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是紐約客】3,潮流與變局(大航海時代)

(2019-02-27 10:19:56) 下一個

撥開浩渺雲霧尋找曆史真相

拉起舞台帷幕群雄爭霸大洋

葡萄牙作為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發現了好望角,開辟了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亞洲的航線;西班牙作為大航海時代的佼佼者,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且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偉大壯舉。

盡管西班牙的競爭對葡萄牙的壟斷造成了威脅,但葡萄牙的探索與殖民依然在繼續進行著,葡萄牙的策略是在通往東方的主要航道上建立一係列的要塞和殖民地:黃金海岸、羅安達、莫桑比克、霍爾木茲、孟買、果阿、加爾各答、馬六甲、澳門與帝汶等。此外,葡萄牙人還統治著巴西。葡萄牙的本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沿海地區,難以向內陸擴張。隨著時間的過去,過於窄小的本土極大地限製了它的擴張能力,令它無論在財政還是人力上都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此外,分布於全世界的葡萄牙要塞長期麵臨著人力與裝備缺乏的處境。因此,葡萄牙無法與其他更加強大的勢力競爭,其殖民地與貿易注定要被他國蠶食,它在東方貿易中的壟斷地位開始衰落。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後,西班牙開始了迅速的殖民擴張。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一時之間,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強大的軍隊主宰歐洲戰場。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領土的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

在後航海時代,作為世界海上霸權的後起之秀,荷蘭、英國和法國開始加入了競爭的行列,這三個國家在教皇劃分世界的時候並未參與其中,因此它們沒有遵守葡西間條約的必要。

1588年,荷蘭宣布獨立。1602年成立了股份製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1603年,荷蘭人在爪哇設立商館,1609年,又在日本平戶開設商館。除此之外,荷蘭人還經常派出船隊,在葡萄牙船隊航線途中設伏,像海盜一樣公開搶奪。1615年,荷蘭人用武力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去了摩洛加群島,1616年,荷蘭艦隊又在馬六甲海峽擊敗葡萄牙艦隊。1622年,荷蘭人派出8艘船襲擊澳門,失敗後,又於1624年在台灣登陸,在大員(今台南安平)建立城堡。1636年,荷蘭艦隊封鎖馬六甲海峽,次年,又派艦隊封鎖果阿,1641年,荷蘭人占領了馬六甲,從此切斷了葡萄牙人傳統的海外貿易航線。1650年,在世界2萬艘商船中,荷蘭占了約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居世界第一,比西歐各國總數還多,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為歐洲的儲蓄和兌換中心,其股票業非常發達,荷蘭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對於英國人來說,繞過好望角去東方和哥倫布開辟的航線都在南方,而英國在歐洲的西北麵,所以一開始英國人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西北航道。1497年6月14日,意大利航海家喬瓦尼·卡博托受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委托出海,發現了北美洲。因而被認為是繼1003年維京人萊夫·埃裏克鬆登陸紐芬蘭島後,首個到達該地的歐洲人。1576年,馬丁·弗羅比發現了巴芬島;1577年到1580年,英國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二次環球航行。1585年至1587年,約翰·戴維斯探索了格陵蘭島,又向南發現了福克蘭群島;另一位著名的英國航海家是亨利·哈德遜,1609年對紐約的哈德遜河流域進行探查,之後在1610年到達加拿大的哈德遜灣,使得此兩處地點冠其姓氏命名。

英國在與老牌航海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競爭當中,作法非常直接,也非常荒謬,就是直接鼓勵海盜去搶,搶回來後和政府對分,政府成了海盜的股東,還頒發政府認可的【私掠證書】給海盜。英屬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12月31日,獲得了英國皇家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15年貿易專利特許。1670年,查理二世發布了五條法律: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占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占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公司的格言是:從屬於讚助者--英格蘭國王和國會。

著名的英國皇家海軍上校,英國航海家詹姆士·庫克在1768—1771年曾三度遠征太平洋。在航行中,他對太平洋的海岸線以及大洋中的眾多島嶼進行了精確的測繪,令它們首次出現在歐洲的地圖中。庫克發現了澳大利亞東岸,並聲稱其為大英帝國的領土;他完成環球航行,發現了新西蘭與紐芬蘭;此外,他還是最早發現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

1523年,意大利探險家喬瓦尼·達·韋拉紮諾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委托,對北美洲進行了探索,第一次發現了紐約和哈德遜河;1534年雅克·卡蒂埃代表法國王室探索了聖勞倫斯河;1605年7月27日,法國在新斯科舍省建立起皇家港,揭開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曆史;之後法國人沿著聖勞倫斯河河穀發展,進入五大湖地區,並沿著密西西比河到達墨西哥灣。但是法國的注意力主要在南太平洋、非洲和印度支那。

早於大航海時代,中國就具備強大的航海能力。中國從1405年到1430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最多時率領200多艘戰艦,2-3萬人,最大旗艦可載千人以上,可見當時中國造船和遠洋航海能力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地理大發現也是第一次全球化,中國不僅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這是有很多原因的。從外部原因來講,中國多次發展機會都被日本打斷,例如1392年,日本國北朝室町幕府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吞並了南朝大和國吉野政權,結束了持續56年之久的南北朝時代,完成了日本的統一。但南朝的一些臣僚不肯向幕府屈服,於是向中國發展,成為倭寇。從此,倭寇成為中國沿海大患,明朝政府在加強海防的同時,不得以更嚴格的堅持海禁政策,甚至“片板不準下海”。一直到明朝末年,海禁也沒有真正解除。從內部因素講,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出於3個政治目的,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二是安撫東南亞諸邦,“宣德化而柔遠人”;三為了同印度諸國建立聯係,以便從腹背夾擊帖木兒帝國。但凡建立在政治目的之上的政策,一旦政治形勢變化,政策也隨之變化。而西方的戰略始終伴隨著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往往具有可持續性。

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人類第一次的大規模種族、文化、物種、思想的大交流,是在船堅炮利和血腥殖民下進行的,伴隨著第一次全球化的是工業革命和資本的流動與集中,第一次全球化的基礎是航海與鐵路的進步與發展;第二次全球化則是建立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國家趕上了這一波潮流,中國也是第二次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二次全球化是建立在貿易規則和便利的交通與通信基礎上的;隨著互聯網和電子通信的飛速發展,我們將迎來第三次全球化,那就是文化層麵的全球化,我們海外華人都盼望著中華文化能屹立東方,傳播世界,我們中華民族征服世界靠的不是船堅炮利,我們靠的是數千年文化積累的厚積薄發。

每一個海外華人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順時代之潮流,隨曆史之大勢,應世界之變局,迎人類之紀元。

敬請關注:【喜馬拉雅】之【我是紐約客】音頻節目,更加精彩,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