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答今年高考A卷作文題《澗廬和田園情懷》

(2022-06-12 03:37:30) 下一個

         

            明朝以後,隨著建造技術跨越的進步,高大多層的木造樓閣出現後更需要匾額,楹聯或者中堂加以“點睛”。於是乎書法也發展出寫大字的“榜書”,這在明《大書長語》中有記載。但當時還是受嚴格的“官階”規定,直到晚清從商的門麵店鋪才開始掛起匾額作為廣告,位於北京宣武區的琉璃廠大街,自清以來一直是條著名的書畫文物商業街,走在這街上即便不探眼每家店鋪的文物書畫,就是這兩列匾額足以令人目不暇接。光緒進士朱彭壽歸納出56個吉祥字用作市肆字號,記得前幾個字是“順裕興隆瑞永昌,,,,”為這些匾額題字的曆代名人或書法家似乎都遵循這一“規則”。我們可以看到著名的“榮寶齋”,“尊漢閣”,“悅雅堂”等。
         

             中國自古有訓話,詩要言誌,文要載道。脂硯齋評《石頭記》說,曹雪芹喜歡在詩歌,匾額裏擺弄文字技巧,殊不知雪芹先生深通詩經楚辭。即便現代還有《圍城》,《湘行散記》這樣包涵作家自身情懷的名著,匾額亦複如此。記得好幾年前,文物拍賣行新聞裏見到一則,“一方大年為黃賓虹篆刻的雞血印:澗廬”,大年便是西冷元老童大年,可是黃賓虹似乎常用“虹廬”這一方印,而“澗廬”倒讓我想起了齊白石先生為琉璃廠商鋪題字的匾額。因為和規範的“吉祥字”稍有出入,所以“澗廬”匾額不容易忘記。
       

              澗為兩山之間溪流水溝,廬為小屋。當然“三顧茅廬”的可能是大宅吧!白石老人題“澗廬”匾額,我覺得老人內心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情趣,正如王德威先生說論述的,中國文人自古有一種抒情情懷有別於西方。我覺得自古文人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但又不完全是,雖然儒家思想自漢以後被帝王權勢給捆綁,道家思想始終隱藏在文人心裏,所以在仕途中受到挫折時,就會選擇“回避”,而這“回避”不是消極,倒是一種反抗精神,東晉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是這種反抗的情操。陶淵明年輕時也曾胸懷大誌,但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黑暗,每次做官都任期不長,繁文縟節而決心歸隱,躬耕維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的詩歌散文裏的“東籬悠閑,菊花高雅”的從容自得足足影響了唐宋兩世代文人。“豪華落盡見真淳”,這是元好問先生對他的最高評價,人處世處文表以清談,但清淡裏頓現“豪華”,“澗廬”區區兩字不也突顯同樣的情操嗎?“溝渠澗水,夕陽一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