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才略的角度看蔣介石為什麽會失敗( 轉貼 )

(2010-02-16 12:23:49) 下一個
  本文不涉及對這個曆史人物的政治或道德上評論,隻是從一個開國者的水準加以觀察。蔣介石本人相當聰明,原先在國民黨中隻是個小人物,到1927 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他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以後,就成為掌控國民黨及國民政府中央的首腦,其升遷速度和政治能力令人驚歎。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的事業可以說達到了頂峰,然而,他竟然在三、四年內被攆到台灣去了。其中原因,不少人已經發表過大量高見,見仁見智,各有其理。這裏隻發表點管窺之見,說說蔣介石作為一個開國者為什麽沒有成功的幾點原因。
    
    作為一個開國者,最重要的應該是兩件事:一是認準時機幹大事,二是攏住和使用合適的部下。而蔣介石在這兩方麵都有不足之處。
    
    
    關於行事的時機,在1927年以前,蔣介石把握的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在1927年他成為中央首腦後就問題多了。他的明顯的錯誤則表現在他和國民黨內非嫡係軍事力量的鬥爭上,這是一個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他手中的事。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各省各還有大大小小眾多軍閥,名義上都屬南京,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消除這種現象,使全國統一,當然是對的,但是,當時蔣介石的行事,看來是要把國民黨軍變成蔣家軍,這就未必是好事了。當然,在中國曆史上,成功的開國者都是不允許在自己身邊還有不聽自己號令的軍事力量,所以,就此而言,也不能說蔣介石有多麽錯。不過,從行事的時機上看,蔣介石太心急了。當時各地大小軍閥無數,較有實力的有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這幾位都是北伐軍的集團軍總司令,(後來還有“易幟”投向國民黨的張學良)。雖然蔣介石的綜合實力是最強的,但是在作戰能力上,蔣介石軍未必強過他們,何況如果這些軍閥聯合起來,蔣介石也隻能拜下風。不過,蔣介石似乎並不在乎這引起,1928年他的委員長寶座還沒坐熱,就開始“整理軍事”、又是要“編遣”,還有計劃的“削藩”,其結果是從1929年起蔣介石即和這些國民黨新軍閥混戰不止,其規模遠大於以前北洋軍閥混戰,直到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才消停些。
    規模特大的戰爭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等聯合反蔣介石,雙方投入兵力達百萬,死傷三、四十萬。如果不是張學良率兵入關幫蔣介石,這場戰爭的結果會怎麽樣,很難說。這場軍閥混戰的嚴重負作用之一是給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以機會。
    在這些戰爭中,蔣介石都取得了勝利,但主要不是靠軍力,而是靠政治手腕及金錢攻勢。例如給韓複渠第一次送的錢,超過了韓複渠追隨馮玉祥幾十年得到的財富的總和,促使韓複渠倒戈;還有,當時廣東軍閥建立了空軍,蔣介石不惜以能建立一支更大的空軍力量的金錢成功的收買等等。這樣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不會讓那些軍閥們服氣,也不可能澈底改變各軍閥力圖擁兵自重,骨子裏有著對蔣介石深仇的局麵。他們之間的鬥爭,特別是蔣介石和以李宗仁為首的桂係爭鬥,一直持續到蔣介石在大陸上完全失敗,李宗仁回歸大陸也應是這種鬥爭的續篇。
    當自己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足以一口就同時吞並那些大軍閥時,或應等待時機,或采取適當的策略,這就是所謂“知機”。當蔣介石在政治經濟上占有優勢的條件下,本應以更高明策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這點上看蔣介石是不“知機”的。
    蔣介石有那麽多高明的謀士,為什麽這樣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清?看來就是蔣介石深知軍事力量的重要,急於把各路軍隊都變成清一色的蔣家軍。他過於心急了,太不能容忍了,智慧也就躲開了。
    
    
    還有,1946年到1949年的國共兩方的戰爭,究竟是誰挑起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裏就不多多說了。抗日戰爭結束時,蔣介石的地位達到頂峰,成為被稱為世界四大國之一的國家領袖,名義上是同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中國、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同盟軍作戰),抗日戰爭勝利使他有了極高的威望,在國際上又得到美國的支持,即使是蘇聯,在表麵上也得支持他。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蔣介石不急於吞並八路軍,而在美國的調停下,保持國內和平局麵。當時,不論是人口、土地、工農業、軍力等,他所掌控著中國絕大多數資源,所有經濟發達地區,所有的近代工業,全在他控製的之中。八路軍雖然在抗日戰爭中有很大發展,和蔣介石國民黨軍相比,力量還差的很遠,武器裝備也差的很遠。如果蔣介石真想暫時保持和平,當時中國的任何派別也沒有發動全麵戰爭的力量。
    通貨膨脹應該是蔣介石失敗的重要原因。原來的法定貨幣為“法幣”,從抗日戰爭開始後不久,法幣就開始貶值,解放戰爭中貶值更快,至1948年8月,物價較抗戰前竟上漲了三千多萬倍;蔣介石不得不進行幣製改革。發行“金元券”,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從發行到南京、上海失守,前後不到十個月,物價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
    如果蔣介石不急於消滅GC黨,而是先恢複由於日本侵略所造成對我國經濟的極大破壞,發展自己控製區內的經濟,以順應民心,至少也應該控製住可怕的通貨膨脹。如果再發生內戰,進程如何就難說了,至少,他不會1949年就被攆出大陸。
    現代戰爭實際上多是在打經濟仗。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沒有把經濟理順,就急忙要以武力解決GC黨,也應該屬於不“知機”的錯誤。
    
    
    以上兩個問題,實際上是類似的,都是在條件不成熟時,就急於消滅握有武裝,且不聽自己招呼的人。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是對的,但是,太迫切了,反而成不了大事。和曆代開國者相比,蔣介石掌握不好行大事的時機,是他嚴重不足之處。
    
    
    前麵講了,成功的曆代開國者第二個重要的事就是用人,相比之下,蔣介石也是問題多多。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他喜歡用同鄉,喜歡用同鄉代他掌握軍權。蔣介石最信任的,如陳誠(浙江青田人)、陳立夫陳果夫兄弟(浙江湖州人)、戴笠(浙江江山人)等。他最信任的將軍,可以長期把大量軍隊交予控製的,如胡宗南(浙江寧波人)、湯恩伯(浙江武義人)、空軍司令周至柔(浙江臨海人)等等。
    浙江這個好地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但卻是個不出名將的地方。有可能這個地方得到充分的開發後,勤勞的人們比較容易過上安逸的生活,教育程度也比較高的原因吧,或者有其它原因。南宋長期隻占有南方,且建都杭州,浙江人應有充分的機會在軍政舞台上表演。有趣的是,南宋的名將中沒有浙江人:早期的嶽飛(河南湯陰)、韓世宗(陝西延安)、劉錡(河南濮陽)都是北方人;中期抗金的虞允文則是四川仁壽人;後期抗元的名將孟珙(湖北棗陽)、杜杲(福建邵武)、呂文煥(安徽壽縣,後降元)也不是浙江人。
    蔣介石所信任的陳誠,胡宗南、湯恩伯等將軍,即使打了敗仗,也還可能得到提升,反過來,對於不太昕話的,也就得不到他的信任,即使打了勝仗,也沒戲。最突出的例子是陳明仁,在四平戰役中勝林彪,但卻被撤職,到南京去任“中將參軍”的閑職。這樣怎能攏得住人才?
    大人物都是在關鍵崗位上任用自己信任的人,但是,為了達到目的,也不得不用不完全信任但有能力的人。最實出的例子是劉邦用韓信。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難說。
    成功的開國者可能整治那些他不信任的將軍們,但是,不是在必須用他們的時候,而是在政權已經穩固,不需要他們時,即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而蔣介石卻是飛鳥沒盡,先毀良弓。可見和那些能得天下的英雄豪傑們相比,蔣介石的膽略太一般化,心眼小的以是否絕對聽話來作為任用軍事將領的主要標準,這樣,雄才大略這個評語,和他就不靠邊了。
    
    
    此外,蔣介石還有一個不足,而且是頗令人感到奇怪的不足。
    一般說來,皇帝本人是不貪汙的,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開國者,就更不會如此了。因為,他據有整個國家時,一切都是他的,何必自己另立小金庫呢。
    蔣介石本人大約是不貪汙的,也可能根本就沒有小金庫,但是,他不但容忍大舅子宋子文、連襟孔祥熙以非法手段聚斂大量錢財,而且容忍宋美齡與之沆瀣一氣,容忍她受賄、經商、建立自己的金庫。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整頓經濟秩序,就是因為觸犯了這些人的利益而夭折,如果沒有宋美齡吹枕頭風,誰能搬動蔣經國?整頓經濟秩序失敗,蔣介石在大陸上的統治的最後一點希望也就消失了。
    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婚後,就是他唯一的妻子,蔣介石如果擁有全國,也就等於宋美齡擁有。所以,她實在不該另外再聚斂財產。不過,這些財產也讓宋美齡後來在美國可以享用高水平的生活。難道她早就預料到將來要被流亡?
    蔣介石打內戰,最終是失敗在經濟上,而經濟的失敗,除了他在沒有理順經濟之前就發動大戰這個主要原因外,和他容忍宋氏及孔氏家族在經濟上胡作非為也密不可分。
    不能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近親,實在夠不上成功的開國者的水準。
    
    
    蔣介石有他的長處,他也為中華民族作出過貢獻。但是,按前麵所述,他實在夠不上一個雄材大略的開國者的水準。即使中國沒有GC黨,他真正統一中國,建立穩固統治的路也會是十分艱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