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圍爐夜話】116,美國大選(十六)工會對大選的影響

(2020-09-13 18:11:47) 下一個

2020年8月25日  周二  晴

庚子年七月初七

?

美國大選

 

 導 語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2020),於2020年11月3日舉行,是美國第59屆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製度為選舉人團製度,根據現行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美國總統任期為4年,可以連任一屆。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將在以唐納德.川普為代表的共和黨與以喬.拜登為代表的民主黨之間展開。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同時,眾議院435個席位,參議院33個席位也會進行改選,以產生第117屆美國國會。

 

美國總統大選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關鍵點,它決定了美國的政治發展方向,尤其是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種族騷亂,更加加深了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對立和種族之間的鴻溝,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決定著美國的主流政治傾向是繼續向左轉還是向右轉的關鍵分水嶺。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對世界未來將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美國日益抬頭的孤立主義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將影響到全球的地緣政治、國際貿易和區域穩定,所以也是全球矚目的一次大選。

 

影響總統選舉因素很多,【圍爐夜話】將從聯邦體製、選舉製度、兩黨政治、經濟走向、族裔分布、宗教傾向、工會和女性,搖擺州選情分析等層麵,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的展開全麵分析。

 

【圍爐夜話】將以紅(共和黨)藍(民主黨)兩營競選策略和選情發展,進行沙盤推演,對誰能獲得2020年總統選舉做出準確預測。

 

政治:政,指的是製度和秩序,治,指的是社會狀態和治理方式。

 

權力:指的是影響和支配政治的能力。

 

權利:指的是在法律框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力量。

 

利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權益。

 

美國華裔的當前任務是獲得自身應該得到的權利,通過爭取權利而獲得利益。

 

華裔的後續任務是尋找戰略同盟,通過同盟的力量來獲得權力,並且通過同盟獲得的權力,來達到我們期望獲得的權利。

 

誰是我們華裔的敵人,誰是我們華裔的朋友,這是華裔當前的首要問題。

 

請跟隨【圍爐夜話】,一層層的撥開美國政治迷霧,一點點看清美國政治版圖,一步步分出敵我態勢,一局局演繹選舉發展趨勢。

 

期待幫助朋友們找到心中的敵我。

工會對大選的影響

 

 

前段時間,隨著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放,讓很多網友都關注到了美國工會這個組織。

 

在該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工會對於美國福耀玻璃工廠的運營,其影響是十分大的,那麽美國工會是什麽組織?美國工會有多強大?

 

(一)

美國工會的組成和發展曆史

 

工會(Trade unions)是受法律認可,代表勞工利益的組織,工會行使集體協商權,為會員談判勞動條件、工資、福利,並監督、糾正雇主違法或違背勞動契約的管理行為,必要時以爭議行為作為談判籌碼,較大的工會還會透過政治遊說或競選,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及各州政治人物的決策。

 

01

美國工會的組成

 

美國工會全稱為:美國勞工聯合會-勞聯,是美國熟練工人的行業工會聯合組織,成立於1886年。

 

美國工會主要由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組成,而鋼鐵工人聯合會(USW)和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則是美國工會的主體。

 

國工會曆史悠久,隨著由弱勢群體發展至現在具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的社會群體,作為三大主體之一的美國工會對美國現代產業關係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013年美國工會成員為1450萬人,工會組織率僅有10.8%,其中政府和公共部門的工會會員率達到33.9%(警察、郵局、消防、教師),而私營企業會員率僅有6.4%。

 

此外黑人的會員率高於其他族裔,男性高於女性,夏威夷和紐約州的會員率最高,南卡和北卡的會員率最低 。美國50個州的工會會員主要集中在美國東北部和加州,工會領導者和成員以愛爾蘭裔天主教徒為主。

 

在美國,“國家勞工關係法”的出台後,工會得到了美國法律上的認可,為美國工會的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工業的各行業都成立工會,鋼鐵行業中幾乎所用的鋼鐵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工會。“國家勞工關係法”規定了工會的職能,即通過勞資雙方集體談判達成的勞動協議決定工人的工資、福利,這極大地提高了工會的地位和作用。

 

但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工會也開始受到質疑,不少市場人士表示,美國工會的存在,極大降低了行業的生產效率,雖然美國工會強調保障每一位勞動者的權利,但在另一方麵,也會保護部分工作不努力的人群。

 

02

美國工會的發展曆史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對人類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變革,勞資關係逐漸受到社會矚目,工會也隨之誕生。

 

美國早期的工會誕生於南部戰爭之後,1880年代的勞動騎士團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勞工團體。1886年美國勞工聯合會成立,19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其中【華格納法案】保障工會的組織權利,促使美國工會快速發展。

 

1946年國會通過【塔夫特.哈特萊法案】,禁止工會向候選人提供政治獻金,1959年通過的【勞資關係報告法】,限製有犯罪前科者擔任工會管理職務,從而加強聯邦政府對工會的行政控製。

 

曆史學家謝穀德(Peter Shergold)通過對比19-20世紀之交的美國匹茨堡和英國伯明翰發現,美國熟練工人的實際收入(考慮物價等因素)是英國工人的兩倍,而非熟練工人實際收入與英國類似,卻要麵對遠高於熟練工和歐洲同行的工傷風險、更長工作時間、更少社會福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工廠全速運轉,勞動力充分就業,AFL等工會組織借此要求增加工資和工會影響力。為了避免戰時發生大罷工,伍德羅·威爾遜政府專門成立了全國戰時勞工委員會(National War Labor Board)與工會談判,並將工會領袖龔帕斯(Samuel Gompers)納入重要的國防委員會。作為回報,龔帕斯和AFL等工會大力支持美國參與戰爭,並激烈批判當時的對手工會、左翼反戰工人組織“世界產業工人”(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導致後者最終被美國政府關停,影響力一蹶不振。

 

在20世紀二十年代末經濟蕭條的背景下,胡佛、羅斯福總統先後推出優惠工人的政策。與此同時,以羅斯福新政為標誌,民主黨成為主張政府幹預市場、提供社會福利的左翼進步主義政黨,與工會暫時結盟。

 

羅斯福的【國家工業複蘇法案】允許工人自行組織和集體談判議價,並部分保護工人免受企業家和反工會組織的暴力和囚禁;在羅斯福時期,美國工人(尤其是低收入工人)群體開始脫離始於林肯時期的政治盟友共和黨,轉向民主黨。

 

工會五十年代與左翼工人組織合並形成延續至今的全國性工會AFL-CIO。兩工會於1955的結合標誌著美國工會規模達到史上高峰,此後工會也在平權運動等左翼運動上發聲,支持肯尼迪等美國左派政客(實質是愛爾蘭裔天主教徒工會成員支持愛爾蘭裔肯尼迪);然而總體而言,由於羅斯福時期政府、工會和工人的同盟不複存在,美國工會自五十年代極盛時期便開始一路衰落。

 

1981年的職業空管員組織(PATCO)罷工運動失敗標誌著工會運動徹底失勢。該組織在1980年總統選舉中曾支持裏根,但在1981年8月由於對裏根政府提供的空管員漲薪政策不滿而罷工(首先是工會違約,另外政府雇員在受聘時都簽署了不影響政府運作的合約),並波及美國大量商業航線。

 

裏根政府的交通部對此作出強硬回應,緊急征召臨時工,並對員工進行最後通牒,最終導致約13000名工會成員被聯邦政府列入黑名單,PATCO隨之解散。該事件導致美國罷工數量驟減,工會在美國企業,尤其是私企內的影響力一落千丈。

 

美國工會組織率在1954年達到35%高峰,工會會員則以1979年達到2100萬為最多,之後工會成員開始逐年下降。

 

03

美國工會的政治觀點

 

美國工會提倡美式共和製,主張財政平衡和減少政府幹預,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極左的無政府主義。同時美國工會也具有一定排外性,甚至種族主義色彩。在大規模工會成立之前,美國罷工很大程度上源於熟練工人和工廠年輕工人、移民的矛盾。

 

國際工人運動發展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從馬XX的觀點出發的,主張通過階級革命,改變生產資料所有製,即徹底“取消工資製度”。

 

第二種觀點是韋伯主張的“產業民主”。19世紀末工人和工會的狀況出發,認為應當由工會以民主原則來確定勞動和經濟條件

 

這兩種理論淵源對於工會應當扮演何種角色,以及如何理解集體談判的主要任務上存在重要差異。在馬XX眼中,工會的必要性從根本上是源於階級衝突,從而鬥爭應當超越單純的物質利益,而指向社會、法律、政治關係中的結構性不平等。

 

韋伯提出,國家法律設定勞工利益的底線,而產業社會應當遵循民主國家的民主原則,通過獨立於資方的工會以集體談判的形式協調經濟利益

 

80年代末之前馬XX主義在意識形態上影響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同樣普遍的是,“產業民主”理念奠定了歐美勞工運動的實踐基礎

 

美國對勞動問題的關注則化約為“產業關係”框架。隨著蘇東巨變,國際上對意識形態的爭論基本終結,剩餘價值生產不再受到質疑,從而現代經濟政策的核心變成了“工人階級與其主人合作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以及對剩餘價值進行再分配”。

 

許多觀點認為工會發展主要是XX主義運動推動的,實際是曲解了工會發展曆史。

 

其實最早關注工人階級被剝削狀況的是天主教,羅馬天主教廷從19世紀開始每年都會下達【勞工】招諭,表達對處於弱勢群體勞工的關注和要求給予幫助,號召工人通過工會展開工人運動,以期獲得工人利益。

 

美國早期工會成員多是愛爾蘭裔,以及來自東、南歐洲的天主教移民,關懷弱勢群體與天主教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具有直接關聯。

 

電影【愛爾蘭人】就真實反映了天主教徒(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工會與黑幫之間的關係。

 

世界上的工會組織都與天主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波蘭XX工會就是天主教與工會最成功的結合,也是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直接造成東歐X變的工人運動。

 

幸運的是美國是由基督教(新教)為主建立的國家自由、民主和個人奮鬥、自由競爭精神是社會意識形態Foundation(基礎天主教意識形態不是主流19世紀工人運動興起時,美國正值西進運動,而且兩黨政治已經成型,工人運動無法形成第三大黨。韋伯的溫和產業民主思想影響了美國工人運動所有這些都導致了美國工人運動沒有出現大量暴力和革命的形態

 

如果沒有上述條件,美國無法擺脫淪落如南美三流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

 

 

04

美國工會的現狀

 

工會組織在美國處於持續衰落狀態,當前的美國工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首先是勞動在GDP中的比重自1970年以來持續下降(FRED數據,以工人的工資、獎金和補償計算)。

 

2,其次,在美國工人中占比下降的頹勢仍然未能解決美國國家勞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的各工會會員在2018年約占美國勞工人數的11%;而這一數據在八十年代初可達20%以上,五十年代還會更高。隨著近年來大量非工會勞動力進入市場,保健、餐飲等工會色彩較弱的行業快速擴張,工會會員的比重被非公會勞工稀釋。

 

 

3,由於製造業總體上占比下降,短期合同工人數上升,美國工會成員的數量也在下降。這種現象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包括德國等製造業強國。

 

 

 

美國工會衰落有其曆史原因和發展邏輯

 

1,政治因素。美國在二戰中遭遇了煤炭產業罷工,戰後遭遇鋼鐵產業罷工,1946年幾乎出現影響全國經濟的鐵路罷工,這些罷工運動都被視作“發國難財”,從而激怒了美國民眾。

 

隨著蘇聯成為主要威脅,CIO開始清除內部共產主義者,而AFL更是旗幟鮮明地反共,美國工會在組織爭取勞工權益的運動,但缺乏群眾——包括工人群眾——的支持,同時也不可避免成為保守派共和黨人,以及南方保守民主黨人集火抨擊的對象。

 

2,組織因素羅斯福為了保護工會權益推出1935年【國家勞動關係法案】,該法案從法律層麵要求工會以工廠為單位進行組織,而不得以行業進行組織,斷絕了CIO等組織在美國建立行業工會的可能性。事實上即使是在AFL與CIO兩大工會合並的20世紀五十年代,這兩家工會會員總共也隻占據美國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國勞工組織工會最初是為了議價權,是勞工在強勢資本家麵前維護自身利益的自然產品,但這又決定了美國工會具有小團體的排他特性,一個資本家的工廠裏很可能有多個規模較小的工藝工會相互競爭。而資本家不但實力雄厚,而且樂於挑動小團體間內鬥。

 

3,法律因素美國社會和英美法係具有強大的反集體主義、反社會主義傳統,這使得工會在美國缺乏生存土壤。

 

 

在經濟意識形態上,美國主流觀點長期為保守財政、自由市場的觀點,信奉市場競爭,不支持工人運動。在法律程序上,英美法係在曆史上不支持罷工,這也是英美法係普遍經濟發達的重要因素。

 

 

4,工會與黑幫關係的因素。工會和黑幫曆來有著不可分的關係,1950年代在紐約召開的黑幫會議,其中有超過半數是工會的頭目。1930年代上海的青紅幫,也是從工會(例如碼頭工會)演變來的。

 

由於美國工會的小圈子性質,工會成員常常和黑幫關係密切,有時選擇采取極端暴力行動,部分事件在美國社會造成惡劣影響。1922年的伊利諾伊州赫林大屠殺,美國礦業工人聯合會殺死了23名非工會成員——由礦場主雇來取代罷工者的工人,引起社會嘩然。

 

 

 

部分工會組織,如全國卡車工會與犯罪組織交往密切,數次使得美國眾議院舉行相關聽證會,其領導人貝克(Dave Beck)和霍法(Jimmy Hoffa)等人的內鬥和腐敗引起聯邦政府調查。1934年發生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工人暴亂就是卡車工會組織的。

 

5,科技進步。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生產流水線和工作崗位實現了自動化,工人的需求也開始減少。如矽穀的碼農們,高薪水和競爭也導致他們沒有參加工會的意願。

另外工會為了保住員工的崗位,還經常會阻止企業技術革新。這被認為是美國製造業遭到日本和歐洲趕超的重要原因。

6,經濟結構轉型和全球化因素。全球化導致大量工作流失,傳統企業工人失業,是造成產業工會成員減少的主要原因。

7,基督教複興運動的興起。提倡自由競爭和勤勞致富的精神,是工會運動和天主教思想退潮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美國的核心競爭力大大超越歐洲的重要因素。

伴隨著美國工會衰落的,是美國相關勞動法以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成熟。如今的年輕人,早已習慣了和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打交道,工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越來越遙遠的概念。

 

 

 

(二)

美國工會的政治影響力

 

美國工會在曆史上始終對美國社會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雖然現在工會衰落了,但是在美國社會仍具有政治能量。

 

01

工會組織的大罷工

 

從50年代以來工會組織的罷工背後蘊含著社會主義的的思潮,但是近年來的工人罷工則是在經濟強勁複蘇的狀態下出現的,反映出工人對經濟發展和工資上漲不成比例的焦慮感,以及勞動市場周期性特征。

 

從亞利桑那和德州銅礦,到海軍主要生產廠-巴斯鋼鐵,再到2019年通用汽車大罷工都屬於這種情況。

 

 

美國曆史上共發生過30次大規模的大罷工,罷工大部分是在法律框架下,有序進行的,但是也有許多罷工違反了法律程序。

 

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也就是那個有犯罪前科的弗洛伊德,在吸毒過量狀態下,警察執法過當導致死亡的城市,後來在民主黨和媒體的煽動下,演變成種族暴亂的城市,這個有著極左根源的城市,在1934年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流血暴亂事件。

 

美國工人運動文件記錄:“托洛茨基主義運動”組織和煽動了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工人罷工,卡車工會工人手持鐵棍打砸搶燒,襲擊警察,還發行報紙【組織者日報】,利用媒體進行宣傳。

 

這次由“托洛茨基主義運動”組織的罷工目標就是“堅定地向著托洛茨基主義者與美利堅工人黨的合並前進,以成立一個新黨——第四國際(共產國際)美國支部。”

 

這次工人暴亂造成全美民眾對工人運動的反感和失望,也導致了美國工人運動的衰落。86年後的今天,在該市再次發生種族暴亂,也同樣激起了美國民眾對極端左翼和無政府主義騷亂的痛恨。

 

02

工會與左翼團體結盟

 

美國工會與新近崛起的左翼民粹政客以及民主黨結盟,形成了政治影響力。

美國公眾部門中存在數量較多的工會會員,例如AFL-CIO的會員在2012年占公共部門雇員的40%,包括郵遞員、警察、消防員、教師等。

 

公共部門工會激化了兩黨矛盾,共和黨認為這些工會企圖影響公務員選拔,並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不必要的政府支出。自2010年以來,共和黨控製的密歇根、肯塔基、西弗吉尼亞等六州陸續通過新勞工法律,鼓勵勞工不參與工會。

 

民主黨則讚成在教育等部門加大公共支出,與工會成員利益一致。此外,私人部門的工會也與民主黨左翼政客有共同利益,民主黨政客認為,如果私企內工會無法替員工議價,他們應該在政府推進更高的最低工資標準,例如曾經當過酒吧服務生的年輕眾議員科泰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獲得議員席位後曾建議設立餐飲員工最低工資。

 

 

1958年紐約市通過的行政令“小瓦格納法案”率先賦予政府雇員集體談判議價的權利,隨後工會在公共部門內快速擴張,並為雇員爭取了一係列福利。這也是紐約公共交通部門每年增加預算,負債累累,但是地鐵係統仍然破舊不堪,無錢修繕最重要的原因——過高的工資和福利成為無法負擔的財政壓力。

 

03

工會吸引年輕人

 

隨著美國年輕人逐漸影響政治,工會存在一定的複蘇可能,這種變化有可能對美國愈演愈烈的右翼勢力形成製衡。

 

僅僅2017一年,35歲以下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新工人便占到新增勞動力的76%,而美國年輕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偏左,關注熱點從傳統的國家安全、財政赤字變成與社會正義相關的非法移民政策、種族主義、身份政治等問題,在政治上傾向於瑞典式的高福利社會主義,在財政觀上也更傾向於支持政府支出。

 

年輕人思想偏向左翼,這是符合意識形態形成規律的,一旦他們涉入社會職場,成立家庭後,年齡越大,思想就會越趨於保守。

 

蓋洛普近三年的調查顯示,美國人總體對工會的支持率在2017年達到十五年以來最高的61%,2019年達到五十年最高的64%。除意識形態變化外,這種變化也有經濟原因。

 

 

 

04

工會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工會在對外政策上支持反全球化政策,其政策主張結合了左右兩翼政客的特點。

 

美國工會傳統上反對跨國經濟協定,認為這些協議可能造成美國本土工人喪失議價權,工作崗位外流。在近年來,工會致力於提高外國勞工標準,從而限製外國工廠的競爭力。

 

 

例如在北美自貿協定(NAFTA)的談判中,工會早在克林頓競選期間就提出,希望民主黨能夠推進旨在提高勞工待遇標準的跨國社會協議,這些協議需要在國內法和國際法層麵落實。由於工會錯誤地采取了毫不妥協的激進態度,該提議最終未被美國政府采納,但工會此後始終致力於跨國協議,並試圖在跨太平洋合作夥伴(TPP)中加入更多有利於美國勞工的條款。

 

 

 

美國的工會律師喬希根(Thomas Geoghegan)表示工會應成為美國“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的主要工具”,認為高福利的德國、法國和瑞典保持著相對完好的工業體係,而英美則通過破壞工會損害了製造業基礎。

 

全球化時代的美國工會也注重與其他地區工會的互動,例如美國工會“我們的沃爾瑪”在2016年與沃爾瑪中國工人協會合作要求改善中國勞工待遇。

 

(三)

工會對大選的影響

 

從曆史上來講,工會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勢力,但是隨著工會的衰落,政治影響力也開始衰落,工人的政治傾向也開始變化。

 

01

工會是民主黨的票倉

 

工會領導者和成員以愛爾蘭裔和意大利裔、波蘭裔天主教徒為主,他們主張結果平等的社會正義,從情感和意識形態上較貼近民主黨,所有大部分的工會成員都投票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天主教屬於羅馬教廷領導的宗教,通過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歐洲上千年,代表著落後與愚昧,也是東、南歐和南美洲落後的重要根源。

 

美國的基督教徒就是在反對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背景下來到美國,擺脫信仰枷鎖,尋找宗教自由,所以在美國,天主教是無法進入主流的。

 

美國天主教徒出於對主流的反抗,從最初的利用地下黑幫,到後來與民主黨結盟,利用選票奪取政權。例如紐約市的坦慕尼協會,愛爾蘭裔與民主黨共同把持紐約市政府貪汙腐敗,民主黨獲得當選,愛爾蘭裔獲得經濟利益。

 

之後黑幫和坦慕尼協會演變成工會,工會也基本掌握在愛爾蘭裔手中,工會和黑幫利用選票進行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和幹預。

 

1960年大選,共和黨尼克鬆占有優勢,在搖擺關鍵州伊利諾伊州,工會和黑幫成功控製了投票站,導致肯尼迪以49.9%比49.6%的微弱優勢贏得大選。

 

研究美國選民的政治傾向和投票意願,必須從宗教、族裔和所處階層等多重角度進行分析。

 

02

工會衰落和工人政治傾向的變化

 

隨著工會的衰落和全球化的影響,原來工會的心髒地區,美國工業帶——美國東北部的五湖地區,變成了鐵鏽帶,大量工人失去工作,這些會的中堅力量,民主黨的主要票倉,出現了巨大改變。

 

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建製派,從克林頓到小布什,再到奧巴馬,建製派代表了東部的金融集團和西部的科技集團等跨國公司的利益,他們拋棄了以前仰賴的票倉——工人階級。

 

這些無望的工人階級開始尋找能為自己發聲的代表。

 

地處鐵鏽帶的威斯康辛州,2010年共和黨人斯考特.沃克在這個傳統的民主黨票倉中當選州長。沃克上台後,根據民眾呼聲,政府雇員的工資和退休金過高,造成財務負擔,於是以平衡州內預算為由,在州議院共和黨成員的協助下推動法律,改變政府雇員工會的權限,這些政府雇員工會的退休金保障、集體談判等權益都受到了極大限製。

最終這個法律通過,也造成了威斯康辛州內幾個重要的工會成員流失嚴重實力大減。沃克雖然因為這個不受工會歡迎的法案,被卷入罷免選舉(recall)中,但最終他還是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持,獲得了勝利,更一躍成為共和黨內的政治明星。

2015年,沃克又再次推動了“工作權利法”,這個法案允許雇員自由選擇是否要加入工會,禁止工會向非會員收談判代理費。這樣的話,雇主可以雇傭非工會成員以降低雇傭成本,同時也能達到打壓工會,減少工會入會率的目的。

雖然這個法案最終被州內高院否決,但這股反工會的趨勢在全美已經非常明顯。目前美國已有二十多個州都已經施行了類似的法律,包括已經成功由藍翻紅的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

這些年這幾個處於鐵鏽帶的州,由於政府監管放鬆,工會幹擾減少,失業率明顯下降,工作機會開始回來了,被拋棄的工人又看到了希望。

2016年的競選出現了徹底反轉的現像,一方麵是工會領導大聲疾呼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裏,但是大量的工會成員卻出現在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造勢集會上,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從裏根到川普,這是共和黨獲得工會成員支持少有的例子,但是卻能反映出美國社會政治版圖出現變化的重要信號,這也是為什麽民主黨和共和黨建製派(布什、鮑威爾等),以及媒體那麽憎恨川普的原因。

就像當年劉少奇去安源了解工人生活狀況一樣,當時買辦階級代表的是跨國公司(日本)的利益,而導致工人階級利益受損。

2016年川普就是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深入鐵鏽帶工人中了解情況,適時的抓住機遇,提出把工作機會帶回來的口號,讓工人看到了希望。

這幾年川普確實為鐵鏽帶成功的帶回了不少工作機會,而鐵鏽帶的工人們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在種族衝突和工作機會之間如何選擇,則在2020大選中可以知曉結果。

如果對黑幫、坦慕尼協會、工會不了解的,可以看【紐約黑幫】、【教父】、【愛爾蘭人】等影視劇。【圍爐夜話】中也有對坦慕尼協會和民主黨之間關係的描寫。這些都有助於了解美國社會深層次結構性問題。

 

 

 

綜  上

 

 

 

伴隨著美國工會衰落的,是美國相關勞動法以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成熟。如今的年輕人,早已習慣了和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打交道,工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越來越遙遠的概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