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圍爐夜話】113,美國大選(十三)宗教對大選的影響(上)

(2020-09-13 18:03:48) 下一個

2020年8月12日  周三  陰 雨

庚子年六月二十三

 

美國大選

 

 導 語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2020),於2020年11月3日舉行,是美國第59屆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製度為選舉人團製度,根據現行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美國總統任期為4年,可以連任一屆。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將在以唐納德.川普為代表的共和黨與以喬.拜登為代表的民主黨之間展開。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同時,眾議院435個席位,參議院33個席位也會進行改選,以產生第117屆美國國會。

 

美國總統大選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關鍵點,它決定了美國的政治發展方向,尤其是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種族騷亂,更加加深了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對立和種族之間的鴻溝,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決定著美國的主流政治傾向是繼續向左轉還是向右轉的關鍵分水嶺。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對世界未來將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美國日益抬頭的孤立主義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將影響到全球的地緣政治、國際貿易和區域穩定,所以也是全球矚目的一次大選。

 

影響總統選舉因素很多,【圍爐夜話】將從聯邦體製、選舉製度、兩黨政治、經濟走向、族裔分布、宗教傾向、工會和女性,搖擺州選情分析等層麵,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的展開全麵分析。

 

【圍爐夜話】將以紅(共和黨)藍(民主黨)兩營競選策略和選情發展,進行沙盤推演,對誰能獲得2020年總統選舉做出準確預測。

 

政治:政,指的是製度和秩序,治,指的是社會狀態和治理方式。

 

權力:指的是影響和支配政治的能力。

 

權利:指的是在法律框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力量。

 

利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權益。

 

美國華裔的當前任務是獲得自身應該得到的權利,通過爭取權利而獲得利益。

 

華裔的後續任務是尋找戰略同盟,通過同盟的力量來獲得權力,並且通過同盟獲得的權力,來達到我們期望獲得的權利。

 

誰是我們華裔的敵人,誰是我們華裔的朋友,這是華裔當前的首要問題。

 

請跟隨【圍爐夜話】,一層層的撥開美國政治迷霧,一點點看清美國政治版圖,一步步分出敵我態勢,一局局演繹選舉發展趨勢。

 

期待幫助朋友們找到心中的敵我。

 

 

宗教傾向對大選的影響(上)

 

 

美國宗教是指美國人信仰的宗教,宗教是美國文化中非常顯著的一部分。

 

與歐洲宗教衰落的情況不同,宗教在美國建國後持續增長:1776年去教堂的人數隻有17%,到1850年翻了一倍,20世紀初期超過一半,現在已經超過60%。

 

美國絕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種宗教也同時並存,這是有其曆史原因的。

 

很久以前,那些背井離鄉不遠萬裏來到美洲大陸的人,許多是為了擺脫國內的宗教。他們滿懷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獲得自由。這種最初的願望逐漸形成了對宗教的偏愛。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

 

美國把“我們相信上帝”(IN GOD WE TRUST)印在美元上,說明美國的文化根源就是聖經,美國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上的國家。盡管美國宗教越來越多元化,但是美國主流宗教還是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

 

美國兩黨鬥爭的表象就是文化之爭,而文化之爭的內核就是宗教之爭,雖然進步派和保守派之爭是屬於世俗政治鬥爭,其實兩派鬥爭是從宗教信仰內部分裂出來的。

 

以民主黨為代表的自我標榜進步主義的自由化思潮,對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的離經叛道。和以共和黨為代表的,捍衛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的,對自由化思潮的撥亂反正和價值澄清,也被指為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之間的鬥爭。

 

美國雖然是政教分離,但是宗教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政策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尤其在曆次美國選舉中,宗教都扮演了積極的角色,要理解美國,必須理解美國的宗教。

 

 

 

 

 

NO1、美國宗教曆史

 

 

皮尤研究中心 200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美國人認為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英國為33%,意大利為27%,德國為21%,日本為12%,和法國的11%。

這一數據到2013年下降到了56%,但仍遠高於其他任何富裕國家,美國至少有3000個宗教社團。

01

美國宗教曆史

北美最初的十三個殖民地中有幾個是由宗教定居者建立的,他們希望在誌同道合的人群中發展自己的宗教,如: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由英國清教徒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由英國貴格會教徒建立,馬裏蘭州由英國天主教徒建立, 還有英國聖公會的弗吉尼亞州。

英國為了緩解殖民地不同宗教之間的衝突,在1740年出台了【種植法案】為當時的新移民提供官方政策。目的是入籍程序係統化,鼓勵移民到美國殖民地。該法案通過授權殖民地法院管理對外國人提供了可行的歸化程序。

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美國帶入了猶太教,他們於1695 年,在紐約建起了北美第一座猶太教堂。到19世紀後期東歐猶太人的大規模移民,隨著族裔群體的快速擴大,猶太教在上世紀的美國得到了蓬勃發展。

伊斯蘭教傳入美國是從穆斯林移民進入美國開始的。伊斯蘭教現在是美國第三大宗教,在基督教和猶太教之後,占2016年人口的0.8%。

1875~1965年期間,伊斯蘭教在美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這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穆斯林國家自由勞動力跟隨幾次移民浪潮來到美國,自由身份使這些穆斯林可以堅持自己的信仰並傳播宗教。另一個因素是黑人伊斯蘭運動的蓬勃發展。在1865年美國境內廢除奴隸製但隨即執行“種族隔離”製度的艱難社會背景下,黑人為爭取獨立自由推動了黑人伊斯蘭運動,進而促成了伊斯蘭教在美國社會的繁榮發展。

隨著東亞第一批移民的到來,佛教在19世紀進入了美國。第一座佛教寺廟於1853年由美國華人在舊金山建立。根據2016年的一項研究,佛教徒約占美國人口的1%。

美國估計有56,000名道士。道教通過老子和其他道家的作和教導以及氣功,太極拳和武術的實踐在全世界普及。

 

 

基督教是美國第一大宗教信仰群體。2016年數據統計,基督徒占總人口的73.7%,其中48.9%是新教徒,23.0%是天主教徒,1.8%是摩門教徒。

猶太教是美國第二大宗教,人口占2.1%。

第三是伊斯蘭教占0.8%。

其他非基督教的宗教,如佛教、印度教、道教......等等,一共占2.6%

沒有宗教信仰(或無神論者)的人占總人口的18.2%。

剩下2.6%的人是沒有明確表達信仰的。

密西西比州是美國全國最具宗教信仰的州,63%的成年人口非常信仰宗教,對他們來說宗教很重要,幾乎每周都要參加宗教儀式。

而新罕布什爾州是美國全國最不信仰宗教的州,隻有20%的成年人有宗教信仰。

美國州以外地區,最具宗教信仰的是美屬薩摩亞,99.3%為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這裏是美國在南太平洋的無建製屬地。

 

02

【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是人類曆史上真正實踐的第一部宗教自由的法律

 

美國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在早期撰寫有關弗吉尼亞人(Virginians)權利問題時寫道:“為此,每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必須由自己的信念和良知決定……按其旨意躬體力行。這項權利本質上是不可剝奪的權利。”

在宗教自由上邁出第一步是弗吉尼亞。1786年,弗吉尼亞議會通過了美國國父之一托馬斯. 傑斐遜起草的《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其中寫道:“上帝創造了人思想的自由,用懲罰和負擔來影響思想,隻能造成人偽善和卑俗的習慣,是對上帝的計劃的背離。”

這部法案保證了所有公民的信仰自由,也保證了教會和國家的分離。它是人類曆史上真正實踐的第一部宗教自由的法律,也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前身。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條款:國會不得製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旨在禁止美國國會製定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幹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該修正案於1791年12月15日獲得通過,是美國權利法案中的一部分。

 

 

NO2、美國的主要宗教

 

 

美國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既包括“信”的自由,也包括“不信”的自由,沒有人會因為“信”或“不信”而遭到歧視,更不用說遭到迫害了。

 

美國宗教種類很多,凡是世界各地存在過的宗教,幾乎都能在美國找到信奉者。

 

美國每個大宗教內部的宗派也很多,美國社會有2300多個不同的宗教及其教派,由於美國實行宗教自由,宗教的多元化雖然有信仰上的分歧,也有公開的指責、批評和競爭,但是宗教之間的暴力衝突幾乎不存在。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預言:一個社會假如隻允許一個或幾個宗教教派存在,那麽總會出現政治性宗教衝突,而成百上千個教派出現後......這些宗教組織不會造成社會或政治上的危害.......

 

01

基督教

 

基督教:這個名稱有時指整體上的基督教,就是包括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三大教派在內,有時也專指其中一個教派“新教”

實際上,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這三大教派有著共同的起源,基督耶穌受死、複活、升天以後,第一個教會就在使徒們的帶領下成立了,就是初代教會,初代教會以猶太人為主。後來在使徒保羅的帶領下,傳向當時的歐洲,就是羅馬帝國。

基督教後來甚至漸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成為國教,天主教就大致誕生在這個時候。在羅馬帝國分裂以後,1054年,教會也隨之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東正教分布在東歐和俄羅斯,天主教則分布在西歐,隨著西歐的崛起,天主教對世界的影響更大。

天主教被尊為國教以後,最後實際上在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掌握了歐洲的統治權,甚至國王也需要教皇的任命,統治了歐洲長達1000年之久,被稱為中世紀。十五十六世紀,以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為代表,發動了宗教改革運動,倡導因信稱義和高舉聖經,自此,新教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並成為歐洲以外的英國、美國等國家的主流教派。

 

02

新教和天主教的區別

 

1 關於聖經。新教認為信徒都可根據聖靈的帶領解讀《聖經》。天主教認為普通信徒無法解釋聖經,《聖經》的解釋權在教會領袖手中。

 

2 關於教義。新教強調“因信稱義”,靠信心,行為是來自於信心。而天主教認為“因行為稱義”。

3 關於教會。天主教隻有一個教會,其頭領是教皇,有世界性的統一領導機構——羅馬教廷。新教則認為基督徒隻要聚集在一起讀經、禱告、敬拜神就是教會。新教沒有統一教會,內部也有很多的派別,主要為福音派和靈恩派,新教的各教會相對獨立。

4 關於神職人員。天主教有一個神職人員體係,而在新教這裏,神職人員主要是牧師、執事、他們更多是信徒信仰上的幫助者。

5 關於中保。新教認為,信徒隻要信靠耶穌基督。而天主教則認為,除了基督作為中保外,還需要加上天使以及眾聖徒的代禱,他們尤其重視聖母馬利亞。

6 關於聖禮。天主教有洗禮、塗聖油、聖體(彌撒,或者聖餐)、婚禮、告解(懺悔)、聖秩(也稱神品)、終傅(葬禮)等七大聖禮。而新教僅保留了聖餐和洗禮兩件聖禮。

 

03

新教(基督教)的分類

 

1,路德宗(信義宗),是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它是德意誌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在全世界有427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信徒6840萬人。

 

2,加爾文宗(長老宗、歸正宗),是以加爾文神學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總稱,是16世紀瑞士宗教改革的產物,該宗中心在美國,約有600多萬信徒。

 

3,安立甘宗(聖公宗),是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的產物,在英國具有國教地位。在全世界有225個教會團體,信徒5000餘萬人。

 

4,公理宗是1581年從英國清教徒中分離出來的,信仰以加爾文神學思想為基礎。1620年,一批流亡荷蘭的公理會信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抵北美殖民地,1648年,普利茅茨殖民地公理會與馬薩諸塞的清教徒聯合發表【劍橋宣言】。公理宗重視興辦教育,為培養牧師創辦了哈佛、耶魯等學院。公理宗的中心在美國,擁有179萬信徒。

 

5,浸禮宗是17世紀從英國清教徒分離出來的一個主要宗派,全世界有3331萬信徒,其中2700萬在美國,占美國新教徒(基督教)的1/3。19世紀由於美國南北對奴隸製態度不同而走向分裂,分為南方浸禮會和北方浸禮會。北方浸禮會人數較少,約160萬人,北浸會一直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南浸會成為遍布全美最大的新教教會團體。浸禮宗在黑人中影響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屬於此宗。全美約有2000萬黑人信徒。

 

6,衛斯理宗原為英國聖公宗的一派,又稱為循道宗、監理宗。全世界約有4000萬信徒,美國正式會友1400餘萬人。

 

04

基督教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興派別,而非一個教派,其與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區別,常被視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間立場。

 

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對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製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會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美國的福音派在戰後的宗教及政治運動取得在共和黨左右的投票力量,自1980年代以來約70%的福音派教徒支持共和黨候選人,褔音派在許多關乎避孕墮胎同性戀權利政教分離的議題上發揮關鍵的政治遊說及影響力。

 

從1940年開始,福音主義在基督教基要主義中興起。基要主義慢慢分化出正式的基要派和福音派。到1940-50年代,主要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布道大會、神學院及著作,使此勢力再度掀起新浪潮,其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後期,福音派穩定增長。

 

在1974年,在洛桑舉行的國際福音會議中,福音派成為了美國的主流教派。1994年3月29日,福音派領袖在美國舉行的一個宗教會議上公開稱天主教徒為“弟兄”,並和天主教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褔音派主張與天主教合作和解,主要是希望和天主教合作,團結教會保守力量對抗民主黨和自由派的社會政治力量。

 

隨著美國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以基督教福音派為主幹,以基要派、五旬節派、靈恩派、複臨派等為旁支,包括部分保守天主教徒、猶太教徒、摩門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內的宗教新右翼,開始在美國內政外交舞台上“顯山露水”,甚至造成美國外交“宗教化”或“福音化”的聲勢和印象。

 

從小布什到川普的當選,福音派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則是宗教新右翼在美國對外關係領域的得意之筆,拉開了美國宗教建製性介入美國對外關係領域的帷幕。

 

川普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承認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地位,則是對福音派支持共和黨的回報。

 

福音派擁有眾多的信徒,因此在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能量,尤其在大選期間,福音派對選民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都會直接影響到大選結果。

 

可以這麽理解,民主黨主要依靠少數族裔,大打種族牌,通過種族議題拉攏少數族裔選票。共和黨則大打宗教牌,通過道德議題來拷問極端自由主義者的離經叛道。

 

05

天主教

 

美國天主教是美國多元文化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天主教這一舊大陸宗教意識形態的本土化改造,使之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從而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天主教文化體係。

 

歐洲天主教的特點就是信徒聽命於教皇,在美國政教分離的國家,天主教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美國建國初期,天主教徒背負著“叛國”的嫌疑,各地區主教隻能建立隔離教區,愛爾蘭和意大利移民多是天主教徒,他們很難融入主流社會。

 

1962年至1965年由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倡導的改革運動(梵二會議),實現了天主教會的現代化,正式接受現代價值觀,諸如多元主義、普世主義、尊重人權、良知、民主參與等,承認了政治自治和宗教自由,羅馬教廷教義和美國憲法的矛盾得到解決,長久被壓抑的天主教左派激情和改革雄心得以宣泄。

 

新左派的天主教徒積極推進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反主流運動等等,進而要求教階製度民主化,宗教儀式本土化,神學思想自由化,甚至延伸到墮胎、同性戀等社會道德倫理的根本性問題。

 

天主教在美國近現代曆史中,為了對抗新教對天主教的壓迫,他們基本站在民主黨立場,傾向自由主義思潮,但是隨著自由主義世俗化越走越遠,天主教內部也出現了裂痕,天主教保守主義應運而生。

 

關於宗教右翼的興起原因,發展和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在下篇再敘述。

 

06

猶太教

 

美國猶太人的成功源於其宗教屬性,猶太教是猶太文化的根基,也是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聖經是猶太人在地球上流浪了兩千多年而始終保持猶太文化傳統的最重要因素。

 

美國猶太文化(猶太教)的特點:

 

一,美國猶太文化具有較強的兼容性。這種兼容性是作為一種移民文化的美國文化所具有的兼收並蓄特征與長期作為一種少數族裔文化的猶太文化所特有的適應性相結合的產物。

 

二,美國猶太文化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傳統意識,這主要是指堅持猶太傳統的意識。

 

三,美國猶太文化呈現出強烈的自由主義色彩。絕大多數美國猶太人或其先輩都是因逃避宗教和種族迫害而從歐洲來到美國的,追求平等和自由是他們來到這塊新大陸的主要目的。

 

四,美國猶太文化包含有一種特別活躍的政治參與機製。作為一個少數族裔,流散各國的猶太人都有通過積極參政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美國猶太文化所特有的參政機製,這特別表現在美國猶太社團和組織高度敏銳的參政意識和大量的、積極的、有效的參政行為上。

 

前幾篇文章專門介紹猶太族裔和猶太教,在此不贅。

 

 

 

NO3、美國聖經帶

 

 

 

聖經帶,顧名思義就是基督教色彩較為濃厚的地帶,共和黨的核心選民群體—福音派新教徒主要集中在聖經帶上。在2016年大選中,福音派為川普入主白宮立下了汗馬功勞,預期2020年大選,福音派仍然是共和黨的中堅力量。

 

深刻理解美國的過去和未來,聖經帶是一條必經之路。

 

01

東、西聖經帶

 

美國南部在殖民時期原來是聖公會的根據地,19世紀的宗教複興運動而逐漸引發擴大,浸信會在其中是主導。這些地區與美國東北部自由派大本營和不信教的西部形成鮮明對比。

 

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密西西比州、阿巴拉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佐治亞州等屬於東聖經帶。

 

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屬於西聖經帶。

 

聖經帶包括美國東南部及中西部各個州。大致上是西北至肯薩斯州,西南至德克薩斯州,東北至弗吉尼亞州,東南至佛羅裏達州。南北戰爭時期所有南方州份及其西麵延伸,但除卻加州。

 

在“聖經帶”,教會履行的社會功能強大而全麵,從生死婚嫁、扶貧濟困、心理健康、幼兒托管到誌願服務、社交聚會、選舉時充當投票站等,幾乎無所不包,成為政府職能的有效延伸和補充。這裏也是美國社會和政治文化最保守、擁槍文化最為深厚的地區。

福音派在美國南方的興盛,緣於自由主義思潮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福音派運動具有較強的宗教熱忱與珍視榮譽、崇尚自我克製(如禁酒、貞潔等)的南方白人文化結合,融入和滲透到美國南方社會深處。

盡管美國社會總體趨勢是日益世俗化、多元化,但美國的主導性宗教仍然是新教,共和、民主兩黨理念均深受新教影響,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仍將如此。

一般認為,美國以新教立國,政教分離、權力製衡、有限政府、生而平等、自我克製、公平對待他人等觀念以及時刻警覺並尋找外來威脅的危機意識等,與基督教教義有很深淵源。

中美貿易戰中,美方攻擊中國時強調的“公平”“誠實”等詞匯,有著由來已久的新教倫理語境,因而易為美國公眾接受,中文翻譯很難傳達這些語匯後麵的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

福音派是宗教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和其他多數美國人相似,“聖經帶”上的新教徒,特別是福音派,相信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好,值得也理應被外來移民效仿。

 

這種美式“自信”在兩黨選民中均有表現,隻不過在保守派和共和黨當中更加突出直白。這種心態與新教的“上帝選民”觀念、福音派“傳播耶穌基督的好消息”(福音)使命觀等有著直接關係。

 

這種使命感也是美國向世界傳播普世價值的源動力。

 

02

聖經帶保守選民的價值觀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人口結構變遷加速,拉美裔人口迅速增加,很多地區隻說西班牙語。美國保守派擔憂美國從熔爐變成馬賽克,主張外來移民必須說英語,反對雙語並行。語言和身份認同問題成為共和、民主兩黨重要分歧之一,也是所謂“文化戰爭”的一大因素。

保守派和共和黨選民普遍表示,他們歡迎合法移民,但反對非法移民,讚同川普打擊非法移民政策。

他們主張外來移民“應該像我們”,主要指語言和價值觀,這不意味著要求外來移民放棄原有信仰或母國文化。宗教保守派強調【聖經】,社會保守派強調“自由”,自由派則強調博愛和平等。

美國“聖經帶”諸州多數成為支持共和黨的深紅州,個別仍是搖擺州;2016年大選中,除弗吉尼亞州外,全部支持川普。

不過,“聖經帶”政治分野的種族色彩異常突出,白人基督徒多數是共和黨,非裔基督徒多數支持民主黨。奴隸製經濟和種族隔離曆史的烙印在“聖經帶”清晰可見。宗教、種族、地方政治、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等深度交織,政治傾向更與種族背景而非宗教信仰相關。

“聖經帶”新教教堂的種族色彩非常突出。在阿肯色、密西西比和亞拉巴馬三州,當地白人和非裔通常去本族裔的教堂,很少在同一座教堂做禮拜。

就價值觀而言,不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白人或非裔,保守派或自由派,福音派或其他新教徒,大多強調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所述價值觀都包括珍視家庭、信仰上帝、守誠等。相應地,“聖經帶”上的美國民眾對美國夢定義大體相似:即努力工作、擁有住房、家庭和睦、有愛心、受尊重。

盡管價值觀、美國夢大體相似,但兩黨選民在醫保、控槍、移民、貧富差距、種族平等、氣候變化、美國中東政策等熱點問題上,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立場,折射出兩黨政治進一步極化的態勢。

一是圍繞川普本人,和2016年相比,共和黨選民更加力挺川普,而民主黨選民更加憎惡川普。

二是兩黨選民對對方黨派的反感和成見加深。共和黨選民認為民主黨向左走得太遠,要推行社會主義,指責民主黨人“隻想不勞而獲”,“自己不工作,卻指望政府照顧”。民主黨選民則認為共和黨之所以支持川普,是因為川普和他們一樣,實際上是種族主義者,富人群不願財富再分配,想獨享一切。

 

 

 

綜  上

 

 

 

聖經帶上的選民,就價值觀而言,不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白人或非裔,保守派或自由派,福音派或其他新教徒,大多強調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所述價值觀都包括珍視家庭、信仰上帝、守誠等。相應地,“聖經帶”上的美國民眾對美國夢定義大體相似:即努力工作、擁有住房、家庭和睦、有愛心、受尊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