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77)
2009 (61)
2011 (56)
2012 (78)
2013 (55)
2014 (57)
2015 (38)
標題上本來用的是“悲催”二字,是我給出的中譯,原名:Les Misérables,法文讀音:擂迷賊哈不了。我的中譯雖最貼切原文,但麗雅認為廣大網友可能反應不過來,建議還是采用大家熟悉的《悲慘世界》,她說這麽好的音樂劇,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沒讀過很正常,沒聽說過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的,在七零後及之前的大學生們當中,即便囊括極個別愚昧乏味人文腦殘的理工文科生在內呢,想必也是屈指可數的比例。同名音樂劇問世32載,在四十幾國家的舞台上連演27年不衰,全球人口平均每百人中有一人走進劇場觀看過。如今被拍上銀幕,於本月25日聖誕節全球正式公映,本哥提前三天在Kawasaki小意大利的Cinecittà先睹為快了。
電影的開場改編了原著的土倫采石場,換以視覺衝擊效果更好的運河作為音樂劇的序幕,鏡頭切換節奏極快,每秒鍾至少堅決切換三個鏡頭。
待搬運木頭的苦役們合唱過Prologue之後,我就覺得聲樂音效部分沒那麽好聽,有點兒單薄發幹,與以往被拍成影片的音樂劇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Evita(艾薇塔)》等在錄音棚後期配音兼聲軌音頻調整加工的效果不一樣。查看影院印發的小冊子,才知這部電影絕大部分用的是現場實況配音,演員一邊演唱,一邊被藏在衣服裏的微型麥克現場錄入,聲效雖欠理想,卻感情充沛、聲情同步逼真,顯得真實,讓觀眾忘了是在表演。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主要人物就是三男三女,三男角是冉阿讓、警長沙威、學運領袖馬裏於斯,三女角是女工芳汀、她私生女珂賽特、賴皮小市民家的女兒艾潘妮。劇本濃縮合並了原著中的很多場景,在銀幕化了的這部新片中,還突破了以往音樂劇影片或歌劇影片中的舞台痕跡,采用很多生活語氣對白、大批量大場麵外景和電腦CG製作。
上述演員中,除了男一號冉阿讓和配角德納迪埃出乎我之讀過小說先入為主的臉譜想象外,其他幾位的臉譜和氣質,尤其芳汀,簡直和腦海中的想象雷同。回來一查,原來芳汀扮演者她媽退休前也是悲慘世界舞台音樂劇組裏演芳汀的。另外沒想到的是警長沙威扮演者羅素•克勞的歌劇功底。至於男一號冉阿讓,倒是出乎意料的帥,和雨果基於19世紀初曆史真實刻畫的那個法國農民不同,比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拍出的所有N部故事片《悲慘世界》中的男主角還帥。
還有一對兒配角值得一提,就是德納迪埃兩口子,愛貪小便宜的巴黎潑皮小市民,是貫穿全劇的兩個重要的喜劇配角。
1793年法國大革命後過了十來年,為饑不果腹的家姐一家偷麵包被判苦役十九年後的冉阿讓獲假釋,出獄找不到工作,在教堂借宿偷銀器溜走被警察抓回,但被以德報怨的主教感化,下決心洗心革麵重新做人。八年後,他在法國北部加萊海峽一帶奮鬥成為珠寶企業家,在蒙特勒伊設廠投資建醫院辦學校什麽的,被政府任命為該市市長。
劇本改編的女工芳汀在冉阿讓的工廠裏因被曝料有私生女遭辭退,為給收費寄養她女兒小珂賽特的德納迪埃家裏按月交錢,不得不賣頭發賣牙齒賣身,最終患上那個時代的妓女職業病肺癆。麗雅看過《悲慘世界》音樂劇舊版錄像,認為它是所有音樂劇裏最悲情的一部,很喜歡裏麵那首I Dreamed a Dream──我有過一個夢,那是芳汀被送到教會醫院在病床上一邊思念三年未見過的女兒一邊等死時的詠歎。
直到閉上眼睛,芳汀也不知道她女兒珂賽特自打5歲起被付費寄托在德納迪埃家裏以來這三年,一直被那兩口子當童工使喚,還受盡德納迪埃自家閨女艾潘妮的擠兌。
第一次聆聽到這部音樂劇的音樂,是在上世紀末安大略省城一個寒冷的冬天,決定回流前,去城東一個叫Warden的地鐵站外停車場對麵一家很大的音像商店,花一百多刀買了音樂劇《悲慘世界》自1985年由法文改成英文在全球公演第十周年時的紀念音樂會專場原聲帶,天天坐在孤寂的房子裏聽。整整一個半世紀前雨果小說《悲慘》出版前,曾擬名為《苦難》。我們都能從下麵的音樂中聽出芳汀的苦難、芳汀的悲催、芳汀的向往和芳汀的死:
我是在校園時代用同班同學三張借書卡從圖書館同時借出《悲慘世界》上中下三冊精讀的,且精讀過兩遍,所以對這部鴻篇巨著的時代背景大小情節較為了解,以致於後來欲罷不能地讀遍了雨果的幾乎全部的小說。記憶深刻的是,當躺在床頭讀到8歲小珂賽特在德納迪埃家裏享受不到一絲快樂的童年,被當成童工天天去河邊打水,河水結冰的冬夜,就得去鬧鬼的小樹林裏去蒯池水,望著黑夜聽著犬吠害怕的直打哆嗦那幾頁描寫時,心情惻隱,鬱悶難眠,腦海中反複催生鏡頭式的想象。傅雷翻譯法國文學時向來走筆拘謹,緩筆而行,一天的翻譯量不超一千個漢字,在傅雷家書中說譯得快了就會影響深度,然而即便如此拘謹的中譯,仍將原文感人的描寫情懷折射得剔透,可見雨果能怎樣把浪漫滲入紀實,把紀實鋪墊出浪漫,實不愧為浪漫主義文豪大家。
冉阿讓在芳汀彌留之際答應領養珂賽特,又被調到該市的警長沙威漸漸認出他就是8年前不按規矩每月一次向警局報到的失蹤的假釋犯。冉阿讓心驚肉跳地帶珂賽特連夜南下逃往首都巴黎,隱居在距離浮日廣場不太遠的一處花園豪宅內。
......
多年後,跨入十九世紀30年代,不知不覺,珂賽特已被冉阿讓養大成了白富美青春大姑娘。
法國大革命都過去快40年了,就連拿破侖百日王朝稱帝夢碎也都過去半代人了的這年代,法國王朝那幫太子黨還在繼續戀權,要搞終身一黨製,遭到共和黨人反對,該黨領袖拉馬克將軍的去世便成了點燃學運的導火索。
學生們在閣樓裏開會議論,認為泥馬政府還在搞專製搞七月王朝,說這國家隻能由它那個保皇黨派領導,不能換別的黨派坐莊,誰主張換就讓警長沙威找喝茶,惹急了送土倫采石場做苦役。學運領袖之一帥哥馬裏於斯發言說這泥馬也忒沒勁了吧,跟幾百年來波旁王朝那種“朕即國家 -- l'Etat c'est Moi)”的獨裁習性又有泥馬本質區別呢。
馬裏於斯被也來參加學運的德納迪埃家的屌絲閨女艾潘妮傾心逆追,卻和珂賽特在花前月下一見鍾情。艾潘妮一旁看著他倆卿卿我我,麵對打小曾被自己鄙視過的寄養女而今卻成了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大小姐的珂賽特,痛苦地詠歎,別提有多羨慕嫉妒恨。我覺得艾潘妮這個在偷雞摸狗貧民區長大的角色在新版影片中被女演員演繹得演技最到位。
從學生時代讀完雨果小說那一刻起,我對巴黎的街巷,對拉丁區產生了有朝一日去尋址的星願,沒想到很快地於十多年後兌現了。上篇完。
由老哥XD張貼 @ 2012-12-23 23:35:40 (被閱讀40000次) |
Dear meg,好推薦,我會留意這個係列的。
謝謝分享。我要出門了,Hug!~~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確實喚起了人們對當時已破舊不堪的巴黎聖母院修複的熱情。
巴黎是哥特式建築的搖籃。歐洲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建於巴黎的北部叫 Cathedral of St Denis。
麗雅,如果你對西方古典建築藝術感興趣的話,有一套由 Rolf Toman 編輯,Ullmann—Konemann 出版的係列書非常不錯。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薦過這一係列,反響很好。你有興趣的話也試試看?它們的價格和書的質量相比是極不相稱的(性價比極高)。
Gothic: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Neoclassicism & 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Drawing
Baroqu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meg,十九世紀一位年輕建築師Eugène Viollet-le-Duc狂熱地愛上了《巴黎聖母院》這本書,他花了23年的時間,主持這座教堂的修複工作,並得到民眾的讚助。大教堂的修複,得歸功於雨果這本書的影響。這些建築與修複曆史,我想你會清楚的。~~
古塤,我也喜歡巧克力啊,你看騷客兄以meg愛苗條為名,其實他和我一向,都想分到一份滴。:)
meg,我的小點心跟古塤的巧克力,可要把你喂得飽飽得了,一直到2013年都不會餓了。~~~
是的,Graham Robb 寫了《巴爾紮克傳》和《維克多·雨果傳》。雨果的愛情婚姻頗為傳奇,他愛上了青梅竹馬的阿黛爾,但他母親反對,他倆偷偷訂婚,等母親去世後才結婚,後來一共生了五個孩子。
有趣的是,雨果知道《悲慘世界》會成為自己的legacy,早早就把小說的出版權拍賣到最高價。小說出版時,雨果正好出國,他打電報問它的出版商,隻用了一個符號:“?”,出版商也用了一個符號回他“!”,創最短電報的記錄。~~
欣賞了這一版《悲慘世界》,難得一個好電影,Bravo!!!!
想加兩點:
看之前,我很是懷疑HUGE JACKMAN這個英俊瀟灑的人會演好冉阿讓。錯了!他顛覆我的看法,他詮釋的維克多•雨果的冉阿讓比前幾版的最情感豐富一個。HUGE 值得一個OSCAR
Eddie Redmayne 這個Cambridge大學畢業生詮釋的學運領袖馬裏於斯最是我幻想中的雨果小說裏的這個人物。.....
茅斌騷客,謝謝你的提醒。你害得古塤趕緊解釋“我自己愛巧克力,可可都在80%以上,我吃到現在也沒胖過,所以才給Meg的,絕對塑身的巧克力.就不知Meg喜不喜歡啦---”嗬嗬嗬,我喜歡巧克力,謝謝你。
謝謝麗雅的“古諾作曲的《小夜曲》,就是以雨果的詩譜成,是我最喜歡的小夜曲之一。”-----看來這裏不僅有老哥的大餐,還有許多可口的小點心和甜點。真是美不盛收,讓人留連忘返。
有一本得過獎的關於雨果的傳記 Victor Hugo: A Biography by Graham Robb, 在這本專記中,對雨果的定義是:
Victor Hugo was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France: leader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 revolutionary playwright; poet; epic novelist; author of the las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masterpieces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 among them Les Misérables and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He was also a radical political thinker and eventual exile from France; a gifted painter and architect; a visionary who conversed with Virgil, Shakespeare, and Jesus Christ; in short, a tantalizing personality who dominated and maddened his contemporaries......
我自己愛巧克力,可可都在80%以上,我吃到現在也沒胖過,所以才給Meg的,絕對塑身的巧克力.就不知Meg喜不喜歡啦---
"我有點慶幸是先看電影後讀的書,要不然不知道會不會變得很挑剔."---百分之三百同意.對於浩如煙海中外文學史上鴻篇巨著改編成的電影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呈現,總是先懷揣著一腔熱誠,而後又怕和原著的預期相差懸殊,究竟是看還是不看,有時的確很讓人糾結的.像前陣子根據陳忠實的巨著[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影,就讓人大跌眼鏡,沒有那把金鋼鑽還非得去攬瓷器活,結果把好端端的一件精品給搗騰得麵目全非,可悲可恨!
將名著改編成觀眾認可的水準,太難太難.整個創作團隊的水平都要在同一個高度是改編成功的一個基本保證.像[圍城][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像雨果為了真實再現滑鐵盧戰役,曾親自到聖約翰高地作實地考察,並在比利時皇家圖書館化大量的時間收集研究相關的曆史資料.今天會打開你提供的鏈接,煮好一壺咖啡,讓自己完完全全穿越到那個年代裏去.
meg,你那塊兒有“天堂電影院”,能天天跟Toto一起吃大餐,哪能和你比呢?你就使勁饞我吧。~~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就對這座教堂的建築做了精彩的描寫。如果沒有建築學的造詣,這部小說可能就會失色。人物塑造固然鮮活,但讀完小說,看完電影,會讓人覺得這座“巨大的石頭交響樂”才是小說的靈魂。
雨果還被譽為法國第一詩人,古諾作曲的《小夜曲》,就是以雨果的詩譜成,是我最喜歡的小夜曲之一。
雨果真是一位unlimited 大師.
哈,你有冇搞錯,你當Meggie是小孩?人家那麽苗條,你不要把它弄胖,那是沒有回頭的路來的。那塊巧克力獎太小了,要給就給真的大獎,例如Lotto的頭獎之類的,才過癮。
“騷客兄,你去看這部電影了嗎了嗎?我昨天沒買到票,今天還是沒看成。這裏下了一天的雪,都快半尺深了。”-----麗雅,你到處叫嚷還沒看到這部電影,很可愛啊,嗬嗬嗬,希望你早日如願以償!
古塤, 我有點慶幸是先看電影後讀的書,要不然不知道會不會變得很挑剔,很難去喜歡任何版本的電影,因為書實在是寫得精彩。我送過一篇以前寫的小文給麗雅看,敘述的就是在讀過《傲慢與偏見》後,在五個不同版本的電影電視劇中尋找完美的 Mr Darcy 的過程。 很辛苦啊!
說到雨果,很多人可能隻知道他是個大文豪,不知道他還是一個卓有成就的畫家和建築師。他的一個好友曾管理過巴黎下水道,雨果因此下去過並畫過巴黎下水道的建築圖。要不然,他不會在書中長篇累牘地描繪巴黎下水道,把冉阿讓救助馬利尤斯的過程寫的那麽詳盡和驚心動魄。
明天找時間欣賞.
晚安!
騷客兄,你去看這部電影了嗎了嗎?我昨天沒買到票,今天還是沒看成。這裏下了一天的雪,都快半尺深了。
新年快樂!~~
古塤新年好!我以前曾上了一個有關羅丹與拉蜜爾的小帖子,不是很完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4229/201009/28731.html
這老哥揮揮灑灑做好一席聖誕大餐,饞鼻子饞眼饞嘴的把人四麵八方引來,卻自個兒騰雲駕霧天上人間快活逍遙去了,害得麗雅忙著清理爐台收拾杯盞,過分過分滴---
說到羅丹和他的情人(也是他的學生)卡密兒克勞岱爾之間的愛恨情仇,也是讓人唏噓不已透不過氣來,伊莎貝拉阿佳妮傳神傳魂演繹出了深陷絕望情愛中的崩潰和瘋狂.不禁想起那句名言:什麽是悲劇?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麗雅,等著你給我們上一道"羅丹的情人"的大餐,如何?
雨果是言行一致的人道主義者,他曾發表抗議信譴責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開放自己的住所收留巴黎公社戰士,並呼籲赦免他們。
古塤提到冉阿讓下水道救馬力尤斯那一段戲,想象力豐富,扣人心弦,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雨果知道他筆下的巴黎下水道這個迷宮一樣的“神秘的場所,可怕的大地窖”,今天竟然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下水道博物館,旅遊觀光勝地,不知會怎麽想呢?
非常開心你找到了58版的鏈接,勞苦功高勞苦功高,多獎一塊巧克力!
[悲慘世界]1862年正式出版至今中譯本曆經好幾個不同的譯本,最早李丹的全譯本共五本也是在1958年完成的,和舊版電影幾乎同步,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巧合(沒時間鋪開講,省略一千字).該書封麵構圖簡捷明快色彩溫馨雅致,內附多張黑白插圖更是和各部分的故事敘述相輔相承,光是看到這些插圖就會讓讀者的心跳進每個字裏行間,讓人百看不厭百讀不倦.當下潘麗珍的譯本改成上下兩本,許是考慮到降低出版成本的需求,書中所有精美的插圖蕩然無存,遺憾!
58版電影---"無疑是幾個版本中最忠實於原著,最富於人文精神,最精致的."說得太對了!這部影片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旁白的運用.旁白用得恰到好處,讓人聽得津津有味本身就要影片具備厚實深刻的功底.尤其對一部約125萬字的煌煌巨著壓縮成僅僅3個多小時的電影,其旁白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影片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還要回到原著本身來說.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芳汀][珂賽特][馬裏尤斯][普呂梅街兒女情.聖德尼街英雄血][冉阿讓].每個章節都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重大曆史事件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敘述和探討.舉幾個例子:對1815.6.18 滑鐵盧宏偉悲壯戰役的詳盡敘述,不僅還原了拿破侖這一滅頂之災的曆史畫麵,重要的是為馬裏尤斯的父親和德納迪埃的生死相遇埋下了伏筆;再比如,作者對密如蛛網的巴黎下水道的複雜結構和曆史成因,掰開了揉碎了進行剖繪,目的是為寫冉阿讓如何曆經艱辛背負不醒人事的馬裏尤斯,在險像叢生的下水道躲避追擊,最終將馬裏尤斯成功救出作鋪墊.等等等等.
小說的每一個故事敘述緊扣讀者心弦,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故事間互相交匯推進,又像電影拍攝時導演手中的一個個分鏡頭劇本. Meg 和你不同的是,我是先讀過原著好幾遍才看到58版電影,但你--- 一直覺得這些演員不僅"像"書中的角色,而根本就"是"書中的角色---太對了太對了(今晚請你吃大龍蝦)!
98版竟然將冉阿讓拯救珂賽特的初衷進行了如此自私的改編和醜化,隻能說明編導人員駕馭原著能力的貧乏和對原著思想精髓的褻瀆.我拒絕看這樣的版本!
說起大文豪雨果,我也順便提一下他的叛逆女兒阿黛爾,為愛瘋狂追逐一生,命運非常的悲慘,她的故事被拍成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由伊莎貝拉·阿佳妮主演。阿佳妮就是扮演羅丹情人《卡蜜兒·克勞岱爾》的演員,有著精致迷人的臉龐和深邃絕望的眼神,氣質有幾分神似蘇菲·瑪索,但似乎比瑪索有更多的內涵。
古塤,剛剛讀了麗雅的跟貼才知道老哥不在,讓我陪你玩玩。
我們倆都喜歡的版本是1958年的法意德合拍版,80年代初在國內公映過這個版本的電影。我看從電視上看的,還錄了影。58年的電影,畫麵和表現手法上肯定是沒辦法同幾十年後的相比,但這個版本無疑是幾個版本中最忠實於原著,最富於人文精神,最精致的。影片用了大量的旁白來交待背景,看似刻板老套,但對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來表現一部宏篇巨著起到了高度概括的作用,同時對電影無法表現的人物背景作了交待。影片對人物的刻畫很細致,譬如在米裏哀主教把銀燭台送給冉阿讓,並把他從警察手中解救出來後,旁白說冉阿讓開始“思潮翻滾”,然後畫麵中呈現了一個場麵:冉阿讓撿到掃煙囪的小孩掉的一個錢幣,並惡狠狠地占為己有,此時旁白道出冉阿讓對做“賊”,欺負比他還弱的人感到真正的“於心有愧”,並要開始另一種生活。這樣,就很合理地、有層次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發展,並且也交待了社會環境。類似的處理還有很多,譬如馬利尤斯的出場,遇到珂賽特和艾潘妮等細節。總之,這是個很文學的電影改編。不知是不是因為先看電影後讀書,而且因為熟悉這個版本,又不熟悉這些演員(除了德納迪埃的是《虎口脫險》的油漆匠)的緣故,一直覺得這些演員不僅“像”書中的角色,而根本就“是”書中的角色,一直把冉阿讓的形象固定成了讓加班飽經滄桑又內斂的樣子。此外,芳玎、珂賽特、馬利尤斯等都很漂亮養眼-----這點我很喜歡。
另外,這個版本的中文配音不能不提。該片的翻譯應該算得上是電影翻譯中的上上品,劇本是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教研室翻譯,雖說不是從法文原文翻譯,但譯得很精確,而且文字質量高,所謂信達雅也不過如此吧。我很喜歡旁白的譯文,文藝但不造作,非常符合原著的風格,“她們喜愛他的清寒”、“芬芳而又辛辣的鮮花”等,現在的電影字幕中永遠看不到這樣的用詞。德納迪埃和艾潘妮那段經典的關於“絕望”的“絕”字怎麽寫的對話,實在是神來之筆。配音演員也是超豪華:畢克(旁白)、胡慶漢(冉阿讓)、尚華(沙威)、劉廣寧(芳玎)、童自榮(馬呂斯)、邱嶽峰(德納迪埃)、趙慎之(德納迪埃太太)、丁建華(大珂賽特)、程曉樺(大艾潘妮)、伍經緯(安灼拉)、還有李梓、蘇秀、楊成純……。我有個感覺,好像當年上譯廠的這些聲音本身就是為《悲慘世界》準備的。單聽這些聲音都是享受。
附上這個版本的連接:
http://tieba.56.com/v/tn-832000
這是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土豆網上的看不到,這讓我又奇怪又氣憤:對我們屏蔽什麽?難道法國人會看上譯的版本?
這個版要比1998版忠實於原著得多,平鋪直敘地交待故事,雖說該有的都有,但總覺得缺很多東西,細想一下,其實缺的就是原著的精神。但可能是由於拍電視在資金投入等方麵無法和拍電影相比,這個版本在攝影、場景、燈光等方麵都不講究,比較毛糙,氛圍營造得不到位。
“大鼻子”版冉阿讓從外型上俺就接受不了,一堆大肉山上麵架了一個白乎乎的大肉頭。另外,除了John Malkovich的沙威還湊合外,芳玎和馬力尤斯的演員都很難看,尤其是馬力尤斯奇醜無比,偏偏這個呲牙咧嘴的小生還讓兩個女孩著迷。這個版本雖說不像“辛德勒”版那樣讓我徹底失望,但是粗製濫造,甚是乏味,分好幾次才看完。
在那一版中,讓人受不了的改動就是冉阿讓愛上芳玎,因此才有了收養珂賽特的動機。
該版本因何去掉了部分重要人物:愛潘妮、德納第夫婦,這使得電影顯得很單薄,原本厚重的題材變成了典型的好萊塢大逃亡模式。冉阿讓像是古裝版《亡命天涯》中的哈裏森福特,悲天憫人的色彩卻幾乎蕩然無存。
在此,借老哥XD的寶地,祝各位網親聖誕、新年快樂!~~
是不是在巴黎九曲十拐的街巷隨意閑逛的時候,就像一個十足的外省人,驀然回首,那條"維克多.雨果"的街名就在眼前.這位大文毫在巴黎的故居就在不遠處街心花園的拐角上,有一排鑲著拱形門廊的石壁房子,斑駁滄桑穩重結實,雨果當時就住在其中一個6號單元.出門約百來米有一個年代久遠的小咖啡館,小得僅容二個人進入,但外麵放置著幾張桌子,可供路人小憩閑聊,似乎每一個"雨果"街的人都能如數家珍說說他們心中的[九三年][鍾樓怪人][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等等等等.
和你一樣也是在校園時代初次看到[悲慘世界]這部鴻篇巨著.那還是李丹的譯本,隻是最初的一,二冊,李丹的版本共有五冊.後來其他的譯本陸續出版,上次回國在新華書店看到的都是潘麗珍的譯本,由"譯林出版社"發行,統共上下兩本.我還是偏愛李丹的譯本,每部章節都配有黑白插圖,讓人愛不釋手.
最新版歌劇影片還沒看,是否故事情節有所改變?因為在你的介紹中有---"1793年法國大革命後過了十來年,為饑不果腹的家姐一家偷麵包被判苦役十九年後的冉阿讓獲假釋" 又"冉阿讓在芳汀彌留之際答應領養珂賽特,又被調到該市的警長沙威漸漸認出他就是8年前不按規矩每月一次向警局報到的失蹤的假釋犯."
原著和老版影片中,冉阿讓因為在獄中屢次試圖越獄被抓回,刑期最後加到19年,他是刑滿後正式被釋放的,懷揣著一張黃色的釋放證離開土倫苦役場的,不是假釋犯.他被沙威再次追捕是由於他出獄後又搶了一名捅煙囪的男孩子的硬幣,他再次成了一名搶劫慣犯而負案在逃.
[悲]的話匣子打開就沒法收了,先停住了.
借老哥的一畝三分地,問大家節日快樂!
倒是想看看2000版的,謝謝大家的介紹。
以後多幹點兒這樣的正事。
古塤你好,很高興看到你在這裏。
“讓.加班的冉.阿讓無法超越.不多的台詞,較少的麵部表情,心中的洶湧波濤卻在讓.加班的來回踱步中雷霆萬鈞地傳達給觀眾(例如他考慮是否向沙威自首救出被誤認栽贓的假冉.阿讓,同時又該如何將珂賽特從德納迪埃夫婦的惡魔中拯救出來).”-----這段點評太精彩了。我看過很多版本, 但唯有讓.加班的冉.阿讓在我心中分量最重。
“艾潘妮是貧苦中一朵綻開的紅玫瑰.”----是啊。她的死讓人無比心痛。這個人物被雨果塑造得很豐滿。柯賽特這個人物與之相比,倒有些蒼白。
是的,1958年舊版電影最後的旁白,畫麵定格在冉.阿讓綠蔭環繞的墓碑上.這個在苦難底層掙紮的小人物,曆盡悲慘的一生,努力拯救一個個比他更為悲慘的靈魂,把珂賽特們從地獄帶進天堂!
Meg,片尾的旁白和開頭遙相呼應 :隻要由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製造地獄,在神賦的命運之上人為地妄加噩運;隻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困而犯罪,女人因饑餓而墮落,兒童因黑暗而愚昧得不到解決;隻要地球上還存在著愚昧和貧困,像本書這一類作品就不會是無益的.
和你有一樣的認同,讓.加班的冉.阿讓無法超越.不多的台詞,較少的麵部表情,心中的洶湧波濤卻在讓.加班的來回踱步中雷霆萬鈞地傳達給觀眾(例如他考慮是否向沙威自首救出被誤認栽贓的假冉.阿讓,同時又該如何將珂賽特從德納迪埃夫婦的惡魔中拯救出來).
舊版影片中尤顯功力的幾個角色還有為統治階層行使"律法"的警長沙威,陰險狡詐凶狠的客棧老板德納迪埃.特別一提的是戲份不多的德納迪埃的次女,愛上了馬裏尤斯並最終在巷戰中為心上人擋住子彈的艾潘妮.這個在寒風中飄零的十六歲少女如此蒼白羸弱枯瘦卻又是頑強而樂觀的,她生命過早地凋零讓人非常非常心痛,艾潘妮是貧苦中一朵綻開的紅玫瑰.
麗雅,很高興看到你確實是《悲慘世界》的發燒友之一。雨果生前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非常高,這與他創作的《悲慘世界》是分不開的。他死後下葬時,巴黎萬人空巷人們都湧上街頭為他送行。毫不誇張地說,僅憑《悲慘世界》,雨果就配得上這樣的崇高的地位和人們的尊敬。
“《悲慘世界》無論是小說、電影、電視或音樂劇,所散發出來的人性關懷的力量,都是令人震撼的。音樂劇結合音樂和詩歌能產生一種別的藝術形式所沒有的張力,但可惜舞台音樂劇隻唱不演,所以期待音樂劇拍攝的電影能帶來聽覺以外的視覺衝擊。XD老哥,你的帖子就像一個藝術大餐,讓我今晚宴客的聖誕除夕大餐有了高標準了。~~”--------這樣的評價恰如其分,本貼確實是聲情並茂的藝術大餐。
“同意香雪的,電視劇製作恢弘,Gérard Depardieu 演技不錯,但總覺得他眼神太犀利,神情略欠慈悲。”-----這句話真是畫龍點睛。我就覺得他與讓加班的冉阿讓相比缺了點什麽。當冉阿讓把身負重傷垂死的馬力尤斯從巴黎的下水道背出來,警長沙威竟失去了繼續追捕冉阿讓的興趣,在反省自己的人生意義,最後投入塞納河了此一生。可見冉阿讓身上散發出的人格力量是何等強大。
看老版的冉阿讓死去,我看一次哭一次,讓加班演得真好:冉阿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心中都是仁愛。“有時我覺得冉阿讓病重,是因為他感到自己已經把柯賽特交給馬呂斯了,使命完成了,沒有了寄托,所以就病倒了。”--------他就是失去了柯賽特,才病重衰老死得很快的,所以後來柯賽特對冉阿讓的哭泣和悔恨讓我久久慨歎, 一個對她付出了這麽多人格無比高尚的曾經的囚犯,就“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熄滅了照亮過的她生命之光。
現在聊聊音樂劇。我聽過勳伯格的10周年版本,看過25周年的版本錄像,音樂主題鮮明,真是巨作!很喜歡它氣勢磅礴,史詩般的合唱,像一開始的 “Look Down”,讓我想起了威爾第的《希伯萊奴隸大合唱》;還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One day more“ 也頗有衝擊力,差不多可以與《馬賽曲》媲美,聽後讓人熱血沸騰。
10周年紀念版被人們稱為夢幻組合,演員是在10年間上百演員中挑選出來的。飾演艾潘妮的Lea Salonga出演過《西貢小姐》,也曾為《阿拉丁》和《木蘭》配唱,我倆女兒很喜歡她,她與演馬呂斯的Michael Ball的二重唱A Little Fall of Rain 把人的心溫柔地輕叩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ROpEc7nywA
I dreamed a dream 自然也是經典了,“H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沒有比這更令人痛心的人生了。蘇珊大媽前幾年一鳴驚人,假如她年輕幾歲,說不定會入選方汀的角色。:)
特別喜歡柯賽特的 Castle on the cloud, 有一絲古典歌曲舒伯特的味道,給這部悲情音樂劇增添了幾分夢幻,25周年版的小姑娘比10周年版的好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7j-pCvvfU
《悲慘世界》無論是小說、電影、電視或音樂劇,所散發出來的人性關懷的力量,都是令人震撼的。音樂劇結合音樂和詩歌能產生一種別的藝術形式所沒有的張力,但可惜舞台音樂劇隻唱不演,所以期待音樂劇拍攝的電影能帶來聽覺以外的視覺衝擊。XD老哥,你的帖子就像一個藝術大餐,讓我今晚宴客的聖誕除夕大餐有了高標準了。~~
雨果在序言寫道:“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真是直擊人靈魂最脆弱的地方,年輕時看了這本書,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悲觀,對人性也有所失望,即便有冉阿讓後來散發出的慈悲仁愛、人性的高貴,去抗衡整部小說(電影)充斥著的愚昧醜惡,還是讓我隱隱擔心柯賽特未來的命運。有時我覺得冉阿讓病重,是因為他感到自己已經把柯賽特交給馬呂斯了,使命完成了,沒有了寄托,所以就病倒了。而柯賽特是那麽天真青澀脆弱,假如她與馬呂斯走不下去,如果馬呂斯被殺害了,柯賽特就會活不下去的。結尾必須是幸福的,我們需要一種理想的寄托,一份溫柔的安慰,去相信這個世界並不是完全那麽悲慘,人性還是有光輝的,生活還是有希望的。先聊到這哈。再次感謝分享!~~
2000 版的是不錯。可有一場戲就是打動不了我:讓阿讓臨死之前跟柯賽特和馬裏尤斯告別時,我入不了戲。可看老版的,看一次淚流滿麵一詞。所以都能背出旁白來。讓加班的讓阿讓讓我覺得難以超越。 盡管 Gérard Depardieu 也演得非常好。
John Malkovich 的沙威也有點臉譜化,盡管如此,還是覺得老版的沙威更可恨可憐。
我們都是這部巨著的發燒友,討論一下很有意義。
對不起,我今早稀裏糊塗的把它但成電影, 2000年拍的實際上一開始是電視巨片,法國出品,比以前任何法國拍的電影版本如58年Jean Gabin,82年Lino Ventura , 95年Jean-Paul Belmondo主演的幾部更震撼.( 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WgAFcIqKD2Q)
Liam Neeson 辛德勒的名單裏那位主演的是98年美國版,翻譯成法文也翻得很美,但比起2000年的這部差些.
“我還記得德納迪埃的配音好像是上海譯製片廠的邱嶽鋒(也給簡愛的羅切斯特先生配音)呢。”-----是他。演德納迪埃的演員很棒,他後來在《虎口脫險》中演油漆匠,非常搞笑。旁白的聲音是畢克。我錄過這部電影,看過多遍, 所以記得還清楚。一字一字地記過旁白。2000 版是法語版的,電影表現手法較新,可我還是覺得老版的人物塑造更為感人和深刻。
你介紹的這部音樂劇已得了4項金球獎提名,非常值得一看。裏麵的艾潘妮太漂亮了點,嗬嗬嗬。與柯賽特的外貌差別不大。馬力尤斯唱得很好,但形象一般。可能我對老版電影中的馬力尤斯印象太深。
再次謝謝分享!一篇非常棒的評論。
你評這部歌劇評得這麽好,我插不上嘴,就隻好說說電影了。等麗雅來跟貼吧,她像你一樣也是行家。
電影主題音樂可好聽呢。----是啊,讓人難忘。裏麵的演員個個都很棒,從讓阿讓,到警長沙威,騙子德納迪埃兩口子, 暗戀馬利尤斯的愛潘妮,純潔美麗的珂賽特,英俊幼稚充滿理想的馬利尤斯。。。每個都塑造得極為鮮明活靈活現。配音也是一流的。
謝謝分享!這部巨著確實確實有打動人心的恒久魅力。看過歌劇,但也非常喜歡原著和老版的電影(1958)。
電影中旁白:比大海更為浩瀚的景象是蔚藍的天空而不藍天更浩瀚的是一個人的內心。
電影最後的旁白:他安息了,讓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