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是紐約客】5,革命與獨立(獨立戰爭)

(2019-03-06 15:50:33) 下一個

撥開浩渺雲霧尋找曆史真相

順應時代潮流笑看潮起潮落

發生於1775年—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又稱美國革命戰爭或美國革命。

18世紀中葉,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戰爭後,英國為彌補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與壓迫,頒布了“糖稅法”、“印花稅法”和“湯森稅法”等,從而使殖民地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升高,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越來越深。

1770年3月,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也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177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製與鎮壓,英國政府與北美殖民地民眾之間的矛盾從經濟層麵開始轉向政治層麵。

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除佐治亞缺席外,其他12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參加了會議。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英國政府取消對殖民地的各種經濟限製和5項高壓法令;重申不經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稅,要求殖民地實行自治,撤走英國駐軍。如果英國不接受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將於12月1日起抵製英貨,同時禁止將任何商品輸往英國。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準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盡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列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列克星敦之戰打響了北美殖民地獨立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1775年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1775年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三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了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同時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誕生了!

初生的美國將迎來一場腥風血雨、前仆後繼的革命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英軍戰略進攻階段(1775~1778),主戰場在北方。英軍的總戰略是以海軍控製北美東部沿海,同時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分進合擊,沿著尚普蘭湖、哈德遜河穀一線,分割包圍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殖民地方麵力量薄弱,基本上采取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相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先後攻占泰孔德羅加堡、克朗波因特等地,並圍困波士頓。1776年3月,英軍在被圍11個月後被迫撤出波士頓。

1776年8月底,蓋奇任英軍統帥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指揮1.9萬人分兵打陣地戰,在英軍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於11月率餘部約5000人向新澤西退卻。英軍追擊美軍至特拉華河,隨後入營過冬。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於聖誕之夜東渡特拉華河,奇襲特倫頓英軍,俘敵近千人,並於次年1月3日在普林斯頓再敗英軍。特倫頓和普林斯頓之戰使接連受挫的美軍士氣為之一振。

1777年9月26日英軍攻占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之後英軍首領伯戈率軍追擊,因孤軍冒進,被1.2萬美軍和遊擊隊圍困在薩拉托加。1777年10月17日,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薩拉托加之戰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78年6月18日,英軍放棄費城,退守紐約。此後,北方戰事進入僵持狀態。

第二階段: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778~1781),主戰場在南方。英軍新任統帥 H·克林頓利用南方“效忠派”較多,且靠近英屬西印度群島等有利條件,將主力南調,企圖首先控製南方諸州,然後與北方據點紐約遙相呼應,遏製北方。美軍企圖在法國陸、海軍配合下,控製沿海戰略要地,同時大力開展遊擊戰,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以爭取最後勝利。

在長達3年半的戰略相持中,美國大陸軍和民兵以遊擊戰和遊擊性的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在廣闊的南部戰場上與敵周旋,殲敵耗敵,戰略上日趨主動。英軍雖然憑借正規軍的優勢,取得若幹戰術上的勝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漸成強弩之末。最後,不得不放棄了控製南方的努力。

第三階段:為戰略反攻階段,1781年8月,英軍首領康沃利斯集中南方英軍主力8000餘人,收縮於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1.6萬餘人(其中法軍7000餘人,由羅尚博伯爵指揮),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約克敦,迫使英軍於10月19日投降。約克敦圍攻戰導致英內閣倒台並促使雙方和談。英國新政府於1782年11月30日與美國達成停戰協議。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條約共10條,條約第一條規定:“英王陛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內容還有:確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裏達北界;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從美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隻等。該和約的簽訂標誌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使美國獲得完全獨立,這是美國人民通過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換得的勝利成果。

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侖,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占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納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複原狀。

從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開始,到1776年北美英屬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北美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其原因:

一是其背景:1,移民美國的殖民地民眾逐漸形成的美利堅民族意識;2,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從經濟分歧轉變為政治矛盾;3,從【五月花公約】開始形成的公民意識,對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強烈願望,導致大多數民眾有一種迫切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訴求。

二是取得勝利的原因:1,美國屬於在本土作戰和民眾對獨立的決心;2,包括華盛頓等領導人的正確指揮,3,來自法國等國家的支援。

三是形成的意義:1,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2,完成了廣泛和深入的社會變革,3,開啟了其他國家反殖民主義的浪潮。

曆史潮流浩浩蕩蕩,時代英雄潮起潮落。

敬請關注【我是紐約客】在—【喜馬拉雅】上的音頻節目 節目更精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