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作基督的門徒

(2010-01-05 06:09:34) 下一個


王誌勇牧師:作基督的門徒

路9:57-6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首氣壯山河的詩歌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戰國末年,秦國強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壯士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決心不辭艱險去刺殺秦王。臨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全體穿戴起白衣白帽。高漸離擊築,荊軻引吭高歌。歌聲激越,情懷悲壯,“士皆瞠目,發盡上指冠。”荊軻唱著,頭也不回地走向秦國。今天,我們所要考察的經文背景就是耶穌基督走向耶路撒冷,要為祂的子民舍命在十字架上。祂之所以為我們舍命,就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上帝的子民,成為祂的門徒。

其實,基督徒的生命就是作基督的門徒。基督教的活力就體現在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作基督的門徒上。今日教會中充斥的是自以為相信基督的“信徒”,然而真正背負十字架跟從基督的門徒則是少之又少。朋霍費爾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國被納粹政權殺死的殉道士。他著有《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一書。他強調:“廉價的恩典是不以門徒身份為代價的恩典,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沒有活生生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的恩典。”[1] “恩典和作門徒是不可分割的。”[2] 他反省當時路德宗教會的情況,非常痛苦地指出:“我們這些路德宗的人猶如聚集在廉價恩典死屍周圍的一群鷹,在那裏,我們喝了使追隨基督的生命遭到扼殺的毒藥。......路德的教義到處被反複傳誦,其真理卻被曲解到自我欺騙的程度。所以他們說,隻要我們的教會堅持正確的稱義的教義,毫無疑問,她就是被稱義的教會!......結果,整個國家成了基督教和路德宗的國家,卻以犧牲作真門徒為代價。”[3] 他所發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就是:“沒有永生的基督的基督教必然會成為沒有作門徒的基督教,而沒有作門徒的基督教必然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4]

在2010年這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何為作基督的門徒,到底作基督的門徒要付上什麽樣的代價。這段經文發生的曆史背景就是基督最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當時的耶路撒冷對耶穌充滿敵意,正如耶穌後來在耶路撒冷所感歎的那樣:“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親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隻是你們不願意”(路13:34)。當時的耶路撒冷麵對即將徹底毀滅的打擊:“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見他,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21:20-24)。在耶路撒冷等待耶穌的就是被拒絕,就是被釘十字架。因此,耶穌對於那些要跟隨他的人提出了嚴肅的挑戰。跟隨耶穌絕對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選擇,更不是一時的情緒衝動,而是一個嚴肅的抉擇,生死攸關的抉擇。所以此前耶穌已經告訴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三種準備跟從耶穌的人,我們也看到耶穌針對他們的不同情況對他們發出的不同的告誡和挑戰。


1. 心理的準備


“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顯然這個人要做耶穌的門徒。他主動地表示要跟隨耶穌,並且信誓旦旦地說:你無論往哪裏去,我都要跟隨你!但是,令我們感到震驚的是,耶穌當時不僅沒有鼓勵他,反倒給他潑涼水:“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隻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也許耶穌此處所表達的是一種感慨,因為祂顯然沒有任何責備這個要跟隨他的文士的意思,聖經中更沒有明確記載耶穌完全拒絕了這個文士。

耶穌真的沒有枕頭的地方嗎?耶穌當初曾經安臥在馬槽之中,他也曾經在馬大、馬利亞、拉撒路這三個姊妹的家中享受過愛心的接待。哪怕他在死後,也有安歇的墳墓,其中也有枕頭的地方。顯然,耶穌是在用比喻和誇張這兩種修辭術來描述自己的處境和歸宿。耶穌在此處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曆,恰恰與人對孔子的描述相合。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寫到孔子窮困潦倒,周遊四方的一生。孔子56歲那年,當上魯國大 夫,參與政事,但隻有三個月時間,就因魯國國君不聽他的意見,隻好辭職。後來,他又來到宋國與弟子練習和推廣禮儀之節,宋國朝廷官員很討厭他的教訓和做法,甚至想派人殺掉他,孔子連忙逃出宋國。孔子又來到鄭國,這時許多弟子都走散了,身邊隻剩子貢一人跟著。孔子的心情很是憂傷,孤獨地站在城門下,猶豫著是否進去。司馬遷描述說:“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用今天的大白話說就是:站著的那個人,他的腦門有點象堯帝,脖子很象皋陶,肩膀很象子貢,個子雖然很高大,但腰以下卻比大禹短三寸。我瞧他那副頹喪的樣子,跟喪家之犬沒啥區別!子貢實話實說,告訴孔子。孔子笑著對子貢講: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間,特別為真理作見證。他為真理而生,也為真理而死(約18:37)。一切真正立誌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有顛沛流離,百折不撓的心誌。不是不得不,而是甘心樂意!“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他本來是上帝之子,卻成了人子,承受人的血肉之軀,來救舒我們,向我們顯明上帝的大愛:“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基督在此告誡這位文士,要作基督的門徒,就必須付出代價,做好隨時受窮、受苦、受死的心理準備。


2. 生命的優先

耶穌“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此處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這人的父親確實已經死了,另外一種解釋就是這人的父親並沒有死。根據第一種解釋,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正如在中國人的傳統中一樣,埋葬自己死去的父母乃是非常嚴肅的道德責任,是兒子盡“孝道”非常重要的體現。 耶穌在此處這樣吩咐,當然並沒有否定兒女孝敬父母的責任,隻是強調此時跟隨他的緊急性和優先性:可以做出其它安排,但你現在的責任更迫切!(“let other arrangements be made; you have more pressing duties.” [5])第二種解釋更合乎中東的習慣,“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並不是說父親在事實上已經死了,而是說:“隻要他父親活著,他就不可以遠遊他方。”[6] 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

從《馬太福音》的記載來看,此處的這個人也是“一個門徒”(太8:21)。可見,這個人已經是門徒,但耶穌仍然向他發出這樣的挑戰和呼召:“跟從我來!”這個門徒所麵對的挑戰並不是艱難險阻,而是責任的優先性的問題。他既沒有害怕困難,也沒有拒絕跟隨耶穌,而是想先完成自己孝敬父母的責任。他對耶穌說:我有一個年邁蒼蒼的父親,特別需要我來照顧。請你先讓我回家盡孝道,等我父親死後,我再來跟隨你。馬太·亨利分析說,此處我們麵對三大誘惑:1)鬆鬆垮垮地跟從耶穌,而不是嚴格地緊密地跟從;2)目前先不跟從耶穌,以後再說;3)首先滿足世俗的責任和需要,而不是先求上帝的國度和公義。[7]

耶穌的回答就是:“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隻管去傳揚上帝國的道!”耶穌的回答非常“剛硬”!似乎非常不近人情!但這就是耶穌基督對那些要作他的門徒的人所發出的挑戰,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仍然是如此!“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這句話很難理解,最可能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讓世人過他們屬世的生活,但我們自己則要獻身於國度這件大事。” “讓那些隻顧今生而在靈性上死去的人執行俗世社會的職責吧。” [8] 基督徒當然有責任孝敬父母,也有責任看顧自己的親屬,然而在責任的優先性上,耶穌基督明確強調:“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這不僅是耶穌基督的教訓,乃是整個聖經的教訓。在摩西的祝福中,他談及利未說:“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申33:8)。保羅也提醒提摩太說:“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召他當兵的人喜悅”(提後2:4)。使徒保羅的做法更決絕,他談及自己加入侍奉的時候說:“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裏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上帝,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裏,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加1:15-16)。


3. 方向的定位

耶穌“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回去先辭別家裏的人。”這個人既沒有過高的期望,也沒有任何拖延的借口,隻是想和自己的家人告別。這看起來似乎是非常合理的。當初以利亞呼召以利沙作門徒的時候也是如此:“以利亞......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裏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以利沙就離開紐,跑到以利亞那裏,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什麽呢?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王19:19-21)。但是,此處耶穌的情況比以利亞更緊急,因為他已經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而等待他的就是死亡。所以,祂希望那些真心跟隨祂的人更多地與祂同行,容不得絲毫的耽擱。

“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上帝的國。”從耶穌接下來對他的挑戰來看,這個人顯然留戀過去,對過去依依不舍。聖經上向後看的典型就是羅得的妻子:“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裏降於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裏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19:26)。耕耘的目的是要撒種,撒種的目的是要收獲。如果農夫在耕地的時候扶著犁頭向後看,就不會耕直。跟從耶穌,就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尤其是傳道人,開弓沒有回頭箭,更是需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忠心到底。唐佑之牧師在談及傳道人職事的局限的時候深有感觸地說:“其他職業如日久生厭或諸多不滿,直至退休,就可一了百了。但傳道工作則不然,盡管有的作的差強人意,有的甚至引起人們不滿,很難合乎理想,卻不允許有任何厭倦或退卻,因為傳道人是蒙召的。雖然傳道人也有退休製度,但退休而不能休,工作也永無止盡,責任無時或已。傳道工作永遠做不完,又確實難以使人滿意,得神悅納,因此傳道人常有挫折感。”[9]

4. 作基督的門徒所麵對的挑戰

作基督的門徒,要麵對各種挑戰。1) 首先是經濟方麵的挑戰。“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隻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不久前,我和我們教會的年輕人一起到“約書亞之家”服事。一位無家可歸的姊妹見到我和師母與她談心、禱告、她的眼中噙滿眼淚,說:“像我這樣無家可歸的人,別人都以為我們或者是身心上有病,或者是懶惰,都看不起我們。隻有你們這些在基督裏的人還願意和我們說話。”貧窮給人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壓力,更有心理上的屈辱;因此,做基督的門徒,2)更重要的是麵對心理上的挑戰,在各種心理的挑戰中最大的挑戰則是孤獨。耶穌最後曾經向門徒傾訴說:“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其實我不是獨子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16:32)。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也曾經對門徒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可惜,哪怕是在耶穌如此痛苦的時候,也沒有人能夠陪伴他!最後,連上帝也離開了他,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麽離棄我?”(太27:46)。3)最突出的就是使命上的挑戰。耶穌在此處簡短的一段經文中,有兩處提及“上帝的國度”。作為基督的門徒,首先是“進入上帝的國度”(路9:62);其次,就是“傳揚上帝的國度”(路9:60)。

耶穌所吩咐的一切,他都已經做到。祂義無反顧地走向耶路撒冷,雖然知道有死亡在等待祂,但祂舍身成義,殺身成仁:“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9:51);弟兄姊妹,各位朋友,你可知道你是在走向何處?假如你是走向耶路撒冷,走向上帝的國度,那麽基督給我們的警告仍然是“向後看的,不配進上帝的國!”(路9:62)。

幾百年後,陶淵明作詩《詠荊軻》,其中唱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荊軻為了報答燕太子的知遇之恩,竟然為之舍命。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恩情遠超過燕太子對荊軻的恩情,燕太子不過是籠絡人心,讓人為他舍命。但是,耶穌基督卻為我們舍命,並且舍命在十字架上。“主為我們舍命,我們彼此就知道何為愛”(約一3:16)。“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麵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加2:20)。唯願基督的大愛激勵我們,使我們寶貴上帝的恩典,忠心作主的門徒,得享那生命的冠冕!阿們!


--------------------------------------------------------------------------------

[1]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安希孟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5頁。

[2]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36頁。

[3]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43頁。

[4] 朋霍費爾:《作門徒的代價》,48頁。

[5] John Nolland,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Luke 9:21-18:34. Dallas : Word, Incorporated, 2002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5B), S. 543.

[6] 摩根:《路家福音》,鍾越娜譯(美國活泉出版社,1985年),180頁。

[7]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8] 得維遜等合編:《聖經新釋》(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98年),23-24頁,107頁。

[9] 唐佑之:《教牧倫理》(香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5年),25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