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原創隨筆 《仰止孔子之說儒篇》 下

(2022-04-03 05:33:20) 下一個


           

                孔子重教育,真誠扶持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自古至今有多少所謂“專家”,包括那個南宋老朱,荒唐地將“束脩”解釋成“十條風幹臘肉”。試想,孔子真要弟子送肉才教學,他弟子這麽多,隻羨慕這些臘肉幹嘛?鄭玄《後漢書,延篤傳》裏寫得很清楚,“謂年十五已上”。孔子這句話翻譯其實很簡單“隻要是十五歲以上男子,我沒有不教的。”同時也印證了孔子另一句話“十五而誌於學”。                          
               

                    孔子之後,“儒”變得越發狹義。在漢景帝時代就已是“中科院院士”的董仲舒,在漢武帝擺脫太後“攔政”陰影之後,同樣在思潮上想擺脫“黃老”學術的急切心情下,向年輕帝王獻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又將儒學捆綁在帝王統治的“炮彈”之上,儒學直到一九零五年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始終是帝王統治天下的“軟實力”,其實漢武帝從未對“儒”產生過什麽興趣,那些以公孫弘為代表的“儒學理論家”通過編撰所謂的“儒家經典”挾持帝王給於的提拔和升遷各方官員的權利,完全掌控了對“儒學經典”的話語權和解釋權。流傳至今的《論語》被後人稱為最能彰顯孔子思想和日常故事的經典,也是後漢理學家鄭玄按照當時能參照的各種版本,包括融入自身思想的一個“修訂本”,而鄭玄離孔子有六百年之久,直至宋代程朱學派做的都是同樣的事情。
       

           

              “焚書坑儒”是對春秋戰國哲學經典的一次大毀滅,以清末學者考證,秦的“焚書坑儒”不光針對儒學,除了法家外,其他經典都遭受毀滅,但在程度上,完全銷毀還是僅在鹹陽實施?章太炎先生和康有為先生也沒爭出個所以然,畢竟到漢武帝時代,想到搬出經典看看時,私人藏書的出現也是有記載的。於是乎,帝王“官方”編撰的經典和在野民間經典出現了共存。複旦已故朱維錚教授在經學課堂上也提到,將兩派合並起來研究的,《經學史》上稱作“通學”。看來在野經典確實存在。其次,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在大批考古墓穴中,發現的漢以前的竹簡,帛書裏,有其他經典但沒有儒家著作。那就隻有一個可能,現存的大批儒家著作,分明是漢以後的學者自己杜撰的。但願在未來某天挖掘出一個戰國古墓裏有《論語》。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秦以前論學術派別時,沒有人提到那個與儒墨對立的“道家”。孟子在戰國後期論當時的學派,隻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韓非死在秦始皇時,他也隻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墨兩家之外,那極端傾向個人主義的楊朱可以算是一派,那其餘的許多思想家如老子,莊周,慎到,田駢等都該如何分類?直至清末民初也沒個定論。胡適先生主張應該將這些人分歸於“儒墨”兩家。老子也是儒,儒的本義為柔,而《老子》書中的教義正是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柔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等,或許在“柔”的理論上想來也是有道理。但仔細分析未必,老子有“報怨以德”,“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和孔子主張剛毅進取又有出入,《論語》裏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麽樣?”孔子回答非常直率,“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還有那個孔子問禮於老聘的傳說,向來懷疑的人都學韓愈的看法,說這是老子一派的人要自尊其學,所以捏造“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的傳說。關於孔子見老子的傳說,約有來源:一《禮記》的《曾子問》篇,孔子述老聃論喪禮四事。二《史記,孔子世家》記南官敬叔與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一段。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孔於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於曰……”一段。四《莊子》所記各段。在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老子的人格由最拘謹的“殯葬業”大師,變到一個最恣肆無禮的出世仙人 ?胡適先生對此的分析是,老子代表六百年來以柔道取容於世的一個正統老儒,他的職業正是以殷儒禮儀“殯葬業”,他的教義是“犯而不校”“以德報怨”的柔道人生觀。古傳說裏記載著孔子曾問禮於老子,這個傳說在我們看來,絲毫沒有可怪可疑之點。儒家的書記載孔子“從老聃助葬於巷黨”,這正是最重要的曆史證據,和我們上文說的儒的曆史絲毫沒有矛盾衝突。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本無可疑。後來孔老的分家,也絲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統,而孔子早已超過了那正統的儒。老子仍舊代表那隨順取容的亡國遺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懷抱著“天下宗予”的東周建國的大雄心了。
           

           

                   但筆者認為,《道德經》 又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思想,它能代表孔子所拋棄的“老儒”嗎?顯然不能,正如學界有這樣的猜測,孔子見到的老子是儒家前輩,和寫《道德經》的老子根本是兩個人,這樣分析反而越發確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俞頻 回複 悄悄話 多謝留言。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對路。但民國這些人,觀點都需商榷。

「《道德經》 又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思想」,非常對。

我認為,老子與老儒,很可能是一個人。能達到教訓孔子程度的人,一下子出來兩個,有點兒奢侈。《莊子》引用的人物故事,很多隻此一家,從此可見,流傳下來的信息,大概不足以支持任何定論。但莊子講關公戰秦瓊的可能性極小,不要忘了他的好朋友加辯論的對頭是博學而有地位的惠施。《莊子·天下》講道家史,老子入圍,但不居首位。

韓非時,分類還是按名頭。按學術總結分類,在後來,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已經將家數看得比較清了。但《老子》一開始就很清晰。那個時代,信息閉塞,似乎莊子都沒讀過《老子》,沒有引用,而是耳聞。漢初黃老一家。老莊要到魏晉才合為一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