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紅色後代與八旗子弟(三)

(2012-04-23 03:30:35) 下一個

紅色後代與八旗子弟(三)

玄野

三 中國政治應脫離主義

八旗子弟心態在文學上的表達不過令人歎息而已,而滲透到政治經濟生活中後,導致的後果則極其嚴重。薄熙來事件將此問題大白天下。此事件所表現出來的痼疾是某些精英的高傲與人文素質低下的魔鬼結合,簡單而言就是半瓶醋現象。基督教要求人謙卑,佛道儒崇尚發自內心的溫良恭儉讓。

另一個禍根是辯證唯物主義。中國百年中受害於主義與顏色過甚,此處單言紅色。這個流派雖有巨大價值,本身卻有機械武斷的大問題,其在中國世俗化以後更是貽害無窮。中國的權貴階層則是重災區。某些紅色後代價值觀念不當,因為自己的身世與通天關係而目空一切,自己學的本領除了用來摟錢不知道還有什麽更大的意義。

回憶我的人際交往曆程,我發現一個極其吊詭的現象,共和國特色的教育越發達的地區,傳統道德的繼承越差。從思辯上考慮,這種反比關係比較容易理解,辯證唯物主義使人重物質而輕精神,對物質世界享樂方式了解越多眼界越開闊的人越容易被欲望俘獲驅使。中國的紅色後代應該是中國頂尖城市中的頂尖寵兒,其中的被欲望驅使者沉淪得很出格。如果超越了這些欲望的羈絆,城市人與紅色後代所能達成的精神造詣會更高。我希望這些人裏有高人出來。

明確一點,世界上權貴招搖是常態,西方人也有這個問題。關鍵是看你的人文修養能否鎮得住財富和權力在自己內心中造成的浮躁與自大,在多大程度上鎮得住。美國政治貴族的荒唐事也有很多,但似乎還在控製和容忍範圍內,而薄熙來那邊已經完全失控了。可怕的是,這樣的紅色後代已不是個例,而是或重或輕的普遍現象,雖然不是每個紅色家庭都這樣。坊間有許多由來已久的傳說,如某些紅二代三代與港台商人及內地先富群體合作,最後卻迫人性命奪人資產,甚至於殺人越貨,鬧得滿城風雨。我覺得這鋪天蓋地的醜聞很難掩蓋住。中共自身正在麵臨一個救亡圖存的關鍵點。

從另一個角度看,政治體製不透明,吏治不健康是中共麵臨的難題。作為國家最高層的人選,由少數幾個人來確定要比由普羅大眾都參與意見可能會麵臨更大的危險。當然,專製與寡頭政治會更有效地發揮人的善行本質。而一旦有喬裝偽扮的人騙過幾位決策人,將有著極其嚴重的後果。關於薄熙來問題,似乎又不是民主可以解決的。如果搞一個類似美國大選那樣的民主選舉,薄熙來上位的可能性最大。薄熙來式的人在美國不可能製造混亂,因為製衡元素很多,而在單純迷信民主的地方卻很容易出事。所以說,主義害死人,政治上沒有靈丹妙藥。體製方麵的製衡是必須的,民主憲政之外還有人權,自由,和政治透明等等。雖然說這種製衡會大大降低決策效率,從而導致對民眾有益的善舉無法順利實施,但防止了崩潰與獨裁墮落的危險。所以有人說,民主憲政是最不壞的選擇。好的政體需要多種元素的配合,而當前的中西方政治文明資源已經有足夠多的選擇了。中國不能迷信民主,應該全方位實事求是地研討民主憲政人權民本等政治原則。雖說民主政治不完美,有待發展改善,但無論如何政治不能向後走,必須繼承已經有的好經驗向前發展。

至於薄熙來的作為,可能連向後走效法毛澤東都算不上,主要還是權力欲膨脹,虛榮心作祟,喜歡讓人山呼萬歲,要做救世主。其實,救世主不能成為追求的目標,而隻能是人在明確的信仰指導下舍己救人而來。真正的救世主級別的人物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客觀效果出來以後人們會賦予一個合適的稱號。古代中國的追諡習慣是不錯的做法。救世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名詞,追求這種效果的人追求不到,真正有這名頭的人對這名頭毫無興趣,不過聽天命盡人事而已。上有皇天下有後土,冥冥中是天道,何必僭稱救世主呢?

從道德層麵和人性本善說,中國這一代領導層整體上還可以接受。中共在毛澤東那一代的道德水平是好的,其導致的災難主要在共產主義和狂熱民粹,一部分是政體脆弱的原因,還有就是毛澤東信仰迷失的原因。好心辦壞事的說法有一定的真實性,所以我提倡將中共和共產主義分開討論,後者更大程度上是禍亂之源。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時代的高層道德也不錯。日後的高層道德能否保證?我表示懷疑。中共六十年的教育基本是技能教育和愚民教育,完全沒有教化,這種教育體製下出來的人,誰敢放心?我對自己以前思想的反思,尤其最近對我在道德情操上曾經十分信任的國內親友的觀察,我十分疑惑。可以肯定的是,中共未來的執政團體在道德水準上比毛周時代,鄧胡趙時代和胡溫時代為差。一個整體上道德退步的團體運作一個有缺陷不透明的政治,這種危險很現實。暫時的對策是,中組部在人員選拔上將道德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上。長期的方案隻有大幅度吸收民主憲政三權分立的優點,並全方位啟動中國傳統民本理念。

全文參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201204/1613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