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愛情的情緒審美與人格審美

(2023-10-15 13:40:39) 下一個

愛情的情緒審美與人格審美

玄野

關於愛情,在其發生機理中有一個錯牙的問題。婚姻是人的社會親緣關係的核心,愛情則是婚姻的核心。我們的社會責任社會權益都是圍繞愛情這個核心問題而衍生出來的。然而問題來了,在我們抉擇愛情的時候,其依據是什麽呢?是由社會責任與權益來決定愛情的取舍呢,還是由愛情來決定社會責任與權益呢?從愛情的自然機理上看,理當核心來決定從屬。然而現實中往往是社會責任與權益決定了我們的愛情歸屬。這頗有些手足指揮大腦的意味了。不過我們再反觀愛情的獨立的自然屬性,就會發現以愛情決定我們的社會屬性在絕大部分的情形下都是會失敗的。愛情的發生過程與其說是感性的,毋寧說是情緒性的。所以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賭上自己的前途,那九成九都是悲劇。我們可以用一盤麻婆豆腐作比。這盤菜的核心是豆腐與肉末,但是人們能夠感受到的九成九的東西卻是郫縣豆瓣醬和花椒。如果肉末與豆腐品質極佳,而豆瓣與花椒品質差不夠味,食客會大肆抱怨,但得到了很足的營養。而反過來肉末與豆腐很差,而豆瓣與花椒很好,食客則會很高興,但食客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營養。愛情問題上,年輕人被情緒所操控,對愛情的實質東西沒有感知與把握能力。所以,若放任大家去由情緒抉擇愛情,然後由愛情決定生活,那生活就一團糟了。

愛情不是抽象的,都有具體的內容。前文用這樣一個比喻,我並非是說愛情就是調味料,也不是說現實利益就是主料。其核心問題在於少男少女所關注的往往是調味料,而不是愛情的厚味。許多人會單純被相貌與儀態所征服,這樣的審美之下,其他一切的價值判斷都被屏蔽掉。簡單而言就是一些人把美貌放在神的位置上。美貌之下,思維為之停滯。愛情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純感覺的判斷,愛情取決於人的審美,包括情緒上的審美與人格的審美。少年時代基本為情緒審美所控製,常常是王八看綠豆,對眼就成,至於真美假美,天曉得。而人格的審美則極其複雜,這與人在各個方麵的價值判斷有關,也取決於社會的道德理念,而人在社會關係方麵的屬性又對這個層麵的審美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愛情的結局會是綜合層麵上的廣義上的妥協。這個妥協不是人際間的妥協,而是一個人內心裏在情緒上的審美與人格審美之間的妥協,更有愛情與社會關係之間的妥協。應該說真正水平的人格審美就是愛情的主料,而這道主料基本就決定了這個愛情能夠在社會責任權益層麵達成何等的融洽與成果。

情緒上的審美來源於更底層更本真的判斷,人格上的審美則參雜了更多的東西,更容易被外界影響,諸如道德標準還有價值取向等等。當然個人的一些特殊需求與經曆也會影響你的人格審美。前些年中國流行的最美某某某是個現實的案例,但卻有諸多扭曲。他們將一些舍己為人的行為定義為最美,是一種以道德判斷來作為審美標準的做法。有人覺得這種審美更加高尚,其實這是個錯覺,這樣的審美很容易被政客們拿來當操控工具。以道德與價值取向來審美若作為個人標準可能比情緒性審美更加成熟穩重一些,但以此作社會宣傳強加於人,就是政治操控的行為了。審美必須是基於人本真的判斷。

還有一種判斷方式是愛情的審美與價值的判斷並無從屬關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最鍾愛的人也同樣處於個人在價值判斷中的客觀地位,並無一種被愛情操控的情形。那這就屬於跟愛情叫板的案例了。

關於個人將道德與價值取向融入愛情判斷的人格審美,雖然有被政治操控的嫌疑,但更多的情況是人在審美上的深層追求,並非那種被政治或者宗教利用與操控的情形,也可能是個人對美貌的免疫。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生活中的女神級人物,美輪美奐的相貌,但有一種自己一亮相就是價值的心態,雖然美若天仙,但會招致一些人在審美上的否定。也許這種審美否定來自於道德標準。然而,從更細致的思辯中,我們會發現這種審美結論也可能來自更獨立的個人判斷。一位女神級人物以個人美貌為自己對社會的價值,那就是她將自己擺在一個審美客體的位置上,從而失去了她作為審美主體的那個主觀意誌。這樣的審美結果所否定的並非是她在道德標準上的失分,而是她失去了人最核心的個體價值,就是個人的意誌。一位女神級的人物在眾人麵前以超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美貌,並不以自己的美貌為價值,比其他人更努力地恪盡職守,更深層的溫良恭儉讓。這裏麵可能並非是簡單的道德標準問題,而是其人在個人意誌層麵更加獨立更加自由。這樣的一個意誌更加令人儆仰鍾愛。

淺層上看這種人格審美似乎是道德判斷,然而當這種審美深化到愛情層麵時,其本質是對人的個人獨立精神與意誌的審美。而那種情緒性的表層審美更容易被一些僵化的世俗化的教條所控製。當然這裏所說的被教條控製是指審美客體而言,就是被我們大眾所推崇的女神或者帥哥們自身的素養問題,而不是我們大眾這些審美主體的問題。情緒性的審美在主體方比較單純,就是發自本真的對相貌儀態的鍾愛,所以不存在一個僵化或者深層的問題。所以我們所推崇追捧的偶像可能是富有個人思想與精神的,也可能是淺薄世俗或者是意識僵死的。

一般而言,人格審美更鍾愛於那種灑脫與不拘泥於教條的人。這種人生態度似乎比美貌本身更富有魅力。這種對個人相貌的超然,對個人道德表現的超然,對利益的超然,甚至對生命與年壽的超然,是一種更加迷人的美。當我們麵對一位偶像時,這不限於形象上的偶像,當你發現那種精心的人設構建,那種外貌上一絲不苟的鍛造,發現那種將自己的個人價值局限在外表之上的價值取向,你大致可以判斷其會落於人格審美之外。這樣一位審美客體很可能被世俗的一些審美標準或者個人利益所束縛。

有一個可能並不恰當的例子,可以拿來大家比較一下,方便於思考。香港電影演員周潤發前幾天去韓國參加活動,對香港電影業的衰落有一些感慨。聯係發哥在出道以來的諸多做法,可以大致作個粗淺的辨析。當年一部上海灘,發哥的演繹令大江南北少女及女士們神魂顛倒,令老少爺們兒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時間風衣大火,當年那些時尚品牌店欠人家不少廣告費。我少年時正是香港電影業最風光的年月,我的一些同學對發哥情有獨鍾,而對同期的另外一些明星的熱情則不甚了了。他們的理由是覺得發哥做派比較灑脫,不那麽拘泥,在影響個人外表形象和利益的時刻不那麽謹小慎微,結婚了既不宣傳,也不隱瞞,個人生活嗎,與他人無關,不因為維護那種人設把自己的生活和家人也搭上。自己作為普通人,享受普通人生活自由的一麵,不可以為了營造個人形象而被扭曲或者藏匿,不為了利益去折磨自己的靈魂。我個人對發哥沒有特別的鍾愛,隻是覺得不錯。當時間推移到現在,發哥這些天的言論似乎也給我們一些審美問題上的答案。他在這個公共場合說了一些話。有人關注身後裸捐的事情,我想那是個人問題,我等可能無緣置喙。我比較關注的是他對香港電影現狀的理解與批判,還有對人生的超然態度,更值得敬重。由此可見其人的獨立精神與豐富堅強的個人意誌,不為強權屈膝,也不為那些很扯的民族虛榮所迷惑。四十年前我們從尚年少的發哥的一些表現中品評出一些模糊的人格審美,如今發哥年近古稀了,我們發現當年的人格審美的確是一個準確的判斷。發哥的一些作品可能富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不過作為商業電影,你不迎合大眾口味那就是意味著商業的失敗。看電影哈哈哈之後,更深層的味道可能需要細品。

許多娛樂電影產品,往往能精準地反映現實世界。好萊塢電影Shrek裏國王與公主在教堂婚禮那一段就很經典。民眾都按照國王提示的牌子—諸如靜默,嘲笑,震驚等等做出相應的表情。是民眾沒有自己的個人意誌和判斷,還是民眾不被允許正常的表達,不好分辨。雖然這是動畫片電影的鏡頭,但卻精準地反映了某些政治體製裏的真實現狀。民眾沒有個人的認知和意誌,他們總是按領袖的意圖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最顯然的道理和最明白的現象,他們也不敢按自己的判斷表達出來。

在人格審美的問題上,我們會發現更深層的愛情所在。人格審美是在性的束縛之外的概念,相關的感情是超越在性愛之上的。如果處在人格審美的層麵上,你將不會考慮審美客體是同性還是異性。這不是說什麽性取向之類的流行名詞,而是說這個審美的情感超越了性的束縛。這個時刻人的感情會超越在性欲望之上。而對於你所傾心的異性,如果是在人格審美的層麵上,你將無視性愛的獲取與否。不是說人格審美會抵製性愛,而是說人格審美之下性快感變得可有可無無足輕重。不知道這個狀態與柏拉圖所謂的精神戀愛有何關聯。我沒讀到對話錄中的這一段,還需請教於諸位師友。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這種人格審美絕不是什麽高不可攀的修行境界,而是普遍存在於我們幾乎每個人的普通生活當中,隻是不為當代學界所重視罷了。當代學界更傾向於那些能追溯到欲望的感情,於是這種純淨的精神情感就被那些為欲望所操控的炙熱的情緒所淹沒了。宗法時代對性欲的禁錮之後,人性的解放導致了對性欲望的過度寬鬆。其中比較深層的惡果就是學術界對性問題的討論有一種恐懼,那些基於心靈的本底去淡化性欲望影響力的思考就不太容易顯現,生怕被人劃入宗法時代的僵化思想中去。久而久之,性問題就成了學術思想界的小霸王,是一個十足的聖嬰現象。於是,在性問題上就出現了眾多似是而非違背邏輯而且詰屈聱牙的說法甚至理論。人那個靈魂深處的愛,包括對人的愛和對神的愛被打入另冊。

愛與性的重合並非是本質的必然,就像廣義相對論裏的重力質量和慣性質量一樣,是兩個不相關的物理本質的偶然重合而已。而當代世界在亞穩態理性的自負的操弄之下,非但僭越地將愛與性混淆在一起,甚至於將愛放逐,在愛的位置上填充以欲望與放縱的東西。如此而來,墮落也是難免。

現實中人們在愛情上的糾結,原因在於資源的相對稀缺。或者說資源對於需求的相對稀缺。根源是需求的執著和對失去的恐懼。當人足夠坦蕩時,你不會感覺到匱乏。當你不再為那些虛幻的觸覺假象而執著時,當你不再糾結地以為手中的愛是自己必需的港灣時,就會體驗到海闊天空,而不是自我囚禁。這就像不久前疫情中全世界人民所體驗到的物資匱乏一樣。物資生產能力和商品派送能力都是有限的,其供應沒有改變,還是那麽多,一旦某種消息導致搶購與囤積,從而致使貨架空空,就直接造成人們對某種物資的焦慮情緒,從而觸發更嚴重的搶購囤積和更嚴重的匱乏。相比於性而言,人更加需要的是愛。解決性快感的問題是個低成本的事情,問題在於大家都想在性快感的同時體驗到愛的幻象。從這個心理學現狀看,塑膠娃娃的市場會比較有限。當你執著於這個追求,同時又要獨自占有他人愛的能力,那必然會導致愛的稀缺。比如某大姐,不單要求老公專心的愛自己,一醋壇子附體,而且還對兒子給自己的愛特別執著,與兒媳婦間也是矛盾重重。這憑空生出許多煩惱。當然這種普遍存在的女士的煩惱還算可以理解了,畢竟對丈夫的愛的需求和對兒子的愛的需求是不同層麵不同方式的,最大就是個雞吵鵝鬥的份兒。也有某些美女在與男友分手時總要問些很無道理的承諾,自然是自私的占有,但如恐她自己也明白這不過是要對方說幾句謊言騙騙自己虛榮的內心罷了。某些男士的占有欲就不可原諒了,雖然世間罕有,卻不可不防。他既要求妻子的忠誠,又要擁有戀人的芳心,還有強烈的處女情結。一個愛情棄兒的饑渴心理,卻要擁有皇帝般的性霸權。

人在愛情方麵的坦蕩,可以是愛的資源充足,更本質的更普遍的是你對愛的需求的淡然與坦然。你不去時刻惦記著占有誰,那麽你就永遠擁有著這份愛,也就永遠沒有愛的匱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