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月留痕——父親的回憶錄(十)

(2008-11-10 19:44:49) 下一個


“ 珠三角”的田園風光

當年工業廳人事處的工作,包括了黨委辦公室、保衛科等多個部門的工作,管理人事方麵有五人:科長顧文濤、管理廳本部人員的石慧芝、管宣傳教育的李紹民、管收發文件和福利工作的閻繡文、我管省級廠礦的主要幹部配備情況。
我到職後不久,就頻繁的出差,到各地的有關廠礦企業了解幹部配備情況。為了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各類人員的需要情況,根據當時廣東輕工行業中製糖業和紡織業比較發達的特點,處裏讓我去作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也讓我在新的工作崗位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國慶過後,我從廣州西堤的輪渡碼頭乘小火輪前往番禺的魚窩頭糖廠。番禺原是縣的建製,地處珠江三角州腹地,緊靠珠江出口的西岸,河網密布。我乘坐的小火輪,時而在寬闊的河麵破浪前進,時而在彎曲的小河道穿行,河道兩岸,常見的是甘蔗、香蕉林。我乘坐的小火輪,隻是途經魚窩頭,它在寬闊的河麵與一條小河湧相交的地方,停靠在一個僅能容一個人上下的簡易渡口讓乘客上岸。我離開小火輪登岸,沿著小河湧的堤岸往糖廠的方向走,路旁是一片茂密的甘蔗林,走了十多分鍾,就看到隻有十多間年代久遠磚瓦房子的商業網點,經營一些日用品、食品、飯店和農、漁業生產資料。走到圩鎮的最後頭,就是魚窩頭糖廠。
糖廠領導對我這個省裏來的年青工作人員十分熱情,在工作、生活上給予很多方便,向我詳細介紹工廠布局、生產流程,安排專人陪我到每個部門、每個生產車間了解情況,現場觀看生產操作;在工廠停留期間,也到工廠附近的蔗田看蔗農收獲甘蔗,使我對糖廠的生產有比較具體的接觸。

魚窩頭糖廠沿河湧建造,前麵有停靠運輸甘蔗船隻的碼頭,後麵是一大片種植甘蔗的肥沃田野,是一個日處理三百噸左右糖蔗的小型機械化生產的工廠。運輸甘蔗的船隻停靠碼頭後,可以用人力或機械將甘蔗直接送進壓榨機進行壓榨,壓榨出來的蔗汁經過過濾、澄清、濃縮、硫熏、煉製、結晶、分離等工序到成品包裝,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生產過程,產品全部交給商業部門收購。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贓俱全。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糖廠季節性生產的特點。
一是糖廠半年生產半年停工,大量使用季節性工人,以降低產品成本。工廠每年都與當地的農民簽訂合同,請當地的農民到糖廠工作,到榨季結束後,這些人就離開工廠返回農村務農。有的農民在工廠工作多年後就成為熟練工人,更有的成為工廠的生產骨幹。
二是協調與蔗農的關係,保障工廠正常生產,照顧蔗農利益。甘蔗春種秋收,糖廠在甘蔗收成時開始生產,每天隻能按計劃收購處理一定數量的甘蔗,而蔗農則希望甘蔗成熟後盡快交售完畢。甘蔗收割的時間或遲或早對糖份的高低都有影響,也會影響下一年的種植安排。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甘蔗種植、收獲、運輸,可以說是一門精細的學問。為此,糖廠專設一個農務部門,推介優良糖蔗品種,幫助農民安排種植計劃,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把蔗農交售糖蔗的數量、時間、運輸與工廠的生產能力有機地銜接起來,爭取最好的經濟效益。
在魚窩頭糖廠一個多星期的調查,使我從工廠有關人員的工作經驗中學到不少東西,增長了知識。有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離開魚窩頭糖廠後,我又去了在順德、中山等地的幾間規模相同的糖廠,得到了同樣的認識。不過,這些小型糖廠由於布局不夠合理,又難以實現綜合利用,很快就被後來興建的江門甘蔗化工廠、番禺紫坭糖廠等大型糖廠所取代。被淘汰的小型糖廠,有的便遷移到粵西、廣西等地新的蔗區建廠。
我調查了糖廠的情況後,就轉到順德了解蠶絲廠的情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