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蘭亭集序》真跡尋考 下篇

(2022-07-24 03:54:38) 下一個

     

               三  關於溫韜盜昭陵的史料分析。《蘭亭集序》入昭陵以後的史料,有宋人桑世昌著有《蘭亭考》,以後俞鬆又著《蘭亭續考》,後一書多引前人對所收藏的《蘭亭》帖上的跋語,其中還有上溯唐代軼事部分,今不按二《考》書中次序,擇要引用,以求得記事眉目清楚。桑世昌,南宋人,為陸遊的外甥。《蘭亭考》原15卷,曾被高似孫刪改,今傳本已非本來麵目。俞鬆,錢塘人,仕履無考,其《蘭亭續考》2卷,記其家藏(間有少數外人藏本)《蘭亭》諸帖跋語成書,南宋名史學家李心傳為他作序,稱其“大清而不俗”。

      
            《蘭亭續考》劉光朝題俞鬆家藏王敬子奉使北庭所得定武本:“餘嚐觀本朝歐陽文忠公題是書,是知真本已葬昭陵。唐末之亂,昭陵為溫韜所發,其所藏書畫,皆剔取金玉而委棄之。於是魏晉以來諸賢墨跡複流落於人間。我宋太宗皇帝購摹所得,集為十卷,俾模傳之,特以分賜近臣,今公卿家所有《法帖》是也,獨《蘭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於《法帖》以傳(後9字據歐陽修《集古錄》補入。其後記定武本,從略。)
    

                溫韜盜昭陵墓事,《舊五代史》亦有記載,因有缺文,反不如《新五代史》所記詳細。沈虞卿所題雲:“溫韜發唐諸陵,《蘭亭》複出人間”,是想像之詞。按歐陽修記述,宋太宗收購當時流落人間的晉人法帖,成《淳化閣帖》十卷,其中獨無《蘭亭集序》。知為溫韜剔取包裝,棄其文本於地時,真本已亡。而定武本傳世。筆者在推出《新五代史》中記敘溫韜盜昭陵之前,須強調的是歐陽修是宋朝重要的史學家,他編撰《新五代史》的目的就是刪除薛居正編撰官史《舊五代史》中不可考且繁瑣的部分,和補上《五代會要》《五代史補》部分,《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為二十四史之一。以下摘錄《新五代史》溫韜部分:      

             《新五代史·溫韜傳》:“(梁溫)韜在(靜勝軍)鎮七年,唐諸陵在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李世民去世的二百多年後,他遇到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盜墓賊,耀州節度使溫韜幾乎挖掘了其管轄區內除了乾陵的所有唐朝帝陵,他也曾經試圖挖過乾陵,但猶如被“神”詛咒,每次行動就天象驟變,飛沙走石而未得逞。雖然曆代有名的盜墓甚多,如漢末曹操,唐末的黃巢,元朝妖僧楊璉真伽,民國的孫殿英,但溫韜造成的破壞力位居之冠。正如上述的《新五代史·溫韜傳》的描述,溫韜進入昭陵玄宮內,看見宮內安規擺設井然絢麗,和人間沒什麽差別。中間放置正棺,東西廂排列有石床,床上石函裏有鐵匣,全是前世的文書繪畫,還有鍾繇,王羲之筆跡,紙墨保存很好。溫韜全部將其取出傳於人間。按照今人的想象,如果李世民的昭陵裏藏有《蘭亭集序》真跡,必在上述“鍾、王筆跡,紙墨如新”裏麵,歐陽修沒有寫明此真跡,是他的治史嚴謹。
     

                宋代鄭文寶編著的雜史《江南餘載》裏也提供了《蘭亭集序》真跡線索,“進士舒雅,嚐從鄭元素學。元素為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嚐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處。”《江南餘載》和《南唐書》都將溫韜的外甥鄭玄素寫成“鄭元素”,鄭玄素是個懂筆墨的文人,他隨溫韜進入昭陵,就能排除今人“溫韜是武將,隻知道金銀玉器等值錢貨,《蘭亭》在其跟前未必知其價值”的假想。溫韜最後沒得個好下場,後唐時被滅了門,他的盜物或許落到鄭玄素手中,而鄭和南唐李氏有關聯,所以這些盜物很有可能入了南唐內府,其中是否有《蘭亭集序》真跡已不得而知。
     

               對於李世民隨葬“鍾,王墨跡”筆者加以說明,李世民曾親自執筆寫成《晉書王羲之傳》為其“歌功頌德”,確立書法史地位。在文中不難看出李世民對漢末鍾繇和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書法也頗為喜愛和研究,文中提到鍾繇,“鍾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製,語其大量,以此為瑕。”他對鍾繇書法的評論是,鍾繇雖然一時負有盛名,他的書法也的確高超絕異,但要說他盡善盡美,或許還有懷疑。至於說他筆畫的粗細濃淡,字體的結構疏密,則有如霞飛雲卷,毫無缺憾。不過,他的書法守古多而要創新少,字體采取橫勢,長度超過了標準。大抵而言,這就是他的缺點。於是乎在昭陵裏出現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法帖是“情理”皆符合,而《江南餘載》中“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處。”是《蘭亭集序》真跡離我們最近的時刻,之後銷聲匿跡。
     

               李心傳《蘭亭續考序》雲:“王逸少歿垂二百七十年而所書修禊序自人間複歸禦府(筆者注:指從存留王徽之處到唐太宗自辨才處騙來)。又近二百七十年而自昭陵複出人間(筆者注:指陪葬昭陵至溫韜挖掘昭陵)。後一百三十餘年而定武石本始傳於世(筆者注:指挖掘昭陵至宋仁宗時定武石出現。不言真本而言定武本,知真本已毀,定武本代之傳世)。後六十餘年而石歸天上(筆者注:指宋徽宗時,薛嗣昌將原定武刻石獻與徽宗)。又後二十年而複失於惟陽(筆者注:指宋高宗自揚州蒼皇南逃,定武原石失去)。自是百餘年間,士夫所藏,真膺相雜矣。”李心傳是南宋著名理學史學家,這一段敘述概括而存真,作為本文終結。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