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試故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政府救經濟--難以達成的任務

(2009-07-18 21:10:53) 下一個

最新民意調查,七月份奧巴馬的支持率已跌至57%,而民眾對他的評價是沒有明確的方向,一個機會主義者能達成民眾對他的期望嗎? 於是乎翻箱倒櫃找出年初寫的文章,彈掉灰塵,重新掛出來騙騙人,想找幾個知己亂侃美國的經濟。                                                                                               奧巴馬的機會主義經濟路線行不通                                      奧巴馬上台後雄心勃勃的提出了8190億刺激經濟的方案,並且以244票對188票在眾議院通過,其中所有的共和黨人及11位民主黨人投了反對票,之後奧巴馬在國會對共和黨人喊道“我贏了……”。然而,在國會參議院的討論中,卻遭到了極大的阻力,雖然經過艱難協商,以61票勉強通過,但共和黨仍堅決反對。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真的能迅速救活美國的經濟嗎,回答是不可能。 首先回顧美國前一次發生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股市狂跌,銀行倒閉,金融係統混亂,羅斯福總統簽署了關於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必須分離的法案,此法案保證了美國金融係統的穩健。但是從裏根總統開始廢除了上述法案,到克林頓和葛林斯潘時代,金融係統更是有持無恐,華爾街的貪婪與政府的監控不利,造成了目前的金融海嘯,這次美國得的是血液病,因為金融是流通,是經濟的血脈,流通出了問題應當重點治療血脈,但是奧巴馬的救市方案卻是無的放矢,就像一個庸醫,麵對一個糖尿病人,給他吃人參和救心丸一樣,隻會雪上加霜。 讓我們來看看奧巴馬的8000多億是如何安排的,這個647頁的救市方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是減稅方案,這大約2750億,其中大部分是為原本就很少交稅的那部分人減稅,算下來,每人大約可得到500-900元的減稅款,試想這些錢能刺激消費嗎?而那些每年要繳納38%所得稅的企業卻因經營困難而不得不裁員,失業潮將加劇恐慌心理。二是擴大聯邦機構的支出,大約5000億,美國實行的是小政府大社會,而現在聯邦手上握有的錢越來越多,從以前控製的資金占GDP20%左右上升到40%甚至以上,將嚴重削弱自由市場的創造力,而且這些政府控製的資金,將無可避免的出現類似中國的腐敗,握有金錢的權利將腐蝕權力本身。三是還有許多錢是用於回報競選時的承諾,如為公營鐵路Amtrak填補漏洞的10億,20億給幼兒園,6.5億用於電視轉換,還有醫療,教育樣樣都有到處撒錢,而用於基礎設施的投入僅有300億。四是能源技術投資,除了再生能源本身成本高外,再生能源推廣的基礎設施更不是目前經濟能力所能及的。五是所有投入的重心是在3年內創造3-4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能源50萬個,基建40萬個,醫療20萬個……這些虛擬的工作機會還抵消不了可能出現的汽車行業破產而引發的大規模的失業。 其實奧巴馬自己對這個救市方案也沒有信心,所以他想把共和黨也綁在同一條船上,來共同承擔救市可能的失敗,但是共和黨並不買他的帳。美國是民主政體,在民主政體的生態下,作為政黨的終極目標是通過選票奪得政權,所以政客們推出的每一個計劃都圍繞著如何獲得選票,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也同樣,他很明白經濟不可能迅速恢複,所以他的投資方案中相當部分資金投入時間大約在2011年,在這之前即使經濟無起色,也隻會影響那些國會議員的選舉,而他真正關心的是2012年他是否能選舉連任,所以這個刺激經濟方案實際也是奧巴馬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為了實現他下一步競選連任野心的龐大投資計劃。 在上一次的經濟大蕭條時,當時的聯儲會主席Marriner Eccles說: 政府除了降低利率外,幾乎已無事可做,隻能等待市場自然恢複。那次大蕭條前後持續了11年,當時羅斯福總統認為:政府的工作重心不是如何幫助經濟複蘇,而是幫助社會渡過困難,如聯邦為存款保險提供擔保,為住房貸款公司提供保障,以及勞工權益保障,農民收入保障,失業人員的保障等。目前美國最大的困難是失業率攀升,民眾對可預見的未來失去信心,而政府最重要的是像羅斯福總統一樣,重點放在幫助窮人和企業渡過難關,讓金融業恢複流通,接下來的就是等待。美國最有活力的是那些中小型企業,他們占所有雇主的99%,並支付了45%以上民營企業員工的薪資,當他們最絕望的時候,也是開始轉機的時候,市場就像一壺水,在爐子上加熱後會冒蒸汽,會喧囂,會引起恐慌,沒關係,那是水的分子排列隨著水溫在變化, 要讓它恢複平靜最好的辦法是等待它自然降溫,我們姑且稱它為水壺理論,但願它也能適用於當下經濟。所以目前社會需要的是耐心,然後才是信心。何時經濟才能複蘇,隻有生活和工作在最底層的人才能感覺到,就像哪鑽在地洞裏的土撥鼠,是它最先能感覺到春天的來臨。 (February/5/2009 New Yor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