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是紐約客】7,統一於解放(南北戰爭)

(2019-03-16 13:45:55) 下一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撥開浩渺迷霧尋找曆史真相

維護統一戰爭砸碎奴隸枷鎖

1861年3月3日,南方同盟總統傑弗遜. 戴維斯命令皮埃爾 博雷加德率部隊包圍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要塞。4月12日南方軍隊炮擊要塞,迫使要塞聯邦守軍於14日撤出要塞。曆時4年的美國內戰就此開始。

在戰爭前夕,北方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方麵的實力,都超過南方:人口比61:39;鐵路裏程比66:34;工廠比81:19 。但是南方剛剛經曆過美墨戰爭,軍隊的素質較強,最主要的是,他們有充分的戰前準備。北方軍隊稱為聯邦軍,也稱為北軍;南方軍隊稱為邦聯軍,也稱為南軍。戰爭開始時南方認為歐洲離開美國南方的棉花,其棉紡織業發展就會停滯,英、法等國就會出門調停,但是歐洲國家馬上就轉向印度等國進口棉花。英、法等國雖然承認美利堅聯盟國(南方)為交戰國,但是始終在觀望局勢的發展。

南北戰爭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和兩大戰場:

第一階段:1861年—1863年。聯邦軍司令文菲爾德·史考特訂定大蛇計劃以盡量減少流血之下勝出戰爭。他的計劃是以聯邦政府封鎖南方主要港口(Union Blockade)來削弱邦聯經濟。這一階段最主要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對方的政治中心:裏士滿。

1861年5月,林肯對所有南部港口實施聯邦封鎖,終止邦聯大部分國際船運。違法的船隻及貨物被擄獲而很多時候不被保險所保障。在1861年後期,封鎖阻止了大多數港口之間的交通,並中止了棉花貿易,打擊南方經濟。封鎖引發糧食及其他用品的短缺,加上邦聯征收糧食引致南部惡性通貨膨脹及糧食暴動。

東部戰場:雙方都集中兵力於東戰場為爭奪對方首都而展開激戰。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根據雙方力量懸殊的狀況,製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集中兵力尋殲北軍主力,迫使北方簽訂城下之盟。而北方對戰爭準備不足,又采取了所謂的“大蛇計劃”,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裏長的戰線上,加上同情奴隸主的指揮官麥克萊蘭采取消極戰術,使北軍連連受挫。

1861年7月21日,在華盛頓和裏士滿之間展開了馬那薩斯會戰。北軍發起向南方首都裏士滿進軍的攻勢,南軍抵擋住進攻,並發起反攻,北軍潰敗。

1862年6月25日至7月1日,在弗吉尼亞半島,北軍進攻南軍首都裏士滿,南軍在七鬆阻擋住北軍進攻,之後在“七日戰役”中擊退北軍進攻。

南軍乘勝北上,1862年8月底,與北軍進行第二次馬那薩斯會戰。南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潰了北軍,南軍兵臨華盛頓城下。北軍9月在安替塔姆會戰中才頂住了南軍的攻勢。12月北軍在弗雷德裏斯克寶戰役中再次被南軍擊敗。

1863年5月在錢斯勒斯維爾戰役北軍再次失敗。

北軍在7月1日至7月3日的葛底士堡戰役打敗邦聯軍隊,這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戰場主動權開始開始轉到北軍手中。此後林肯決定轉向西部戰場一決雌雄。

西部戰場:西線由格蘭特將軍指揮,進展順利,1862年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納爾森堡,1862年4月在夏洛戰役中擊敗南軍,1862年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北軍在西線包圍了南軍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維克斯堡,7月4日南軍投降。9月北軍攻克查塔努加,11月擊退南軍的反擊。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控製了密西西比和阿肯色州。並且進逼佐治亞州的首府亞特蘭大。割裂了南軍的防禦體係,切斷了南部聯盟東西之間的聯係,壓縮了南軍的防禦空間,破壞了南軍的物資供應鏈,打擊了南方聯盟的戰爭信心。

在此期間,林肯總統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隻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這項政策打擊了南方種植園主,拉攏了西部州,緩解了政府債務。

1862年9月22日,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奴宣言》。1863年1月1日又正式命令解放奴隸,允許黑人參加北方軍隊。林肯政府已從限製奴隸製轉變為完全廢除奴隸製,把南北戰爭從維護國家主權的法律行為擴大到保護人權的道德範疇。

戰爭的第二階段:1864年—1865年。這個階段是聯邦軍隊從戰略對峙轉向戰略進攻,並最後取得勝利。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采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以割裂南軍防禦體係,切斷南方聯盟東西聯係,然後對東部形成合圍態勢。

1864年5月,在西線戰場,北軍在謝爾曼率領下,進攻南方的鐵路樞紐和製造中心—亞特蘭大,9月22日,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並燒毀了這座城市。之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1864年12月22日,謝爾曼率領的北軍攻占薩凡納,控製了南方在大西洋的海上通道,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

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南軍驅逼到叛亂“首都”裏士滿附近。

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

北軍在戰略以及經濟上的優勢使得1865年4月羅伯特·李將軍終於放棄了南部聯盟的首府(裏士滿),北軍勝利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

當時南方軍隊和人民中有一種強烈的呼聲:主張利用南方複雜的地形,和人民強烈的抗爭願望,像獨立戰爭時一樣,動員和武裝全體南方人民開展遊擊戰,把北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南軍首領羅伯特·李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是內戰,決不能讓婦女和兒童作為戰爭犧牲品。他寧願自己接受投降的恥辱。從而避免更大的犧牲。所以這位曾經的西點軍校學監,選擇了投降。雖然他一生都被剝奪了公民權,但是他贏得了南北方大多數人的尊重。

1865年4月9日,羅伯特·李的南軍向北軍首領格蘭特請降。1865年5月26日,南軍全數投降,南北戰爭終止, 美國恢複統一。

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爭的標準。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誌願兵。戰爭造成62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從當時的形勢和林肯政府的舉措看,美國內戰主要是一場統一與分裂的政治較量,何時以何種方式解決奴隸製問題,是要服從於這一總目標的。1865年5月26日結束的美國內戰,重新確認了聯邦主權的最高權威,刺激了全國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相應地,確立了所有美國公民首先是美國的國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的公民的原則。鬆散的聯邦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而強盛的國家。美國內戰同時解決了自1776年以來一直困擾全國的奴隸製問題。內戰期間解放了黑奴,並於戰後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從法律上正式廢除了奴隸製。戰後在南部重建過程中,通過戰爭摧毀的與國家憲法相抵觸的舊法律已經不適用,南部各州通過新的州憲法,確認聯邦的最高權威,之後方得以重新被接納,回到聯邦。內戰還考驗了美國聯邦政府在非常時期維護國家統一和民主體製的能力,強化了聯邦政府的權威和影響。

但是,這場曆時4年餘的戰爭是空前慘烈的。南北雙方同室操戈,共有62萬人死於疆場,其數量超過美國曆屆戰爭的總和。南部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四分之一白人青壯年陣亡,家畜死亡五分之二,農業機械、工廠、鐵路損壞一半,財產損失近三分之二,總計50億美元。至於戰爭導致的政治代價和心理代價,就很難準確衡量了。美國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一意孤行所引發的這場分裂聯邦的戰爭,不僅在美國留下了深深的、至今仍難以痊愈的創傷,而且留給全人類的教訓也是深刻的。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同時確立了北方工商業集團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製,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因此,南北戰爭也是美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國跨入現代工業社會的革命性分水嶺。《宅地法》的實施,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成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成功。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

南北兩軍,同為袍澤,勝者寬容,敗者猶榮。

聯邦體製,必須統一,分裂行徑,嚴懲不貸。

解放黑奴,順應潮流,時代英雄,名垂青史。

敬請關注【我是紐約客】 上喜馬拉雅聽音頻節目更精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