,請看照片 1-8 中的這三位同胞,緊靠著棧道外欄,麵帶微笑的照相,盡管腳下是萬丈深淵,卻一點兒沒有緊張害怕的表情。在圖 1-8 的下部可以清楚的看到連接兩座三層宮殿第一層的石頭棧道。圖 1-9 是在下麵石頭棧道向上仰角拍攝的木棧道的下部建築結構。



圖 1-9 ,懸空寺支撐樓閣和木棧道的橫木樁和立柱。

由於職業關係,懸空寺的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是此行中最令我神往和關注的,記述如下:

1. 近十座幾十噸重的宮殿是如何鑲崁在(或掛在)九十度的石頭峭壁上的? 圖 1-9 是從連接兩個第一層樓的石頭棧道上仰臉向上拍照的三層樓上的木頭棧道和宮殿底部的木頭支撐結構。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有兩個結構支撐著整個宮殿和棧道:第一是從石壁中橫向深出的粗大木橫梁,稱之為“飛梁”。他們都是 50 厘米見方的幾米長的硬木,一端深深插入到預先開鑿好的石壁上的深孔中,一般插入石孔中 2-3 米,而外麵隻留一米多。而宮殿和棧道就建築在這露在外麵的一米多寬的飛梁上。為了使其穩定牢固,插其入洞之前,在飛梁入洞的端麵上開一橫槽,將一木楔半插入槽中。獎飛梁插到洞底之後,再用力繼續打入以強迫木楔撐開木梁,使其向兩側漲開而牢牢卡在石洞中。整個懸空寺一共有 27 根這樣的飛梁,它們是支撐懸空寺建築的最主要的結構。圖1-10 是我為了大家了解的更清楚而畫的飛梁簡單的結構和原理圖。不感興趣者可跳過。(由於使用的繪圖軟件沒有中文功能,隻好用英文解釋,見諒。)


圖1-10,支撐懸空寺樓閣的“飛梁”的結構和原理圖。

2. 圖 1-9 中還看到很多細長的立柱(約 10 厘米直徑)也在起著支撐作用。整個懸空寺一共有 30 根這樣細長的立柱。 對於它們的支撐作用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盡管細小,但也起到一定的輔助支撐作用。另一說法是我們參觀時,聽到我們旁邊一個旅遊團的導遊講的,即認為它基本不起支撐作用, 隻是個擺設,是為了減輕遊人在參觀懸空寺時的恐高心理後加的。這位導遊居然說,這些立柱是為減少遊客的心理壓力, 1980 年才加的。這就有些不合邏輯了,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麽我們看不到 1980 年以前沒有立柱的懸空寺照片? 我倒是傾向於第一種說法,立木支千斤嘛,總起點作用。

3. 在最開始,這些大木頭建築材料是怎麽運上這 100 多米高的峭壁上的? 一九八幾年,考古人員在懸空寺南的峭壁之上發現有兩排方形石孔, 沿河道上方一字排開, 見圖 1-11 。 於是有專家推測,這兩排方形石孔應該是當初建寺時,人們為了運輸建築材料而建的運料棧道的遺跡。

4. 所有用於 27 根支撐懸空寺樓閣的粗大木料,都是經過精心選材和處理過的。他們是從橫山老林中精心挑選的鐵杉木,並用桐油浸泡,因此上千年來沒有被蟲蟻咬蝕,也不怕風吹日曬雨淋。



圖 1-11 ,舊古棧道的遺跡。

懸空寺還有幾件值得注意的事,也簡單記述一下,有興趣者可以各取所需。

1 .懸空寺最北一座三層建築的最上層,被稱之為三教殿。在這個殿中,佛,道,儒三座教主尊像共處一室,佛祖釋迦摩尼居中,老子和孔子分坐左右。這是中國寺廟建築中唯一的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 因此是懸空寺中很特殊和值得炫耀的一件事。至於此廟的成因,據說是金朝原以道教為國教,占領中原後,便要將原供奉佛教的懸空寺改為道教,在遭到漢人集團佛教勢力反對後,改為佛道共處。但是朝中的儒官貴族們也提出要在寺中尊寵儒教, 最後皇帝隻好折中,同時尊寵三教,便有了這座三教殿。據說後來懸空寺躲過許多政治和戰亂災禍,和它同寵三教也有關係。

2 .懸空寺雖然廟小,也有曆史名人來遊覽。 有兩個名人石刻題字,分別是詩聖李白和徐霞客。李白觀後,似乎一時並未找到詩句靈感,於是大筆一揮,在寺下懸崖旁的巨石上,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 並在“壯”字後邊又加了一點,應該不是寫了錯別字,而是故意加的,來表示懸空寺比壯觀還多一點。總之要與眾不同。見圖 1-2 。

3 .我們這次真算是幸運,參觀時全寺的遊客統共也就二,三十人,可以自由自在的逛個夠,照個夠。但懸空寺有時會人滿為患,擁擠不堪,幾百遊客會同時來此參觀。 圖 1-12(下圖)引自網上一篇遊記,他們那次遊覽懸空寺時,可謂人山人海,看照片中擠的那樣,都會令人遊興大減。從該照片估計,擁擠時總計會有一千多人同時登上懸空寺, 按一人 70 多公斤算,總計就有近 100 噸的重量壓在懸空寺上,而寺廟仍安然無恙。這也近一步證明了懸空寺建築結構的堅固,建築質量的可靠。
 

圖 1-12, 擁擠時的懸空寺(圖片取自網上一遊記,不是我們這次)

4 .懸空寺初建時可能大部分經費是由皇上撥的款,但也有民間集資的款項,特別是之後的維修經費。我們在參觀時,無意間進入一間堆放陳舊家具雜物的小宮殿。 我們發現內有兩座一人多高的石碑,石碑上記載了某次集資捐款的人名和捐款的金額,滿滿一麵足有幾百名捐款者,見圖 1-13 ,足見當時周圍鄉紳對修建懸空寺的熱情。


圖 1-13 ,懸空寺內收藏的募捐者姓名紀念碑。

我們四人在懸空寺內遊覽了大約 3 個小時,在遊客不擁擠的情況下,3 小時也足夠了。下午 5 點,離開懸空寺,向第二個目標 -- 山西應縣木塔進發,並準備第二天的著名景點雲岡石窟一遊。

當汽車拐上恒山腳下的大淶公路,回頭再最後看一眼遠處浮在萬丈懸崖上的懸空寺,一種惜惜而別的心情油然而生。再見了,美麗壯觀的懸空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野性 回複 悄悄話 好遊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