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時間與空間

(2014-10-15 09:43:47) 下一個
時間與空間                          09-20/2012
1986年, 我的小女兒五歲,當時我家住在海澱區薊門橋旁邊的一棟12層高的建築裏的第12層。我家的陽台坐北朝南。那時候北京沒有多少高層建築,我們這座12層的建築突兀在那裏,從陽台向遠處望能夠看得很遠,視野非常開闊,像是從空中俯覽北京城。因為沒坐過飛機,所以能夠“登高遠望”,是極大的享受。向東南看去,能夠看到景山的山頂和北海的白塔,所以我們經常在陽台上眺望遠處。也會猜哪個是白塔寺的白塔,哪個是郵電學院,哪個是政法大學,看遠近的高低建築。雪天看屋頂上的白雪,遠近白茫茫的雪天雪地;春天看綠樹的碧綠叢叢;夜間看天上移動的“星星”,我告訴我的小女兒,那是飛機,有時候一架飛機會沿著北京城的上空作環形飛行,我就告訴她那是保衛北京的警衛飛機,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隻是想當然。偶爾還會看到“流星”我就告訴她什麽叫流星,讓她看流星後麵的樣子像掃帚,所以流星又叫掃帚星。最迷人的是遠處天與建築相接處,迷迷蒙蒙的,看不清楚邊界,留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休閑日和晚飯後在陽台上向遠處眺望,會使人心胸豁然開闊,我經常會由此產生許多聯想。例如人生不過是宇宙長河中的一瞬間,人生當中的得意與失意相對於曆史的發展,不過是過眼煙雲,不必過於在意;“人生如寄,多慮何為”,“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上雲卷雲舒”等等。它會讓我忘記所有的煩惱,身心都輕飄飄的,似乎融於天地之間,似乎飄向宇宙,回歸自然,沉浸在“無為”的時間和空間之中。
這時候也是我的小女兒最向往的時間,這個5歲的小姑娘也喜歡跟我一起在陽台上眺望遠方,一同遐想。她讓我把她抱高一點,能夠看得更遠一些,我總是擔心她不小心摔下去,不敢在陽台邊上抱她,就抱她在窗台上站著。她不喜歡說話,總是專著的凝望。後來有一天她忽然問我:“媽媽,北京城的邊兒在那裏呀?”我愣住了,這是一個立體空間的概念,她現在還隻是想到了北京城,往大了說,中國的邊兒在那裏呢?宇宙的邊兒在那裏呢?“邊兒”是一個數學上線的概念,北京有邊兒嗎?我不記得當時我是如何搪塞這個5歲的小女孩的,但是我記住了她的問題,一個現代科學家都難以回答的問題。
又有一次,她仰望著星星問我:“媽媽,日子怎麽總也過不完呢?”我又愣住了,這是一個時間的概念。這個5歲的小腦袋瓜兒怎麽會有這樣的問題呢?時間向後算是找不到頭的,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年以前,幾百萬憶年以前,這個世界是個什麽樣子呢?向前算也是找不到頭的,幾億萬年以後宇宙會是什麽樣子?這些問題科學家們至今也難以解答。是啊,每一個人的日子總有過完的時候,那是一生,但是我們所處的空間,時間是無限的,宇宙的“日子”是永遠也過不完的。有人說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那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麽樣呢?我又如何給這個5歲的孩子講明白呢?或許她後來學習的數學,那個數軸,它的兩端是無限的,這能幫助她解開這個謎。但是結果也不過是:就人類目前的知識,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限的,這是最好的回答嗎?
一個5歲的孩子,看著天地,望著星星,問出:“北京的邊兒在那裏?日子為什麽總也過不完呢?”這樣的問題,她的年紀還想不到時間,空間這些抽象的概念,隻有她能理解的“邊兒”,“日子”這些詞。不過人類的科學研究,科學思維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隻可惜,我不是一個好的科學思維引導者,沒有沿著她的思維給她任何啟發,讓她在“問題”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幫助她用科學方法解決她的問題。
將近30年過去了,我一直在想,孩子們的想法是幼稚的,天真的,也是驚人的坦率,直達主題。有些很簡單的問題會“研究”出巨大的科學道理,就像牛頓從“為什麽蘋果熟了會從樹上掉下來”的問題開始,研究出萬有引力。試想稍有一點閱曆的人,誰會問:“日子怎麽總也過不完”這樣的問題呢? 但是你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嗎?我們,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任務是什麽?如果我的孫子,孫女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應該如何作答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