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月留痕——父親的回憶錄(二)

(2008-10-28 15:49:40) 下一個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五十多年了,閉上眼睛,還是會回想起當年的故鄉,赤坎鎮由於得潭江水路交通方便之利,解放前,一直是開平重要的經濟活動中心。它水路經三埠可達江門、廣州等大中城市,有連接香港、澳門之便。在沒有高速公路之前,商品運輸以水路運輸為主的年代,赤坎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開平乃至恩平、陽江一帶的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小鎮在上世紀初至中期的商品貿易十分活躍。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至解放前這幾年,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一度中斷了的僑匯恢複通匯,多了僑匯,市場更加興旺;大城市裏的有錢人為避開解放戰爭的影響,有的把家屬遷回鄉村,也給這裏增添了經濟活力;帶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除了原有公立的開平中學,增加了南樓、光裕兩間私立中學。鎮上有兩座藏書上萬冊的圖書館;有可以和大城市相比不差的酒店,茶樓;有兩座可容上百人的影劇場,粵劇界的馬師曾、紅線女等許多著名演員都曾在在這裏登台演出,電影院放映國產的和美國好萊塢的最新影片;金銀手飾、珠寶玉器、米麵油糖、布匹絲綢、文具書店、中醫西醫、教會禮堂、南北雜貨、生豬活牛,真是包羅萬象,各式各樣的店鋪林立,也少不了妓院、睹場、鴉片煙館。每當圩期集市(每隔五日為一圩)或傳統節日,江湖賣藝、卜卦算命、代寫書信、地方小食、民間草藥,都占有一席之地。從各地來趕集的人群,熙熙攘攘,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十分熱鬧。到了晚霞褪盡,街頭燈光璀燦,江邊的霓虹燈五光十色,還有不知從哪裏傳來的時代小曲在空中飄蕩:酒不醉人人自醉……,小鎮仿佛變成一方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人間樂土。沿江長達二公裏、六百多間有騎樓 的歐陸式風情店鋪建築群就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繁榮景象的最好見證。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三日,開平解放。赤坎的變化就從這一天開始了。它從一個商業圩鎮變成當時中共開平縣工委、軍管會、青年團縣工委等黨政機關的所在地,自然是各項政治活動的中心。各行各業從此經曆了一場改造私有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的革命洗禮。一九五一年,兩間私立中學停辦並入公立的開平中學,農村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圩鎮上原本屬於各個鄉村氏族的房地產被沒收變成公有財產,為害社會的色情、賭博、販毒行業一掃而光,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幾年以後,縣委、縣政府遷往三埠,赤坎作為開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功能逐步消失。隨後,由於潭江水道的變化,高速公路的發展,赤坎也失去了原有的地理優勢。如今,小鎮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顯得冷清而又安靜,但它仍然是一個有獨特建築風格的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並以它特有的風格向現代的人們訴說時代的變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