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劉濤:中國模式四 中國——代表人類未來的新能源王國

(2010-02-07 13:18:49) 下一個

I  中國的綠色“革命”

     太陽能蓄電池覆蓋著屋頂,太陽能集電器加熱水溫,街道旁的燈光照明運用的是太陽能。城市居民在幾年前最後一次收到用電賬單。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太陽能工業領域工作。沒有安裝太陽能技術設備不能得到建房的批準,這樣的措施適用於工廠和居民住房。

      這是斯堪的納維亞(北歐)國家的模範建築嗎?

      當然不是的,這裏是德州,北京以南的一個城市。它展示的是搶占未來的一個率先行動,它沐浴在太陽能源的標誌中,這個城市顯示的正是中國綠色革命的樣板。

——以上段落由作者翻譯自德國《明鏡周刊》2009年網絡版的文章


  幾年前,當中國崛起和複興開始成為中國社會和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話題的時候,中國國內對中國模式的批評卻不絕於耳。有的是從善意建議角度指出中國的不足,有的卻是從“左”和“右”的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來攻擊中國的開放和市場化的政策。右派的意識形態和左派的意識形態雖然在理論上南轅北轍,但是在攻擊中國模式的論據上,卻是驚人的一致,他們集中指責的是:中國是外資控製下的低技術發展,產業主要集中於能耗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中國崛起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發展是沒有前途的。

麵對中國飛速的發展,西方世界一方麵感到是機會,另一方麵感到是恐懼,但是在整個西方世界,民眾的心態在麵對中國時依然保持著相對優越感,認為中國的發展充其量是低技術領域和高能耗的初級發展,是低級的複製和仿造,不對西方構成真正威脅和挑戰。西方世界往往遊走於對中國輕視和恐懼的兩個極端,但是在中國技術和科技真正崛起以前,西方並不會真正把中國看成是迫在眉睫的威脅。隻有極少數的西方精英人士看出了玄機,深刻認識到中國崛起將對整個西方模式和西方生活方式構成史無前例的挑戰。

也僅僅是在四五年前,中國的胡溫政府開始提出創新型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GDP等讓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在那個年代,即使是最樂觀的學者都會認為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事實再次證明了中國體製出人意料的前瞻性和驚人的動員能力,僅僅在數年的時間內中國就在各個高科技領域和新能源領域構成了同西方全麵的合作、競爭和挑戰的態勢。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過去的美日德法等西方技術大國占據技術尖端和可再生能源頂端的局麵迅速轉變成為三大洲際板塊的競爭——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板塊,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板塊和歐洲大陸板塊,幾乎在所有高科技領域都聽到了中國人追趕的腳步聲,幾乎在所有涉及人類未來發展的新技術領域中國都存在著與美國和歐盟的競爭和搶占世界製高點的激烈角逐。傳統的歐洲技術大國已經無法單獨和中國競爭,而隻能結成一個統一的歐洲聯盟板塊才有可能與中美兩大技術強權競爭。在許多尖端領域,中國的技術水平距離美歐僅僅是一步之遙,而在某些領域,中國則是後發製人,已經率先取得先機。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這幾年取得的驚人的成就吧:

 —— 據《世界可再生能源》雜誌統計,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年推廣量在2005年就達到1500萬平方米,超過熱水器推廣總量的70%,比歐美十年的總和還多,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熱水器消費國。

—— 中國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公司在數年之內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僅一家公司就占有世界市場份額的10%強。
——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光伏組件出口國,供應著世界市場40%的光伏產品。

—— 中國在電動轎車領域內的研發已經取得突破,第一批電動轎車已經投向市場。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植下,2011年的電動轎車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將達到50萬輛。越來越多的專家相信,中國將成為以蓄電池為動力來源的電動轎車的世界中心。

 —— 在奧巴馬訪華期間,《中美聯合聲明》中詳細介紹了兩國在電動轎車領域的合作,未來兩國會在兩國幾大城市聯手推動電動轎車的使用和家庭化。中美技術領域的G2現象將使得歐洲麵臨邊緣化的局麵,也將深刻影響世界未來新技術新能源領域裏的基本格局。

—— 中美兩國在風力能源領域進行“強強合作”,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通過長期的風力發電的試驗已經在全球風力市場上和技術上取得了領先地位,中國風力技術將第一次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推廣使用。中美兩強聯合形成巨大的市場合力將成為世界新能源技術發展最大的推動力。傳統的新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領頭羊的歐洲必須努力才可能得到一個G3的份額。

—— 在核能發電、水力、生物沼氣、生物燃料技術等新能源領域中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或是處於同先進技術強國距離大幅度縮小的位置。
—— 在改變未來的重要尖端科技之一——核聚變技術領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多項尖端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即使在傳統技術領域,中國也迎頭趕超,例如中國掌握了世界上最快的高速輪軌技術,將極大地促進中國在交通領域內革命性進步。而技術外溢的效應也必將引起世界範圍內的高速輪軌交通的革命。
—— 在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和激光科學技術等領域中國大幅度縮小同歐美日的差距,在部分領域我國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以上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當然在某些具體環節和技術領域中西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中國體製的有效性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在新技術領域緊跟新技術浪潮並將其轉化成為惠及人民利益的強大體製動員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中國模式在國內和國外的謾罵聲中、在極左和極右的意識形態的杯葛中總是出人意外地取得難以想見的高速成功,經常性地實現最快的跨越和最具有前瞻性的發展。

人們習慣於批評中國體製,卻對常常對中國體製的優越性視而不見,有時候部分網民對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完全忽視,反而是帶著情緒來諷刺和挖苦中國的發展,但是中國的技術官僚集團卻不無所動,在批評的浪潮中認真總結,認真規劃,認真衝刺,其結果往往是讓批評者大跌眼鏡,中國一次又一次在悲觀失望或是謾罵聲中一步步富有遠見地將國家以最快的速度引向前進。

 我漸漸發現,我們仰望了西方很久,但是我們最不了解的還是自己的國家,我們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國家的政治體製。中國模式的巨大成功亟需我們進行理論創新來解釋中國發生的一切。

II 西方世界為何屢屢錯失新能源和新技術革命?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西方國家在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已經充分認識到石油和煤的資源存量是有限的,人類單純依賴石油經濟是非理性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必定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大勢所趨。西方世界在那個時代具有全麵的技術優勢和科技力量,可以將人類社會革命性地推向後石油和新生能源時代。如果是那樣,西方不僅能夠迅猛推進世界的新技術革命,根據路徑依賴的觀點,西方國家完全可以鎖定未來世界新科技和新技術的發展路徑。人類科技進步的曆史已經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將對社會製度的變遷帶來重大影響,將引發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製度和社會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遷,更將進一步引領人類文明邁向更高的台階。

如果說蒸汽機的發明奠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徹底推廣的話,那麽電力和內燃機時代的來臨則最終標誌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全麵到來,而石油經濟的推廣則象征著資本主義進入到了更高級的壟斷階段。可惜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石油經濟時代近一個世紀以來,沒有再進一步推進新技術和新能源的革命,使得人類社會被迫鎖定在黑金(石油)政治的基礎之上,這是資本主義製度根本矛盾所決定的。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社會化管理以及社會化大生產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根本矛盾。新技術和新能源革命的每一步推進都可能使得資本利益集團、石油軍火商和壟斷利益集團蒙受巨大損失。對於既得利益集團來說,新能源和新技術取代石油和煤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革命,而是一場社會製度和社會文化領域的根本革命,而新製度的建設必將影響到既得利益集團的統治權力和根本利益。如果取之不盡的新能源取代石油和煤,那麽生產力和科技進步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社會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少數資本財團鎖定國家利益的模式將不再適應新時代社會化管理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要求。因此資本主義向新技術和新能源的每一步邁進都可能造成對資本主義製度本身的否定,這也是為什麽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不能再進一步提升人類文明的根本原因。

在資本主義的曆史上,阻撓科技進步和科技發明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19世紀美國的著名發明家歐文斯發明了一種能引起製瓶業革命的製瓶機,德國製瓶廠主卡特爾就有意識地收買了歐文斯的專利,並將其束之高閣,阻撓其投入市場並在市場上得到推廣。 到了近現代,主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團、石油寡頭和利益集團阻撓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發展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了,美國的著名學者恩道爾所著的一係列關於《能源戰爭》、《糧食戰爭》和《霸權背後》的文獻向我們驚心動魄地展示了利益集團如何影響美國國會運作,影響美國行政集團的決策,甚至影響到了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和中立性。即使是獨立的科學研究,隻要是有利於未來新能源和新技術發展的,都受到百般阻撓,甚至是受到威脅,而有關石油經濟和煤炭經濟的研究則大大得到資本利益集團的鼓勵和資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科學研究項目和科學研究成果普遍依賴於研究經費和資助,而越來越被商品化的科學研究則漸漸失去了獨立性,科學越來越成為資本的化妝品,隻要需要,任何有利於資本財團和金融寡頭的數據都可能以“科學”的麵目出台來影響公共輿論和國家的政治決策(試比較恩道爾2008,2008)。

  在《汽車不確定的未來》一書中更是深刻反映了資本主義製度的痼疾,人們開始明白資本主義製度無法主導人類文明的方向。通用汽車在1990年代初就發明了EV1的電動轎車,但是在汽車行業和石油寡頭的壓力下,卻主動放棄了電動轎車的研究,並進而反向促進排放量巨大的悍馬跑車。這裏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石油商和汽車商放棄或是阻撓了新興技術的發展,同時通過資本化的媒體影響公共民意,誘導大眾變本加厲地消費耗油、浪費能源的傳統型轎車,令人不安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遊說集團無孔不入的影響下,投機政治家和國會議員往往站在石油商和汽車巨頭的一邊,共同阻礙了國家的長遠利益和長遠發展。 而包括汽車新動力來源的乙醇、混合動力和氫燃料等實際上成為石油寡頭、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美國聯邦政府和各級州政府利益分配的工具,在這樣的過程中,國家的長遠利益、人類未來的新發展方向輕而易舉地被犧牲了。石油商和汽車巨頭共同散布的輿論是:新能源和新興產業是愚蠢的,電動轎車根本就是不可行的,隻有傳統的“吸油”產業才是正道。正是在這樣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一次次地錯過了新能源技術的革命。

身為歐洲新技術研發大國的德國,在傳統的太陽能和風能領域本來具有巨大的科技研發優勢,但是資本財團利用對新技術知識產權的壟斷長時間刻意抬高太陽能熱水器和相關設備的價格,使得相關技術成為壟斷技術,普通消費者消費不起昂貴的設備。而技術壟斷的惡果則是:其他研究者無法利用已有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這也極大延緩了太陽能技術通過合理的市場化進入到千家萬戶的消費家庭中去,因此德國錯失了40年前就可以完成的推廣太陽能技術和將其市場化的良機,也戰略性地錯失了通過市場發展來進一步推進研發的正向循環。而德國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又被一係列大財團和能源公司進行了利益分割,通過EON,Vattenfall,RWE,寶馬和大眾等巨型企業對新能源領域技術研發、市場和話語權的分割,導致任何有利於國家長遠利益和人民長遠利益發展的新能源技術都由於財團的阻撓而無法迅速推廣。由於受到財團力量和能源技術公司的牽製,聯邦議會的運作也是處於周期的爭吵和反複的狀態,這使得德國錯失了至少40年時間。

如果沒有西方的停頓不前,如果不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矛盾鎖定資本主義國家停留在傳統工業技術裹足不前,中國本來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在新技術領域內迅速崛起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製度在與中國的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製度相比,顯得毫無生氣而且是黯然失色。

 III社會主義與綠色生態文明的曆史性聯結

     人類科技革命的發展已經證實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必將帶來新的社會製度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而一種新的社會製度也必將有利於新技術革命的迅速推廣。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的基本製度矛盾——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社會化管理及社會化大生產之間不可克服的矛盾,使資本主義製度無力前進一步,更無法引領人類新技術、新能源的革新和新製度建設等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時至今日,馬克思在一個半世紀前預測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和迷人的理論魅力。在2009年資本主義空前的經濟危機中的一個時髦的現象就是《資本論》在世界各國熱賣。

     而在新能源和新技術領域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也絕不是偶然的,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配合了社會化管理的需求,正是中國的政治體製有效地製約了資本力量和財團對國家公共權力的操縱,才使得中國能夠適應社會化管理的需求,迅速而又有效地通過國家體製的動員力量在短時間內促進中國在產業鏈條上向技術高端的飛速跳躍,而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是以遠遠超過美日歐技術高峰期階段的速度向全球技術巔峰邁進,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國家體製的健康和“非商品”和“非資本”的特性。

   同時正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謀利益和為人類謀解放的思想才能真正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體係下國家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而裹足不前的狀況,能夠將太陽能、風能和生物技術等以國家的意誌力量和適合市場消費價格的模式迅速而有力地在中國市場進行推廣。而市場的快速推廣以及惠及千家萬戶的銷售在中國這樣一個市場大國又會反向促進生產廠家的利益,市場帶來的巨大收益又會促進科研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這裏,國家、資本、消費大眾和科學技術研發是一個正相合的多邊促進作用,而核心則在於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被資本財閥、資本媒體和遊說集團等綁架,同時強大的組織機器和組織能力配合了現代反映民意的民主科學決策能夠根據社會最大公約數來製定符合全民利益和社會各個階層的政策。而西方體製是則是一種典型的負麵競爭和負麵衝突,國家權力被資本力量嚴重異化和商品化,而多黨製的設計為資本集團控製國內各個政治派別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當各個政治團體都被迫尋求競爭資本財閥的競選基金的時候,任何國家的獨立功能以及謀取國家利益的戰略設計都將大大受到損失。德國的一些網民在關於新技術能源領域的論壇上表達了對國家的失望,認為未來新技術的推廣和進一步研發已經不能看歐洲國家,而必須看中國。這樣的觀點不是偶然的,是一些歐洲國家的公民幾十年來在新技術和新能源領域內細致觀察的結果。盡管西方媒體不斷妖魔化中國,但是一些西方民眾也非常清楚,新能源未來的希望不在歐洲,而是在中國,那裏的發展必將決定人類的命運。 

無論在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社會製度各個層麵,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都很難從內部進行理性的演變和製度創新,當政治家的政治演說不是基於數據、客觀事實和民眾利益,而是基於權力的爭奪,當任何社會政治的辯論和討論都在某種程度上被資本的力量所影響和塑造的時候,整個社會的理性基礎和合理化基礎就在加速喪失。用哈貝馬斯的話來形容,就是當話語不再是“以言表意”而是始終著力於“以言取效”的時候,無論是社會公共論壇還是政策辯論都出現了資本金錢“殖民化”和“異化”社會政治公共決策的現象。主流媒體會宣揚:新技術革命是愚蠢的,這可能隻是體現了背後大石油商和大財團的利益,主流媒體宣揚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可能隻是體現了壟斷技術的超級巨型企業的利益,在利益化和金錢化的社會裏,社會各個次係統地合理性和分化性都在流失。

更為嚴重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貌似公正的“普世價值”觀念都帶有“以言取效”的特征,也就是表麵價值和理念並非等同於價值理念本身,而是要符合價值理念背後的巨大的利益鏈條。比如從知識產權的保護來看:知識產權保護對於發明者的利益保護當然是理性的,從根本意義上來看,“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著眼於人的“私益”,是保護個體成就感和個體財富的一種法律保護機製,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科技發明的巨大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知識產權的保護當然是具有重要意義。但一旦知識產權成為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核心,而妨礙了技術在全社會的合理流動和合理轉讓時,知識產權就可能成為一種對於知識社會化的巨大阻礙。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合理的法律構建是應當在一段時間內對技術的轉讓進行限製,對技術的交易條件作出有利於發明人員的規定,在一定的期限以後,應該逐步促進知識的社會化和知識的轉讓和創新,畢竟任何知識都產生於社會條件之下,都受惠於社會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前人的知識積累。在這樣的條件下,單純地強調知識的壟斷性和排他性當然就是在客觀上有利於資本集團的利益,而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而資本主義基本製度的矛盾就在於一切製度安排從最根本上來說都必須有利於私人和產業集團的利益,而在這期間社會的利益和民眾的長遠利益卻可能得到損害。因此知識同時具有“私權”和“公權”的特征,而資本主義社會隻強調私權的一麵,往往延遲了知識的公益化和社會化的擴散的進程,成為阻礙科學技術發展的障礙。

一些跨國公司和財團具用雄厚的實力和對國家的影響力,他們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長時間壟斷了技術,使得知識符合了資本利益集團的利益,但是知識的“公權”性質被完全忽略,知識的社會化進程被延緩,這直接阻礙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根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僅在知識技術產權方麵每年就得付給發達國家1000億美元,這樣知識產權不僅阻撓了發達國家內部的知識轉移和擴散,更嚴重阻礙了世界範圍內的知識社會化。知識的絕對私利化將成為新技術革命全球擴散的超級障礙。

盡管我們在知識產權方麵還非常薄弱,法律漏洞還有很多,對於發明人員的技術保護還非常不到位,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製度“社會化”的一麵畢竟符合了人類更高階段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助於極大地克服資本主義社會一切“資本化”的重大弊端,這樣我們可以在吸收了西方知識產權保護製度的基礎上,同時根據“時效性”的原則逐步促進知識的社會化和大眾化,並利用社會化的管理有效地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新技術和新能源領域中國才能避開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矛盾而實現在短時間內太陽能和風力技術的迅速推廣。

許多西方媒體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重要事實:在金融危機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是最“綠”的,最環保的,最著重於循環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的。當歐美動用大量流動性資本給銀行家輸血的時候,中國經濟的刺激計劃有40%將投入到新技術和新能源領域,而德國和美國經濟刺激計劃中投入到再生能源的比例分別是13%和12%,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中西體製的重大差別。是的,中國體製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腐敗貪汙,部門利益協調,功能分化的界定,但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卻在宏觀上根本決定了中國模式的“社會化”將優越於西方體製的“資本化”,隨著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深入和法治社會的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優勢將以加速度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中國將實行大國改製,深刻改革體製中的弊端,而西方由於基本製度的根本矛盾,將很難實現內部體製的更新,被迫背鎖定在“資本”的非理性的私利上。曆史越往後發展,人們就會越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體製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決定性的因素不僅是中國政府投入的堅決和中國財富總量的巨大,更是由於中國體製在本質上相對於西方體製的優越性。由於中國體製“社會化”的優勢,中國的製度更優越於西方的製度,其可以按照“社會化”和符合全社會利益的原則來組織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國必將在不遠的將來走出一條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綠色GDP的模式,在人類曆史上率先實現綠色工業化的重要嬗變。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的全球使用必將從根本上促進社會生產的極大豐富和社會公益的最大化發展,必將引起世界範圍內的製度變革,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在完成了本身的曆史任務後,現在已經嚴重阻撓社會生產和技術革命的任何一步的進步性發展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化和公益化的新製度也將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前進的必須,在這裏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必將引領全體人類社會走向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文獻參考 

1. 威廉•恩道爾 (2008):《石油戰爭》。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 威廉•恩道爾 (2008):《糧食危機》。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3. 威廉•恩道爾 (2009):《霸權背後》。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4.  唐風(2008):《新能源戰爭》。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5. 德國《明鏡周刊》網絡文章(2009):《中國計劃綠色革命》。
6. 德國《時代》網絡文章(2009):《好天氣民主人士:更快,更好,更綠:獨裁者在環保領域領先我們嗎?》
作者: 劉濤,社會學者,著有《中國崛起策》和《頭等強國》,本文屬於網絡書籍《中國世紀》第五章中國模式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