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

講述我自己的故事
正文

公司裏的真實的謊言

(2011-02-14 11:37:33) 下一個
       
        我們公司是一個從事市政和環境等工程項目的設計公司。公司從知名度到業務範圍在北美甚至全球的同行業中都是佼佼者。公司的上層領導們一直以來的遠大戰略目標是要每五年將公司的規模翻一番。而這一挑戰性的目標從公司成立至今的半個多世紀裏被曆屆領導們一直有效地保持著。公司在業務不斷壯大的同時,領導們也不忘記軟環境的建設。我們公司已有許多年被美國的財富雜誌評為頭百名最佳工作環境的公司之一。的確公司從硬件設備到文化氛圍都是相當不錯的。公司的全球性我當然是看不見,但就我所在的部門裏,同事之間的關係是融洽的,領導們也都是非常的友善。

        在那個宏觀戰略目標的指導下,我們公司在三年前,也就是那經濟形勢最火的時候,大出手筆一口氣買下一個大型的石油設計公司。這次收購的原因據說是由於當時這家公司的幾位高官因涉嫌行賄美國的某些議員而被FBI調查,導致群龍無首。我們這邊的一位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曾透露過,當時還有許多公司都有購買這家公司的意向,但後來都因種種原因而退出,最後隻剩我們一家。

        買下這家石油設計公司後,公司的業務自然就擴大到了最賺錢的石油領域。這當然符合公司的總體策略,然而不幸似乎也恰好從那時開始。我也就從那時起開始了解了許多石油設計公司裏的真實的謊言。

        被收購的這家公司的名聲向來不佳。大約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吧,公司從上到下都充斥著不誠實。自從大頭被關進監獄後,中層領導們為了讓公司能賣出一個好價錢就拚命地招人,並從銀行貸款墊付設計費,在周邊拿不到項目的情況下,包攬了俄羅斯一家信譽極差的公司的項目。許多從其他公司跳槽過來的有識之士看到這種情況後又紛紛跳走。隻有那些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或胡亂被網至名下的,從此便算是找到了可靠的飯碗沉積了下來。而我們公司的領導當時卻又昏了頭,擔心那些"技術骨幹"會在動亂中跳槽,居然免費贈送了許多公司的股票以期他們留下。然而這些骨幹們在公司被收購後發現原來收購他們的公司領導們都和善有餘而嚴厲不足,於是便開始搶奪公司的重要位置。曾經公司裏的許多部門經理,區域經理甚至加拿大地區總裁一職都被掠去。直到去年年底公司的美國總部才感覺到事情並非按預期的計劃發展而進行了撥亂反正,"退休"了那位加拿大總裁,炒掉了一些部門經理。這才平息了許多人心中的不平。

        不知是由於經濟蕭條還是由於那個倒黴的收購,公司這幾年來一直在低迷中徘徊。許多部門機構被合並重組,大量人員被解雇。據消息來源顯示去年公司的裁員率高達12%。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地尋找新的增長點。原來不屑一顧的那種幾十萬元的小活現在也終於放下架子去和一些小公司競爭,可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客戶當然不會願意將小項目委托給具有龐大管理機構的大公司去作。

        我在經曆了一段時間上班無事可做的煎熬後,被安排到了另外一個石油項目上去工作。這個項目是我們和另外一家公司和幹的。我們被要求到那家公司去上班,於是我就有了機會去了解那家公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在經曆了近一年的工作後,我又一次深深地體會到巨大的經濟利潤背後存在的機構臃腫和效率低下的弊病。

        與我們合作的也是一家頗具知名度的石油設計公司。這樣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龐大。龐大的結構是靠項目的巨額預算支撐著。這種機構是可以伸縮的。伸縮的周期和項目的周期是同步的。通常在項目的初期和結尾往往是這種公司比較精簡的時候。而在項目的峰期則是非常的臃腫。臃腫的程度取決於項目的大小和客戶管理的鬆緊度。這家公司據說在鼎盛時期光中國人的一次新年聚會就將中國城的一個大飯店全部包下。當然眼下的經濟形勢不可能有當年的氣勢。即使如此,目前光這家公司在這個項目上就已經有近六百人之多。

        這是我參與的的第二個石油項目。在這個項目上我是個不起眼的角色。有了上一個石油項目的經驗後,我對自己現在的位置是滿意的。我不需要象當頭的那樣每天去應付開會,討論問題,和一些的政治人物打交道。我每天上班的任務就是躲在我的角落裏摩蹭著項目負責人分配給我的那點事情。雖說我對角色是滿意的,但對任務卻覺得沒勁。上班的大多數時間是無聊的。手頭的許多事情簡單得高中生都可以幹,可一些人整天卻為這些小事煞有介事地開會研究。

        記得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群猴子。一次他們撿到了一個西瓜。可是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有吃過西瓜,於是他們決定開會研究怎麽吃。其中有一個老猴子說他雖然從來沒有吃過這種瓜,但他吃過香瓜。香瓜是吃皮的,所以他認為這個瓜也應該是吃皮的。而當中有一個小猴子反駁說他吃過這種瓜,應該是吃瓤的。在場的猴子們看到老猴子那一把年紀都認為他一定是正確的,沒有人願意相信小猴子。於是他們最後決定罰小猴子吃西瓜瓤,而他們大夥將西瓜皮分了吃。這是一則笑話,然而這種笑話每天都在許多公司裏反複地演繹著。隻是許多人身臨笑話其中不覺得可笑罷了。

        巨額預算的石油項目通常的設計周期都是以年計的,所以能在這種大型項目上混上一個位置就意味著一段時間內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再說石油公司都是家大業大,沒有人會在乎工作效率的高低或管理水平的優劣。我所經曆的上一個石油項目的客戶曾經就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們的項目進度是關鍵,如果你的建議不超過一百萬的話請不要浪費時間去討論。口氣之大令人咋舌,結果那個項目的管理一塌糊塗,最後不僅進度沒有控製住,最終因資金短缺無法進行下去而不得不宣布下馬。

        石油工程項目的特點是開會多。一些人幾乎每天的大多數時間都是泡在會議室裏的。一個洋人同事曾跟我說過他很喜歡開會,因為這樣一天的時間過得很快。不過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會議多是圍繞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討論個沒完。按時髦的話說這叫Team Work。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沒有人願意擔當責任。一旦會議作出一個決定,每個人都在想著將來出了事怎樣來保護自己。這裏有一些司空見慣的怪現象。許多的專業負責人和項目主管都不是注冊工程師。而有些工程師到了項目的末期需要蓋章簽字時就紛紛跳槽跑到別的公司裏躲起來,讓別人去為他們承擔責任。

        可是當如果項目上有什麽出頭露臉的機會時,這些人便爭先恐後地跳出來沾邊。我曾在項目的網頁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油井平台小組為項目節約成本近兩千萬元。新聞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油井平台小組在項目經理xxx和工地經理xxx以及項目工程經理xxx的帶領下,尋找各種機會降低造價。小組成員從各個方麵嚴格提問和挑戰平台的原有設計,通過開會與討論在不影響質量和安全的情況下刪減和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設計,從而降低了工程造價 …… 新聞最後沒有忘記感謝客戶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並附上項目經理的一句鼓勵的話,然後是小組成員的名單及合影。

        其實明眼人心裏都清楚,這種"節省"就如同許多商店裏的"打折"一樣。先把價格抬上去然後再掛上一個"打折"的幌子以騙取人心。看來這樣的假、大、空新聞不僅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特有產物。隻要有追求名利、地位和金錢的地方這種現象就一定存在。所以不要有什麽種族歧視,不要有什麽政治偏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程度不同而已,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罷了。

        在這樣的公司裏,人們早已不懂得什麽叫事業,什麽叫責任。人們原有的一點良心早就被金錢、福利給衝淡了。辦公室裏轉一圈,你就會看到有人在享受著永不休止的Ccoffee Break,有人在滔滔不絕於頭天晚上的球賽,或眉飛色舞地談論著某明星的醜聞。辦公室裏有的是政治家,體育評論員和狗仔隊員。被我們收購的那家公司的一位員工曾跟我說過一件事。幾年前他們為了消耗掉一些項目上的巨額預算,就鼓勵員工加班。於是每個人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在十個小時以上,甚至有些人就幹脆填上十二小時,而且周末還要加班。可實際並沒有那麽多的事情可做。於是許多人早上來了之後先是Log In電腦,然後去逛商場或去辦自己的私事。下午回來後再Log Off電腦,這就是一天的加班。所以這些人的時間表每周都是在六十小時以上。我曾經有過一周緊張工作六十小時的經曆,我知道那是相當的疲勞,是一種幾乎要超出人體極限的疲勞。偶爾的一兩個星期也許還可以忍受。時間長了體力和精
力都會崩潰。如果不是靠欺騙、造假,那些人不知要吃什麽樣的興奮劑才能讓他們保持那樣旺盛的鬥誌。 

        耳聞目睹了這許多公司裏的真實的謊言,我隻感覺到異常的鬱悶。周圍的虛偽和欺騙象是厚重的泥土要將我淹沒,讓我窒息。我並不想讓這積習的鬱悶來麻痹自己,可我又自知無能為力。匹夫撖樹、螳臂擋車,我無法改變這醜陋的現實,於是我也就隻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