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京都散記之十四 茶庭和京料理》

(2022-11-13 02:19:12) 下一個

       

          出了東寺北門有一條平安時代遺留下來的櫛笥小路<くしげこうじ>,這是大寺廟連通鬧市區的標準小道,道路寬近7米,兩側有0.9米的側溝和狗道,我想一般遊人不會在意這樣的小路,而它的存在遠久於周圍的建築。觀智院就在這小路旁,它作為東寺的一處僧侶研修密宗經文的書院,其內在古老優雅的庭院聞名於世。
       

           說到園林我曾經讀到過這樣的文字,說中國古代城是方的,而園林造得很自由,法國的城是自由的,但園林卻很有規整。日本修建園林當然源自於中國,相比恪守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不同,園林倒走出了日本自己的道路,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因素,首先從建築上看,日本本土匠人對唐代木造建築進行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改進,除了架高底層除熱除濕外,還通過減小鬥拱體量增加立柱在建築周圍作出了行走回廊,同時將唐代建築用在內部隔離的移動門改造在連接外側走廊,這樣陽光,風和景物都能通過開啟移動門將其“請入”室內。第二,日本起初建園林為的是感悟佛法,通過觀賞來提升自己的覺悟,建築的改良使將“園林請入室內”成了可能,那麽設計園林就無需顧慮人的進入。再現自然,引用簡潔手法體現樸素之美的日本園林大致分築山式,枯山水式和茶庭式三種,前兩種我將在以後文章中詳細敘述,觀智院庭院就是典型的茶庭式。
       

            茶庭式庭院也有叫“坪庭”,坪為麵積單位,一坪約3.3平方米,顧名思義這種庭園占地很小,最早出現在通往茶舍的小道旁,後來利用房屋內側空地也造出了在飲茶,讀書休閑時供人觀賞的小景。茶庭內有積水的石盆寓意是用來洗手,但其實僅作為觀賞,由於屋簷的關係,除了正午陽光很快移出茶庭,這樣往往給庭內石頭上留下難得的青苔。茶庭雖小,但依然保持其以曲線為基調的造型和左右非對稱,通過對花草、樹木、水、石的潛心配置,力求營造出將景觀縮影後不失自然,讓人在一杯茶,一頁書之間置於景觀中,隨流逝的靜謐時光傾聽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音。
     

            今天的日本用簡易的茶庭小景來裝飾高級料理店都已是普遍現象,在正廳周圍或店的入門處用“觀”將茶庭雅而靜的風景引入來客的視覺陶冶性情,我就曾在一家日式料理的二樓客廳看到,整個狹小陽台都布置了簡易庭院樣式,落地玻璃窗將其送進客廳,不得不感歎裝扮之用心。
     

 

           在夜色闌珊之際,我們走進了京都站商業頂樓的一家京料理。所謂“京料理”必指的是正宗京都料理,店名是“湯豆腐”,這裏允我加點“翻譯小技”,在中日同樣的漢字裏,“湯”的中文會聯想到各地美味的湯料理,而日語指的是“熱水”,某些喜歡將日語漢字直接拿來用中文的“聰明人”會遇到“尷尬”,中文不僅是看的,也是可以讀的,“烏冬麵”“味噌”讀來考慮到聽覺嗎?日語的湯料理叫“吸い物”或“スープ”。對於“湯豆腐”我認為還是翻成“開水豆腐” 較實在準確,京都寺廟眾多,隨和佛教文化的醬菜,豆腐類料理自古有名。今天我們點的是“開水豆腐”的會席料理,前菜小蝶過後,先上桌的是生豆腐皮<おさしみゆば>,第一口什麽也不沾,柔軟而不失彈性的娟質帶著滿口的豆香闖入口中一股不舍之感,第二口可以沾點芥末醬油作為調料。等主菜“開水豆腐”上桌時我們忙活起來,鍋子裏就是清水裏放幾片海帶,豆腐切大塊,再添一些白蔥和綠菜點綴,豆腐煮到溫熱後撈起,拌上幹鰹魚海帶熬出的湯汁作成的醬油進食,清淡味中不難尋到大豆的存在。京都的海鮮高湯醬油味和我們常住九州地區的大有不同,它似乎不那麽甜,還留有一些茴香的風味。
       

                日本分餐製源於中國,《禮記》中規定,當皇帝與臣子供餐時,則“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以此表示君臣有別。主人請客吃飯時,客人要坐在西北席位,主人在東南席位以表尊敬,後來就有“坐東”一說。趙宋時代隨著桌椅等家具盛行和烹飪水平的提高,合餐製普及到庶民家庭,這可以在古畫中找到線索。日本至今還有分餐習慣,在普通家庭裏相對融通,比如生菜,煎魚一人一份,主菜或湯是共食。而在喪婚祝祭的大場合依然是分餐製,分餐源於600年前室町時代武士階層規範出禮儀繁瑣的“本膳料理”<ほんぜんりょうり>,因為規矩太多已經不大流行,後來“本膳料理”發展出發音一樣而用途不同的兩類料理,會席料理<かいせきりょうり>和懷石料理<かいせきりょうり>。會席料理通俗講就是宴會用餐,每道菜上桌都有不變的順序,菜和碗筷擺放還留有本膳料理的影響,至於懷石料理是茶道派生出來的,所謂“懷石”指的是佛門信眾坐禪時,懷中放一塊卵石抵住饑餓感。懷石料理是為飲茶服務,吃飽後飲茶論道就意味著料理的食量不多,它比會席料理有更多的規矩,最明顯的是飯,湯,醬菜這“三件套”幾乎先上桌,最後上茶是重頭戲,享用懷石料理一般不喝酒,而會席料理在酒菜過後才上飯的“三件套”,最後也有茶和點心是暗示所有料理上完了。
       

           中國人初嚐日本料理總覺得“量少”是第一感,其實日本會席上菜時機很講究,服務擔當會根據客人的用餐進度暗示下一道菜的時間,中間銜接出色的話,“上菜”和“撤離”井然有序,最後還有“吃不飽”倒成了笑話。中國合餐追求熱鬧親朋融合,日菜重“觀賞”,西餐更符合情人的約會,其中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能留下難忘的回憶是最好的聚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俞頻 回複 悄悄話 感謝閱讀。本文是《京都散記》散文係列之一篇,若對庭院設計細膩分析有背寫作初心,其次專業知識有限,不敢妄言。日本庭院的確有研究之必要,待將來另辟一專題為之努力。
jk2mhm 回複 悄悄話 關於日本庭院設計的思考真不錯,別開生麵。後麵隻貼照片不加說明就有點‘偷懶’了。哈哈。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