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原創隨筆 《對郭沫若質疑《蘭亭序》真偽之再思考》 第三章

(2022-06-05 04:26:30) 下一個

           關於神龍本《蘭亭序》派生出諸多爭議的源頭,筆者認為是神龍本《蘭亭序》是臨寫本還是臨摹本?隻有把這一爭議徹底澄清了,方能確立它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學書法臨寫過字帖的人不難理解,臨寫是一個短暫地默寫過程,對書帖上的一行或幾個字的構造運筆,章法默記後再提筆默寫,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將自身的書寫習慣或風格融入在裏麵,所以曆代高手留下來的臨寫《蘭亭序》的作品都各有特點。
            宋米芾臨《蘭亭集序》

          

         元趙孟頫臨《蘭亭集序》 

 

     明王鐸臨《蘭亭集序》

    

       現代沈尹默臨 《蘭亭集序》

      

 

         現代啟功臨《蘭亭集序》

        
             臨摹本最出名的就是上述唐太宗時代對王羲之父子的書帖“複製運動”。傳說太宗時代複製“二王”的字帖數量很多,太宗將此賜給皇親貴族或者大臣。起源於南北朝的“雙鉤填墨”法<簡稱雙鉤法>就是將原作向光放置,如貼在窗戶上,然後用很薄的油紙(不透墨,防止汙損原作)覆蓋在原作上將其摹下來,接著 再以油紙作為中介,轉到普通的紙上。這種方法是一個繁複的“人工複製”過程,完全保留下原作的字體和神韻。直至北宋印刷術興起,“雙鉤法”才被終止。王羲之父子的真跡本早已不複存在,傳承下來的都被考證是臨寫本或雙溝摹本。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果神龍本《蘭亭序》是臨寫本,那麽執筆者必是曆史上超級大書法家,否則是寫不出如此“神韻”,筆者認為在縱觀中國書法史上,除王羲之外還能勉勉強強擔當此任且筆風相近者,唯有米芾和趙孟頫兩人。
             

               宋米芾自稱“刷字”,但細膩時“逸趣盎然,沉著痛快。”


     

             元趙孟頫“外秀內剛,決無柔媚之氣。”

      
      
         如果神龍本《蘭亭序》是雙鉤摹本,那它一定創作於宋以前,即它不可能是元明清產物。
         

           其次筆者還要強調的是,晉唐人的書寫和宋以後完全不同,前者是左手端著紙本,右手三指握筆而書,宋以後才有桌椅,紙張可以平鋪在桌子上書寫。史書上對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記錄是,王在半醉狀態下,用鼠須筆和蠶繭紙寫成的,嚴格地說是在蘭亭聚會為詩歌集本作序的草稿。神龍本《蘭亭序》又被稱作馮承素摹本《蘭亭序》,認為它是唐初弘文館拓書手馮承素所摹。這一說法固然出於揣測,但明代以來成為通行的說法。郭沫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中,則認為神龍本《蘭亭序》是寫本。“今存神龍本墨跡就是《蘭亭序》的真本了,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同他所寫的《告誓文》和別人臨他的《歸田賦》,筆跡差不多完全相同。”熊秉明《關於<蘭亭序>真偽的一個假定》認為:“《蘭亭》是一個臨本,它的價值也就限於臨本。”許莊叔《<蘭亭>後案》認為:“《神龍》不是摹拓本,非臨本。”……“據我積年的研究,最後得知它隻是一種仿寫本,照摹拓本仿寫出來,故原來特殊筆畫此本保留極多,筆畫尖穎漂浮,破筆雙杈,兩筆寫成,極為顯然,非雙鉤搨墨一眼即見。”
         

            判定《蘭亭序》是雙鉤摹本的專家有,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本帖神氣又比較生動,細看乃是摹臨結合,將字形先勾一輪廓,再依勾形對看原跡臨寫,其細微末節特點之處,──如賊毫、叉筆等,則再仔細描補而成。”啟功《蘭亭帖考》一文中,將神龍本定為唐摹善本。“這帖的筆法穠纖得體,流美甜潤,迥非其他諸本所能及。破鋒和剝落的痕跡,俱忠實地摹出。”穆棣《八柱本<神龍蘭亭>墨跡考辨》一文中認為是鉤摹本,與臨寫無關。從另一個角度說,無論是臨寫本還是摹本,都是被皇廷,權貴,或者類似於項元汴這樣的藏家珍藏,無論是大書家還是普通人都不可能像在博物館裏仔細觀摩。而今天任何人隻要對此有興趣都能通過網絡看到《蘭亭序》高清的圖片。以下結合圖片逐次分析。
       

          
         特征一:在“在”、“陰”、“稧”、“暎”等字的起筆處能看見明顯的“燕尾形”。這種“燕尾形”的形成,絕非毛筆開叉所致,而是用極細的筆從同一筆畫的兩個邊緣以不同角度描邊所致。這即是古人所說的“雙勾”。“雙勾廓填”法是唐初弘文館拓書手在製作摹本時所采用的一種技法。類似的特征也出現在王羲之的唐摹善本帖如《平安、何如、奉橘帖》、《遠宦帖》、《喪亂帖》等法帖中。
 

 

         
              特征二:收筆出現飛白的字,如“於”、“左”、“然”、“之”等字,在飛白處可見明顯的描摹痕跡,這一點也和唐摹善本如《平安、何如、奉橘帖》、《遠宦帖》、《初月帖》中的飛白描摹痕跡類似。以上兩條特征是林霄先生首先提出的,但他主張《蘭亭序》是“單鉤填墨”,接近於徐邦達的“摹臨結合”。此主張是否正確,請看以下分析。
        

        

          
              特征三:“歲”、“ 群”、“畢”、“觴”、“同”等字的筆畫中,出現了留白,這些留白,很難說是筆尖分叉或枯筆所致,也即是說不是自然書寫形成的,顯然也不是因為紙張磨損的緣故。現紙有磨損的地方,如“山陰”的“陰”、“暢敘幽情”的“暢”、“或取諸懷抱”的“取”、“已為陳跡”的“陳”,與這些字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那麽隻有兩種情況,一是摹的人沒有完成而留下的,二是原跡的這些地方有破損,摹的人忠實地呈現了原跡的狀況。從神龍本摹拓技術之精,摹拓的人是特別仔細地完成這件摹本來看,筆者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更大。
         

             
     

         特征四:誤筆亦摹出或描摹所致誤筆。如“崇”字山下的一短橫,“可”字橫畫的前麵,“不”字一豎的起筆,“有”字撇畫起筆的右邊,應是多餘的。這幾處多餘的筆畫,是原帖本就如此,還是摹的時候造成的,以無法判斷。
          

             
       

            特征五:改字處漏摹原字的筆畫。神龍本《蘭亭序》中,出現了幾處改字,由於墨色深淺不同,改字後還能看見原來的字。但是,有四處改字後,原來的字卻並沒有描摹完整,出現了漏摹現象。如“向之”,原來寫的是“於今”,不過現在我們能明顯看到“於”字右邊隻有一“豎彎”形,而“今”字則少摹了中間的一點;又如“悲夫”的“夫”字,原來寫的是“也”字,“也”字少摹中間一短豎;又如“感於斯文”的“文”,原來寫的是“作”字,但“作”字少摹了右邊的一撇一橫,這幾個筆畫,真跡上肯定是有的,但神龍本中卻摹失了。
     

             從以上所列神龍本《蘭亭序》的細部特征,已經可以證明它是“雙勾廓填”的摹本。而且摹的技法特征與王羲之的其他唐摹善本法帖有著一致性,眾多說法中,還是啟功、穆棣先生將神龍本《蘭亭序》定為摹本是正確的,其他的寫本、臨本、仿本等說法並不正確。為謹慎起見,先判定它是摹本,至於是哪個時代的摹本,且看以下分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