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醫難(一),難於上青天,讓人聽之愁朱顏

(2024-03-13 09:11:57) 下一個

學醫難(一),難於上青天,讓人聽之愁朱顏

  “God Cannot Be Everywhere, So He Sent the DOCTORS with Excellence and Selflessness”。

 “上帝不可能無處不在,所以他以卓越和無私的方式派遣了醫生。” 【譯自ChatGPT】

  醫生乃上帝派遣的使者,白醫天使也。

  寫點自己的感受,寫給那些與我有共同認知的父母,寫給那些鼓勵自己孩子從事醫學事業的家長們。在鼓勵與幫助孩子走醫學道路的同時,不僅家長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知道學醫的艱辛,在心理上提前做好準備。

  我從來都認為醫生是最高尚、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無論一個人是如何的權高位重,在醫生的訓斥之下,腦袋都會點得像雞啄米似的;聽醫生的告戒,虔誠得比聽話的真子孫還要更“孫子”。

  中華自來對行醫者的醫德就有古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 【唐·孫思邈】

  記得一位退休多年的肝移植外科醫生朋友曾經就這樣給我講過,在他做住院醫生的時候,曾經有過超過一個禮拜都不能夠回宿舍的經曆。經常是一回到家,門一關,躺在地毯上就睡著了。由於好幾個月都沒有同他母親聯係,害得他母親要斷了他們的關係,直到他母親來訪而目睹了他的狀況,才理解並原諒了他。那時的住院醫真是徹頭徹尾的“魔鬼”訓練。當然,早年的住院醫生沒有什麽工作時間的規定,不像現在限製每周80小時的工作時間。即便如此,然而一進手術室,就沒有什麽每周80小時的概念了。醫院裏一遇到諸多的“特殊”情況,需要頂上去的大多都是住院醫生了。能夠天亮後才上班,天黑前回家,隻能是住院醫生的侈望而以。這其中的甜酸苦辣,隻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咱家大女兒從上小學時就立誌長大以後要做醫生,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她自始自終都沒有改變過她的信念,而且自信她自己將來一定會是一個好醫生。記得她在上大學時,我們還專門與她討論過她以後專業的選擇。她給我們得答複是斬釘切鐵,我除了做醫生,我不知道我還會對其她的任何專業有什麽興趣。回答是非常的肯定與執著。這真的是應證了那句醫學名言,

  “Medicine is only for those who cannot imagine doing anything else”。

  夫人隨後便去到禮品店,精心挑選了很有意義、帶有名言的兩件小禮品。從那以後,她的房間裏多了兩個有鼓勵上進信條的裝飾:

  “If You Can Dream It, You Can Do It!”

  “BELIEVE IN YOU! That’s How You Make Your Dream Comes True.”

  真正考驗女兒堅持學醫是在她上大三時的一次經曆。女兒的願望是學外科,因此她媽媽就在醫學院為女兒找了一個熟識的從事乳腺手術、比較知名的外科教授做她的Mentor。跟我女兒經過短暫的接觸後,她很欣尚我女兒的執著與追求,決定幫助我女兒。這些都是以後從她給我女兒寫的推薦信得知的(她無保留的告訴我女兒她是如何寫的推薦信)。某天,她告訴我女兒,她很少讓醫學院的學生去她的手術室,一般都是住院醫或同事。但為了能讓我女兒對外科手術有點感性認識,看我女兒是否真的是執著於外科,她想讓我女兒去觀摩她的一個手術全過程。她簡單的提了幾個要求:(1)手術那天早上不要吃飯;(2)在手術室如果覺得不舒服,就往牆邊站;(3)要發吐的話轉頭吐到牆邊;(4)覺得要暈倒的時候一定要靠著牆慢慢的滑下去。事後女兒說,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麽可怕。女兒基本上“若無其事”的就完成了全程觀摩,得到教授的讚譽是,你就是一個天生的外科醫生(You are a nature born surgeon)。

  作為父母,真正認知學醫難,是在女兒去了醫學院以後,我們自身的一些經曆。先從一些簡單的例子說起。

  例一:女兒進醫學院時的一個同班的白人男同學A,年齡偏大,已經從大學畢業好幾年,幹了好些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不如意。大學時也是好學生,GPA很高,所以決定申請醫學院,並如願被錄取。一個學期下來,在隻有Pass和Fail的評分成績下,他Fail了。不知道是學習不用功還是聰明度不夠,反正Fail了。第二學期,剛開始的時候還見他來聽課,後來就消失了。幾個月後的某天,女兒周末回家時很是沮喪,說在回家路上等紅綠燈時遇到A同學了。他拿著一塊乞討路費錢、以便能夠幫助他回家願望的牌子,一動也不動的站在路邊,看著可憐極了。

  例二: ABC男同學B。因為都是ABC,所以一進醫學院就和我女兒很熟絡。他是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女兒,他學醫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他想要掙很多的錢。女兒回家給我們講到此事,心裏還覺得困惑和不理解。我們還勸誡她,人與人的追求不一樣,千萬不要要求別人和你的想法一樣。第二年級的下期,B同學失終了。第四學期的某天,女兒見他在辦公室,但幾乎認不出他了,整個人比以前大出了一整圈,胖得讓人看著難受。他剛從一個戒酒中心出來,而且已經進進出出了好些個戒酒中心了。就其之因,學習太苦,壓力大,就開始借酒澆愁,最後到了不可收拾的田地。至於他以後的情況如何,女兒也無從得知。

  例三:白女同學C,女兒第三年開始時的室友。某天,女兒突然接到室友在外州的單親媽媽的電話,告之她有一個多禮拜沒法聯係上她女兒,讓我女兒去她女兒的房裏幫她看看。敲們沒有回應,我女兒隻能推門而入,一股酒氣立即撲鼻而來。隻見C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那是醉酒的大睡,叫也叫不醒。房間裏到處都是空酒瓶子。仍在電話上的C媽媽很難過也非常失望,告訴我女兒如果C醒了,告訴C讓她給媽媽打電話。可憐天下父母心!C落下的課程太多,隻能留級。C的母親來了,學期未結束就讓C去了一戒酒中心。C在中心結交了一位同在此處治療的男朋友,倆人出來後同居又繼續狂飲爛醉。之後幾進幾出各個戒酒中心,女兒畢業走時,她還在中心。學校也是夠寬容的,仍保留C的學籍,但C最終也隻能放棄。幾年以後我女兒得知,C最終還是回到她母親身邊,在一個醫療機構做助理工作。究其之因,C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心理上不成熟,不能吃苦繼而放任自己,而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簡言之,並不是人人想學醫就可以學的,比如我自己就知道本人從來就不是學醫的料。古人對行醫者戒也有雲:

  “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地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節律於古今之書,而後可言醫也。” - 【明·裴一中】

  Wow!“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免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老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ladirk' 的評論 : 在現實中,醫生其實是頂"神"的,還真是缺不了的。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但好像有點把醫生給神化了。現實中不存在這種醫生。美國的醫生相對更敬業,但大部分醫生會給病人開某個特定牌子的藥並從製藥公司拿回扣。學醫挺好,社會也需要醫生,可現實中很難遇到博文所描述的那種醫生。
老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家宴' 的評論 : 是的,家裏有個做醫生的孩子,還是有些方便之處的。
家宴 回複 悄悄話 我家也有個好醫生兒子。家裏老人說,家有了個醫生兒子就沒有了。前些年的確如此。隨著年齡增長和人生經曆的豐富,年輕醫生變成了經驗豐富的老醫生,為人夫,為人父,人命至重永遠不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